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离开靶心是为了下一次更美丽的重逢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旺铺智能版好处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9:47
     我们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你的生活态度是什么。选择几篇故事读完,你有没有想到什么?拥抱自己的生活态度,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一点点改变XXX,留下自己的印记,保留回忆的素材。


当成功之箭偏离靶心

 

       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绘画。可是,在国外的生活太拮据了,读书之余,他还要打工赚取生活费。有人介绍了一份工作给他,就是帮宾馆修剪草坪。这个工作和画画大相径庭,但现实是不能自由决定的,他只好一次次地到宾馆外面,对着草坪和灌木,不断地重复单调的工作。

  渐渐地他发现,修剪草坪也并非总是那么枯燥。比如说,有一天,他不小心铲坏了一块草皮,想了想,他就把这块草坪修成了一幅画的样子,竟得到了人们的极力赞赏,薪酬也因此增加了一倍。

  他开始喜欢修草坪这个工作了。后来,因为请他修剪草坪的宾馆太多了,他不得不雇用了一些帮手,再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小店。三年以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是一家专门帮人家设计修剪草坪画的公司。

  其实,很多时候,成功之箭射中的都是另外的靶心。

  (摘自6月3日《福州晚报》作者佚名) 

 

不要总问:“为什么偏偏是我”

 

  痛苦来临时,不要总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快乐降临时,你可没问过这个问题。             ——圣劳伦斯教堂

 

  射门,球不进的几率是50%;不射门,球不进的几率是100%。                                                ——里斯体育馆服务台

 

  如果你昨天的成绩显得很了不起,说明你今天做得还不够好。                                                 ——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教导处

 

    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却可以为你赢得成功。                   ——某个大学化学教研室

 

  美满婚姻的关键,不是你能否找到一个理想伴侣,而是你能否做一个理想伴侣。                       ——戴维斯婚纱店

                                            (摘自6月13日《广州日报》)

 

土豆富翁

 

  J·R·辛普洛特起初靠养猪为生。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偶然获得了一则信息:前线的作战部队需要大量的脱水蔬菜。于是他就当机立断贷款,买下了当时美国最大的两家蔬菜脱水工厂,专门给前线部队供应加工脱水土豆。

  过了两年,纽约有一位化学师研制出了冻炸土豆条。辛普洛特认为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军需新产品,于是他就大量生产炸土豆条,产品出来后在当时的美国市场上一炮打响,他因此获利不菲。

  后来,辛普洛特发现炸土豆条的工序中,每个土豆大约只能利用一半,剩余的都被当作废料扔掉了。辛普洛特就在这剩余的土豆里拌入谷物用来做牲口的饲料,单用土豆皮就饲养了前线的15万匹军马。此后不久,辛普洛特又开始琢磨,前线部队有数以百万计的车辆每天承担着繁重的军需运输任务,所消耗掉的汽油可不是个小数目。如果能以代用能源代替一部分汽油,从中定能获利。他又抓住这一良机,用土豆来制造以酒精为基础的燃料添加剂。汽车试用后,效果很好。

  与此同时,辛普洛特还把土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糖量丰富的废水灌溉当时的农田,把土豆喂养战马所产生的马粪收集起来,作为沼气发电厂的用料。就这样,在整个二战中,辛普洛特的土豆系列产品的产值超过了10亿美元,利润达到6亿美元。

  辛普洛特成为名噪一时的富翁。在总结自己这些创业历程时,这位耄耋老人这样说:“我一直遵循着两条简单而又明确的原则,一是从大处着想,二是绝不浪费财物。”(摘自5月30日《羊城晚报》作者闻力) 

 

轻松

 

      美国专栏作家威廉·科贝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投向数十年之后,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距离,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态去完成呢?

