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培养和谐的能力

来源:互联网 发布:清茶淘宝客助手官网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12:42

自古以来,生意人所遵奉的圭臬,就是“和气生财”,虽然现在时代变了,文明进步了,但真正的生意人,仍没有忘记这一信条。

青年人进入工商界之后,必须认识这一基本的精神,并且在这一规范中,不断地去磨练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鲁仲连型”的人物,在生意场上才能无往不利。

然而,这一要求,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因为年轻人都好强气盛,正是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一踏入社会,浑身都像长满了犄角似的,有很多事看不顺眼,有很多人看不顺眼,因此在工作中,斗气争吵的事也时常发生。

当然,我们不能期望青年人都像中、老年人一样,个个都有不愠不火的修养功夫,而且这种要求也是不合理的。但是工商界的从业人员,有他一定的特性和造型,除非你不干这一行,要干的话,你必须在心理上先有个准备,要使自己的言行,慢慢地符合这一行的要求。

首先你应该了解,工商界对社会、国家的贡献,虽不输给任何其他的行业,但他们经常工作目标是:多做生意,多赚钱。完全是一咱牟利的行为。

因此,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生意人是靠他们发达起来的,他们是生意人的衣食父母。在这样的心理演变下,无形中生意人的地位似乎比一般人都矮了一截。

这一“轻商”的观念,已是很古老的玩意,现在虽已大加改善,但要想求得完全平衡,是决不可能的事。

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生意人的本身,而是消费者无法改变的优越感,因为他们有选择权,爱买谁的就买谁的,一不顺心,就会兴起“大爷有钱,哪里买不到”的念头,拂袖而去,让你无可奈何。

这并不是消费者盛气凌人,如果你是消费者,你照样会计较“哪家公司的服务亲切”、“哪家公司招待周到”,大家花钱买东西,不是买气受的,当然要找那些服务态度好的公司。了解了工商界所处的环境形势,你参加进来之后,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帮老板使顾客多到你们店里来,如何使顾客多掏一点钱给老板。简单地说吧,你能替老板做几笔生意,你就是个好伙计。

为了达成这一要求,遇到那些爱挑剔的客人,你要忍耐;遇到那些蛮横不讲理的客人,你也要忍耐。

相信你听说过,西洋人有一句生意场上的名言:“没有不是的顾客。”这句话就是勉励当伙计的人,要尊重顾客的意见,不能跟顾客呕气,不管你有多大的理,只要跟客人吵起来,你就变成没有理了。

因此,在工商界当伙计,第一件事就是忍气,而且你要知道,有些事情根本没有道理可讲,你千万不可以据理力争,否则,就会伤了生意人的“和气”。

这样说来,在工商界当伙计,岂不成了别人的出气筒了吗?在公司里,要受主管、老板的气,在外面要受顾客的气,这种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这个工作,如果你认为忍气吞声,笑脸迎人,是对你人格的一种伤害,这种工作的确是受洋罪,不干也罢,你应该找一个讲理的行业去干。如果你抱着入世的态度,想对人性作一番深入的观察、研究,进而想出应付之策,就像驯兽师一样,让那些蛮横不讲理的人,最后也能听你摆布,也不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吗?

有人说:“处事待人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话值得当伙计的人深入的去体会。你能把人际关系调理得和谐一致,你就是商场的能手了。

你千万不可偏激地去想,工商界只是讲利害不讲理的地方,而是他们的讲理方式与一般行业不同而已。他们不是“理直气壮”的跟人家力争,也不作兴得理不绕人,而是像“绕指柔”似的,让对方有脾气发不出来。

要具有这种“动气忍性”的火候,必须从基本的事物上去修炼。例如上级为某件工作发你的脾气,而这种脾气发的毫无来由,你不妨一笑置之,大可不必马上辩出个是非黑白。等事情过去之后,上级的火气消了,你再把事情的经过原委解释给他听,相信他也不仅会接受你的解释,而且对你必定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之,如果上级一说你,你觉得委屈得不得了,马上脸红脖子粗地跟他争辩,也许你的口才好,把上级驳得哑口无言,甚至于当面向你道歉,你的风头是出足了,但上级对你会产生什么看法呢?

也许有些老板表现上不计较你这种刚直的态度,但他内心里也会对你打个问号,因为你违背了生意人的基本原则——失去和祥之气。

生意讲求的是“化暴戾为和祥”,奉行的原则是“输气不输财”,骨子里,他们也许对这个同行不满,对那个同业不齿,可是大家在聚会场上见了面,说不定照样又说又笑,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你说他们虚伪也好,狡猾也好,但生意人都有一个基本的信条:不得罪任何人。在这一信条下,你喜欢的人固然要交往,不喜欢的人也要应付,所以生意人的笑脸也好,恭维的话也好,不可能全都是真实的、诚挚的。

这并不是说,人一到了工商界就变得虚伪了,而是在生意交往中,难免遇到良莠不齐的各式各样人物,如果你像读书人一样的耿介,像军人一样的刚直,恐怕你遇不到几个能推心置腹的人,这个生意还能做吗?

常言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正是生意人在社交场上的适应术,当伙计的帮老板做生意,当然也要有这种修养才好,不能对好的顾客就笑脸相迎,对不好的顾客就横眉竖眼。凡是对公司的整体利益有帮助的,都是好顾客,你大可不必计较对方的面目是否可憎?对方的言谈是否粗俗?因为你不是选拔好人好事代表的评审员,也不是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你只是一个创造利润的从业员,只要能促成交易,你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充其量你只能在背后品头论足,切不可当面给客人以眼色看。

对待客人是如此,在公司里对待同仁也是如此。每一个人的个性不同,受的家庭教育不同,生活方式也各有差异,你千万不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你要知道,你看着别人不顺眼,别人也会照样看你不对劲,如果各走极端,那就有架好吵了。

因此,一个工商界的从业员,如果想使自己将来有发展,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有“中和”的才能。要使自己成为团体的甘草,不要成为黄连。黄连能治大病,但使人害怕、讨厌;甘草本身虽不能治什么病,但几乎所有的药方都可以用它,甚至于少了它不行。

这样说来,在工商界当伙计连个性都不能有了吗?那也不是,只不过工商界伙计们的个性,在表达方式上,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这一点,你必须先认清才行。

有什么不同呢?我想先用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然后再来分析,就比较容易懂了。

水晶玻璃制品,已成为近年来受欢迎的外销品。在这一行有一个大行家,我们姑且叫他王明健,他的成功,可说完全得力于“人缘好”,足可以作为当伙计者的参考。

王明健是出自经商世家,自小就在他父亲的公司里做事,而他父亲是属于“老一辈”的生意人,对和气生财这一信条特别重视。因此,王明健虽然是在自己的公司里工作,却受了他父亲的严格熏陶。

他父亲常说:“做生意的修养,是一点一滴磨练、累积起来的,什么时候让客人一见到你,就能产生”和蔼可亲“的印象,这才算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据王明健表示:当初他第一次听到父亲的这番训示,认为这是非常简单的事,见了客人,只要笑脸相迎就可以了。

可是,在工商界混了将近三十年之后,他才体会到,“和蔼可亲”这四个字,并不是仅仅以笑脸相迎就能表达的,这就如同一个首选高深的出家人一样,脸上的那股慈祥,和善之气,并不是用笑能够表达的。

他家做的是粮食生意,有一天,一个粮食贩子来买一车小麦。一进门就嚷着口渴,当时伙计们出去送货的送货,休息的休息,只剩下王明健一个人在前柜上。那天天气闷热得不得了,他的心情也很烦躁,一看这个粗鲁的汉子,心里就不愉快,不过,他还是笑着奉上一杯茶。那个大汉一口气把茶喝光,嚷着再来一杯。

王明健又倒给他一杯,那个大汉大马金刀地坐在长凳上,喝完第二杯之后,一面扇着草笠,一面说:“今天的茶淡而无味,不过瘾,是不是昨天的剩茶?”

