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的final

来源:互联网 发布:机械运动模拟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1:21


一 概念

 

在Java中, 可以使用final关键字修饰类、方法以及成员变量。

 

1 final标记的类不能被继承
在设计类时候,如果这个类不需要有子类,类的实现细节不允许改变,并且确信这个类不会载被扩展,那么就设计为final类。


2 final标记的方法不能被子类重写
① 把方法锁定,防止任何继承类修改它的意义和实现
② 高效。编译器在遇到调用final方法时候会转入内嵌机制,大大提高执行效率


3 final标记的变量即成为常量,只能被赋值一次

 

 


二 用法

 

1 对于引用类型和值类型来说
   final的变量一旦被赋值,就不能再此改变。但对于引用类型,其“不可改变”的是指其地址不能改变而其属性可以改变。

 

2 对于成员变量和局部变量来说
   对于final的成员变量,对其赋值有两种方式:① 声明时即赋值;②构造方法中赋值。
   对于final的局部变量,对其赋值有两种方式:①声明时即赋值;②使用的时候赋值。

 


例子一

public class Test
{
 final int a;
 final int b = 0;

 public Test()
 {
  a = 0;
  // b = 1;
 }

 public Test(int i)
 {
  a = 1;
 }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Final()
 {
  final int m = 100;
  // m = 101;
  final int n;
  n = 102;
  // n = 103;
  System.out.println("m + n=" + m + n);
 }
}

 

例子二

import cn.xy.model.Person;

public class Test2
{

 final Person p = new Person("xy");
 final Person p2;

 public Test2()
 {
  p2 = new Person("xy");
  p.setName("xyy");
  // p = new Person("Jim");
  // p = null;
 }

 public Test2(int i)
 {
  p2 = new Person("xy");
 }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Final()
 {
  final Person p = new Person("xy");
  p.setName("xyy");
  // p = new Person("Jim");
  // p = null;
 }
}


3 关于final修饰类和方法的例子这里不举例,读者可以试一试。

 

 

三 final内存分配

 

调用一个函数除了函数本身的执行时间之外,还需要时间去寻找这个函数(类内部有一个函数签名和函数地址的映射表)。故减少函数调用次数就等于降低了性能消耗。final修饰的函数会被编译器优化,优化的结果是减少了函数调用的次数。


public class Test3
{
 final void function()
 {
  System.out.println("x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3 t = new Test3();
  for(int i = 0;i<1000;i++)
  {
   t.function();
  }
 }
}

 

经过编译器优化之后,这个类变成了相当于这样写:


public class Test3
{
 final void function()
 {
  System.out.println("x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3 t = new Test3();
  for(int i = 0;i<1000;i++)
  {
   System.out.println("xy");
  }
 }
}


优点:
编译器直接将function的函数体内嵌到了调用函数的地方,这样的结果是节省了1000次函数调用,当然编译器处理成字节码,只是我们可以想象成这样,看个明白。

 


缺点:
当函数体若太长时用final会适得其反,因为经过编译器内嵌之后代码长度大大增加,于是就增加了jvm解释字节码的时间。而且如果final修饰的方法体过大的话,编译器可能会放弃内联。

 

原帖地址:http://blog.csdn.net/hupuxiang/article/details/736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