  年轻时,威廉·科贝特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创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鸿篇巨制”却一直写不出来,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朋友听了后,对他说:“咱们走路去我家好吗?”“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几个小时。”朋友见他退缩,便改口说:“咱们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带他到射击游艺场观看射击,到动物园观看猴子。他们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竟走到了朋友的家里。几个小时走下来,他们都没有感到一点累。在朋友家里,威廉·科贝特听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席话:“今天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只有这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倒。”

  就是这番话,改变了威廉·科贝特的创作态度。他不再把创作看作一件苦差,而是在轻松的创作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创作的快乐。不知不觉间,他写出了《莫德》、《交际》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为美国一位著名的专栏作家。

  (摘自《青年文摘·人物版》第6期作者黄小平) 

 

诺贝尔基金会的觉醒

 

       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基金会每年发布奖项必须支付高达500万美元的奖金。我们不禁要问:诺贝尔基金会的基金到底有多少?事实上,诺贝尔基金会的成功,除了诺贝尔本人在100年前捐献的一笔庞大的基金外,更重要的是归功于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有方。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由于该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用于支付奖金,管理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因此,基金会成立初期,其章程中明白地确定基金的投资范围,应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项目上,如银行存款与公债。这种保本重于报酬率、安全至上的投资原则,的确是稳重的做法。但牺牲报酬率的结果是: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到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

  眼见基金的资产将消耗殆尽,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及时觉醒,意识到投资报酬率对财富积累的重要性,于是在1953年做出突破性的改变,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将原来只准存放银行与买公债,改变为应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的理财观。资产管理观念改变后,就此扭转了基金的命运。1993年基金的总资产滚动至2亿多美元。 (摘自6月8日《劳动报》作者夏思尧)

 

差别

 

       阿诺德和布鲁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以后,阿诺德青云直上,而布鲁诺却仍在原地踏步。

  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老板说话了,“您去集市一趟,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东西。”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说一共有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布鲁诺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你坐在椅子上别说话,看看别人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运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布鲁诺,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摘自《畅销谎言》作者陈彤新星出版社出版) 

 

怎样取珍珠

 

       从前,有一个海岛,岛上有很多沉积多年的大颗珍珠,可谁也无法接近这个海岛,只有栖息在海岸附近的海鸟能飞过去。

  很多人慕名前来,带着枪支,捕杀飞回岸边的海鸟。因为这种海鸟每到白天都会飞到岛上去吃珍珠。

  时间长了,海鸟渐渐地灭绝,即使剩下的几只也过得胆颤心惊。只要一闻到人的气息,看到人的踪影,就会早早逃走。

  后来,来了一个商人。他在海岸附近买下大片树林,并在树林周围安上栅栏,不让闲杂人走进他的树林。同时,他严厉告诫他的仆人,不许在树林里捕捉或驱赶海鸟,更不许放枪。

  于是,当海岸其他地方的枪声一响,就会有海鸟在惊慌逃窜中不经意闯进他的树林。时间一长。海鸟渐渐地都留在他的树林里栖息。它们也因此不必再为安全而战战兢兢。

  等海鸟在他的树林里逐渐安定下来以后,他开始用各种粮食、果实等做成味道鲜美的百味食物,撒给这些海鸟吃。海鸟贪吃,吃得很饱,就把肚中的珍珠全部吐了出来。商人再让仆人去捡。日复一日,这个商人成了百万富翁。

  在对待一些问题上,人与人的思维只存在一种看不见的细微区别。但是,不同的思维产生的结果,却有着惊人的差别。

  (摘自《妇女》第6期吴名) 

 

纽约人和我们差不多

 

       一般而言,“从众”的事做起来不需要上天入地地搜罗信息,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分析判断。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把头脑让渡给他人的习惯。如此循环往复,“从众”就演变成了一种基因。

