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回归做“西漂” 购房择业是难以逾越障碍

来源:互联网 发布:opencv 鱼眼矫正 算法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2 17:40
新闻提示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一直居住在西安感觉不到她的美和对她那份恋恋不舍的感情。直到有一天,我离开了西安,去了北京,才发现原来自己是离不开西安的。”近日,网友“西安人”在网上发帖子“发现你的幸福——北漂,我又回来了!”引起众多“北漂”者的共鸣。随后,“大唐烟云”等诸多网友的跟帖“到底要不要回西安生活,很纠结”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把网上的争论推上高潮。

  “在北京生活压力太大、房价也太高。”不少西安北漂者深有感触地说。而来自西安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至少有两到三万一线城市职场白领来西安求职,一场白领“返乡潮”悄悄出现。在前程无忧关于“今年,去不去一线城市工作”的网上投票中,50%的人选择去非一线城市找工作,而这一比例在2010年为24%。

  “‘回流’的白领自身不仅具有高学历,而且眼界开阔、经验丰富。他们的加入,将优化二三线城市人才结构。但是,大量来自一线城市的白领转战二三线城市,对本土求职者会造成一定冲击。”据专家分析,“回流”白领既有多年实践经验,又有在大城市、大公司的理念,相比本地求职者更有优势。不过,这部分人群对本地求职者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中高端管理技术岗位。

  故土难移 不做“北漂”做“西漂”

  “北京虽说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但是,自己心里的牵挂太多了。我放不下留在脑海里对西安所有的回忆:环城公园里有我散步时留下的足迹,兴庆湖面有我划桨时荡起的波环涟漪,钟鼓楼是我回顾历史时的瞬间片刻,城墙上留下我曾经注视大街小巷时的身影,峻美的秦岭是我向往、回归自然的心灵栖息地,点点滴滴的记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扯得我心好痛……”

  网友“西安人”在北京待了不到二年的时间,因为人生地不熟,没有亲戚朋友,又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他毅然放弃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公司高管的职务,毅然决定回到他永远也无法割舍的家乡熟地——西安。

  和“西安人”不同,网友“大唐烟云”是山西人却也放弃了北漂生涯来到西安成为“西漂一族”。

  “自从2007年北京房价猛涨之后,我放弃了在北京买房的打算,不是我这样出身贫寒的人能买得起的。所以当时就决定以后要离开北京。2007年9月份,用我们的存款,且借了一些钱,在西安临潼买了一套便宜的房子。从此,就没有了留北京的打算,整天的盘算就是如何回西安。但一直没有好的机会,西安工作难找,要创业,存款也不够。就这样一直上着班。2009年12月份的时候,看见北京的房子猛涨,下决心再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地铁边上。感觉还是住市里好,只是房贷压力有点大。但回西安的工作不好找,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老婆学历较低,在西安找工作,估计就是1000元左右,所以我也不计划让她找工作,想办法开个店也比打工强吧。而我这个行业,西安就没有这方面的公司,而我也打工打够了,所以回西安就没有打工的想法。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很多人去做 Freelancer (自由职业者),我也有这个想法。我们自己可以独立拿项目。”

  “大唐烟云”对到西安创业当“西漂一族”充满信心,但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说:“当然,我们也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在西安确实无法立足,就只好再回北京工作,到时再卖掉西安的房产,拼死了也要在北京买套房子。但我不太相信我们无能到连立足都不行,大不了少赚一点。总要有拼一拼的勇气才是。”最后,“大唐烟云”说:“我一个外地人都想着回西安发展,那些家在西安的人难道不感到你们比我们幸运吗?毕竟你们家在这里,有父母亲人朋友在;而我们到了西安,认识的人都没有,一切还要从零开始。但生活嘛,就是这样,哪有事事如意的,趁自己年轻,还能折腾几年,就赶紧拼一拼。”

  西漂一族古城墙下的惬意生活

  “西漂”这个词,若要追溯源头,应该是从“北漂”中衍生出的。比起北京、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西安的经济并不是最发达,城市也不是最繁华,却也自有一份厚重的韵味。而对于家在外地,身在西安的“西漂一族”来说,这座城市所包含的朴实气息和亲切感,就成为了吸引他们留在这里的最大原因。

  “和北京相比,西安更宜居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对于陕西师大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人文出版分社编辑王刚来说,6年前,他从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还在西安城中村罗家寨租房居住,跳槽的间隙还曾在小寨天桥上摆地摊卖过手套和围巾。

  王刚曾在北京的杂志社和出版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一番折腾,他认为西安更宜居,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就和“逃离北、上、广”那群年轻人一起,回到了西安。

  如今,他已经在电视塔附近买了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娶了一个漂亮女教师,去年他还编辑出版了一套诗人随笔集。27岁的刘琛瑾来自江苏海门,他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如果算上大学4年,他已经在西安生活了8年时间。他家在江苏海门,距离上海仅100多公里,虽然不是一线城市,但经济发展却十分迅速。但他还是选择了西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大学4年里,我亲眼见证了西安这座城市的大步前进。加上大学期间认识了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妻子,才让我萌生了毕业后留在西安的想法。”