每天早上泡茶是王明健的工作之一,他一听大汉的话,火就冒上来了:“我们从来不拿剩茶给客人喝,这是早上新泡的。”这话虽然是笑着说的,语气却相当生硬。

“那可能是放的茶叶少了,再不就是冲得太淡了。”

王明健一听他说外行话,心里更气了:“凉茶是一次性煮好的,根本不能冲。”

“咦!你这个小家伙嘴倒是挺硬的,”大汉有点火了,“我喝的茶,可能比你见的水还多,你骗不了我。”

“我说的是实话,根本没有骗你。”

“那么告诉你老板,换点好茶叶,别弄些烂树叶子给客人喝。”

“多少年来,我们都是用这种茶叶,你怎么可以胡说八道冤枉人?”

“老子气了,还想揍人哩,”大汉吼了起来,“你不信试试看,你要是再敢跟老子顶嘴,老子就扇你两巴掌。”幸好他父亲闻声走了出来,才算替他解了围,一面喝斥王明健几句,一面向大汉道歉:“小孩子不懂事,您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当他父亲问明争吵的原因之后,只说了几句话,那个大汉就哈哈大笑了。

他父亲说:“这位大哥真是喝茶的行家,实不相瞒,原来的那家茶叶没有送到,我先在隔壁买了一名将就用,想不到您一喝就分别出来了,高明、高明!”

人,没有不喜欢戴高帽子的,只要你的奉承话不露痕迹,让对方听了舒服,即使是骗人的假话,也会让对方高兴半天。老掌柜的这几句随机应变的话,正说到莽汉的心坎里,所以乐得他大笑起来,心里的不愉快一扫而空,嘴里还一个劲地说“哪里,哪里,不敢当!”

把大汉打发走了,他父亲把王明健狠狠地训了一顿,虽然他不敢跟父亲顶嘴,但心里却非常不服气。到了晚上,父子闲话家常,他才把内心的不满透露出来。

“我们用的茶叶,明明都是一样的,”王明健说:“为什么要承认用了不好的茶叶?”

“傻孩子,”他父亲笑着告诉他:“你还没有到外面去跑跑,不了解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你才会对这种事感到不服气,其实,像这种假充内行的人多的是,如果你太认真,天天都有抬不完的杠。我们做生意的人,是不作兴来这一套。”

“总不能让人家指着鼻子骂,也不加以分辨。”

“如果照顾生意,让客人动气骂你,你就已经输了一着了,你为什么不退一步想,为什么要惹人家生气?”

“遇到这种不讲理的人,有什么办法?”

“这就表示你学生意还没有学到家,”他父亲心平气和地说,“做生意不是跟客人讲道理、争曲直,而是要迎合他们的心理,说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话,这样,对促成交易才会有帮助。所以,做生意的人,差不多都善于察言观色,就是从这上面悟出经验。”

“这不等于睁着眼睛说瞎话,存心在欺骗人吗?”王明健还是领会不透他父亲的意思。

“这跟欺骗完全是两码子事,”他父亲笑着说,“所谓欺骗,是别人听信你的话之后,使他的财产、利益、名誉等,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

“例如,我们卖粮食,明明分好坏等,而你把次级货说成最好的,让人家高价买去,这就是欺骗行为,这是千万不能做的,一定要守住诚信二字。假如是跟客人聊天闲谈,不是牵涉自己产品的事,你就不妨捡些好听的话来说,让客人听了舒服。”

王明健没有接腔,但他父亲看出他听的有点感兴趣了,所以又接着说:“就拿刚才这位大汉来说,一看就知道是个刚直、莽撞的人,这种人差不多都自信心很强,是杠子头一类型的人物,他说你的茶叶不好,你一定要想出一套话来,在不影响我们店的名誉下承认茶叶不好,对双方都没有损失,几句奉承的话又儋呢?”

王明健那时候还算是个孩子,虽然觉得他父亲的话有很道理,但仍有点不服气地说:“我看到这种自以为是的人,心里就有气,好像他来买我们的东西,我们就比他矮了一截似的,真教人受不了。”

“如果你想学生意,这种气你一定要受,”他父亲严肃地说,“而且不但要受,还要把这口气变成和祥之气,让客人不仅看不出来你是在受气,更要让他对你产生亲切感,这就是生意人的和气生财之道。白天的事你不是亲眼看到了吗,我那几句话,对我们可说毫无损失,却使生意和和气气地做成了。如果你硬要争茶叶的好坏,甚至于找出证据来证明茶叶是好的,就算你胜利了,但客人可能被气跑了,你想想看,何者划得来?”

受了这番教训,王明健对生意慢慢开窍了,再加父亲耳提面命的教诲,终于使他懂得做生意的诀窍,也使他兴起到外面创业的雄心。

他父亲并没有阻拦他,一方面他了解儿子不是个守摊子的人,他的粮食行无法满足儿子的欲望;另一方面,他觉得年轻人在自己家里学生意,很难学到家,不如让他到外面去磨练磨练。不过,他有一个条件:“你要出去可以,但要帮着别人做,不是另立门户开店。”

“这是为什么?”王明健不解地问。

“因为你在家里学的这点本领,还不能独撑局面,到外面再去学个三年、五年,我才放心把资本交给你。”

王明健对这一答复当然很不服气,但他无法说服父亲替他出资做生意,一气之下由家乡跑到了青岛,到一家绸缎庄当伙计。

这是民国三十五、六年的事,这时候青岛的局势已经很不平静,但那些历史悠久的大生意,还是照规矩一板一眼的在做。王明健在这里干了两年,真正体会到当伙计的滋味,也越发相信他父亲教训的话是对的。

别的不说,就拿招待客人来说,上上下下,由老板到伙计,那份和祥之气和亲切劲,简直已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对买东西的客人,固然是亲切倍至,即使看了半天不买的人,也不会有受窘的感觉。

老板常常告诉他们:“买卖不成仁义在,客人这次不买没有关系,如果他想买的时候,会想到我们的店,我的服务就算成功了。”这句话,王明健至今还把他当做自己的座佑铭。

在这段时间里,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与赵恕人认识的那段经过,而且这件事也对他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快打烊的时候,外面走进一个中年人来。这天天气很冷,中年人穿着一件粗布小棉袄,前面的扣子没有扣,腰里扎着一根宽棉带子,头上戴着毛皮的三开帽,一看就知道是乡下人。

当年店里的伙计,是不允许以貌取人的,王明健亲切的领他入座,并问他想买点什么衣料。

“有上好的毛料没有?”客人一口土腔,“拿一点来俺看看。”

王明健一听他的口音你是老板的家乡人,显得更亲切了,他问是做男装用的之后,急忙去搬来两疋衣料,中年人在看衣料时,他又试探着问:“先生的府上是——”

“蓬莱。”

“喔,跟我们老板是小同乡。”

这个中年人虽然看起来很土,却不热衷认有钱的老乡,他对王明健的话没有一点高兴的反应,只专心的在看衣料,看了好一会才问:“多少钱一尺?”