  有一个很出名的心理测试案例,说的是请几位无所事事者站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仰面望天。天上其实什么也没有,但功夫不大,测试者的身边就聚起了一群行人,纷纷举目望天。有人把这道题的测试地点安在了中国,安在了上海。但究其实,这是一桩不折不扣的冤案。这起心理测试案例的原产地其实在美国纽约,一个叫米尔格雷姆的美国心理学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了它。测试的结果显示,当一个人向天上望时,只有4%的行人遵从了他的行为;5个人望时,则增加到16%;10个人望时,达到了22%;到15个人望时,遵从率高达40%。

  原来,纽约人和我们差不多。

  (摘自《上海支部生活》6月号作者姜龙飞) 

 

不要比出烦恼

 

       假日,我和妻子去风景区游玩。天气预报说有雨,我们带了伞。那天果然下起了大雨。游人很多,有不少人没带伞,大雨瓢泼而下,他们立刻就被淋成了落汤鸡,一个个狼狈不堪。我和妻子安然无事,只是雨水打湿了一点裤腿,鞋子沾上了一点泥巴。

  那天妻子很快乐。

  过了一天,我们去另一个地方游玩。天气预报还是说有雨,我们照旧带了伞。可是那天却没有下雨,于是雨伞成了我们手中的累赘。看看别的游客没有带伞,两手空空十分轻松的样子,妻就开始后悔:不该带伞。

  这一天妻子不快乐。

  妻说:“昨天大雨把别人淋成落汤鸡没把我淋着,所以我快乐。今天别人手里没有累赘,我有累赘所以我不快乐。”

  于是我明白了:原来快乐与不快乐并不在于自己是不是过得好,而在于跟别人比较自己是不是过得好。

  于是我又明白了:为什么昨天我们会为有了一辆自行车而快乐得睡不着觉,今天有了轿车却烦心得吃不下饭?不是因为自己走得比过去慢了,而是因为过去你骑车比别人走得快,今天你的“捷达”却赶不上别人的“奔驰”。

  我明白了很多很多,但有一条不明白:干吗老是把眼睛盯住别人?自己觉得快乐,这还不够吗?有什么理由要自寻烦恼,让自己的快乐在跟别人的比较中变成不快乐呢?(摘自5月12日《山西经济日报》作者廖钧) 

 

古董的缺损

 

       某日,一位古董商到我家里做客,我便尽出所藏,请他鉴赏评价。我拿出的第一件东西,是块田黄印石,长约四寸。

  “这值不了什么钱!”古董商说,“因为上一段有裂纹,下半截有杂质,只有中间一小块完美!”“我当年是以高价买的!”我大吃一惊。

  “你听我说完哪!”古董商笑着说,“你如果把上下两截锯掉,只留中段,价钱就能翻一番了。”接着他展开我收藏的一幅古画:“是名家手笔,可惜右边破损了一块,修补之后总是看得出来的,倒不如将右侧整个切除,价钱要比补了之后还高得多。”最后,我取出了传家之宝的黄磁盖碗。

  “这个盖子早该扔了。”古董商一见便说,“不连盖子,要比连盖子容易卖,价钱也好。”“怎么会有这种道理呢?”我很不服气,“有盖反比无盖来得便宜?”

  “当然!因为盖子有缺损。你想想看,当买主看到这件东西,发现盖子已破,还会买吗?”他把盖子放在案上,并将碗捧到我的面

  前,“可是,这样子谁还知道有个盖子呢?于是买主只当那是只完美无缺的碗,而会爱不释手了!”

  “同样的道理!”他又指着印石和画说,“你切去杂质之后,大家只见那是块难得温润美好的田黄,有谁知道原来的要大得多;而那画没几人看过,切了一半仍是不错的构图,谁会想到已比原来少了半截?”

  人们为什么总会注意那小小的疵缺,而忽略大体的美好;宁可被骗,也不愿接受那有缺陷的事实呢?

  (摘自《语林》第5期作者刘墉) 

 

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

 

       犹太有句名言,叫做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如果没有卖出豆子,他就把豆子拿回来,加入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而豆苗如果卖不动,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长大,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一粒豆子变成成千上万颗豆子,这不是更大的收获吗?