  毕业后的刘琛瑾留在了西安,凭借自己的能力,他很快就应聘至某金融单位。“在西安工作一段时间后,我越来越庆幸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刘琛瑾说,西安广阔的空间、金融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都给予了自己充分发挥才华的条件。如今,刘琛瑾已经购置新房,并在今年迎娶了自己的西安新娘,成为了一位“西安女婿”。

  对“西漂一族”来说,西安比起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确实有着自己的优势。西安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国琪表示,西安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多有竞争力的人才,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比起北京、上海、广州激烈的竞争,西安的天地更广阔、发展机遇也更多。”此外西安较低的生活成本,也为“西漂”们减轻了生活压力,让他们拥有了更多在西安立足的机会。只要政府肯花心思、花力气,为“西漂族”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就不难让他们安心留在西安,完全融入这座城市里来,继续为西安建设发光发热。文/图本报记者杨立北漂或者回归,这看似简单的选择,竟然成为一道解不开的难题,让人倍感纠结。

  “希望早些回西安,给你一个强大的回去理由,除了亲情是以后无法弥补的,对于北漂者,回到西安后那种踏实的感觉肯定是现在不会有的,而生活在一线大城市的压力所产生的焦虑也会消失。”网友“归来者”在网上发英雄帖。

  “我现在在北京几乎没有朋友圈,唯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高中同学,一个是来北京找工作认识的西安女孩。我不太喜欢很复杂的职场,很复杂的生活,可是家里的重担又都在我一人身上,还好现在工作还可以,好好努力几年,可是青春却洒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没有一点归属感……”网友“思故乡”在网上感言。

  这两年,高房租、高房价以及北京对外地户籍人口买车买房的限制,让一些外地人选择了离开,即便是刚来北京寻梦的年轻人,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重新选择。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暂住人口825.8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60万人。

  无奈离别被房租逼走的“北漂”族

  今年7月刚大学毕业的张同从西安来到了北京,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实习生,他希望能留在这座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很快,阻碍就来了。高昂的房租和转来倒去的地铁令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北漂”的不容易。

  五环外打隔断的各类小公寓,月租金在 800-1000元,用张同的话来说,环境极其糟糕,这让从小在良好环境中长大的他很受打击。再加上时不时地需要加班到晚上一两点,为了安全着想,他决定在国贸附近合租一间房,租金2300元。

  对于刚毕业且尚在实习期的他来说,这样的租金只能“啃老”。一个月后,由于想家和对环境的不适应,张同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决定,继续他的出国计划还是回老家考公务员?“北京肯定不想再呆了,实习结束就回西安了。”

  这两年,高房租、高房价以及北京对外地户籍人口买车买房的限制,让一些外地人选择了离开,即便是刚来北京寻梦的年轻人,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重新选择。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暂住人口825.8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60万人。

  这是北京市有分区县数据以来,暂住人口出现的首次下降。2011年,北京市暂住人口最多的是朝阳区为204.1万人。城六区中只有丰台暂住人口有所增加,海淀区持平,其余各区都比前一年有所减少,其中西城区比2010年减少了48.2%。对于外来流动人口,北京市实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模式。这一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人口调控“组合拳”至少在短期内看到了效果——暂住人口减少60万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称,近几年来,北京的暂住人口减少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一年内减少60余万人,还是很少见。

  根据他的分析,北京调整经济结构之后,经济增速放缓,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减少;经济下滑也导致收入下降,生活成本的加大,也会促使一部分人离开北京;再加上各类对外地人的限购政策,加速了这一变化。

优劣对比北漂人眼中的西安就业状况

  “我是河北人,工作原因去过几次西安,当然也去过一些南方其他城市。本人现在北京,但很喜欢西安。在北京待了10年,最近两年开始考虑买房,但北京房价太高了。今年借读 MBA 的机会,准备去西安,顺便找一找机会,打算去西安全面发展。”网友“寻梦长安城”借网络表达自己的“美丽梦想”。而不同的“北漂”者对西安有着不同的看法。

  西安“北漂”张先生认为,“我在北京漂了三年多,后来由于女友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北京回到西安,回到西安感觉西安的消费并不低,大大小小的酒店、饭店和超市、商场我都去过了,价格和北京差不了多少了,商场里的品牌衣服、鞋子等卖的比北京还贵。唯一低的也就是西安的房价和物业费吧。西安的工资偏低,月薪3000元就算是高工资了,而且还很忙,很卖命的工作才行。身边很多人每天得工作到晚上七八点,周末还加班,就拿这点工资。工资还涨的慢。在一个单位工作几年都涨不了1000元。