王明健把价钱告诉他,客人摇着头说:“价钱太贵了。”

“这种衣料刚上市不久,价钱是贵了一点。”王明健顺着他的口气说,“要不要我拿便宜一点的来看看。”

“好。”

王明健把最次的一种又搬来两匹,客人看了一会,又摇着头说:“这种料子太差了,俺看不上眼。”

不用说,王明健又去搬来两匹。这样看来看去,柜台上已堆满十几匹布,中年人还是在摇头,不是嫌价钱贵,就是嫌料子差,没有一样是中意的。

王明健已料定这个家伙不是个买主,再加上已快到打烊的时间,父亲从乡下赶来看他,还有旅社等他见面,所以心里急得不得了。可是,打烊的时间还没有到,又不能赶客人走,他心里在嘀咕:今天怎么这样倒霉,遇到这样一个难缠的客人?不过,他脸上还是一团和气,心里的感觉一点也没有表露出来。

中年人摸着衣料,最后自言自语地说:“这真是难了,看上眼的太贵,便宜的又看不上眼,怎么办呢?”

王明健听了真是哭笑不得,而且知道客人是在找台阶下台想走了,他急中生智,给客人找出一个下台的办法:“我知道您老要买的衣料了,我们新研究一种产品,料子跟这种上等衣料差不多,价钱却便宜很多,不过现在还没有上市,等过些日子您再来看看,我想您一定会中意。”

这是打太极拳的办法,但中年人听了似乎很认真:“大约什么时候可以推出来?”“确切的日子我不敢肯定,”王明健觉得这个家伙不太识趣了,不过仍然很委婉地说,“我想不会太久了,请您过些日子再来看看。”

“那怎么成,俺来趟青岛不容易,来了扑个空怎么办?”

“这倒是个大问题,”王明健心里想哭,脸上还是煞有介事地替客人在想,“我看这样吧,您不妨留个地址在这里,等这种衣料上市后,我写封信给您,您就不必跑冤枉路了。”

“好办法!”客人翘着大拇指说,“小兄弟,你的脑筋动得真快,你今年几岁了?”

“二十五,”王明健一面整理布匹,一面回答,他实在没有心思再跟这个客人聊天,但又不能不理人家,“那就请您把地址留下吧。”

客人并没有动笔的意思,王明健一想,看这个客人的打扮,可能是不会写字,或是没有带笔,又急忙放下手边的工作,从抽屉里拿出纸笔,并很客气地问:“要不要我替您把地址记下来?”

客人没有表示可否,只是望着他笑。王明健心里有点发毛了,这个客人莫非是有什么毛病?自己该怎么应付?用什么办法能在不伤和气的情形下把他打发走?

在他为难之际,幸好他老板带着两个管事的走了过来,这是每天在打烊前,老板的例行巡察,看看店里有哪些地方还没有整理好。此时店里已没有几个客人,该收拾的东西,已收拾得差不多,只有王明健的面前还堆着一大堆衣料,所以老板信步走了过来。

“咦!这不是赵老板吗?”老板走到客人跟前,惊讶地说,“您什么时候来的?我一点都不知道,真是失迎!失迎!”

原来这个客人就是当时在纺织界很有名的赵恕人,也是这个店的董事之一。不过他经常都是在北平总店的时候多,很少到这些分店里来。这次是到青岛视察他的纺织厂,顺便到这个店里来看看,不想一时童心大发,竟学起“大人私访”那一套,要私下里查看一下伙计们的服务态度,所以没有说明身份。

巧的是,他找到的考验对象正是王明健,这可能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缘分”了。

王明健的谈吐、态度、仪表,都给赵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认为他将来必定是一把做生意的能手。只是当时时局不太稳定,赵恕人自己的生意又多,所以没有心思特别照顾他。

这时,王明健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因为他跟赵老板的这段故事,当天晚上就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欣慰之际,认为他已可以独立门户,决定给他一笔资本,让他自己做生意。

王明健也许是因为与赵老板有那段故事,也许是因为自己在绸缎庄干过,所以首先成立一人小型加工厂,替纺织厂做加工生意。可是没有多久,局势剧变,他就结束了生意到了台湾。

虽然他带了一点钱出来,但初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切都需要钱,没有多久,带出来的钱就花的差不多了。他只有死了自己做生意的念头,决定再替人家当伙计。

他在贸易公司、工艺品店过做事,后来进入一家玻璃公司,一干干了十几年,对玻璃制品发生了浓厚兴趣。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但与同事处得很好,而且跟外面商场的人也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一个就是赵老板。

因此,当他提出要制造水晶玻璃的构想时,朋友们都愿意全力支持他,虽然其中经过不少的困难,但赵老板等这一批大股东,始终对他有强烈的信心。

别人为什么会对他有如此大的信心?分析起来因素很多,但总括起来只有两点:一是他严守诚信的笃实作风,一是他有培养和祥之气的能力。

很多人都说,商场是个只讲利害关系的环境,根本没有道义。其实这是很偏激的说法,生意人有时也是很讲义气的,只是他们讲义气的标准,跟一般人不同而已。

就拿当伙计的来说吧,由于你工作认真,才能出众,你慢慢的获得晋升,成了公司的大伙计。可是当了公司的大伙计之后,有两种情形会决定你未来的命运:

第一,              你当了大伙计之后,很可能恃功而傲,认为公司有今日的发展,完全是你的功劳,做事的精神松弛了,对老板的态度随便了,老板自然会对你慢慢失去信任。

你应该知道,当年你可能是公司里最能干的人,所以老板才欣赏你、提拔你,等你升到某一阶层之后,由于自己工作态度的转变,做的少,批评的多,甚至于老是以“想当年”作资本来炫耀自己,对现有的工作又老是“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老板又如何能再重用你?

