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来源:互联网 发布:web php工程师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7 23:02

给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六步建议  [来源:新东方  作者:吕伟胜]      

        又是一年毕业季,特别写下如何选择工作的六步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步:选择城市。核心城市意味着更多机会、更高眼界、更好薪酬、更多竞争和更高成本。在职业初期优先选择发达三大城市经济圈工作,原因是要把所学尽可能找到印证的舞台和机会。之后,年龄更加成熟,可以去二三线城市的最优秀公司。

  第二步:选行业。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行业——不要选择太小太窄几乎还不能成为行业的行业。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对人真正有帮助的行业。通过努力,变成十字型人才,一专多能。例如,只在联想工作,但在联想做过销售、运营、渠道、采购、人力资源,最终做到总经理。要记住,先修炼一专,风险最低,然后再训练多能。

  最好不要选择虽然赚钱但是伤害人的行业,例如网游、烟草等,做不长久。一旦选定行业,不要轻易转换,记住: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换来换去,最终几十岁了还没有在一个行业里足够的积累,没有做到一定的职位,没有可以证明的业绩和履历,很难找到好的工作机会。所以,第一份工作的行业选择尤为重要。
 
  第三步:选公司。公司不一定要大,在一家超大规模公司,你往往只能做一颗螺丝钉,虽然学东西,但由于工作职责划分过于清晰,受到的锻炼有限。最好选择行业里顶尖水平且快速发展的公司,不太大,有一定稳定性,机会又多。不要去太小太不正规的公司,即便赚钱也做不长久。所以不要太在乎第一份工作的薪水。

  有的人总想,我生活在北京上海杭州,物价房价是我家乡的几倍,我的薪水也必须是我家乡的几倍。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难发生。一个好城市,百姓在为其良好的环境、众多的机会买单,所以物价房价高。让一家企业来承担你全部的成本是不公平的,因为它自身也承担很多。在好的城市,生活成本高,但机会也多。

  第四步:选老板。入对行,跟对人。大公司选文化,中公司选行业,小公司选老板。选一位值得追随的老板,是个人前途的保证。第一:信守承诺。第二:学习能力和追求卓越的努力让人敬畏。可怕的不是他聪明,而是他这么聪明,他依然比我们勤奋。如老板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没有学习能力,那么你跟错了人。
 
        第五步:选岗位——去公司的主战场,也就是给企业直接提供价值的部门:业务部门,例如销售、技术、研发部门,大企业的财务、人力、战略规划等部门。这里机会和资源多,最有可能升迁。简单说,就是要选择离核心资源与核心技术近的部门。不过,选公司比选岗位重要,先进对了大门,再慢慢转进小门也可以。

  第六步:选心态。在多么好的企业都难免失望,在多么差的企业都有前途。如果自己心态不好,在哪都混不出头。比如在新东方,有的老师嫌讲座薪水低耗时间,不愿去讲座。但现在班级小,老师一年带的学生有限。一个讲过一百场讲座的老师和一个没讲座讲座的老师,影响力截然不同。调整好心态,在哪里都有前途。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请问谁觉得自己不是人才?为什么大多数人不会成功?其实平台更贵,好人才需要好平台,好平台必有好人才。选一家优秀的企业,与优秀的人同行,调整好心态,这个平台会教会你愿意付出不立刻要求回报。喜欢挑战,随时随地学习,碰到困难不轻易退缩不推卸责任,那你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http://user.qzone.qq.com/674440232/blog/1353098055#!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53098055
 
 
 

       对待第一份工作的看法    发信站: 吉林大学牡丹园站 (Tue Dec 6 21:36:59 2005)