  看到此我不由得联想到人的一生,其实人生不也像一颗豆子,千万不要因一时挫折而放弃自己,只要你努力改变自己,成长的旅途就会充满无数机遇。

  人生就像犹太名言中的那颗豆子,我们的人生必将长出成千上万颗豆子。千万不要因一时挫折而放弃自己,只要你努力改变自己,成长的旅途就会充满无数机遇。(摘自《年轻人》第5期作者清波) 

 

让补丁高贵

 

       毕业前夕,教授出了一道题:现代生活中有补丁的衣服极为少见。请问,如果一件衣服上有一块难看的补丁,如何让它变得高贵?

  这个问题一时成为我们每晚“卧谈会”的主要内容。两个星期后,探讨出了若干种方法——

  在补丁上绣花;请一位模特穿上这件衣服,上台演示,以此告知人们补丁是一种另类的时尚;编写一个动人的关于该补丁的故事;邀请名人,于补丁上签字;放弃这件衣服穿的功能,把它作为某场合的展览品。我们把这些方案交上去。教授频频点头,画上一个个“A”。

  不久,我们毕业了。离校时,教授要求我们都带走这份关于让补丁高贵的作业。我们明白,教授是想告诉我们:卑微的补丁可以高贵,芸芸众生,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厚重且高贵的一笔。

  这是我读书生涯里的最后一课,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摘自5月14日《精神文明报》作者斯维) 

 

好运气缘何降临七次

 

       经济萧条时期,钱很难赚。一位有孝心的小男孩,实在看不下去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却仍然无法供养整个家庭的温饱,所以偷偷溜到大街上想找个工作。他的运气还算不错,真的有一家商铺想招一个小店员。小男孩就跑去试。结果,跟他一样,共有七个小男孩都想在这里碰碰运气。店主说:“你们都非常棒,但遗憾的是我只能要你们其中的一个。我们不如来个小小的比赛,谁最终胜出了,谁就留下来。”

  这样的方式不但公平,而且有趣,小家伙们当然都同意。店主接着说:“我在这里立一根细钢管,在距钢管2米的地方划一条线,你们都站在线外面,然后用小玻璃球投掷钢管,每人10次机会,谁掷准的次数多,谁就胜了。”

  结果天黑前谁也没有掷准一次,店主只好决定明天继续比赛。

  第2天,只来了3个小男孩。店主说:“恭喜你们,你们已经成功地淘汰了4个竞争对手。现在比赛将在你们3个人中间进行,规则不变,祝你们好运。”

  前两个小男孩很快掷完了,其中一个还掷准了一次钢管。

  轮到这位有孝心的小男孩了。他不慌不忙走到线跟前,瞅准立在2米外的钢管,将玻璃球一颗一颗地投掷出去。

  他一共掷准了7下。

  店主和另两个小男孩十分惊诧:这种几乎完全靠运气的游戏,好运气为什么会一连在他头上降临七次?

  店主说:“恭喜你,小伙子,最后的胜者当然是你,可是你能告诉我,你胜出的诀窍是什么吗?”

  小男孩眨了眨眼睛说:“这比赛是完全靠运气的。为了赢得这运气,昨天我一晚上没睡觉,我在练习投掷。”

  (摘自《西部人》第2期作者陌生) 

 

美国人的择业观——

能挣到钱的地方就是岗

 

       今年4月,我到美国作学者访问,给我的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美国人的择业观是很讲究实际的。

  访问期间,一位朋友告诉我:“我家要请一位擦玻璃的人来干活,这个人叫比尔,是一位心理学硕士,一个人办一家公司,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工人。”我一听说硕士专给别人干擦拭玻璃活,感到有些新奇,很想见识一下。