俗语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当你这个前浪失去了动力,后浪又不断地涌上来,你的地位总有一天会被冲垮。这不是老板不重情义,而是任何企业在不断成长的必然趋势,除非老板也像你一样,缺乏了扩展事业的雄心,让几个老朋友守着烂摊子混。否则,你过去的功劳就会逐渐失去重要性。

第二,              人的能力各有不同,也各有其极限,当你一进公司,看起来好像潜力无穷,可是升到某一重要职位之后,或是你的顾虑多了,能力的发挥受到无形的限制,而慢慢心灰意冷;或是你的能力只有这么大,而学习的精神又减少了,没有再杰出的表现,当然也会慢慢失去老板对你的信任。

你要知道,当了大伙计之后,你的能力是与大伙计们比较,不是与小伙计们争长短。而身为大伙计的人,都是公司里的佼佼者,你的才能和处事的方法,要胜过这些人,才有更上层楼的可能。

明确地说吧,你在中低阶层时,你可能是个能力强的伙计,可是到了高层之后,跟你同等地位的人一比,你可能成了一个很平庸的人,至多也超越不了别人,那你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在这种情形下,你升既然升不上去,老板不能把你降回过去的职位,如果你是老板你该怎么办?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伙计的一定要认清自己的环境,认清老板的作风。如果你衡量过之后,认为还有晋升的可能,工作一定要积极,遇到人事上的挫折,也要心平气和,决不能因一时的不顺而大发牢骚,或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情绪。即使没有晋升的可能(不幸的是,很多人把自己估计得太高,把别人看得太低,自己不承认没有晋升的希望),也要在既有的工作岗位上,以认真负责的精神,把本身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为人做一榜样。

企业单位不是容闲人的地方,不管你过去有多大的贡献,如果你在既有的工作上表现不力,你就不可能再有晋升的机会。老板可以在待遇上给你优惠,但不会把更重要的工作交给你。这不是老板不够意思,而是为了他企业的发展,不得不起用更有衡力、更有干劲的人。

当伙计的能了解企业中这微妙的人事关系,遇到顺境时,能不骄不枉,遇到逆境时,能不怨不馁,你的气度就已经胜人一筹了,即使你爬不到企业里最高的职位,但也必定是个受大家尊敬的人。

在商场中,这种情形是常见的。有些老板的企业规模并不大,但在工商界的知名度却是非常响亮的,一提起来,大家会打心眼里喜欢他。还有些人,在工商界始终是伙计身份,并没有拥有自己固定的企业,但他们的名望却并不输给那些大老板。

这种好的名声、好的人缘,并不是财劳可以买到的,而是由平时待人接物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你有了好的声望,又有卓越的才能,你在企业中的地位才会牢固。所以培养和谐的能力,是每个当伙计的必修的一课。

不过,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所谓“和谐的能力”,不是和稀泥,不是滥好人,也不是趋炎附势,而是能分辨是非黑白,该近的近,该远的远;该应付的应付,该开诚相见的,就要以诚相见。如果你油嘴滑舌,亲疏不分,表面上看起来你很兜得转,但日久天长,让别人认清你的真面目时,你这种“和谐的能力”,就会像被嚼过的口香糖,终会被人吐掉的。

一位在商场打滚了四十年的人士曾感慨地说:“生意人的修养是一门大学问,太耿直了,不行;太油滑了,不行;太保守了,不行;太四海了也不行。”这几句话的确是经验之谈,谁能把握准了这其中的分寸,谁就是个成功的生意人。初进工商界当伙计的人,一定要认清生意人的真面目,去学习别人的真本领。如果单凭直觉的判断,去学习别人的一些皮毛,有一天你很可能会“走火入魔”的。

比喻说,生意人的应酬多,如果你误以为做生意的人都应该花天酒地,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再比喻,生意人都难免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如果你误以为他们是“乱盖”,可以顺嘴胡说八道,那你又错了。

一个真正有成就的工商人士,他们的言行都是很有分寸的,至少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标准。凡是在应酬中,他们很少做扫别人兴趣的事,很少说扫别人兴趣的话,但这并不是他们真实的一面。尤其是现在生意竞争激烈的时候,如果他光凭花天酒地的手法来做生意,这个生意就前途有限了。这只是他们的余兴节目,发展企业的另外一套,都在他们的脑子里,都会表现在平常待人处事上,这才是你应该学习的。

因此,“和谐的能力”,不是逢人打哈哈,也不是净说些“片儿汤”的话,而是运用一切的智慧和方法,让人打内心里佩服你,敬爱你,这种“和谐”,才是你事业的“资本”。换言之,真正需要表现你人格的时候,你有一套服众的做法,不能再耍虚套。

记不得是什么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曰圆,人曰方;方则方耳,于圆何伤。”仔细地去体会一下,这句话的确是颇富哲理。尤其是对生意人来说,在某些场合中,这句话简直就是他们待人的守则。

有人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争得面红耳赤,做生意的人不作兴这一套,他们会听了你的见解之后,很做作地认真去想一想,然后点着头说:“阁下的话很有道理,我以前本来也总以为先有鸡的,经您这一解说,我现在相信是先有蛋了。”

事实上,他的话可能没有经过大脑,假如马上换个地方,遇到一个说“先有鸡”的人,他的话可能又会反转来说。

这么说来,学生意的人岂不是“墙头草”,没有中心思想了吗?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又大错特错了。

对于那些无关宏旨的话,不关紧要的事,他们决不在口头上逞强,因为圆也好,方也好,先有鸡也好,先有蛋也好,对他本身并无丝毫妨害,何必争得面红耳赤,伤了和气?

假如是谈生意提到产品的品质,你看他们是否还随声打哈哈,不置可否?相信一定是口若悬河,说的头头是道,换言之,对于那些闲扯的事,生意人都随和得很,实际上他们也很有性格的。

做生意讲求的是实际利益,不尚空谈,不争意气。因此,当伙计的一定要细心体会个中三味,才能上下处得一团和气,才能不轻易得罪顾客。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外国人的例子来印证一下。

美国有一家公司的厂长,他的名字叫彼得。这个人在学校里的时候,调皮捣蛋得不得了,读到高中二年级时,被学校开除了,家里也断了对他的生活支援。

这样一个行为乖张的年轻人,按说是不适合到工商界谋职的,但以他当时的学历,除了做工之外,根本难找到其他的工作。

 他的第一个工作是在一家工厂当装配工人,干了不到三个月,跟工头吵架,又被厂方开除了。

说起来,只是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有一天用晚餐,彼得是最后一个离开餐厅的,工头发现有几条餐巾掉在地上,要他回来把餐巾拾起来。

彼得回头望了望,爱理不理地说:“我不捡,要捡你自己捡吧。”工头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非常难看,不过,他把这口气忍了下来,笑笑说:“如果你太累了,我来捡也没有关系。”

工头把餐巾捡起来,然后追随彼得到休息室,很客气地说:“彼得,你认为你刚才的态度是否过份了一点?”

“我没有感觉到,”彼得傲慢地说:“这本来就不该是我做的事。”

“难道应该是我做的事?”

“你愿意这样做,我管不着。”

“如果我们都不做,”工头很耐心地说,“该谁来做呢?”

“谁把它们弄到地板上,就由谁来捡。”

“你知道是谁吗?”

“不知道。”

“如果大家都不知道,难道就把它们放在地上不捡了吗?”

“这是你的事,我管不着,”彼得换好衣服,不耐烦地说,“我要下班了,没有精神在这里跟你穷蘑菇。”

他走出休息室门口时,听到工头喝道:“慢点!”

彼得停住脚,慢慢地调转过身子,心里已有戒备,他认为工头要跟他动武:“还有什么指教?”