        第一份工作需要找像微软、联合利华、四大这样的公司吗?对一个优秀的人来说,不见得。这不是因为我已经在这样的公司,所以这么说。我们暂且把这类公司叫做“大外企”。让我来分析一下一毕业就进入这样公司的优缺点,谨代表个人观点,供参考。
        优点:
        大外企通常都有这样的共性:a) 待遇好、b) 制度严谨、规范、c)人际关系相对简单、d)工作环境优越、e)同事们都很优秀。对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进入一家大外企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很好的选择。在这里工作两年,你可以很快的学会一些大公司的思维方式(专业、敬业、规范、合作、激情)。你的待遇也会很快给你舒适的生活,给你相对于其他同龄人的优越感。你的经验值会不断提升,会逐渐明白一家大外企的运作方式、规则、限制、盈利模式、成长历程、发展方向、优秀人才标准等等一些对你个人成熟非常有用的东西。你会从别的优秀的人身上学会很多东西、并且因为别人的优秀,而不断鞭策自己,往更高的目标奋进。
      缺点:
      大外企的优点正好也是它的缺点。这里的待遇好,会让你渐渐的觉得,我就应该值这个价钱。可是作为一个螺丝钉的你一旦不幸离开了这家公司,你会发现,以你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找到同样的薪水的工作。你会越来越错误的高估自己。这里由于是一家已经成功的公司,你会认为业务就应该是这样运转的,严谨规范的商务运作、繁复积极的部门合作。你会认为一些小公司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的社会道德感不够。无比复杂、险恶的商业社会于是会在你眼里变得简单起来。人际关系的简单也会使你变得越来越天真,不懂得与道德不良的人互利共存。工作环境的优越,会使你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很难回到没有免费纯净水的办公室工作,你认为这一切的便利都理所当然。同事们都很优秀,会让你错误的估计这个社会的执行能力,当你出去之后,你会深恶痛绝很多人不上劲、不卖力、不聪明。当你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的时候,你会很难接受。最终,你会越来越懒,越来越胆小,再也不能走出去,优秀的人也只能在公司内部寻求职位上的纵向发展。你会一辈子待在这家大外企吗?如果会的话,一毕业就进入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当然,也要这家公司愿意你一辈子待在这里。如果你认为你不能一辈子待在这里,那当你离开的时候,后果是可怕的。
     所以,我的个人观点是,不要太在乎你的第一份工作的环境、薪水等等条件。关注一下发挥的空间,关注一下具体做的事情是不是能更好的锻炼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甚至主动去挑选一家不成熟的公?尽D敲矗阍谡庋囊患夜径土读侥晁苎У降亩鳎崛媚闶?益终生。你会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商业社会是怎样的复杂、真实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勾心斗角、真实的业务目标是怎样的残酷无情。然后如果这个时候你有机会进入“大外企”,你会比很多人有资历、竞争力,进去之后,你也会比很多人走得更远。当有一天你必须离开的时候,你学到的是你以前失败的补充,你会更有信心寻求新的机会。不要太在乎刚毕业的前几年的薪水。到你35岁你后,你会觉得当年的那点薪水少的好笑。如果你为了这点好笑的薪水而放弃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是非常可惜的。
      http://bbs.jlu.edu.cn/cgi-bin/bbscon?board=CAE&file=M.1133876219.A&num=3813
 
      

      年轻人如何看待第一份工作

         眼看着有一批大学生毕业要走向社会寻找工作,给几点建议供参考:

         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意薪水多少,更没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会在意第一份薪水多少,与同学相比较,这种象限比较常见。

       新人社会找工作首先要关注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只是说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可有没想过工作一段时间不开心怎么办?工资待遇低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时该怎么办?这时又觉得自己入错行怎么办?会不会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是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工作,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了你想要的没有?你是不是又想从新找一份工作。如果说每隔几年你都重来一次找工作你会是怎样?会不会一直陷在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以上这一些如果你要好好想清楚了在出去找工作会有帮助。

           按人的一生工作来分析,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这漫长的工作时间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但和真正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要知道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先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如果500强公司,大概可以拿到3千到6千元/月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肯能拿到8千/月的工资,可问问自己是5年以后可以拿多少?你的工资增幅空间有多大。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刚进入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这是初赛。有一部分人能赢得初赛。参加复赛都是赢得初赛有点能耐的人单靠一点努力和认真是不够的,需要坚忍精神、团队精神、长远眼光、看上去不那么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很多人有了一点点小成绩就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学习了。之所以不在进步不是自己的原因了。

           http://www.psy525.cn/special/8185-32223.html

 

          http://news.sina.com.cn/c/edu/2008-08-01/073414251070s.shtml

 

