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早早就拟好了路线480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怎么压缩成min.js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5:12
477朋友早早就拟好了路线<br>,准备五一沿川西环线小跑一圈。去年五一也是这条线,只不过是沿318国道向南先到九龙,再返回新都桥向北,经塔公草原、丹巴、小金翻巴郎山回家,这是摩友们称作的小环线。这次我们计划经黑水到马尔康再道孚,然后经新都桥翻折多山走康定、雅安返回。路线虽有些重复,但重心还是在318国道以北,即人们习惯称作大环线的范围,这一带是我们一直想去而又没有去的地区。 <br>  <br>   经北川到达茂县,才知道去黑水的近百公里正在修路,通行困难异常,于是临时改道从汶川经理县到马尔康。或许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正是这一临时变化,我们才得以有时间来到我们事先并未计划前往的地方——色达。 <br>  <br>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去,川西的阿坝甘孜两州和青藏高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黄褐的颜色一直逼近成都平原。而色达则是位于甘孜州北部临近青海的一个边远小县。说它小是仅就人口而言,而地域是内地任何一个大县都无法相比的,因为从马尔康到色达县城我们跑了近两百公里。 <br>  <br>   从青海到西藏,从阿坝到甘孜,我曾经多次出入藏区。那里纯净美丽的自然风光,藏区人民的朴实善良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美丽的自然风光加之独特的民情风俗成了人们对这里趋之若骛的重要原因。 <br>  <br>   在我看来,色达的亮点有三个:高原风光,佛学院和天葬习俗。 <br>  <br>   色达的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五月初的这里,山顶还是晶莹的白雪,暗黄的山体上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呈现出柔和的线条。公路两旁是辽阔的山坡,成群的牦牛在悠闲的吃草,那是刚从白雪覆盖下裸露出来的枯草。湛蓝的天空沉静而深邃,白云被风撕扯成各种形状,成为浑黄山顶匆匆的过客。对着晶莹的雪峰,对着蜿蜒流淌的清流,对着飘飞的经幡,对着悠闲的牦牛,对着草地上扭动着肥胖身子的旱獭,我们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门。这时候心慌气喘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每一次活动都会消耗不少原本就不充足的氧气,如果你再心情激动,缺氧会让你有喝醉了酒的感觉。到达色达县城已是傍晚时分,夕阳给山体镀上了一层金色,也给县城路边高大的灵塔留下一幅黑色的剪影。 <br>  <br>   一夜都是此起彼伏的狗叫声,住在县城的我们有如置身在空旷的原野。 <br>  <br>   清晨的色达街头是成群结队体形高大的藏狗,没有打狗队的威胁,它们在大街上撒着欢,迎来清晨第一屡阳光。高原的早晨有着我们这些自诩为摄影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美景。驾着车跑出县城,眼看着黑色的山体慢慢被金色浸润,地上的白霜似乎也在慢慢融化。耳畔是高音喇叭里诵经的声音,忽大忽小,似乎在唤醒沉睡的大地,缥缈而又悠远。 <br>  <br>   藏族人是笃信佛教的,所以经幡,灵塔,寺庙,玛尼堆随处可见。路上时常可见徒步的朝圣者,不拒绝他们的化缘,给他们一些零钱,似乎也能给自己带来一点心安。<br>  <br>   一座座小屋内袅袅的炊烟向空中飘散,路上来来往往的是身着红色僧服的人们,在那些面色黝黑的男女僧众里还夹杂着不少皮肤白皙的男女,这些外地人就是传说中来此修行学佛的居士了。据介绍,色达佛学院创建于一八八零年,一九八七年,十世班禅大师亲自致函色达县人民政府,批准学院正式成立,并赐给学院亲笔题写的“喇荣五明佛学院”之匾牌(藏文)。学院现有藏族常住僧尼四千多人,汉族常住僧尼、常住居士数百人,甚至还有上百的外国学法者,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两侧山上的房屋都是居士们的住所,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找好地皮买来材料,请当地人为他们修下了这灵魂再生的居所。正前方山上则是学院里喇嘛们居住的房屋,从外表却看不出任何区别。据当地人介绍,这所学院不是由国家拨款运行的,而是在佛教组织的主持下,由笃信佛教的僧众们捐献维持的。色达全县不过四万人,而这道山谷里就聚集了四五千人,俨然一个规模不小的城市。 <br>  <br>   停好车,沿着蜿蜒在密密麻麻房屋中的石板小路,我们来到对面山上的坛城。彩绘精美的坛城外围栏杆上扎着各种色彩艳丽的花,顶部闪着耀眼的金光。坛城下面传来琅琅的诵经声,一大片团坐在地的全是身着红色僧服的女尼,中间高处坐着一位年长喇嘛,据说今天是尼姑们诵经值守。坛城内部供奉着佛像,平台上信徒和游客们绕着中心缓慢步行,这种转佛据说效果也和旋转经筒一样,能够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幸福,消除灾难。 <br>  <br>   绕着坛城匆匆转了一圈,来到旁边,回看来时的方向,远处是晶莹的雪山,对面蜂巢似的房屋也一样几乎蔓延到山顶,景象壮观而震撼。 <br>  <br>   高海拔,气候寒冷,没有好的物质条件可供享受,这些自愿前来这片雪域的人们,只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净化,找寻灵魂的归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我从人们那一张张平和而满足的脸上似乎读出了这里的魅力所在。 <br>  <br>   早就听说过藏族人天葬的习俗,网上也看过天葬的图片,血淋淋的场面,看了心里很不舒服。在汉族的文化中,对死者是尊重有加的,容不得哪怕是对尸体的一点点伤害。即使在封建社会里,鞭尸也只是对那些万恶不赦的恶徒泄愤的手段,是对死者灵魂的惩罚。很难理解天葬中那种碎尸万段粉身碎骨的做法。通过了解,我们认识到了,这其实体现了藏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纯朴而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他们对笃信的佛教教义的一次践行。藏族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在他们的认识里,人来自于自然,也应该回归自然。人一生中对自然有过很多索取,却少有对自然的回馈,在生命终结之时将肉体奉献给大自然,既是对自然的报答,也得到了灵魂的再生。 <br>  <br>   拉萨北郊的天葬台闻名于世,但没有机会看过现场。色达天葬台最初对于我们也像一个谜,问了很多当地人都不愿告诉我们确切的位置。我们理解他们的做法,那是一个庄重的场合,不是猎奇观光的地方。后经多方打听,我们终于找到了上山的路。沿着公路旁山坡草地上隐约的车辙,爬过几个山头前行了六七公里,看见了前面飘飞的经幡。重重叠叠的经幡在山头一侧围成巨大的一圈,像牛羊的围栏,下方半山凹处就是天葬台的所在了。一块约十来平方米的水泥地上三面围着铁丝围栏,旁边一座石头堆砌不加任何装饰的灵塔。这个狭小的场地就是天葬师工作和死者灵魂升天的地方。放眼看去,山头的经幡在蓝天白云下潇洒的飘飞,不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清清的小河在山下谷地蜿蜒流淌,若是夏季,可以想象那漫山遍野随风摇曳的鲜花。 <br>  <br>   吃过了自备的午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陆续有车开上山头。有的是运尸车,有几辆是观光的游客。应工作人员的要求,施葬开始后我们要离开现场,到上方的山头远远观看。这时也不能拍照,镜头的反光会使鹰受到惊吓,鹰不下山死者的灵魂不能升天,家属会有意见的。 <br>  <br>   家属们陆续来到现场,身着红色僧服的喇嘛们来到不远处的半山,他们开始诵经超度亡灵。陪同一队游客的色达县旅游局长扮演着导游的角色,介绍着相关的情况。诵经喇嘛的数量要视死者家属的财力而定,有阵容庞大多达数百人的,今天到场有四五十个喇嘛,规模算是小的。死者家属要支付给天葬师不少于十几元的费用,更多也是可以的,可谓上不封顶。死者被捆绑成婴儿在母体内的形状,有的装在木箱里,有的用布包裹着。每一次开包,天葬师要和一位喇嘛举行一个仪式,褪去尸体上的衣物,人体便赤条条的摆放在水泥地上。天葬师动作利索的挥着寒光闪闪的刀在死者背上划几下,有人说画的是佛教的“万”子符,然后刀锋从臀部划到脚跟,腿上和手臂的肌肉被大块割下扔在地上,接着割下头皮,最后将人体拉到一边摆放整齐。同样的动作重复了四次,第一步的工作便告结束。四具遗体整齐的排列在一边,天葬师手拿两块人肉面向对面山头早已等候的秃鹫群挥舞两下扔了出去,秃鹫们便扇着翅膀排着整齐的队形一路小跑着下山了。当地人介绍说,秃鹫也是有组织的,领头的是一只体形硕大的独脚鹰,每次都是它第一个下山,它吃过后其余的才蜂拥而至。今天的秃鹫还不是最多,有千余只,多的时候天空瞬间变黑,场面变得阴森恐怖。这时遗体已经被秃鹫群覆盖了,天葬师坐在一边手里敲打着什么,彷佛在为这些天使们奏乐。吃过的秃鹫又队列整齐的返回山上,后来者仍然有序的进场,彷佛它们确实正在进行着一项庄严而神圣的工作。当一群群秃鹫腾空而去,在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消失,大自然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轮回。 <br>  <br>   佛教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在死亡的那一刻他们的灵魂得以重生。在藏民的眼里,被视为神鸟的秃鹫就是他们灵魂重生的使者,通往天堂的阶梯。几朵白云在湛蓝的空中向远处飘去,那或许就是死者升天的灵魂吧。 <br>  <br>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求得生命的永恒;人对外界的过多索取是毫无意义的,以占有为乐趣的人,到最后会因为失去而变得一无所有,不知所终。这个简短的仪式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 <br>  <br>   离开色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我们还将翻山越岭,到达今天的目的地——200公里之外的炉霍县。(完)<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