  那天,我来到朋友家。上午9点整,一辆白色面包车准时到来。从车上走下来的是一位高个子的青年人,大约30多岁。他一面向主人打招呼,一面从车顶上取下一个轻便的梯子,从车里取出一把大刷子和一只塑料桶,桶里装着塑料布、泡沫塑料和洗涤剂。朋友向他交代了客厅、餐厅、卧室、书房、游泳池等一共40多块要擦的玻璃。比尔接连地“OK!”“OK!”,然后就干了起来。他在客厅的地板上铺好塑料布,放上兑好洗涤液的塑料桶,先用泡沫塑料蘸上洗涤液,将各个房间里面的玻璃抹一遍,接着用大刷子刷一遍,玻璃就干净了。在他休息的时候,房主人递上一瓶饮料,我趁机和他攀谈起来。

  “比尔,听说你是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挺好哇!”

  “是的,没错。”

  “你是心理学硕士,为什么离开那么好的专业?”

  “我干过几年心理咨询,现在这一类公司太多了,竞争很激烈,心理咨询不如擦拭玻璃挣钱多。”比尔把两手一摊,笑了,很真诚,很坦率。

  比尔穿着背心短裤,汗流浃背。将近12点,40多块玻璃全部擦完,一片明光铮亮。房主人给了他一张支票。

  据报道,目前美国的大学生中至少有35%的人从事着不需要大学学历的工作,没有人背后议论和鄙视。只有那些能干活而不干活的人,伸手要救济金,才被认为是懒汉,被人瞧不起。在这里,每天都有“下岗”的,每天都有“上岗”的。他们说得很直截了当:“什么是岗?能挣到钱的地方就是岗。”(惠摘自5月9日《劳动报》作者方之) 

 

柔和的力量

 

       记得早年学医时,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

  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摘自5月13日《北京娱乐信报》作者毕淑敏) 

 

紧追一只羊

 

       一天,我在中央台的《人与自然》节目上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一望无际的非洲拉马河畔,一只非洲豹向一群羚羊扑去,羚羊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的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在追与逃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站在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但对那些和它挨得很近的羚羊,它却像未看见一样,一次次放过它们。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挣扎着倒在了血泊中。

  那只豹子为什么不放弃先前那只羚羊而改追其它离得更近的羚羊呢?原来,因为豹子已经跑累了,而其它的羚羊并没有跑累。如果在追赶途中改变了目标,其它的羚羊一旦起跑,转瞬之间就会把疲累不堪的豹子甩到身后,因此豹子始终不丢开已经被自己追赶累了的羚羊。

  其实,梦想就是一只羚羊,在追逐的中途可能出现各种目标的诱惑,如果你为之停留,最终将一无所获。紧追一只羊,那么,你就多了向成功飞速靠拢的机会。

  (摘自《新青年/朋友》第5期作者若风尘) 

 

一只胳膊的柔道冠军

 

       在日本,有一个从小就立志要成为柔道高手的男孩。尽管他在10岁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而失去了左臂,但他却从未想到过放弃。终于,这个男孩拜在了一位著名的柔道大师门下。

  可师父在几年的时间里只教会了男孩一招,而且还每天督促他要刻苦学习,并说:只要练好了这一招,就足可以使你达到自己的目的。男孩虽然怀疑,却继续反复练习。

  直到有一天,男孩报名参加了正规比赛,并一路杀进了决赛,而他所依靠的,也就只有同样的一招而已。即使在决赛里,男孩还是利用了这唯一的招数制服了对手,令人不可思议地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席。

  等到一切都结束后,男孩向师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只是练好了这一招,就能够取得冠军?师父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男孩掌握的不仅是柔道技巧中最难学的一招,更重要的是,要想克制这一招,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手必须抓住他的左臂。于是,男孩的缺陷反而变成了制服对手求得胜利的最有力的武器。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在你觉得缺陷严重的那些方面,其实很有可能就暗藏着没有被你挖掘出来的巨大潜力。

  (摘自《生活潮》第10期作者宋健) 

 

储藏生命的果实

 