“你明天不必上班了。”工头说,“除非你带一份悔过书来。”

彼得瞪了工头一眼,掉头甩开大步走了。

当然他没有再回到这家工厂里去,因为他自觉无过可悔。可是,几年之后,彼得谈起这事件来,却悔恨不已,因为在工作的磨练中,他体会到这种“冲动”是非常幼稚的。

当时他以为,“这不是我把餐巾弄到地上的,当然不应该我来捡。”可是他忽略了一项事实,有很多人一当了主管,就有一种支使人的习惯,如果你不承认他这种习惯,你就有得气好受了。

事实上,身为伙计的人,如果连这种举手之劳的小事,也要争个是非曲直,一点亏都不肯吃,你已经失去当伙计的资格了。

这道理很简单,自己人的这一点气你都不能吃,你怎么能跟那些刁蛮的顾客打交道?

工商界是个很自由的工作环境,合则留,不合则去,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不像我们过去的学徒制,主雇之间订有契约,如果你中途不干,要负赔偿责任。所以那时候学徒出徒的伙计,几乎个个都是做生意的能手。因为他们吃了人所不能吃的苦,受了人所不能受的气。

我无意开倒车,也不赞成过去那种奴隶式的学徒制。我只是在提醒当伙计的人,强制式的管理虽然没有了,但工商界并不是可以任你发挥的环境。如果你没有自制力,你就会受到自然的淘汰。

你一定要认清楚,尽管有人崇尚现代管理,讲求科学化的工作精神,但就实质而论,做生意人的经营法则,跟过去的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和气生财”仍是老板们追求的理想。

然则,如何来符合这一理想呢?除了当伙计的性情好、态度亲切、做事规矩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可循。

以前当伙计的不听话,老板、师傅们,不是骂就是打,现在不兴这一套了,但你的工作精神、工作态度,如果不能使老板满意的话,你就只好卷铺盖走路了。

彼得的态度就是个例子,他被工头解雇之后,又进入一家机械公司工作。这里的工作比以前更苦,工头的管理比以前更严格。

这个工头叫尼可,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骂人。但他有一项长处,从来不主动辞退工人,骂过就算了,他常说:“去留的事由工人们自己决定,他们认为受得了,就干下去,受不了就走路。”

彼得进去的第一天就被他痛骂了一顿,就是尼可惯用的“下马威”。他的理由是:“如果一开始他就受不了,不如早走路,免得在这里耽误时间。”

彼得当时真想不干了,第一天就触了霉头,再干下去有什么意思。但老板同事们劝他,忍下吧,这个人就是喜欢叫,实际上,他待人倒是满不错的。

彼得听了别人的劝,待了下去,一干干了十五年,而且升到了厂长。

尼可用什么办法拴住了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又是如何把他磨练成一块上驷之材?我们举几个故事片段,供大家参考。

彼得由于被告学校开除过,被装配线的工头解雇过,再加一进这家机械厂时,被工头尼可骂了一顿,思想有点偏激,以为大家都是跟他对立的,看着谁也不顺眼。不用说,老工人对这个楞小子也不喜欢。

有人跟尼可说,这个新来的家伙太孤僻,,太不合群,留着是个麻烦,不如早点让他走路算啦。

这一建议是违反尼可待人的原则,他告诉他们:“彼得没有侵犯你们的工作呢?既然没有,你们就安心干你们的工作好了,至于他是否能做得下去,让他自己来决定,你们不必替他操这份心。

虽然尼可没有对彼得采取行动,但他无形中对他留上了心,他发现这个家伙的确是与人不易相处,不开口讲话便罢,一开口就冲动得很,仿佛要跟人吵架似的。

但彼得也有一项长处,他对自己的工作很认真,别的人有时在工作中讲两句笑话,他则埋头工作,一句话也不说。休息时,自己躲在角落上喝咖啡,下班时,站起来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

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尼可觉得他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合群,对工作并没有什么值得挑剔的,如果能把他的毛病改过来,就是一个很标准的工人了。尼可是个古道热肠的人,而且又是工头,他认为自己应该负起这个责任。

有一天快下班时,尼可走到彼得的身边悄声说:“下班后等一会儿再走,我请你去喝杯咖啡。”

彼得吃惊地抬起头来,把工头端详了一番,然后冷冷地说:“心领了,我没有时间。”

“我有几句话想跟你聊聊。”

“什么话?想不要我干了吗?”

“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尼可笑着说,“你干得好好的,我有什么理由要免你的职呢?”

“那是要加我的薪水了”

“也不是,你知道,加薪不加薪我说了不算。”

“那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这时下班时间已到,彼得站起来了,说了声再见,就掉头向外走去。

尼可本来是火爆脾气,但这一天表现得却非常好,因为他自觉是在做一件拯救人的工作,虽然碰了个大钉子,但他一点也不动气,反而有一种责任更加艰巨的感觉。

在彼得这一方面的感受就不同了,几乎还未走出大门,他就开始后悔了。他暗恨自己太不近人情,工头既是没有恶意地请他喝咖啡,即使不接受,也不能用那种态度对付人家。自己以前并不是这样的,现在何以会变得如此不通情理?

他想,以尼可的刚烈性子,碰了自己这个钉子之后,明天一定会找个茬,把他修理一顿。可是,他猜想错了,第二天上班后,尼可不动声色,并没有找个麻烦的迹象。

由于彼得在工作时心神不定,不小心把手伤到了,一个小手指被切掉了一块。血流得很多,别人看到也假装没看到,他抱着手向医务室跑,在半路痛得昏倒了。

等他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医务室的病床上,医务人员正在替他包扎,尼可站在旁边,衣服上沾了不少的血迹,不用说,是尼可把他抱到医务室来的。

自此之后,他跟尼可的感情进了一步,有时候尼可找他聊天,他也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

有一次,尼可问他:“你打算就这样当一辈子的工作吗?”

“不当工人又有什么办法?”彼得说:“我连高中也没有毕业。”

“你可以自修,再去读书、进修。”

这是别人从来没有跟他说过的话,他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事,所以他听了之后,楞了半天,不知如何回答。

“如果你想脱离工人的生活,你一定要学有专长,”尼可说,“你年纪轻轻,不管学什么,都还来得及。现在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的人多得是。”

经过这次深谈,彼得接受了尼可的建议,开始半工半读,到一家工业学院修学机械科。但他对同事的关系没有改善,他依然对人冷漠,不肯与人交往。

有一天,他跟一个同事发生冲突,他把那位同事打伤了,平时那些对他看不顺眼的人,鼓动着要把他赶走,声言如果上级不处理,他们自己会动手。

这些工作是说干就干的人,尼可意识到问题严重了,把彼得叫到办公室说:“你这次惹得祸不小,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处理才好。”

“这件事我没有错,”彼得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先来惹我,而且是他先动手的,他受了伤,是怪他自己不行。如果我不打不过他,吃亏的就是我了。”

“可是,有很多人帮他说话,非把你赶走他们是不会甘心的。”

“那我辞职好了。”

“你了解到没有,彼得?”尼可很亲切地说:“问题不是在于你干不干,而是你以后的结果。”

“他们想把我怎么样?”彼得很不服气地说,“我不怕他们。”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不是他们会把你怎么样,而是你自己以后会怎么样。如果你不改善待人处事的态度,即使你再换一个工作环境,还是处不好的。”

“我并没有招惹他们,是他们想欺侮我。”

“我知道,可是你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单单地欺侮你?”