名人的第一份工作
 


  新学期开始了。曾经四处求职的毕业生们大部分到单位报到了。可是他们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找到了中意的工作,如何面对即将开始的第一份工作呢?如何解决兴趣、专业和现实工作也许风马牛不相及的困惑呢?看看今日的成功人士的第一份工作与他们成长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信心和启示。

  杨元庆 从推销员到“少帅”   年轻人不应背上专业对口的包袱

  杨元庆现任联想集团副总裁兼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

  1988年,24岁的杨元庆正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做论文。他把当时的人生目标定在:到美国,拿一个博士学位。他在硅谷的同学比在北京多得多。为了在出国前找一个跳板,杨元庆决定先在中关村找一个单位。恰逢联想第一次大规模面向社会招收高层次的人才,他便什么都没准备就跑来了。找到二楼的一个办公室,主考官面试了半个多小时,初试过关;复试以后,被正式录取。此时,他还没有从科大毕业。进联想,对他来说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没想到,自己被分到公司做销售,卖Sun工作站。这也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因为自己学的是理论,去搞科研的。真是阴差阳错。他开始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四处转,推销产品。当时,联想还没有自己的产品,主要是替别人代理。不仅代理了产品,也代受了许多气。他的电话被客户摔过,也经常站在客户的门口一等就是一个半天。这和自己的梦想相差甚远。他没想到,这份临时工让他得到了全能的锻炼。接待客户、开票收款、焊接网线、出差去用户那里一点一点调试机器,跑来跑去做售后服务,学了七年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用得很少。可是,他因此学会在那个时代中国企业家最缺少的一种东西:做市场。回头看往事,杨元庆得出一个结论:“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本来就是打基础的时候,专业对口当然好,但不是非常重要,年轻人不应该背一定要专业对口的包袱。”

  他在联想卖出去的第一台工作站是给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他说自己当时的感受是既兴奋又内疚。因为他认为“这个客户当时并不应该买这种工作站,买一台PC机就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总是“怀着补偿的心理,拼命地响应用户要求的各种服务”。这也使他下决心,一定要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徐贝 从刷广告到CEO   不放弃尝试

  徐贝现任博库中国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他是学艺术出身的,涉足IT业之前,徐贝已是一位很有成绩的画家,在美国硅谷时,他从事的是将艺术与电脑结合于一体的工作。

  记者以前曾采访过不少CEO级的人物,总感觉他们太忙,很多有意思的话题由于时间或其他什么原因,不能聊得尽兴。这次采访徐贝,记者当然也抱着这种心理,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没想到徐贝坦诚、率真的态度使采访更像朋友间的交谈。要他谈第一份工作,他本来很有神的眼睛变得更加闪闪发光。

  徐贝告诉记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上了天”。那时是1988年,徐贝正在澳大利亚留学,多数假期他是沿着澳洲美丽的海滩旅游。但那一年他准备在假期考卡车司机,因为那是挺来钱的行当,从A州到B州,一车拉两个货柜,做那种工作的人一般很健壮,而且需要B州的驾照,很难考,徐贝第一次没有考过,但假期的时间不能浪费,他就去找别的事,那份工作成了他在国外的第一份工作。

  第二份工作是坐升降机爬到30多层去画广告。当时一共有四个人来应聘这份工作,广告牌已经喷绘好,只需要挂上去,与其他两块中间的接缝要用颜色补成完整的一体,还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大楼是四方形的,每一个方位挂一块广告牌,本来靠四个人共同完成。但徐贝跟老板说:“四块全交给我吧,我一个人都能干,我比他们画得好。”回忆到这里,徐贝也不禁笑出了声。他说自己算了一下钱,觉得很有吸引力。老板问他一个人是否撑得住,因为四天时间就要全部搞定,徐贝当时自然满口答应,结果老板真的同意了他的要求。而且徐贝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工作。

  徐贝说这份工作给自己的印象很深刻,那时是夏天,澳洲人都喝矿泉水,但由于自己是穷学生,干活时就自己带水,天气很热,人晒得像墨鱼,但高空作业的感觉很带劲儿。徐贝说,4块广告牌全部画完,挂妥以后,他离开大厦很远仰望自己的作品,那感觉就像在欣赏蒙娜丽莎,很有成就感。广告牌挂了大约6个月,撤掉之前,徐贝还特意再回去看看。

