《E.T.外星人》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速分配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2 01:06

《外星人》E.T.20年重映版海报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Dee Wallace-Stone Henry Thomas Peter Coyote Robert MacNaughton 德鲁·巴里摩尔 
类型:家庭 科幻 冒险 奇幻
发行公司:环球
首映日期:1982年6月11日

E.T.外星人 “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

基本资料电影介绍影评畅谈票房记录剧照海报D V D相关新闻

◆ 片  名:E.T.外星人 / 英文:E.T. the Extra-Terrestrial
◆ 导  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 编  剧:Melissa Mathison 
◆ 主  演:Dee Wallace-Stone Henry Thomas Peter Coyote Robert MacNaughton 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 
◆ 类  型:家庭(Family) 科幻(Sci-Fi) 冒险(Adventure) 奇幻(Fantasy) 

◆ 国家地区:USA ◆ 语  言:
◆ 发行公司:环球(Universal) ◆ 首映日期:1982年6月11日
◆ 制作公司:环球(Universal) ◆ 制作成本:不详
◆ 本站评分:◆ 首映票房:$14,223,110.00 (单位:美元)
◆ MPAA定级:PG 级◆ 全美票房:$434,974,579.00 (单位:美元)
◆ 片  长:115 分钟◆ 海外票房:$337,000,000.00 (单位:美元)
◆ 官方网站:http://www.et20.com/
◆ 专题网站:

◆ 影片简介:

《E.T.外星人》:给人性一剂返老还童的灵丹

作者:周黎明 来源:南方都市报

《E.T.外星人20周年重映版》
导演/制片: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玛丽莎·麦瑟森
主演:亨利·托马斯
   迪·华莱斯·斯通
   彼得·凯奥特
   德鲁·巴里摩尔
发行:环球影片公司
类型:家庭/科幻/儿童
级别:PG
本地上映日期:2002年5月30日

  评分:★★★★★
  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E.T.》的伟大?怎样才能形容它那不朽的魔力?
  它对于心灵就好像是大卫·科波菲尔德的大型魔术对于视觉的刺激,比如说,使自由女神像遁形。光听传说你一定难以置信,亲眼看到后觉得语言是如此贫乏。只有当你看过一部有关该魔术解密的电视节目后,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E.T.》的技巧也那么简单,可是当你对该片的每一招、每一术了如指掌后,它的魔力非但没减,反而与日俱增。
  诚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E.T.》。笔者第一次观看此片时,正处于叛逆的青少年时代,对如此“幼稚”的“儿童电影”不屑一顾,以为只有小学生以下的年龄层才会被它“骗取”眼泪。如今我已经过了幼稚岁月和冒进岁月,进入了成熟期,换言之,我在老起来,但《E.T. 》却一点未老,而且它的魅力越来越年轻。
  我独自一人坐在宽敞的影院里  (编者注:这是电影公司为作者放映的专场),耳边响起那熟悉的主题乐,眼前是那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但那份感动却如此新鲜、陌生。此时,我确信无疑,这部宣扬“人之初性本善”的科幻片跟同是刻画人性善恶的《辛德勒名单》一样,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那超越时代、地域、文化的穿透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明显。
  笔者发现,《E.T. 》跟其它登峰造极的艺术杰作一样,不能经常看,也不能随意看;另外,你可以分析,但无法模仿。伟大的艺术不是陪伴你喝茶聊天的肥皂剧,它们会使你心力交瘁,如同大病初愈;而且,像《E.T. 》这样的影片看上去没有一点难度,仿佛学过两堂导演课的人都拍得出来,但儿歌人人会哼,又有谁能写出李白那样浅显如儿歌的旷世杰作?《E.T. 》的叙事技巧如此单纯,它的处理毫不炫耀,它的特效不落痕迹,一定会让期待一部所谓好莱坞“大片”的观众大失所望。其实,《E.T. 》处处暗藏着大师的功力,如它对人物刻画采用的虚实对比————片中的儿童及E.T. 非常写实,主要角色均富有立体感;但成人世界却很写意,从一开始的手电筒灯光和靴子,直到后面带着面罩的脸部镜头,没有一个成人的脸部特写,即便是主角的妈妈也只给人予轮廓感。其次,影片往往采取儿童或E.T. 的视角,使人在潜意识中返回童年。大量逆光的使用创造了神秘色彩,也增加了影片的象征意义。影片还带着淡淡的诙谐,全然没有成年人“居高临下”创作儿童故事的说教味。该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原本以为要让观众掉眼泪的地方却没有煽情(如E.T. 死去及复活),而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却能你的泪水冲破感情的闸门(如自行车脱离大地的一刹那),而这往往是一流艺术和二流仿制品的区别。
  《E.T. 》是一部传世的童话,而传世的童话必定具有超越其目标年龄层的深邃。在表面上,E.T. 经历了被抛弃的痛苦,他想回家,“给家里打电话”(“E.T. , phone home”是最经典的美国电影台词之一);更进一步,小男孩艾略特生活的家庭虽然看起来再正常、再普通不过了,但他也经历着自己小小的挫折,如得不到大人的重视和信任、父母离异等。再推而广之,对被抛弃的恐惧、对温暖家庭的渴望、人类的真诚和爱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些都是该片涉及的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需求。《E.T. 》是一部幻想片,但它不仅真实地揭示出上述情感的微妙,同时为故事提供了非常真实的自然环境,片中的布景和道具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另一方面却处处隐含着象征性,除了强逆光和向日葵这些明显的隐喻,大到整个社区的建筑、小到艾略特房间里的玩具,都深藏着值得玩味的艺术匠心。
  很多高雅之士不喜欢斯匹尔伯格的作品,认为太商业化、太赚钱,缺乏受苦受难艺术家的悲怆;也有人觉得他太理想主义,把世界裹藏在甜蜜蜜的糖衣里。固然,品味是个人的事,喜欢或不喜欢一部电影往往“没商量”,但这种观点其实经不起逻辑分析。斯氏的乐观精神建筑在一片赤子之心上,而不同于好莱坞钦定的大团圆。跟所有艺术家一样,他的灵感和娴熟并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如他对童年纯真的欣悦可以创造出梦一般美妙的《E.T. 》,也可以催化《虎克船长》那样拙劣的作品。斯匹尔伯格的票房号召力也许是刺激好莱坞好大喜功商业片的重要因素,他不露痕迹的技巧常被人误解为缺乏艺术创意的工匠特征,他的童心未泯又常被某些层次的观众视为浅薄,但20年后的《E.T. 》再次证明,只有熟谙电影语言、酷爱生活、童心永不变的天才(类似古典音乐的莫扎特),才能如此轻巧而完美地捕捉“人之初”的光辉。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