“我想不透。”彼得说。

“那你再换一个角度想想,我的脾气比你坏,他们却都喜欢接近我,这又是什么原因?”

彼得用力思索一阵,终于找到了答案:“你待人热诚,乐于助人,个性爽朗。”

“对,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尼可真挚地说,“人不怕有性格,只要对人诚恳,能关心别人,就必定是个受欢迎的人。你要记住,人生活在团体中,是不可能离群索居的。如果你不与团体生活打成一片,不能跟人和谐相处,你就会受到排斥。这不是别人容不下你,而是你自己把自己孤立了起来,变成团体中最刺眼的部分,别人怎会待你友善呢?”

这番话,应该是团体生活的真谛,特别是在工商界工作,人际关系占着极大的比重,如果你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不管是当伙计也好,自己做生意也好,都难有大的发展。

在尼可的开导下,彼得慢慢改变了他孤僻的性格,试着与人接近,见到人了知道先点头了,但他脸孔的笑容太不自然,使人见了引不起好感,甚至于有人故意不理他。

尼可告诉他:“你每天在家里,不妨对着镜子笑笑看,直到你自己觉得你的笑容亲切得可喜了,别人自然会对你产生好感。”

这是自我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个人的表情、态度,都可经由这种方式来磨练,因为在商场中交际、应酬,也像演员一样,谁演得最逼真,谁就是成功者,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多下功夫观察、学习,才能使你应对得无懈可击。

你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在宴会上,有些人特别能制造热闹的气氛,只要有他在,决不会有冷场,总是能宾主尽欢。

你别小看这种能力,能使宴会没有冷场的尴尬,不使大家低着头吃闷饭,决不是短时间内能够修练成的。因为在这种场合,话太多了不好,不说话也不好,在多少之间,如何能拿捏得恰到好处,在最适当的时候,说些最得体的话,这的确是一门大学问。

有人说,这要靠天生伶牙俐齿,讨人喜欢。但严格地说起来,培养和谐的气氛,不是光靠能说会道就可以奏效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质。让人一见你就产生好感,这比油嘴滑舌要强多了。

彼得是个不善于言辞的人,可是在尼可的开导下,再加上自己平时肯细心去体会、观察,后来竟成了一个亲切可喜的人,终于使他由一个普通工人升到了厂长。

在就任厂长的酒会上,他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我相信,在这里比我能力强的人很多,学历比我好的人也不少,我之所以能比他们侥幸获得晋升,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相信帮助我就如同帮助他们自己一样。”

这句话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却贴切地道出了他成功的因素,如果你能使同事在你晋升之后,一点也不感到吃惊,甚至于像看到老朋友升官一样地高兴,你待人处事的能力就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要到达这种境界,不是全靠做事的能力,而是你制造和谐的本领尤其牵涉到名利方面的问题,你能使自己成为“众望所归”的人,你的事业就无往不利了。

我们常看到有不少能力很强的人,但他在一个企业中始终爬不起来,永远得不到独当一面的机会。尽管有时候他们的工作也很重要,但老板却不会把负责全面管理的工作交付给他,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缺乏和谐的能力。论个人做事的能力,这些人可能比谁都强,但在待人处事上,却没有缓冲能力、制冲方法,所以他们只能作自我表现,对企业经营管理,虽有好的成就,这些人除非跟老板有特殊的关系,否则的话,他们决不可能掌大权。

基于以上的事例和分析,身为企业界的从业员,你决不能孤芳自赏,也不能认为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功德圆满了。

你必须在工作之外,深入地去观察和性和老板的经营法则,然后再进一步去加以调和、适应,让你的影响力在同事间慢慢扩大,让你的做事能力、待人方法,在主管老板的心目中产生良好的印象,那么你这个伙计就算做成功了。

这种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异常困难,因为这不仅不是一朝一夕之间能够奏效的,而且要面面俱到,使上上下下的人都说你好,必须在日常言行中,一点一滴的去累积。

有关这一类的修养功夫,牵涉的事务太多,不可能把每一条都详详细细地列举出来,而且有些事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在此仅能就几项原则性的问题加以探讨,供年轻的朋友们参考。

第一、   关心别人,你也终必受到关心和赞美。

很多人都说:“生意人是自私的,是唯利是图的。”其实这是以偏概全的说法。不错,做生意是为了赚钱,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然而芸芸众生,有几人不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为了达到自己的某一理想而在辛苦赚钱呢?所不同的是,有人是靠智慧赚钱,有人是靠劳力赚钱,而生意人除了靠劳力(终日为生意奔波)、靠智慧(为争取市场、开发新产品绞尽脑汁)之外,还要靠钱来赚钱,没有本钱是不能做生意的。

按说,生意人赚钱比其他行业的都艰苦,他们费尽心血,累得半死半活,还要在财务上冒着很大的风险,这是其他行业的工作者所没有的负担。但是一般人都不注意他们辛苦的赚钱过程,只注意到他们成功后的生活享受,所以才对他们的观感造成很多偏差(这一点留待第二部里再加详述),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生意人并不自私(有些人当然例外),事实上他们也不能自私。

例如,他们要关心员工,他们的生意才有发展(如果有人说,他们对员工好是为了自己生意着想,这就是抬杠了,世上的事都是因果循环的,互惠互利的,不能硬把以好心换好心说成自私,正如你不能说上级对部属好,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有钱的人捐款济贫是为了沽名钓誉是一样的)。再如,生意人善于交际,八面玲珑,不能像守财奴一样,把钱看得太重,这都不是自私的人能够办得到的。

当伙计的人了解到这一点,你在工作中,才有一条正确的路子可循。如果你想在企业中有所成就,你一定要关心别人、欣赏别人,而不是排斥别人。

因为排斥会产生抗拒力,正如你说别人如何如何的不好,好像只有你行,别人也会照样以这种方式施之于你。

记得先哲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有成就的伟人,不是把敌人一个一个地打垮,而是能把敌人变成朋友。”当伙计的人也应该如此,你不要把你四周的人都看成你晋升的阻力,好像非把他们除掉之后,你就没有希望了。

我曾听到很多人说过:“如果没有某某人,我早就升上去了。”就事实来说,他们分析得没有错,但他们没有退一步想,“某某”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会成为你晋升的阻力?他比你的能力强,还是比你的人缘好?

