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概念诠释

来源:互联网 发布:风暴大陆宠物进阶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22:42

WEB2.0概念诠释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总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应用:
1、 Blog(from wiki)
历史:
Blog一词本起源于 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将一些类似blog的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blog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个weblog 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blog 真正开始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weblog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现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blog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Blog托管服务商(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Blog的特点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响/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blog亦可被视为一个档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blogger),既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creator),也是其档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采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对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blog写作既接续了汉语笔记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充分鼓励了个人表达。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言者互重,阅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么是Tag?
  Tag(标签)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您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标签),然后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与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
  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您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Blog空间,一个热点实时播报的新闻台。Tag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网络新体验……
  当然,您也可以简单地把一个Tag(标签)理解为一个日志分类,但是Tag和分类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首先,分类是您在写日志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写完日志之后再添加的;
其次,您可以同时为一篇日志贴上好几个Tag(标签),方便自己随时查找,而原先一篇日志只能有一个分类;
再次,当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Tag之后,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经常写的是哪些话题;
最后,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样的Tag(标签),进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您写了一篇到西湖旅游的日志,原来您都是把这一类的日志放到自己的“驴行天下”分类下,但是有了Tag之后,您可以给这篇日志同时加上“旅游”、“杭州”、“西湖”、“驴行天下”等几个Tag,当浏览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这篇日志。同时您自己也可以通过点击这几个Tag,看看究竟有谁最近也去了杭州旅游,或许你们还可以交流一下旅游心得,成为下一次出游的伙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但其实这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

目前RSS规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风格不同,制定标准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脉相承。1.0版更靠拢XML标准。

RSS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社网站都提供RSS订阅支持。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詞源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點快點」之意。在這裡Wiki指的是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係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且這種創建、更改、及發佈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與此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了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優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用某個領域的知識。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iki系統-WikiWikiWeb,並用它建立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最早的Wiki系統。從1996年至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從而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同時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體系統。
Wiki的歷史不長,無論是Wiki概念本身,還是相關軟體系統的特性,都還在熱烈的討論中;所以怎樣的一個站點才能稱得上是一個Wiki系統還是有爭議的。與Wiki相關新近出現的技術還有blog,它們都降低了超文本寫作和發佈的難度。這兩者都是同內容管理系統密切相關的。


Wiki的特點
使用方便
維護快捷:快速創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頁面(這也是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簡單:用簡單的格式標記來取代 HTML 的複雜格式標記。(類似所見即所得的風格)
鏈接方便:通過簡單標記,直接以關鍵字名來建立鏈接(頁面、外部連接、圖像等)。
命名平易:關鍵字名就是頁面名稱,並且被置於一個單層、平直的名空間中。
可增長
可增長:頁面的鏈接目標可以尚未存在,通過點擊鏈接,我們可以創建這些頁面,從而使系統得以增長。
修訂歷史:記錄頁面的修訂歷史,頁面的各個版本都可以被獲取。
開放性
開放的:社群內的成員可以任意創建、修改、或刪除頁面。
可觀察:系統內頁面的變動可以被來訪者清楚觀察得到。
由於Wiki的自組織,可增長以及可觀察的特點,使Wiki本身也成為一個網路研究的對象。對Wiki的研究也許能夠讓人們對網路的認識更加深入

理论和技术:
1、 六度关系理论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许多社会学上的深入研究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这一特征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瓦茨教授领导的EMAIL试验也再次证明了这一人际关系世界中惊人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六十亿人怎么可能真的构成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呢?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2、 Xml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记是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些标记,既可以选择国际通用的标记语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这样由相关人士自由决定的标记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可扩展性。XML是从SGML中简化修改出来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并不是一种技术。它实际上是几种已经在各自领域大行其道技术的强强结合。Ajax混合了:
* 基于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与交互
* 通过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处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术

 

直观一点的说Ajax能够实现不刷新浏览器窗口(当然更不用安装额外的插件)而满足用户的操作,现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网站,很多是用这项技术实现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统虽然没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经暗合容Ajax,实现了不刷新网页提供动态内给用户。

现有的产品:
Wiki百科、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齐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优友 、 天际网 、爱米网 、linkist 、新浪点点通、skype、亿友、cyworld
 