  徐贝渐渐从对往事的回忆中“走出来”。他说4块广告牌让他挣了700澳元(原本老板支付给四个人的总数应是1000澳元),他就请老师上酒吧喝酒。但第一份工作给徐贝的强烈冲击是让他懂得了要与别人竞争,这种竞争可能带有不公平性。

  徐贝告诉记者,当年他绑着安全带、身处高空、看着如蚂蚁般大小的行人,他明白了人的一生其实可以尝试很多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个人不怕梦太多,就怕不敢想。徐贝从不将自己归为成功人士的行列。他说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房子、车子,一份体面的工作,十年前徐贝就有了,但他不认为那是成功。他说成功是对自己的认同,是自己心灵走向完善、完美的过程,而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

  在国外读书、生活多年的徐贝认为,国外的教育、市场对人更多的是做事技巧方面的训练,教人怎样去赚钱,所有事情都可以去“方框”、“规整”,教的是一种方式。这种体制下,每个人也都成为“产品”,很多人变得贪婪、麻木。他说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本无可厚非,但有些人对物质的追求太强烈。很多的人做事时单向性太强。却忽略了对人的潜能发掘。国内的惯例是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什么专业赚钱学什么。但国外情形就大不一样,学音乐的可能去做律师。徐贝强调,人不应该放弃尝试。他讲了自己一个好朋友的故事。大刘原是某大学历史系的教师,到美国时他读的是应用数学,包括徐贝在内的很多人不理解大刘为什么32岁了还由历史转向数学。大刘说:“我将来不一定做与数学有关的工作,也无所谓学位,我只是想碰一碰这个东西,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学这个。”后来大刘学了两年退学了,但凭自学,大刘现在在硅谷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做得很不错。

  徐贝说这样的人对他触动很大,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此尝试,但这些人和事的确令人深思。每个人都不要放弃发掘自己的机会。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

 

      
 
名人的第一份工作:从平凡中挖掘“成功财富”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549 

      说起现在什么最难?当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特别碰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就业难这个问题就越发的让人头疼起来。现在只要一打开新闻,大学生“挤爆”招聘会门槛,招聘会人头攒动的消息总会在显眼的地方跳出来。莘莘学子们为了找到第一份工作,甚至不惜采用各种“偏方”就业,毕业生去当屠夫、卖菜、陪聊……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让大学生就业蒙上了浓厚的阴影。

  顶着就业难的巨大压力,“先就业后择业”、“非常规就业”之类的观点也在学生中流行起来,那么面对从学校跨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学生们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如何解决兴趣、专业和现实工作风马牛不相及的困惑呢?让我们看看名人们第一份工作与成长历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从“跑腿工”到CEO 不断的自我奋斗
  原花旗集团董事会主席和CEO桑迪?韦尔

    大学毕业后,揣着自由艺术学位的桑迪要找一份金融圈的工作,但这个圈子只欢迎那些出身好、有钱、衣冠楚楚、人缘好的人才,这几个条件,桑迪一个都不具备。不过,他还算幸运,一家在华尔街颇有影响力叫贝尔斯登的经纪公司,需要一个跑腿的员工,工作就是把证券凭证交付给其他公司。他接受了这份工作,每月工资150美元。股票经纪公司工作并不顺利,他羞于主动给客户打电话,拉的客户都是亲戚,第一位客户是他的母亲。两年之后,桑迪辞职了,原因是股票市场不景气,他的业绩也不怎么好。桑迪的职场起步阶段,都算不上顺利。

    但是,桑迪本人对工作的态度呢?在他做跑腿工的时候,他就认为股票经纪是一个非常迷人的行业。他每天利用后台上班打杂的空闲时间自学业务,恳求公司领导让自己尝试参加经纪人资格的必修课考试。白天努力跑腿,晚上备考经纪人执照,他是自我奋斗成功人士的典型。另外,桑迪的学习能力很强,也非常能吃苦耐干。从起初不敢给陌生人打电话拉业务,到最后成就为热情洋溢、极富煽动力的世界级CEO、演说家。

