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网站的社会学理论学习

来源:互联网 发布:数据库int设置取值范围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30 23:28

这两天在看教主的Paper,前两天看了介绍性的第1-3部分,今天看第四部分,模模糊糊的不知所云,干脆把前面三部分又看了一遍,总算把思路理了一下。


教主论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

1、形成不同结构社交网站的因素有哪些;

2、如何设计出一个形式化这个问题的通用框架;

3、在社交网站规模增大时,如何扩大算法的规模;


再介绍一下社会学中的一些理论:


1、社会平衡理论:

一个描述社会中三方关系的理论——三个人的关系一般只满足两种情况,要么三个人互为朋友,要么两个人是朋友,另外一个人和这两个人都不是朋友。这种关系理论就称作社会平衡理论。


2、结构洞理论:

结构洞理论里,描述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能让两个本来没什么关系的人,经由他而产生联系。如淘宝,就把本来不太可能产生交易关系的买房和卖方建立了联系(如果没有淘宝,你很难想象一个买方从一个千里远的卖家手中买到称心的东东)。而这个重要的角色占据着信息上的优势(所有的信息都通过它来传递),甚至能有利益上的优势(这个理论貌似和经济学有点关系)。


2、社会地位理论

还是拿三个人来建模,如果三个人的关系用一个有向图来表示,从地位高的人指向地位低的人,那么这个有向图一定是无环的。这个很好理解:我的老板的老板一定是我的老板,不可能是我的下属(除非他和我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哈哈)。


4、“两步流”理论;

社会地位高的人通常是意见领袖(引领一件事情舆论导向的人)。


那么论文里的研究从这些理论中得出了什么结论呢?(以微博为例)


1、手机比一些社交网站更遵循社会平衡理论。(手机中联系的好友更多,而在社交网站中,和不认识的、意见不一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交集,比如会为了某一个评论争吵等)


2、用户通常更有可能和那些扩散结构洞的人(一些明星、大牌等)成为好友,可能的原因是明星们受到的关注比较多。


3、社会地位理论基本在各种社交网站中都被遵循。(人之常情)


4、意见领袖往往社会地位更高。(你的社会地位没有到达一定高度,大众很难信服你的话,这可能得用其他社会学,甚至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吧)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