 
关于Web2.0的十八句名言


“创建一个成功的企业的最好办法就是帮助别人赚钱。”Topix.net的Rich Skrenta解释AOL的政策时说到
“我上许多的新闻网站,因为我不相信其中任何一个。”17岁的Sean这么解释他如何阅读在线新闻的。
“当你上了大学以后,Myspace就算不上什么了”高中毕业生18岁的Sasha说。
“在你发展的过程中建造,学习和犯错–你将会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到更多,而不是在你做这件事情之前。”37Signals的Jason Fried,他拥护迭代开发模式(iterative development)。
“在5到10年内,媒体的价值将存在于那些培养用户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控制内容的公司。”Kleiner Perkins的前任合伙人Vinod Khosla说。
“对我而言,透明度是一件具有竞争性的武器。”Sun微系统公司的CEO Jonathan Schwartz这么解释自己为什么写Blog。
“Ebay有1.5亿的用户,理想的来说,就是1.5亿个人学会了如何相信陌生人。”Ebay的创始人Pierre Omidyar认为商业能为积极的社会变革带来动力。
“我最喜欢Google,因为他们最干净。其他的网站则试图将你的注意力带走。去那些网站不会有任何收获。”18岁的Sasha这么解释为什么适应用户习惯比起强迫他们去适应你要来的聪明的多。
“我们的成功与我们的总裁们的‘好主意’一点关系没有。”Google创始人Sergey Brin更喜欢群体的智慧。
“我们96%的时间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Flickr的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认为剩下的4%足以让许多人非常快乐了。
“雇用律师起诉对于那些普通公司来说,比起自己创意要简单的多”前任FCC的主席Michael Powell解释为什么那些提供内容服务的公司起诉他们的顾客。
“我告诉我的工程师,不管你有多么聪明,在公司外有着更多比你聪明的人,所以我们需要提供给他们工具,让他们创新。”Omidyar也喜欢群体的智慧。
“传统上,人们认为越多越好。多的也许能行,但是它将会是痛苦、昂贵和冰冷的。看看那些一条路走到黑的人,无法与别人竞争。”Fried创造了几个新词。
证明这个世界与原始的数码时代完全不同:假设你要买一个CD机,你要到哪去买?17岁的Sean困惑的说:“CD机是什么?”
“你给一个公司越多的钱,他们越不可能成功。”Khosla说。
“一般的消费者并不知道浏览器、互联网以及搜索框之间的区别。”Mozilla基金会的Mitchell Baker提供了这样的观点。
“我们认为任何来参加演唱会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之中。”Grateful Dead乐队的Mickey Hart说道。
“我们成功第一的要素是运气。我们跟随着自己内心而选择了搜索,因为它既有用也有趣。”Brin这么解释如何创立Google。
你还不知道的网上可以做的30件事


虽然早就看到30 Things You Didn’t Know You Could Do on the Internet(你还不知道的网上可以做的30件事),因与Podcasting不直接相关,放下了。促使我把它介绍给大家的是EVA剑心在“Blog中文翻译”上的留言。

为什么不呢?它确实精彩★★★★★——

互联网上的新花样每天层出不穷。这些意想不到的网站和服务能帮你解决问题、节省时间—-有的甚至可能让你成名。

你认为你已把网络琢磨透了吗?好好再想想。

你知道吗,你可以在网上租一架私人喷气式飞机, 在你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当明星,或是开车时下载歌曲?这只是开始。你可以告诉你老板一些不愉快的真相而不用暴露身份,抢在你那些新潮朋友前成为流行时尚的弄潮儿。善用网站,你可以给Google美容,促销产品,扩大你的blog的知名度,发表小说,撰写商业计划书,清除电脑中的间谍软件,你还可以,获得免费的技术服务。你甚至可以利用网络发现政府机密和预测自己的凶吉(我们希望这最后两件事不相干)。更棒的是,大部分站点不收你一分一毫。

Web2.0不是纯技术 风险投资家不再信点击率


不管是Blog、Wiki、SNS还是RSS

  技术永远只能满足人的某一部分个性需求

  但是如何为现实的商业社会创造价值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特约撰文=蒋瀛(宝鼎投资公司投资经理)

