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社区有哪些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14:1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是件苦差事,否则也不会有“十年寒窗苦”一说。学习是一个自我改造自我修养的过程,改造,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己,吸纳新的东西。时习,就是要经常的强化的改造的效果,枯燥乏味也会有的。不亦乐乎,是精神上的,是在认识到了学习的目的和收获之后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大宅门》里,李天意的奶奶有一问:“长大了想开银行还是想掏大粪?”,很发人深省啊!所以,李天意每天出门的时候,他奶奶都要喊一句:“好好念书!”

       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不学不行,苦也要学!

       三代不读书,一窝全是猪。不读书就会被人宰割。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习有好处,有钱,有漂亮媳妇。也有说颜如玉是指书念好了,模样在别人眼里会更帅一些,丑就不叫丑了,叫风格迥异!

       学而优则仕。学好了,可以做官,在官本位为主流的中国,这是了不得的。而且科甲出身的官特别有自豪感。比如雍正年间科甲出身的李福为清流领袖,很看不起靠捐钱做官的田文镜,即使他的官不必田文镜大。现在众多官员争读博士硕士还有MBA, 是不是也缘于此啊?不得而知。现在一听说谁要读博士,“你要做官吗?”往往是典型一问。当然是知根知底的算得上哥们儿的才敢问,别人还不敢呢!

       所以,苦也是乐。而且乐,才能学好。那叫学习兴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好朋友从大老远的来了,应该高兴。

       想孔夫子那个年间,交通不便,朋友大老远的来了,多不容易!一路的鞍马劳乏不说,得需要多少功夫啊?还得需要多少盘缠啊?更何况,孔夫子的朋友,都是来盘道的,不是那种求亲告友打秋风撞木钟。谈友谊,论修养,在精神世界里纵横驰骋,也是一种享受!

       可在现在的北京,这句话可要两说着。要看远方来的朋是什么朋?远方的朋要来干什么?

       同学一般都是很好的。酒也喝得多,话也说得多,心也交得多。喜悦啊!

       朋友出差或者旅行来北京,叙叙旧情,很好!

       有躲不开的事情,非来北京不可,请你俩量力而行,帮个忙,行个方便什么的,情理之中的事,也好!

       也有那八杆子打得着或打不着的人,跑了来,几乎把你当成了神灵,好像你是北京市长,什么都能帮他办似的,办不成就不高兴,好像你故意不帮忙的事的。等回头还说,某某人,上了北京,就不认的人了。这样的朋友来了,喜悦的起来吗?

       在北京,像《世说新语》里“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见都不见的朋友,很难的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理解的时候很多,被别人理解的时候很少。要不也不会有“人生的一知己足矣”的说法了。

       大众的说法叫“理解万岁”,因为理解难得啊!

       也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说,还有“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说,有很多时候,人们做的不好的事,想不被人知道都难。坏事,就是要伤害别人的利益,伤害别人的利益,别人就不答应。而好事好心,别人念个好就不错了。做坏事不留名,往往被抓到,做好事不留名,往往被忘掉。这就是人啊!

       正因为如此,做传媒才有了饭吃,那些想广而告之的人们,就成了传媒的拥有者和客户。

       人是很复杂的,归根到底是很难被别人完全理解的。

       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修齐治平,非学不可,为了美好的未来,快乐的学习吧!

       人,不能少了朋友。不能少了那种没有任何企图的和你一块儿滥醉的朋友,也不能少了在事业上能够相互辅助相互利用的朋友,还不能少了也许对你一点价值都没有还要经常烦你的朋友。

       人,要努力去了解别人,尽量让别人了解,实在不被理解,就算了吧。

刚刚看到一篇我的高中老同学写的东西,真的有刮目相看的感觉。
许是好久不见的原因,看到他的一篇文章,讲述个人学习、修养的,竟然非常地有同感。
 
边读边说(2)
作者: 汪云志 | 2004年06月21日16时10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