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指导感性”,让你的学习“生动”起来

来源:互联网 发布:ug编程刀补的设置方法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4:06

1.概述
     学习,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分为两面:
          外面:宏观,关系,大面上的东西;
          里面:技术,或者说是细节。
 
2.我们该如何做——外面
     宏观,概括,总结,每个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总是“扎进去搞研究”。宏观指导,微观才能知道干什么。
     遇到一个知识(适度打包、封装为对象),就如遇到一个陌生人,我们脑子中自然浮现类似下面的问题:
         (1)这是什么(概念)
         (2)干什么用的(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还没解决)
         (3)什么时候用
         (4)它的相似、相类
         (5)它的互补
         (6)它的产生与发展(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出来的,及发展历程)
         (7)特定针对性
         (8)它的“父”“兄”“子”(各种关系)
    概括、思考、总结,给我们的知识的湖泊赋予“生”的延展,而不是古井无波、被动接受的一汪死水。

3.我们该如何做——里面
       这半年多以来,我们学习DRP、SSH。视频看完了,貌似学完了。可是学了之后,心里还是虚得发慌,描述起来,总是带着七分的不确定,三分的模棱两可。
       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之前,好难好难,历经千辛万苦,解决之后,又“觉得”简单的不值一提(总结)。可是直到这个时候,这个知识点才真正变成我们的,不再那么虚的慌的。难道每个问题都要经历一遍这样的“千辛万苦”吗?
       学习之后的心虚,是因为我们“不确定”,我们没有实际用过、做过,没有亲身验证。可是留到遇见问题再验证,黄花菜早就凉了,再重头拾起,当然千辛万苦。
       前几天有件事让我很是触动:
       我这段时间在做一个Android的项目,在这之前,我从未接触过Android,从头学起,从头做起。我先把Android的视频推土一样推了一遍,然后开做,茫茫然、无从下手。学过后,感觉什么都知道,却又什么都不会。举个简单的例子,视频看了一遍,如何建立SQLite数据库以及相应的表操作,脑子里一点印象都没有。可是我再翻过来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发现什么都有、是别人的。我再草草跟着他写了个示例,这个东西,我大致会用了。我想如果我再不看他的示例,自己分析写个示例,这个东西就成我的了。
       这对我来说似乎摸到点感觉,真正变成触动是在米老师叫小兵、李坤他们回来后。看到他们熟练如吃饭似的进行分析、代码,“咔咔”几下,一个个功能迎如破竹……我心里羡慕嫉妒的无以复加,可是仔细分析代码后,发现这些代码的基础就是Android视频里面讲过的,只是视频里讲的是知识,而这里是应用。
       我被触动了。同样都是看过一个视频,我头脑中只有模糊印记,只吸收了视频讲解内容的20%,而他们却能把视频吸收80%甚至更高,并且有自己的延伸。
       我不得不思考了。他们是站在这个知识点的角度去吸收,视频只是讲解这个知识点的一部分,并且是一大部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助手当然要用),当然还有有关这个知识点的其他部分。
而我就局限的多了,我把视频当做100%,于是我只能吸收视频的n%,更由于我“什么也不想”的盲目、被动接收,于是雁过无痕。
       回到之前的问题,心虚,因为不确定,因为我们还没“验证过”。这些知识还不是你的,至少还没变成你的。摆正自己的角度,主动思考、主动出击。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