  樊波是生活在北京的一名普通外企白领,每天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就是上网。不过,樊波的网络生活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他只喜欢沉浸在一个网站之中,说复杂是因为这个网站所涵盖的内容浩瀚无边——它的名字叫维基百科(Wikipedia,中文网址Http://zh.wikipedia.org/)。樊波对维基百科无比钟爱,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一旦深入其中便很容易上瘾的网站。不过,我们千万不要误会,这个网站并不是一个网络游戏的乐园,维基百科是一部提供共享知识的网络百科全书。

  2001年,一个小型互联网公司Bomis的CEO吉米·威尔士和Larry Sanger共同创建了维基百科,向全世界人推出了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和使用其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人人可以修改,人人可以免费分享维基百科所带来的知识。于是,在全球日益发达的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维基人”,或者称之为“维客”。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志愿者。成千上万“维基人”在世界各地的某个角落里敲击键盘,如一群虚拟空间的蚂蚁,为维基百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而忙碌着,其成果相当惊人。维基百科从2001年起步至今,已拥有120种语言的版本,200多万个词条。而且,其内容还以每天大约1000篇文章的数量增加。“维基人”自豪地称,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成为全球点击量最高的50个网站之一,潜在价值达上亿美元。

  樊波是2004年加入到中文版维基百科的建设中来,在他看来,虽然过去的BBS和今天的博客也能给其带来网络世界互动交流的快感,但与维基百科相比,它们都不够理性。“维基要求必须中性和客观,所以展开的讨论也会更加有建设性,更能得到一致的答案。”

  事实上,作为一个网络内容的爱好者,樊波并不清楚维基百科之所以能够快速扩散背后的其他推动力量。当然,他也无需去搞清楚维基百科会与博客或BBS在技术方面有哪些不同。在很多“维基人”看来,重要的不是我们如何来到网络世界,而是我们在网络世界中到底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快点”迎接新时代

  如今,越来越多的诸如“维基人”、博客等新型网络参与者的出现,已使互联网世界悄然中发生了变化。

  过去,人们在网络世界的信息消费主要集中在门户网站或社区型的BBS等公共空间上,普通人想要拥有自己的网站绝非易事。你必须掌握一些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如HTML、ASP、PHP等,才能做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网站。如今,互联网用户抛开纯粹的技术,以自身的参与价值重新展现了互联网的存在基础及发展力量。更加灵活与成熟的技术已经让人们忘掉了制作个人网页这种非常技术化的事情,只需要简单的注册,人人便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日志。这些网站提倡分享、开放与交互,并且喊出“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的口号。在此引导之下,类似博客这样的共享网站迅速吸引了众多渴望拥有自己主页的网络爱好者。而搜索引擎的无处不在更是让各种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充分而自由的共享,有关个人的东西在网络上变得更加互联。

  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人们已将这种可自由读写的新型互联网称之为“Web2.0”,并将其视为互联网世界改变的新方向。不过,虽然Web2.0已渐为人知,但事实上至今也没有人能够为Web2.0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更多情况下,人们只是以Web2.0来概括自2003年以来出现的一系列极富创新的互联网新应用。这种以Web Service领衔的技术革命帮助Web2.0打破了传统的互联网概念,人们也习惯于把Web2.0与以下新应用与技术划上等号:Blog、Wiki、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分类广告、六度分割理论,以及API、Tag、RSS和Ajax等技术,这些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构成了Web2.0的技术基础,并诞生了如在线突破网站Flickr、地图服务应用Google Maps、分类广告Craigslist、社交Friendster及Blog等新型网站。

  维基百科的推动力量正是源自于Web2.0中的新技术——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它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能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通过它,可以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它最大的特点是使用方便而且开放。与Blog技术不同,Wiki是一个动态的个人或群体协作的协作工具,需要达成群体的共识。而Blog是个人知识积累平台,突出个性,别人不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如果按照樊波的偏好来理解,Wiki技术要比Blog更加的互动,更能体现出Web2.0时代的网络共享性,也更像是一个群体的网络精神家园。

