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全球化的益处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装win10还是win8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2:20

分享全球化的益处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6年9月12日 星期二
 


 
全球化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经济课题。它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重要问题之一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朝着更为一体化的全球经济迈进的步伐,出现倒退的可能性有多大。不幸的是,历史表明,全球一体化并非必然:经济学可以提出建议,但决定权却属于政治学的势力范畴。

在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今年在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组织召开的年度经济研讨会上,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他发言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在对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行简要回顾之后,伯南克指出,“社会及政治层面对于经济开放的反对声音会很强大。尽管反对来自许多方面……但主要原因是,尽管生产模式的转变能够带来了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多的总产出,但它可能危及一些工人的生计和一些企业的利润。”他指出,我们需要确保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得到充分且广泛的分享。

 

美欧仍是全球经济核心

 

伯南克含蓄地把问题的焦点集中于高收入国家的政治层面;此外,他将注意力放在商品及服务贸易方面。他是对的。美国和欧洲仍是全球经济的核心。同样,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比贸易问题更敏感。

那么,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会对高收入国家的贸易及生产造成什么冲击呢?伯南克提出了当今全球化中与之相关的三个新现象。

首先是一体化的规模和速度。目前,全世界的商品出口额超过生产总值的20%,而在1913年(上一轮全球化的尾声时期),这一比例只有8%,甚至在1990年,这个比例也只有15%。在更为根本的层面,“中国、印度以及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表明地球人口的更大一部分正在(至少是潜在地)融入全球经济。”

其次是劳动力国际分配的转变。高收入国家曾出口制成品,换回大宗商品。现在,发展中国家有能力生产及出口高收入国家制造的东西。

 

数字革命使分工达到空前程度

 

第三个新现象,正如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吉恩•格罗斯曼(Gene Grossman)和伊斯特班•罗西-汉斯伯格(Esteban Rossi-Hansberg)在杰克逊霍尔研讨会上提出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分工贸易”的增长。**数字革命使生产的分工达到空前程度。认为服务无法贸易的传统假设已经过时了。那些可以被转变为“比特”的东西,比商品更具贸易潜力。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一个常见的回答是,来自廉价亚洲劳动力的不可抗拒的竞争潮,将淹没高收入国家的经济。而那些稍微不那么危言耸听的人表示,因为穷苦的亚洲劳动力成功设定了全球工资标准,富裕国家的工资将会崩溃。

在此次研讨会上,有两篇报告很好地阐述了这些担忧。第一篇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教授托尼•维纳布尔斯(Tony Venables),指出了经济活动集聚(agglomeration)的种种固有优势***。的确,经济活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地理邻近性(proximity)所带来的益处。少数几个城市主导着全球金融业(乍看之下,这可能是全世界最可贸易的活动),正是最好的例子。维纳布尔斯教授提及有关邻近性益处的详细研究: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将生产活动从一个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转移至拥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会使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提高 40%。

 

什么情况下转移生产活动?

 

这种分析思路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在集聚带来的益处相对较小,或是转移业务会带来较大益处的地方,生产活动才会发生转移。后台职能的迁移正是前者的例证,而将制衣生产活动转移至贫穷国家则是后者的例证。不过,只要付出一些努力来维持,现有专业诀窍中心的优势是能够持续的:近三个世纪以来,伦敦一直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维纳布尔斯教授认为,转移这里的生产活动,不仅非常困难,而且很“笨拙”。

更重要的是,贸易并非“零和游戏”。格罗斯曼教授和罗西-汉斯伯格教授通过分析显示,贸易的成本优势在生产链“分工贸易”的新世界可能如何体现,说明了这个道理。在这方面,他们再次得出结论,贸易对高收入国家的影响,比广泛讨论所表明的更为复杂。“分工贸易”具有三种潜在影响:随着许多企业将那些可以在国外以更低成本完成的业务外包出去,它会提高生产率;随着出口价格相对于来自新供应商的更为廉价的进口商品的价格出现上涨,它会改变相对价格或贸易条件;随着劳动力从其先前从事的生产活动中释放出来,它会增加劳动力供应。“分工贸易”的净影响无法预测,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任务外包等同于科技进步。反对贸易,与反对其它可能提高生产率的事物一样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更有理由担心发达国家

 

这些分析告诉我们什么?第一个结论是,发展中国家更有理由担心高收入国家已经确立的优势,而不应是高收入国家担心发展中国家的冲击。第二个结论是,新来者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会带来巨大益处:例如,1993年至2004年之间,相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的进口价格,美国的出口价格累计上涨16%。第三个结论是,技能相对较低的工人可能终究不会因为外包而受损失。最后一个结论是,贸易机会增加,等同于生产率提高,理应受到同样的热烈欢迎。

输家所受的痛苦,是贸易之整体益处的另一面。但这终究是一种痛苦。我们需要想方设法,确保贸易的益处得到广泛分享。我们可以资助对工人进行再培训,补贴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或者补贴那些对非熟练工人的未来尤为重要的商品和服务(最明显的例子是医疗和教育服务)。

政治方面的挑战在于,围绕那些会让几乎所有人长远受益的变革,如何达成共识。在不同的国家,答案不同。但我们必须找出答案。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潜在益处,而政策必须确保这种潜力得以实现。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在7月份夭折,就表明了决策者们仍未意识到其中的紧迫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旧特点》(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hat’s New and What’s Not?),www.federalreserve.gov;

**《外包的崛起:不再是服装业的专利》(The Rise of Offshoring: It’s not Wine for Cloth Any More),www.KansasCityFed.org;

***《经济地理的转移及其原因》(Shifts i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ir causes),www.KansasCityFed.org.


作者简介:马丁·沃尔夫 (Martin Wolf)是英国《金融时报》的资深编辑 (associate editor)和首席经济评论员。他对全球经济有着精辟的深刻分析,获得了国际上各界广泛普遍的承认赞赏。在 2003 年度“最佳商务记者奖”评奖中,他荣获“十年杰出成就奖 ”。沃尔夫先生197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然后,他到世界银行任职,并于1974年出任世行资深经济学家。1999年以来,他一直是每年一度的 “世界经济论坛 ”的特邀评委成员。


译者/何黎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