如果你平心静气地加以分析,发现“某某”处处比你强,你就更不应该与他为敌,视他为眼中钉,因为你既排挤不掉他,他将来就有可能当你的主管,假如你不改善自己的态度,将来吃亏的一定是你。

到那时候,你就不能怪他气量太小了。任何人当了主管都是一样,他宁愿用一个能力比他强的人,决不会用一个瞧不起他的人。

事实上,即使你想尽办法把你前面的阻力扫除了,很可能会有新的阻力出现,你想顺顺利利地往上爬,永远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工商界做人处事,也最忌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霸道作风,因为排除一个阻力,那个阻力就会变成你的敌人。

因此在企业中工作,一切的升迁,最好是顺其自然,变成“水到渠成”的形势。换言之,你要使自己的晋升,不是走的“偏路”而取得,而要让大家有“名至实归”的感觉,你这个伙计才算成功了,才真的前途无量。

一个伙计要修养到这种火候,的确是不容易,除了能力强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你要有培养和谐的能力,让别人由衷的敬爱你。

这种“敬爱”,不是权力能够得到的,也不是你能力强能够赢取的,而是你必须先把自己的敬爱之心献给别人。

敬爱别人的具体表达方式,就是关心别人、赞美别人。别人有了困难,你能当作自己的困难,别人有了成就,你能当作自己的成就。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话对工商界的员工最为中肯,你的朋友多了,事业自然也就有了。

当然,这里指的朋友,不是貌合神离的朋友,你不但工作的一定很顺利,而且具有了无形的影响力,老板自然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因为他相信你在执行工作时,必定有很多的助力,你定比别人做得更圆满,更有成就。

老板要提拔一个人,他的考虑是着眼在他的事业,如果他认为升了你,能增加组织的团结,强化公司的业务,你就必定获得重用。

然而,老板考量你的标准,除了你有卓越的工作能力之外,还有很多客观的条件,例如你是否有调解纠纷的能力?是否有顺利推展工作的影响力?是否对客户有吸引力?是否有超越一般人的说服力?

这些条件都是平时你在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而培养这些条件的不二法门,就是要能随时关心别人、赞美别人,而使人觉得你待人热诚、亲切,对你产生向心力。

第二,常怀谦虚之心,不以傲慢态度对人,养成恢弘大度的胸襟。

傲慢是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尤其那些稍有才华的年轻人,进入公司之后,常会有一种错觉,认为那些支高薪、居高位的人,不管是学识、能力都不如他。至于他周围的那些同事,就更不在他的眼下了,久而久之,他就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

也许你在学校里是高材生,甚或每学期都考第一,但你进入公司之后,你仍然是个生手,值得学的东西很多。这就像学开车一样,你在驾驶训练班里,就算笔试、路考都考一百分,当你正式到马路开车时,仍然是无法得心应手。如果你不服气,依仗在训练班里的优良成绩,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可能很快就会被吊销执照。

学与用是两回事,对任何工作都是一样。因此,你进入一个新环境之后,千万不可以恃才傲物,要抱着谦虚的心去观察、学习,让自己的所学,能够不落痕迹地融入工作之中,跟老同事打成一片。

你不必一开始就嫉妒老同仁比你的待遇好,假如你平心静气地去想一想,他们的好待遇也是应该的,因为他们在公司里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虽然学历不如你,但他们已拥有工作经验,而你只有学问,却还没有实际的经验,有讲求实用和绩效的工商界,你那点学问,当然不可能受到重用。

但是,你一点也不用泄气,当你有了工作经验之后,你的条件就超越那些老员工了,因为当彼此的工作经验已经相同时,他们却在学问上输给了你。你既是学有专长,而又具备了工作经验,两造形势的强弱就不言而喻了。

不过,这种工作经验,应在和谐中取得才有价值,如果你一进入公司就瞧不起人,以你的聪明,若能多花一点时间,或多碰几个钉子,也可以学到工作的经验和技巧,但留下的后遗症就可怕了。

事实上,有很多年轻人都抱着这种“不肯向人低头”的心理,总认为“你不教老子,没有关系,老子照样可以学会”,不错,大学之门那样窄,你都能挤进去,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这点工作经验算得了什么。

可是你疏忽了一点,在这样的心理下,即使你学会了经验,却很可能变成一人人见人厌的“怪物”,对你的晋升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工作经验是血汗、时间的累积,这一点是任谁也不能否认的,因此,你轻视别人的工作经验,就等于轻视别人在工作中所花费的心血,这当然不是那些老人所能忍受的。

任何团体中,都有所谓“老资格”,而这些老资格,几乎都有一共同心理,希望新进人员能欣赏他们的经验,能虚心跟他们学习,等你将来在公司中出人头地时,他们好向人夸耀:“这个人是我教出来的。”

他们也许不计较名位,或是自知不可能有大的前途,不再积极进取,但他们这种“好为人师”的心理,却是很强烈的,如果你不能满足他们这种“自我陶醉”的心理,你就很难通过这一关,即使能通过,也要花费很多冤枉的力气,而且永远是个化解不开的疙瘩。

假如你虚心学习,跟这些“老资格”打成一片,你不仅工作得愉快,而且会很快变成最受欢迎的新进人员。当别人对你的赞赏传开之后,你在这个公司就等于生了根,很快的就会欣欣向荣了。

一个有好学历、工作能力强的年轻人,再能搏得谦和有礼的好名声,这样的伙计,老板能不重视吗?我之特别强调“谦虚之心”,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一个人要养成宽宏大量、容忍的气度,也必须从“谦虚”二字着手。一个瞧不起别人成就的人,永不可能成为气量大的人。

就拿新进入公司的年轻人来说,主管的能力你瞧不起,同事的工作能力你也瞧不起,在这“自觉不错”的心理下,你不但不会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你也决不会原谅别人的缺点。久而久之,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个器量最小的人。不但惹人生厌,还使人对你生出戒备之心,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你会有大的前途吗?

也许有人怀疑,有很多企业的老板、主管,并不见得有多大气度,他们当年是不是没有谦虚之心?如果是,前面的话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在工商界干久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我的解释是:发生这种怀疑的人,都是只持到事情的一端,换言之,他们只看到现在,没有想到这些老板、主管的过去。

有些老板,也许过去是向人低声下气的小学徒;有些主管,当年也许是挨门挨户的推销员。

如果他们当年不谦和有礼,虚心学习,他们能有今天的地位吗?至于他们何以现在变得看起来度量不大,或有盛气凌人之势,这完全是环境形势造成的,而且他们的态度是视对象而定,决不会是对任何人都傲慢、都气量小。

这种转变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这是老板们的修养范围,留待第二部再详加讨论。你现在是伙计的身份,就要遵守伙计的规范,如果现在你也摆出老板的派头,那就是自找没趣了。

在人格上,老板与伙计是地位平等的,但在工作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伙计是站在学习的立场,老板是站在管教的立场,如果当伙计的人不知虚心学习,负责管教你的老板会开心吗?即使你是老板,相信你也不会欣赏这样的伙计吧?

第三、要有敬业、乐群的精神,给人一个有出息、易于相处的印象。

当你参加到某一个公司之后,你就要认清一项事实:你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公司才会有发展,公司有了发展,你的待遇、你的前途才会有希望。

 听起来,这话好像是在说教,而且是人人都懂的道理,没有什么稀奇。然而,这种平凡的道理,却是修身立业的根本,尤其在工商界,这种因果循环的关系,表现得最为敏感和突出。

例如一个年营业额只有一百万的公司,在伙计们同心协力的工作下,发展到年营业额一千万的公司,不用说员工待遇改善了,公司组织也必定随之扩大,你晋升的机会也相对增加。反之,本来是一年做一百万生意的公司,伙计们都在混日子领薪水,生意越做越少,老板不得不裁减员工,最后公司固然会垮掉,你的工作也完蛋了。

也许你会说,公司垮掉是老板的事,当伙计的有什么关系,反正公司多的是,这家垮了,再到别家去干还不是一样?