       巴西北部的旷野中生长着一种栗树,上面结的坚果是拉丁刺鼠最喜爱吃的果实。刺鼠在吃饱果实后,就会用前足在地上刨一个坑,把剩下的果粒储藏在里面。

  但是,刺鼠的记性很差,也不善于在储藏食物的地方做标记。因此,尽管刺鼠储藏了很多的食物;可是到了食物紧缺的季节时,它们却很少能够寻找到自己以前储存的食物。

  乌雀是同刺鼠生长在同一个地区的一种鸟,它们总是把采集到的果实储藏在人迹罕至的山崖或激流岸边。而且,它们绝不会忘记在储藏食物的地方做上一个明显的标志。因此,即使在食物紧缺的季节里,乌雀仍然能够坦然自如地消受自己原先储藏的果实。其中,一些吃不完的果粒,便会在山崖和激流边发芽生长,给它们提供新的食物来源。

  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就是一场储藏果实的过程吗?有的人对待自己所学的东西和失败后的经验,往往随意往身后一扔,便丢在脑后了。但是,有的人则懂得吸取每一次失败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他们的生命就渐渐变得丰厚起来,并拥有更多希望的种子和发芽的契机!(摘自《人间方圆》第5期作者矫友田) 

 

成功有时只需改变一点点

 

       一位河南小伙子叫卢旭东,在北京三里屯市场卖菜。每月靠勤扒苦做,也能挣1000多元,但尽管干了5年,却只能养家糊口。

  一次,他发现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正认真地挑选一些看上去“精致小巧”的菜品,他很奇怪:“中国人都喜欢挑选大个头的菜品,而老外为什么偏偏挑小的呢?”小伙子多了个心眼,他特地请了个大学生老乡,跟老外聊了起来。原来,这是因为东西方审美情趣差异以及饮食观念不同所致,老外认为小巧的菜品不仅漂亮,而且营养价值高。

  了解到这个“秘密”后,小伙子每次进菜都挑同行们不喜欢进的小巧菜品。由于他的菜品紧紧抓住了外国客人的喜好,加上三里屯老外很多,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

  尝到甜头的小伙子为了牢牢抓住商机,与一些蔬菜批发市场的供货商悄悄签订合同:凡是小菜品都归他所有。就这样,他在菜市场里做起了“垄断”生意。他的菜品“特色”慢慢地在老外中有了一定的名气。他在市场里租了一个店面,还取了个洋名字“LOU’SSHOP”(前一个单词是卢旭东的谐音,后一个单词是商店的意思)。随着名气的增大,卢旭东认为有老外的地方就应该有“LOU’SSHOP”。他前后在北京市区开了11家连锁店。为了保证最优质的货源,他还在京郊的大兴县买了一块地,建立了自己的蔬菜基地。

  他作为“中国卖菜工的第一人”,收到了美国农业部的邀请,远赴美国进行半个月的实地考察,学习美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卢旭东认为,有时候成功真的只需要改变一点点!

  (摘自《辽宁青年》5月8日刊作者志刚海燕) 

 

巴甫洛夫讲的一个故事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执行这一指令,便弯腰捡起几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袋中掏出“石子”看时,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商人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

  这是科学家巴甫洛夫讲的一个故事。尤其发人深省的是,他在讲完故事后说:“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会发现以前学的科学知识是珍贵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可惜,因为我们学的毕竟太少了!”

  (摘自《辽宁青年》第8期作者黄国胜) 

 

倾听

 

  在熙攘的人生中,倾听有时是多么重要多么难能可贵啊!比如有这么一件事———

  那个年代,电报是最快捷的长距离通讯手段。有一个年轻人去应聘莫尔斯代码报务员的职位。依照招聘广告上的地址,他来到一个宽敞的大房间,里面人来人往,声音嘈杂,“嘀嘀嗒嗒”的发报声不绝如缕。

  接待员给每名应聘者一张表格,要求他们先把自己的履历填好。这名年轻人填完表格后与先到的7名应聘者一起坐在等候室内静候。过了几分钟,这名年轻人突然站起来,径直走入雇主办公室。

