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本是伪京剧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客2017年还挣钱吗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20:02


  让孩子接触一些戏曲,用意不错。但从教育部颁布的试点内容看,它正在做一件南辕北辙的蠢事。首先,教育部要求各地学生学唱京剧,这本身就有可能毁灭优秀文化。因为,人为制造的京剧的文化霸权多少会抑制中国戏曲的多样性。
  退一步说,学生如能学习到优秀的京剧,权力办教育难以避免的整齐划一倒也可以谅解。中国戏曲各剧种大体同源异流,学习京剧自然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地地方戏。令人惊讶的是,教育部推荐给学生的剧目却主要是当年的样板戏―――这样的政治正确完全是反文化的。
  关于样板戏的善恶得失,至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九十年代初期发生过两次大规模争论。如今有越来越多严肃的专家、戏迷认识到,即使不讨论其中的价值观问题,样板戏就其艺术形式来说是反戏曲传统的。各地戏曲票房中最痴心的戏迷,绝不会唱样板戏。
  中国戏曲,尤其是高度程式化的京剧,由其性质决定,根本不适合表演现实题材的故事。梅兰芳先生年轻时排演过不少现代题材的时装戏,但他很快就放弃了这方面的尝试。因为他发现,现代题材与京剧程式的矛盾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梅先生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对此曾具体说明过:“京剧的组织,角色登场,穿扮夸张,长胡子、厚底靴、构脸谱、吊眉眼、贴片子、长水袖、宽大的服装……一举一动,都要跟着音乐节奏,做出舞蹈化身段,从规定的程式中表现剧中人物的生活。”而在时装戏中,这些优美的程式大部分没有用武之地。
  戏曲的基本特征是舞蹈化的动作、锣鼓、曲牌、道具等方面的程式,但在表演现代题材时,无法使用大部分传统程式,当然也就不是戏曲了。梅先生早就警告,时装戏曲必然有话剧化的趋势。今天各地戏曲院团编排的时装戏,无不掉入大师警告过的这个陷阱。
  样板戏同样无法避免这种尴尬,它又表现着最特殊的时装题材:暴力革命与阶级斗争。它不能使用戏曲的传统程式,而是创造出了一种替代性程式,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表演程式。比如,剧中主角都是高大全形象,故事是你死我活的战斗、斗争,唱段主要是表现仇恨。
  在演唱上,样板戏创造出一种奇特的“样板腔”。梅兰芳先生当年曾经为时装戏不能安排慢板而苦恼,样板戏则全力用唱腔表现主角的斗志昂扬、苦大仇深。这种极端情感要求艺人在演唱时必须声嘶力竭。老艺人把这种演唱蔑视地称为“洒狗血”,而两三代艺人在唱样板戏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洒狗血”。
  这样,样板戏在传统戏曲程式之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程式,样板戏程式在特殊政治环境中占据霸权地位,很多戏曲艺人不得不从事样板戏表演,样板戏程式在他们身上当然会打上烙印。而他们又是目前活跃在舞台的艺人的老师。这样,在两代艺人身上,样板戏程式占据重要位置,传统程式则被冲淡、压倒。样板戏阻隔了戏曲传统技艺的传承。
  因此,教育部把样板戏当成京剧经典让孩子欣赏,完全是搞错了方向。有人说,样板戏简单易唱,孩子可以通过它去进一步接触传统京剧。这纯属幻想。样板戏有它自己的独特程式,这种程式与京剧传统根本无关。因而,样板戏有京剧之名,无京剧之实。学生由此学到的是毁灭京剧的伪京剧,而不是真正具有经典意义的京剧。他们学到的不是优秀传统文化,而是反传统文化的文化。
  不过,教育部的做法一点都不新奇。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一轮样板戏复活运动,官办剧团大张旗鼓地复排了一出接一出样板戏,年轻的名角们大多被安排参加这样的复排。不论是国家大剧院戏剧场、梅兰芳大剧院开幕演出,还是京剧研究生班十周年汇报演出,重头戏都是样板戏。
  官方院团热心复兴样板戏的一个理由是,样板戏有人看。确实,那些在样板戏的狂轰滥炸中生活过的人多少有点怀旧情绪。但靠样板戏拯救戏曲市场,无异于饮鸩止渴。样板戏不仅阻隔戏曲传统的传承,更会让真正的戏迷远离剧场。
  戏曲界有识之士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今天的正规戏曲演出市场根本不是市场:院团是官办的,演员是事业机关干部。对任期有限的院团官员来说,重要的是短期内获得政府大奖、获得上级青睐。至于京剧传统的前景,不在其关心之列。
  因此,样板戏这一轮复兴与九十年代初的喧嚣一样,不是市场导向的。教育部门发文要求孩子听样板戏,正说明了样板戏背后有一只权力之手在操纵。对于戏曲、教育乃至社会文化的前景来说,需要全社会思索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样的制度、精神、情感因素,让文艺、教育官员们置丰厚而多样的中国戏曲传统于不顾,单单青睐样板戏?又如何限制他们的权力,或使权力走上文明的正道?
  (作者系知名学者)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