你拿的薪水也许一样,甚或比原来多些,但就你整个一生的事业来说,这种变动对你的影响就完全不一样了。你因为这种工作心理,到哪家公司去干,都不会是受欢迎的伙计。

年轻人一开始,应把握住一个工作原则,就全心全力地去做,要不想做,就早日另谋高就。譬如你一进入某家公司,就看出那家公司没有大发展,你应该赶快另找出路,不可以在那里混时间拿薪水,抱定把公司拖垮再说的心理。

一个人处世立业,不能一个劲地只打自己的如意算盘,有时也要替别人想一想。假如你进入一家公司服务,而认定它没有大出息又不肯辞职,在里面抱定“混”的心理,这就是损人又不利已的行为。

你要知道,任何老板投资做生意,都是为了求发展,即使到了别人认为无可救药的地步,如果伙计们都像你一样,抱定“混”的心理,这等于隔岸观火,站在一旁看老板的笑话,纵然老板的生意还有一线生机,也被你们这些伙计拖垮了。等到老板倾家荡产时,难道你良心上不感到内疚吗?

反过来说,当老板的生意陷入困境时,你这个当伙计的如能尽上自己的本分,奋力工作,就像自己遇到困难一样,说不定老板的生意因此起死回生,到那时候你就成为公司里的功臣了。即使退一万步说,老板是扶不起的阿斗,最后还是把生意做垮了,不用说老板对你的工作精神会永铭于心,就是你自己至少也做到了问心无愧。

根据这一论点,我们不妨下一个定理:凡是重义气、不自私的伙计,他在公司里必定会产生“甘草”作用,对发挥团队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这样的伙计,到哪里都会受欢迎。

第四、不要做“长舌妇”型的人物,不可无中生有挑拨是非。

有些年轻人,在公司里好卖弄小聪明,做一些望风捕影的揣测,以表示他懂得多,见得远。如果是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当然也无伤大雅,但涉及到公司里的人事、财务,甚或是老板的私事,这种影响就深远了。

譬如公司里人事调动,老板根本没有考虑要升某一人,只不过为其他的事约谈他一次,但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对这种事特别敏感,马上放出空气,说老板要升调某人某人,而且说得活灵活现,结果升的不是某人,而是另外一个人。这时候他为了自圆其说,不得不捏造一些事,来解释老板没有升某人的原因,话传来传去,最后很可能使没有获晋升的人跟获晋升的人失去和气,甚至于对老板不满。

在公司里,这种类似的事情太多了,简直不胜枚举,但它们发生的影响却是一样的,对公司里的和谐气氛会产生强大的腐蚀力。

孔子也说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这样的话。想想看,连圣人对这种胡说八道、好卖弄小聪明的人,都感到莫可奈何,足见这种人是多么可怕了。

在一个公司里,这种人之所以能够存在,当然也有他的客观条件,例如有的老板喜欢利用这种人做情报,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形;有的老板或主管,喜欢别人谄媚、奉迎;正好这种人的共同特点是:能说会道,长于应对之术,因此,他们在公司中很容易造成一种特殊的身份。论地位不算太高,论工作能力也不算太好,但在公司里上上下下,显得非常兜得转,特别是在上级那里,似乎特别吃得开。

有些新进人员,常被这种人的声势所迷惑,以为他是公司里最吃得开的人,找机会与他接近,久而久之,你在无形中也变成了他的同路人。

有人说,这种“长舌妇型”的人物,是天性使然,要学也学不来的。话是不错,但有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就如同一个身体脆弱的人一样,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症,如果常与这些好卖弄小聪明的人混在一起,也很可能变成一个油嘴滑舌的人。

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提醒新加入工商界行列的青年朋友,在现代化的企业单位里,是个重视工作实力的环境,老板讲求的是业务绩效,考量的是你的工作潜力和德行(是否忠于工作),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又能认真工作,这就是老板最欣赏的伙计,用不着那些“小人同流合污),你也照样有前途。

如果你在一个企业里待久了,你自然而然会发觉一项事实,那些好挑拨是非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重用。这道理很明显,老板要想事业有发展,是靠那些真正替他工作的人能群策群力的推展业务,使上上下下打成一片,造成一种和谐的气氛,他的事业都会欣欣向荣。

也许有人怀疑,既然老板是以员工团结为目的,何以又让这种“小人“存在呢?

你只要牢记一点就行:你如果要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如果想获得老板的重用,你只有高潮在工作上求表现,在和谐的气氛中具有影响力,才会有前途。其他的手段都是旁门左道,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决不可能长久的。

由于现在人浮于事,找个工作难,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更难,常使一些年轻人为保住工作而委曲求全。在这样的情形下,工作的时间长了,往往会使青年人的人格变形,不仅老于世故,而且对工作的热诚也大打折扣。

说起来,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在整个工商界中,一个小伙计的力量,的确是太微不足道了,不用说想改变商场的风气是办不到的事,就是想改变自己老板的作风也是不可能的。正所谓“人微言轻“有力没处施。无奈何,只好随波逐流了,反正事业是老板的,人家想怎样做就怎样做,谁也管不了。

一个最起码的小伙计,当然不可能对老板发生影响力(事实上,也不是绝对的不可能,例如你在工作上有杰出表现,老板当众表扬你,让别人以你做榜样,这不就是影响力吗?),但是,你是有理想的,你并不想当一辈子的小伙计,假如你有一天升到经理发上的职位,实际负责起管理的责任,你的作法就会对老板构成影响力了。这时候你要改变公司的风气,必定会发生强大的作用,甚至于改变老板的作风、观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任何改革,都必须先从本身改革开始;任何理想的实现,也必须脚踏实地由自己开始。如果你在一个企业中干了一、二十年,连个小主管也没当上,而一味抱怨公司的制度不合理,整天牢骚满腹,除了越发让人家瞧不起之外,你能有什么作为呢?混到这一步田地,是命也好,是运也好,你只有认了。

因此,年轻人千万不可妄自菲薄,你是企业界的新生力,现在的工作也许微不足道,但有一天,你可能成为改造企业作风的主力。你切不可在一开始,自己的工作还毫无表现,就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妄想改变整个公司的风气。你的用武之地是在将来,而不是现在。现在你所能做的,只是如何赢得上级的信任,如何赢得老板的信任。这些才是你创事业的资本,这就像做生意一样,没有钱都是空谈,什么生意也做不成。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公司中连晋升的机会都没有,你的理想再大也是白搭,除非你能有一笔意外之财,自己独立门户做生意、当老板。

看起来,这好像是题外话,与培养和谐的能力无关,其实不然,如果你深一层去体会,你就会发现,你想晋升也好,你要实现理想也好,都是从“和谐”中生根发芽的。如果你真能靠挑拨离间、惹是生非爬起来,这个公司的前途也就是有限了。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谨以这句话作为本章的总结,年轻的朋友们不妨多体会体会。

 

每周更新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