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考研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 研究生求职拼不过本科

来源:互联网 发布:获取sql查询中的别名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14:18

选择考研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

    是什么带动考研热?

职业规划专家赛吉认为,千军万马齐考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毫无疑问,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多,与就业压力直接相关。近年来,本科生不断扩招,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转变。
 
  据统计,
今年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到55%本科生早已不是十年前职场上的天之娇子了,相反,浩浩荡荡的本科求职大军导致了就业压力俱增,许多本科生找工作困难,只好继续深造。    

其次,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是这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就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同样,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都需要构筑人才高地。在这种形势下,考研就是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命运的一次主动选择。

  最后,是对高学历的盲目崇拜。诚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出现误差,就会引出新的社会问题。在考研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本科生是感到自己在社会上学历低导致找工作困难或提干受影响而步上考研之路。

  目前,无论是求职者还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似乎都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最主要的就是表现在对学历的盲目崇拜,国内各大企业、机关等在招收人员时,都少不了学历这一标准。

  在人们眼中,人才已和学历相等同,一些企业、学校、机关领导班子在推销自我时不会不提有什么硕士、博士,显然学历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标准。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期望到大城市工作也是考研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出国签证难度加大,也导致了一些本科毕业生退回选择考研。

  过独木桥,三思而后行

  据复旦大学对2005届硕士研究生的月薪期望值的调查显示,38.6%的研究生期望月薪达到5000—7000元,29.3%的研究生月薪期望值达到4000—5000元。理工科学生的理想月薪均高于4000元。这一调查的数据比去年又增高不少,也反映了研究生的期望月薪仍在上涨。求职业期望薪资的提高与实际严峻的就业形势自然会发生冲突,从如今供大于求的职场现状来看,这种冲突的结果就是大量硕士毕业生待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僵局。

  因此,专家建议在下定决心考研时最好先算算以下几个成本:

  首先是经济成本。考研买各种资料、上培训班,甚至为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还要到校外租房子,费用几乎近万元。如果考上了,3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个小数字。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2次、第3次,成本更加惊人。

  其次是时间成本大多数企业更重视的是实际能力、实践经验和可塑性,因此一个新踏上社会的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有着3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有太多优势。

  最后是机会成本,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研究生毕业后因没有工作经验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考研路上,避重就轻

  如果已然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便要努力走下去,不能轻言放弃。专家建议在选择专业上最好避开热门选冷门。首先,要在正确评估自己实力的基础上,尽量避开报考热门专业。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在报考北京地区的20万考生中,考生热报的十大专业为法律硕士联考、工商管理硕士联考、金融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管理、通讯与通讯系统、民商法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行政管理和会计学,其中报考法律硕士联考的人数过万,居各专业之首。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自己的意向、志趣和特长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理性选报专业。第三,考虑冷门专业。环保、文物以及哲学、理化等一些基础学科等都可以考虑。最后,选择专业要考虑将来的就业状况,要把自身的志趣爱好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单位:避开普通院校选科研院所

  除了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还包括不太为人所知的科研院所。实际上,这类招生单位不仅数量多,招生人数也相当可观,而且科研实力强,考生有必要考虑这类招生单位。

  科研院所和普通高校相比,具有以下几大优势:首先是科研实力强、科研环境好。由于是专业研究单位,科研院所一般具有雄厚的科研资金、优越的科研环境,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次是人才资源丰富。科研院所集中着大量的科研人才和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高,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的内容有意义且有实用价值。由于导师数量多,而招收研究生数量相对较少,往往一个导师只带一两位研究生,导师更有精力和时间来指导学生,而且导师往往有较多的科研项目,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发展机会。

  第三,科研院所具有较好的福利待遇,比如每月的生活补贴要比其他学校高一些,学生还具有较多的发展机遇。据了解,2005年普通高校计530所,占招生单位的64.7%,招生314251人,占招生总人数的96.7%。科研单位计289个,占招生单位的35.3%,招生10689人,占招生总人数的3.3%,其中,中科院系统的招生单位计53个,招生人数计5598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7%,非中科院系统的科研单位计236个,招生人数5091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6%。虽然科研院所系统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但是招生单位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域:避开东中部考虑西部

近年来,研究生复试的国家分数线不仅按学科来分别划定,还对中西部地区和部分艰苦行业进行特别照顾,根据招生单位所处地区的不同分为一区、二区和三区三类。其中一区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8省市,二区指重庆、四川、陕西3省市,三区指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从三区划分上来看,东、中、西部无论总分还是单科复试的分数线都是依次降低。