    前程无忧专家点评:从跑腿工做到CEO,桑迪?韦尔的职场生涯充满坎坷。他进入与专业完全无关的金融行业工作,陌生的工作内容、羞涩的性格都成为他职场道路上的阻碍。但是桑迪?韦尔并没有嫌弃他第一份卑微的工作,反而找到了以后的发展目标。所以对于刚求职的大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的好坏与否并不能代表什么,及早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并不断去提升自己,才能给今后的职业生涯带来更好的发展。

    摸着石头过河 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著名的组织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

    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汉迪想找个能让自己舒舒服服到国外过几年的事情干干,于是向壳牌提出了申请。那时候,壳牌在管理发展上奉行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理论:把孩子们扔进水里,试试他们能不能学会游泳。

    汉迪在面试结束就被总经理派到了沙捞越(东南亚的地名)去担任壳牌的销售代表。就在完全不了解工作业务的情况下,汉迪被派驻一片蛮荒的婆罗洲。他犯了些年轻人会犯的错,也学到永生难忘的教训。汉迪为了卖弄在牛津学习的理论知识,给上司一份组织马来西亚的石油运输系统的报告,可总部业务主管连内容摘要都没读完就开口了:“你以为,凭你6个月的所知,就能比我们公司55年的经验干得好?”由于和上级的关系紧张,汉迪曾被壳牌石油公司派去做无关紧要的工作,结果他为了回国工作竟然试图让自己变成酒鬼,不过他失败了。

    后来汉迪在壳牌一次又一次体验了 “摸着石头过河”。汉迪意识到,学位只是继续学习的许可证,是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通过不断的实践,汉迪学到了更多专业管理知识,此后,他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你真的想要精通什么事,那就试试看。

    前程无忧专家点评:查尔斯?汉迪毕业时的想法跟现在很多大学生类似,想依靠自己不错的大学文凭,找一份舒舒服服的工作,但是壳牌“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让他不断经历挫折,也使他明白了学位只是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不要指望名校的文凭能扫除职场中的一切障碍。只有在挫折中不断挑战自我,发掘自己未知的潜力,才能铺设更美好的发展蓝图。

    用心做每一份工作 关注工作的潜在价值
    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费奥莉娜

    卡莉?费奥莉娜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以后,放弃了父母给她计划好的法学生涯,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法学院退学,开始了职场征途。

    和大多数人一样,卡莉当时对生活并没有任何计划,而且身无分文,四处盲目地关注招聘广告。作为学历史和哲学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好找工作,因此当一家房地产经纪公司给了她面试机会时,卡莉欣喜若狂。公司雇佣了她,工作就是在公司前台负责迎来送往、接电话、转电话外加打字。作为秘书,或者说接待员,这份工作给卡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卡莉认为这份工作奠定了她的职业观。“我对这份工作全情投入,当时觉得能拥有一份工作已经让我感到非常满足了。”回忆起第一份工作,卡莉这样说。

    从1976年第一份工作开始,到1999年7月底出任惠普公司首席执行官,直至卡莉于2005年初离开惠普,她独到的领导哲学以及经营能力受到各界推崇与肯定,连续六年被美国《财富》杂志封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性”。

    前程无忧专家点评:卡莉?费奥莉娜的第一份工作确实不值一提。换成现在的大学生,就算去做了接待员,很多人也会选择日后跳槽。但是费奥莉娜就是在这样平凡的第一份工作里,投入了全部热情,从而奠定了她的职业观,造就了以后的辉煌。所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不要因为工作不好而频繁跳槽。每份工作都有它的潜在价值,如果只看到它的缺陷与单调,那么在职场上永远不会有好的发展。只有关注正在做的事情,并尽力做到最好,才能从中发现更多惊喜。

    化渺小为伟大 寂寞也是机会
    盛大网络CEO陈天桥

    在19岁那年提前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陈天桥,进入了上海陆家嘴集团,年轻的陈天桥万万没有料到他的第一份工作竟是每天在一个小房间里放映有关集团情况介绍的录像片,一放居然就放了10个月。10个月里,陈天桥根本无法在简单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智和抱负……他第一次体验了人生巨大的落差。但是陈天桥很快就意识到:寂寞也是磨练意志的绝佳机会。在这段对于常人而言枯燥漫长的磨合期,陈天桥沉下心来大量阅读管理书籍,也因此形成了其日后独特的管理风格的基础。