  “西安工作机会发展舞台较小,知名跨国公司就更少了,国内知名公司也少,如果当初我选择了SAP( 世界上最著名的 ERP 软件),回西安就失业了,因为基本没有这样的公司做这个。西安的小吃,这是我唯一喜欢西安的一点,西安的小吃确实多而且丰富,北京小吃不多而且分散得特别远。”

  曾在北京生活了4年后,回到西安的王安定说,他对西安的感受:西安软硬件都要比发达城市差一些;西安大部分服务行业服务意识很淡薄,只愿做上门生意;西安一些小区周围昼夜施工扰民,只有投诉后才有人管;西安本地的淘宝卖家很少,不像北京上海那么方便了。西安的工作机会少,人多。喜欢跳槽的就更不要来了,因为你会发现跳来跳去就是那么几个公司。西安的小吃美食比较多,西安的房子价格比较便宜。西安地方小,一天可以跑好几个地方,城南到城北,城东到城西也就1-2个小时足够了。西安没有北京、上海那么拥挤。西安确实在奢侈品消费上赶不上北京,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综上所述,西安和北京相比有差距,但也有很大的优势。

  购房择业“漂一族”难以逾越的障碍

  “我算个‘北漂’,从上学的时候离开陕西已经快10年了,大学4年在北京读的,工作也留在了这里,感觉北京和西安有些共性的地方,有文化气息,气候都较干燥,冷暖分明,但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西安稍落后些。喜欢这座城市,但越来越感觉到这个城市不属于自己。”在北京工作的刘先生也是个西安人,在电话中他告诉记者说,“我是做销售的,属于分析仪器行业,西安这个行业没有几个公司。如果回去的话,可以选择调回西安(我们在西安有分公司),或者自己单干,但待遇可能不如北京。我老婆是南方人,学外语的。2009年初,在感觉无望在北京买房的情况下,我们用两个人的积蓄在西安买了房子,地铁边的。”

  “我是2009年10月结婚的,现在还没有小孩,但也已经考虑回西安的事情了。虽然现在的收入高些,我们两人都在外企上班,总收入全算上也接近20万,但漂的感觉太强烈。而且开销太大,房租、房贷、日常花费每月下来也得七八千元,再加上日常应酬、春节看望双方父母,平时补贴家里老人,也剩不了多少钱。但生活在这里,心里很累,每天感觉洗脸池里我们俩都在掉头发,丈母娘来看我们时都心疼。”

  “虽然回去我老婆工作不好找(外语人才在西安感觉很难找工作),另外,老婆在西安也没有朋友,对于她来讲,西安比北京还陌生,但房子买在那里了,算是有个目标。踏实的感觉很让人向往……”

  与刘先生相比,网友“阿维奋斗”也是感慨万千。今年9月18日,他在网上留言:今天,我突然觉得自己很落魄。2010年初,一个人独自闯荡到了西安这个富有历史色彩的古都,和其他人一样,我也上着朝九晚五的班,为了年轻人的一个梦想,能在西安立足,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但终究,还是现实给了我们承受不了的压力。曾经有人问我:西安这么多房子,哪一间是你的,有没有?来来往往的车这么多,哪一辆是你的?我只能低下头,没有说出一句话。我也时常看着西安这个偌大的城市,哪一个角落是我的……我现在在一家私企上班,月收入也就3000元过一点,自己租房住。每年过年才可以回家探望老爸老妈。转眼间,又快一年没见爸妈了,很是想念他们。感谢西安,这三年来,是她让我学会了坚强,独立,奋发。我只为了我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让家人过的更好,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让自己这颗小星星,闪闪发光。

  综观上述,购房择业成了“漂一族”难以逾越的障碍,令人感到纠结无奈。北漂回归如何面对新的择业压力

  “近期有不少求职者从北京、上海等城市涌入西安。”西安一家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王哲介绍,今年根据已举办的多次招聘会、网站所收电子简历统计,从北京等一线城市进入西安市的具备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至少有二三万人。来自西安人才网的数据分析显示,从一线城市转入二线城市求职的大多数白领,是籍贯在本地(转入的二线城市)的求职者。

  “一部分求职者认为,一线城市生存压力大、工作竞争残酷,因此他们选择回归二线城市。”智联招聘西安分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分析。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房价因素。王哲认为,“回流”的人年龄多在30岁左右,目前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成了安家障碍。而像二线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也有大量知名企业落户,同时本土企业也在发展,这都需要大量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并且安家居住成本相对更低。

  那么,面对“回流”的白领,二三线城市本地求职者该如何应对呢?西安职业顾问刘卫华提醒本地求职者,首先不要被对方一线城市工作经验的光环所迷惑,要明确自身的优势,作为本地求职者在团队适应力和本地资源掌握上都具有对方所不具备的优势。另外,本地求职者应参加相关的实战性锻炼和技术培训,以应对“一线”白领带来的冲击。(文/图本报记者杨立)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