研究生求职拼不过本科高学历不再是"万能钥匙"

    10月19,北京市第一场研究生招聘会提前拉开了2007年应届毕业生求职热,来自官方数据显示,北京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0万,其中研究生5万余人,比去年增加1万多人,增长幅度达25%。另一方面,研究生年龄偏大的现实无形之中成为其求职中的绊脚石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当天,849个工作职位吸引了2000多名研究生的光顾。

  一家科技开发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称,虽然他今天已经收到了100多份简历,但真正适合他们单位需求的人才没几个。他认为,今年硕士研究生扩招后的首批学生、硕士三改二后的首批学生同时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一时间,硕士博士满街跑、高学历学生委曲求全、高学历人才挤占低学历岗位的现象此起彼伏,学历与岗位不适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他表示,对于不同学历的人都可以胜任的岗位,学历只是一个方面,并非高学历就一定比低学历的人干得好,本科生因干劲足、心态相对低、可塑性强而越发被用人单位所看重。

  对此,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首席咨询师蒋爱丽分析认为,对比本科生,研究生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素质较高,能胜任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但由于年龄偏大,他们不敢尝试一些有风险的工作,而是求稳。所以,他们在择业上主要瞄准国家机关和大的企事业单位。本科生专业知识较好,加上年轻,不怕摔跤,所以愿意尝试一些有发展前途的行业。蒋爱丽认为,现在研究生、本科生已经在同台竞技,这是一场知识、经验、能力、悟性的综合竞争,不因为工作早晚,是否读研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由于失去了固有的优越感,研究生们也开始注意求职前的准备工作,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两名女研究生在当天的招聘会上格外引人注目,她们从头到脚一身崭新的职业装。据了解,这两个女研究生都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从大学一直到研究生期间都是靠贷款念的书,但她们为了第一场招聘会特意花500元买了一套职业装。其实他们是学计算机的,没必要穿职业装,但从此可以看出,现在研究生对每次机会的重视程度。

  据蒋爱丽介绍,当天他们设在招聘会的咨询台也被学生围得满满的。全是咨询如何写简历的。据她介绍,由于这些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招聘会,他们特别着急自己的简历如何能让用人单位在众多的简历中被看中。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过去是用人单位渴求研究生,所以研究生们不用太经营自己的简历,现在是僧多粥少,研究生也开始注重这个敲门砖’”

  实用指导:竞争综合能力突出比较优势

  虽然大学生择业难的呼声各大报纸都有相关报道,可是对于未经历求职过程的学子来说,就业指导还很不充分。这里,专家给毕业生提出三点意见。

  一、摸准求职基本规则

  又到了一年校园招聘高峰时。面对大量知名企业涌入高校,简历如何写才有特色?面试着装应该怎样……这些基本的求职规则已经难倒了一批毕业生。在此提醒毕业生们,应该在短期内强化补课了解企业信息、面试基本流程、简历修改、着装准备、问答准备必不可少。该类信息可以通过高校就业相关论坛以及报纸相关指导类文章得到。

  二、拓宽衍生行业机会

  与其说大学学习传授的是技能和知识,不如说大学更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熔炉,也因此,更多企业在接受应届毕业生时不限专业,更看重综合能力。企业都已经转换观念,毕业生更应拓展视野,为自己寻找更宽广的行业和职位机会。特别是一些遇到本专业人才饱和、所属行业走下坡路的毕业生,不妨考虑拓宽行业外延,寻找更多职业机会。比如医学毕业生不必挤争公立医院,可以关注生命、健康、体育、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经营、推销、审核等工作,或者考虑药品推销、医疗保险、医疗咨询、医疗器械推广等方面的职业机会。

  三、调整陈旧就业观

  毕业生应该知道,就业难并非针对所有专业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市场上的响应度是完全不同的。于是,了解本专业的市场供需状况,然后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才是上策。比如外地籍毕业生大多愿意低起步,按照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路找工作,正是这种符合就业大趋势的择业观和价值取向,使他们能够更容易抢到饭碗

  对于文学类毕业生来说,在争取外资、国企、政府机关类工作的同时,不妨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给自己确定一个职业目标,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或是文字工作者、翻译等。这样不至于盲目飞撒简历,增加求职成本。同时,文科学生也应该调整好心理价位,首份工作薪酬高低并不代表什么,长远发展才是硬道理。

  对于理学、工学类毕业生来说,不要把砝码全部加在外资、合资企业上,也不要完全追求高薪名企,也许民营企业也能提供一个不错的职业平台,技术类工作本来就是越老越吃香,要学会厚积而薄发。