  洞悉未来

  美国房地产交易地图网(HousingMaps.com)是目前美国最受欢迎的房地产交易网站之一。它的特点就在于把时下流行Web2.0式网站craigslist的租房信息和Google Maps结合起来,以可视图钉的方式将全美房屋交易信息详细现实出来。如果你对craigslist和Google Maps十分熟悉,就一定会发现:HousingMaps.com派生于craigslist和Google Maps;craigslist的根基是过去的BBS和今天的博客技术;而Google Maps不过是3D游戏中Ajax(是Asynchrnous、JavaScript和XML的简称)的重新挖掘与新应用。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Web2.0时代的新技术很多都来自于IT领域已有的技术,所谓的技术创新更多情况下是思维与应用的创新。

  请注意,重组与再造是多么重要的理念!Web2.0时代更像是对传统网络世界的重组与再造,一大群编程志愿者大胆把一些不相关的、甚至是竞争对手的网站数据和服务结合起来,重新组合与再利用,其结果是创造出一个个可以被称之为“共享、重组、再造”(Mash-ups)的新型网站。因此说,Web2.0时代的“技术储备早就成熟,只是需要合适的契机,将这些技术调动起来,就可以像Google公司对Ajax的挖掘那样,魔杖一挥,点石成金。”现在,Google的网络应用开发商阿伦·布德曼开发了一个名为Greasemonkey的程序,利用它可以轻松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重组与再造。互联网不再是一堆网页的集合,它正在转变成一种全球化的操作系统。

  显然,“共享、重组、再造”(Mash-ups)实施的基础一定是共同标准的制定,这是Web2.0时代网络互联最重要的技术保障。Google深谙此道,它从一开始所推出的诸多产品都是基于开放的API标注。这样,Google公司无需花费力气做更多的市场推广,其他公司就会主动地整合它的应用。从Google搜索引擎开始,到今天的Google Maps的应用,Google实际上以标准式的网络互联为基础理念,以搜索技术为根本,将自身真正置于Web2.0时代的最高峰。如果将整个Web2.0看做是一条应用产业链,那么Google的搜索引擎无疑是这条产业链上的最高端,而很多基于共享技术建设的Web2.0网站则是应用层面的基础平台,那些网络爱好者则是产业链条上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内容的供应商又是消费者。如今,就连一向高傲的微软也不得不向API标准低头,微软已经宣布其下一代操作系统Vista将最大限度的开放自己的API和其他工具。

  个性在哪儿

  毫无疑问,对于一家网络公司而言,如果无法成为Google、微软一样的技术先导者,那么建立一家融合“共享、重组、再造”(Mash-ups)理念的Web2.0时代新型网站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就像维基百科一样,如果真的能够吸引全球关注,成为一个群体的精神家园,或者说成为一个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形态,是不必担心未来的收益的。

  但问题恰恰在于此,借助他人力量做到“共享、重组、再造”(Mash-ups)必然带来更多同质化的Web2.0式网站。如同国内兴起博客热后陆续出现的博客网、中国博客和新浪博客等博客网站,大家都在标榜自己的中国第一博客地位,而事实上做着大同小异的事情。这种情况实际表明,完全共享意味着内容的无差异化,而这类Web2.0式网站的娱乐性、参与性远远大于赢利性。

  显然,个性化是Web2.0时代的互联网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与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绞尽脑汁争夺点击率相比,Web2.0的典型公司更加注重表达个性化的体验,设计个性化的操作功能以及简洁的界面,不断激发用户产生强烈的互联意愿。BV.Capitail公司顾问、亚马逊公司前首席科学家韦思岸(Andreas S.Weigend)就表示:一个网站能否存活取决于很多条件,对于Web2.0来说,最关键的是经营者是否能保持创新的精神和好奇的个性,不断从本地角度结合新思维看待并执行自己的业务,改善用户体验。

  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志士拿来现成的Web2.0时代的技术,挖空心思的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极富个性的Web2.0网站,但无论是探讨艺术、共享图片、网络交友,还是搜索引擎,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算最老道的网友也无法从博客时代、中国博客网、blogbus等网站中找到本质的区别。看来,在技术“不受重视”的Web2.0时代,真正建设一个极富个性的网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因不在于创建者是否缺少个性,而是在无技术障碍的情况下,任何创意与新风格都很容易被模仿与复制。而这种雷同又与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大同小异不同,毕竟那时一个比拼资金与人数的战役,实力不济的门户网站一定无法提供更加丰富内容,因此也就无法获得足够多的点击率与相应的广告收入。虽然Web2.0网站可能只需几个人就可以顺利运营,但在模仿成风、依靠用户提供内容的前提下,Web2.0的个性如何保证呢?而失去了个性Web2.0的纵然可以生存,又如何获取收入呢?