    在结束了10个月的放映员生涯之后,恰逢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有干部挂职锻炼的机会。勤勉的陈天桥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在挂职锻炼期间,陈天桥运用这10个月的积累,陆续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术和管理风格。

    后来他去了一家证券公司,穿上了红马甲,担任总裁办公室主任。这时,小有成就的陈天桥勇敢地做出他的新选择:自己创业。因为中国互联网热潮梦一般地到来了,于是,一咬牙,陈天桥又把“红马甲”一脱,一心一意地搞他的“.com”去了。

    前程无忧专家点评:陈天桥的成功就如同他代理的游戏一样,是一个“传奇”。10个月的放映员工作没有让陈天桥消沉,他反而利用这段机会学习管理知识,才能成就今天的盛大。反观现在的大学生,如果碰到这样的工作内容,恐怕早已是满腹怨气,更不用说利用时间学习新知识了。有时候,寂寞也是机会!要学会发现它并且把握住。

    名人看第一份工:入对行,跟对人

    “在中国,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中国惠普前总裁孙振耀认为,“第一份工作对年轻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入行让我们可以在某个行业内成为专家。不过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性,所以我认为选什么行业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看人。”

    他认为,新人入行后一定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好”的标准有以下三个: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第三,领导敢于承担责任。

    古语说的好:“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任何成功的名人,他们的积累都是从第一份“小工作”开始的。因此,毕业生也要放低心态,要珍视自己的第一份“小工作”。 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从点滴开始,积累经验,要知道在任何一种职业中都蕴藏着“成功”在等待有心人去挖掘,职业的成功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实现的,但是它需要耐心和对职业的一颗平常心。(完)

 

          IT名人们的第一份工作

         马化腾:腾讯公司CEO,36岁,1998年出任CEO 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在深圳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1993年4月至1998年10月,在润讯通信发展有限公司担任工程师

  曹国伟:现任新浪网CEO兼总裁,43岁,2006年5月出任ceo 曹国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并获得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新闻学硕士及德州奥斯町大学商业管理学院财务专业硕士。曾在上海电视台担任新闻记者。

  陈天桥:现任盛大董事长兼CEO,34岁,1999年创办盛大 陈天桥复旦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后,在上海陆家嘴集团历任该集团下属公司的副总经理、集团公司董事长秘书等职务。

  陈彤:现任新浪总编、全球副总裁,39岁 1997年4月,陈彤在网上结识了四通利方体育沙龙创始人李嵩波,后正式成为四通利方的体育沙龙版主。陈彤拥有北京理工大学通讯学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和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

  陈一舟:现任千橡互动集团CEO兼董事长,现年37岁,2004年出任CEO 1987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93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获MIT硕士学位;1995年后,进入美国阿尔泰克公司工作,主管北亚地区事务;

  丁磊:现任网易CEO,现年36岁,1997年出任CEO 1993年毕业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1993年-1995年就职于浙江省宁波电信局。1995年-1996年就职于Sybase广州公司。1996年-1997年就职于广州飞捷公司,1997年创办网易公司,任网易首席执行官。

  方兴东:现任博客网董事长兼CEO,现年38岁,1999年出任CEO 方兴东1987-1994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9月休学创业,做过撰稿人。

  古永锵:现任优酷CEO兼总裁,现年42岁,2006年出任CEO 1989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毕业,并进入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从事管理咨询;1993年,任职于国际知名企业宝洁国际香港公司;

  江南春:分众传媒CEO,现34岁,1994年出任CEO 江南春生于1973年,上海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在校期间加入广告业,大学三年级时自筹资金100万创办永怡传播公司,任永怡传播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雷军:金山公司总裁,现年38岁,2001年出任CEO 雷军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98年受聘武汉大学荣誉教授。1992年初加入金山公司,98年8月,任金山公司总经理。