  其他应聘者都感到奇怪:没见接待员出来通知,他为什么擅自闯进去?他们都暗暗高兴,心想这名年轻人冒冒失失的,肯定要被雇主刷下来。

  然而,没过一会儿,雇主就笑吟吟地陪着这名年轻人走出办公室,同时宣布:“先生们,报务员这个职位已经找到人了。谢谢你们的光顾。”其他7名应聘者既纳闷又不服气,其中一人问雇主:“他是最后一个到这里的。可您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我们,就把工作交给了他。这显然不公平!”

  雇主答道:“非常抱歉。你们坐在这里等待的时间确实不短,但发报机一直在用莫尔斯代码的嘀嗒声向你们传递如下消息:如果你听得懂发报机发出的信号,你就直接进入我的办公室。但你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听到或听懂发报声,只有这位年轻人做到了。理所当然,这个职位是属于他的。”

  (摘自5月6日《环球时报》编译汪新华) 

 

终生受益的经历

 

       在我12岁时的一天下午,我在父亲的家具店里打扫地面,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走了进来。我问父亲,可不可以由我来接待她。父亲回答说:“就看你的了!”

  “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

  “噢,是这样的。我以前在你们店里买了一张沙发,可现在它的一条腿掉了。我想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能帮我修好?”

  “夫人,您什么时候买的?”

  “有10年左右了吧。”

  我跟父亲说,这位顾客想让我们免费为她修理她10年前买的旧沙发。

  父亲吩咐我告诉她,我们下午就到她家里去修沙发。

  我们给那位老妇人的沙发新换了一条腿,然后就离开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声不吭。父亲问:“怎么了,为什么不高兴?”

  “你心里明白,我想去上大学。可是,假如总是这样跑大老远地给人免费修沙发,到头来我们能挣几个钱呢?”

  “不能那样想,你得尊重你的客户。况且,学着做一些修理活对你没有坏处。另外,你今天错过了最重要的一个细节。我们把沙发翻过来后,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上面的标签?其实,这张沙发不是我们店卖的,而是从西尔斯家具店买的。”

  “你的意思是,我们为她修理沙发,一分钱不收,而她根本就不是我们的顾客?”

  父亲看着我的眼睛,郑重说道:“不。现在她是我们的顾客了。”

  两天后,那位老妇人再次光临。这一次她从我们店里买走了价值几千美元的新家具。

  如今,我在销售行业已经干了30多个年头。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给不同的公司做销售代理,而我的销售业绩在这些公司的代理中常常是最好的。我之所以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是因为我总是抱着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客户,而这多亏了多年前的那个下午和父亲一起修沙发的宝贵经历。

  (摘自4月22日《环球时报》编译汪新华) 

 

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当

  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像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但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摘自2月4日《老年文汇报》编译百悦) 

 

羊羔的说服力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邻居是个猎户,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不以为然,口头上答应,可没过几天,他家的猎狗又跳进牧场横冲直撞,咬伤了好几只小羊。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样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

  法官如此这般交代一番。牧场主连连称是。一到家,牧场主就挑选了3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3个儿子。看到洁白温顺的小羊,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们的小羊,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结结实实地锁了起来。从此,牧场主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骚扰。

  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为他着想,让他也能从中受益。(摘自4月18日《环球时报》编译王悦) 

 

最后一题错了

 

       一位小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由一名学生上来做——

  3×9=274×9=365×9=456×9=54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老师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错的这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

  不是吗?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更多的是看到其阴暗面,还是看光明面?

  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多的是看其缺点,还是优点?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更多的是看到失败,还是看到希望?

  当我们处于低谷,更多的是看到失去,还是看到得到?

  ……

  诸多的事实已经表明,决定结果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的艰难与复杂,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

  (摘自4月14日《广州日报》作者杨海亮)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