  Web2.0的生存法则

  传统的门户网站经营者依靠庞大的编辑体系组织内容吸引更多用户,门户网站几乎将所有的东西一网打尽。Web2.0倡导个性化,就意味着要放弃传统门户网站的大而全特点,必须做到内容的精而专,而风格各异、关注点不同的很多Web2.0网站组合到一起,又共同承载了传统门户网站的功能。因此,在Web2.0时代,许多网站形成了一个类似的产业分工,各司其职完善网络本应有的功能。而且,在这个不产生事物的虚拟产业体系内,即使是同样做网络交友这样的网站,也可能产生有些网站只做年轻人交友,而有些网站专注于老年人的分工情况。

  也就是说,在Web2.0时代,因为必须专注和个性化,互联网产业内有着明显的产业链的痕迹。每一个网站必须有着自己明确的定位,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事实上,类似于此的专业化分工也是一个产业迈向成熟、走向真正产业化发展的标志。互联网产业在经历了几次发展跌宕之后,也应该走向成熟了。

  产业链意味着什么?这绝非是一个经济学家的隔靴搔痒式的呼吁,对于告别大而全的粗糙式经营方法,迈向精细化运作的互联网产业来讲,面临的将是更加激烈的竞争。网站必须在个性化界面、傻瓜式操作与用户体验等表象竞争背后,亮出自己的真实本事与竞争力。对于目前那些以为搭建了公共信息平台就可以收取会员费,以为拥有了足够多的免费会员就可以换取广告的所谓Web2.0网站来讲,这样的好事几乎不会出现,其问题的焦点不在于你今天获得了怎样的成绩,而在于这种可以被任意模仿与复制的Web2.0网站凭什么可以很好的存活下去。关于这一点,风险投资家早有戒心,他们并不是不关注今天的Web2.0式网站,但他们同样担心三年后这些网站还会存在么?

  对于一个Web2.0式网站而言,除了依靠开放式技术搭建平台外,还必须有不可被复制的竞争要素,如技术、品牌、营销、客户关系等已被传统产业竞争所证明的必须要素。Web2.0网站必须从无差异化的网络平台中走出来,网站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信息源,而应该成为现实产业竞争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现在应该讨论的问题不应局限于什么是Web2.0,而是应该清楚的知道Web2.0与现实商业社会有怎样的关系,如何更好的融合,以充分利用来自四面八方、充满灵异的网络信息。事实上,这也是网络本身应该承载的真正角色,而不是Web1.0时代那种概念性的新事物。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有关防止Web2.0网络泡沫的话题也许可以很好的得到答案:从消费者(Custom)中来的信息,应用于产业经营,再反馈于Custom的网络本色才是互联网产业的核心价值。

  那些热心于推动Web2.0发展的网络精英,不应该仅仅从技术的层面来认知Web2.0的新意,因为风险投资家与广告商不再相信所谓的点击率。这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网络时代,但它更新的变化来自于真正基于产业层面的变革。因此说Web2.0意欲赢得商业社会的认可,最需要的并不是如何标榜个性化,也不是如何理性的构想网民的偏好,而是应该想想Web2.0到底可以为现实的商业社会创造怎样的价值。就像Google一样,将现有的技术重新构建,让网络成为现代社会商业信息的传播中枢。

  抽文:

  热心于推动Web2.0的网络精英不应该仅仅从技术的层面来认知它的新意,因为风险投资家与广告商不再相信所谓的点击率。因此他们最需要做的并不是如何标榜个性化,也不是如何构想网民的偏好,而是想想Web2.0到底可以为现实的商业社会创造怎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