中国大学要有赢利模式

 

  数亿农民将成为熟练的高级技工,还是缺乏技能的廉价劳动力,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有竞争力。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之一。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最近发表谈话,称社会既需要科学家,又需要厨师,大学应该培养蓝领;目前中国大学定位普遍太高,结构不合理,应该加速社区学院的发展。

  应该说,中国高等教育界并非没有有见识的人。朱校长和不久前强调大学要培养蓝领的一位北大副校长,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高等教育的弊端。社区学院的概念,也渐渐引起了公众注意。不过,仅仅发展社区学院恐怕还是不够的。中国的高等教育,还需要另类模式。

  我在不久前出版的《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赢利性大学。赢利大学,大部分和社区学院在一个层级上,不过是由私有企业来运营,更加灵活,补充了社区学院和常规四年制大学的不足,值得中国教育界人士好好研究。

  我的书出版后,有两个发展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新东方在纽约股票市场的上市。新东方其实走的就是赢利性大学的模式,只是在中国没有这个名字而已。新东方上市成功,说明赢利性大学在中国大有潜力。

  另一个发展则出现在美国。今年出版的权威性杂志《高等教育编年》2005-06年度的年鉴版,开始刊载由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整理的美国主要赢利性大学股票指数。这说明赢利性大学这一新军,已经被美国高等教育的主流接受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谈美国的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是几个常青藤,还有各州立学校,还有社区学院,当然也有这些赢利性大学。

  赢利性大学和传统大学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完全遵从市场逻辑。这种模式,让对教育产业化十分警惕的中国公众有天然的抵触:市场会不会让学费飞涨,让大学变得上不起呢?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只需看看市场上的产品就明白。改革开放之初,取消了票证,有些东西是贵得让人买不起了。比如年轻人结婚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要买全恨不得会倾家荡产。后来怎么样?市场规则一启动,造这些东西的厂家多了,产品丰富了,甚至过剩了。结果各厂家展开削价战,大家也不抱怨买不起了。

  赢利性大学的运营也是一个道理:提供教育服务就像造彩电,首先要质量好,否则没有人买;接下来则是压低成本,降低价格,让消费者买得起。竞争的结果,就是又便宜又好的教育。一个好的赢利性大学,不会烧钱建豪华校门,不会给一个三层的食堂装两个高档电梯,更不会弄高尔夫球场,而是严格遵守和造彩电一样的逻辑:加一个功能,造价涨了多少?消费者能否承受?只有消费者同意,才会把新的功能加上。

  Phoenix大学,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有30万学生,两万教师,也是一所赢利性大学。最近该校校长BillPepicello在接受合众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该校的原则是以小积大Phoenix说白了就是个高等教育的连锁店,分布在全国39个州。一切从消费者(即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该校学生多是年龄较大、有工作的成年人,时间非常紧张。为了满足这些学生的需要,学校提出教室和停车场距离不超过步行五分钟的目标,好像麦当劳开店要让顾客少排队。在学费上,也尽量压低价格,一个学士学位修完的学费是三万到四万美元。学生由于常常有政府的奖学金或公司一半的报销,自己从腰包里仅掏几千块就可以,大致相当于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如今,该校买卖做大,准备斥资1.5亿美元购买著名橄榄球队亚利桑那Cardinals‘主场的冠名权,使Phoenix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教育品牌。该校的经费,将近5亿美元搞广告推销,将近10亿美元投资教育(即产品)本身,但仍然能压低成本。用Pepicello的话说,他们不像名校那样造橄榄球场等昂贵设施,反而可以省下钱来打造品牌。

  这样的赢利大学的成功,就建立在其名不正言不顺的身份上,所以一般不和主流大学抢风头,而是无孔不入地钻空子,到被主流大学忽视的地方去补缺。比如我们说的大学忽视了培养蓝领。这在美国的主流大学也是一样。但是,因为有赢利性大学这种修补匠,在这些问题刚刚暴露时就给解决了。比如,美国缺护士,缺中小学教师,主流大学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赢利性大学很快就扑上去。其实,新东方在中国的成功也是类似。

中国在未来若干年,有数亿农民进城加入产业大军。他们将成为熟练的高级技工,还是缺乏技能的廉价劳动力,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有竞争力。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之一。而现有的教育体制,恐怕应付不了这样的局面。所以,决策者们应该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让大大小小不拿纳税人的钱,反而向国家交税的新东方们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