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in UML 第1, 2章笔记

来源:互联网 发布:软件销售服务协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11:04

 

建模:人、事、物、规则


建模流程:现实世界 -> 业务模型 -> 概念模型 -> 设计模型


业务模型
 参与者 -> 用例

 
概念模型
 
 1> 边界类
  由于所有的操作都通过边界类来进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由边界来决定,所以边界类实际上代表了原始需求中的"事"
 2> 实体类
  实体类则由业务模型中的领域模型转化而来,它代表了现实世界的"物"
 3> 控制类
  控制类则体现了现实世界中的"规则"
 4> 参与者
  参与者由系统的"用户"转化而来, 即"人"

  
设计模型
 1> 概念模型中的边界类可以被转化为操作界面或者系统借口;
 2> 控制类可以被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或控制程序,例如工作流、算法等;
 3> 实体类可以转化为数据库表、XML文档或者其他带有持久化特征的类;

 
建模公式:
 问题领域 = 抽象角度
 抽象角度 = 问题领域边界之外的参与者的业务目标 = 业务用例
 业务用例 = 特定场景
 特定场景 = 静态的事物 + 特定的条件 + 特定的动作
 或者
 特定的事 = 特定的事物 + 特定的规则 + 特定的人的行为
 事    = 物    + 规则    + 人
 
 
对象分析方法:
 1> 一切都是对象
 2> 对象都是独立的
 3> 对象都具有原子性
 4> 对象都是可抽象的
 5> 对象都具有层次性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