   李东升:现任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现年50岁,1996年出任CEO 李东升曾任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技术员、车间副主任、业务经理。1985年任TCL通讯设备公司总经理。1986年任广东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引进部主任。

  李开复:Google中国区总裁 ,现年46岁 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后在苹果公司任多媒体部门主管;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总裁;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随后创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

  李彦宏:现任百度CEO,现年39岁,1999年出任CEO 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美国的8年间,李彦宏先生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在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资深工程师。

 

       

IT界名人传事

 

  一个是李开复,前微软全球副总裁,现任 Google中国区总裁。
  一个是马云,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因为完成了和雅虎的并购,身价由 5亿跳升为 30亿。

  当两位IT业叱咤风云的领军人物同时站上上周举办的“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的演讲台时,一个儒雅似书生,一个调皮似顽童。顷刻间,夏日午后恹恹欲睡的气氛烟消云散。

  至今不擅长社交

  台上是IT业“大牛”,台下是一群不满18岁的高中生。

  拉近距离的最好办法,自然是告诉学生,“我”也是一步步从平凡中走来,做过傻事、糗事,有过失败、糟糕的经验。

  李开复第一个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1981年,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当时学校法学院的院长想将一套学生选课系统从昂贵的IBM主机上移植到价格低廉的DECVAX计算机上,承包商开价十分高。听说李开复是编程高手,院长找到他,开出当时可算天价的工资———每小时7美元。李开复很自信地打包票,承诺8月初能完工。因为觉得工作简单,起初他并没有把这个工作放在心上,差不多有3个星期,李开复每天都在疯狂地打桥牌。可当他开始编软件后才发现,这个工作中,有很多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繁杂细节。到7月底,他老老实实告诉院长,计划要推迟1个月。可想而知,院长非常生气,当他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承包商时,李开复难过极了,他去退还薪水,但院长说:“如果你能从这件事中明白什么是诚信和责任,那就值得了。”

  和11岁就到美国求学的李开复不一样,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马云从没出国留学经历,若说起童年不愉快的经历,恐怕就是“从小就没人说我聪明”。

  小学开学第一天,别的孩子都蹦蹦跳跳上学去,他却荡在路边玩耍,忘了去学校,最后被爸爸一把抓去学校;还差一点读不了中学———小学临近毕业,班里居然没有一个人能考上中学,包括他在内,幸好那所小学临时改成了“天水中学”,不过因为实在太烂,半年后又变回了小学;第一年参加高考时,马云的英语分数只有个位数,第二年稍好一点,英语考了19分,直到第三年,他才以80分的英语成绩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

  而直到今天,李开复还认为,不善于社交是他最大的弱点,“如果现在把我放到一个鸡尾酒会上,我会无措到不知该做些什么,也不知该找谁交谈。”

  “差点成了一名失败的律师”

  对于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成功,李开复用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阐述了“选择”两字的意义。

  在读高中时,他一心想做个数学家,到了大学里,忽然又打算当政治家,可一直到大二,他才发现自己既无法全身心地喜爱数学,也无法在政治方面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他倒是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于是,在大二的一天,他替自己作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大默默无闻的计算机系。

  那时的李开复不过20岁出头,同学们都说太可惜,“但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做没有激情的工作,会让我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此之后,李开复觉得每一天都心花怒放、精神振奋,他对自己承诺,大学后3年的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

  “如果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的我就不会在计算机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就;如果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的我很可能只是美国某个小镇上一名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李开复先生比较帅”

  两位巨头好不容易凑到一起,有学生请他们面对面相互评价。两巨头先是互相推辞了一番,最后还是马云先开了口。

  马云说,他除了欣赏Google这个互联网传奇,并且想要超越Google以外,还很欣赏李开复先生的严谨治学和温文尔雅。

  “当然,”他想了想,很巧妙地给出一个评价:“如果以他为标准,我恐怕连100分里的10分都拿不到;但是如果拿我的标准来衡量他的话,恐怕他也就10分了。”

  李开复的回答相对比较专业,他很赞同马云的创业理念:“他希望打造的是中国品牌的跨国公司,而不像一般的老板们只想走赚钱、发财、上市路线。”

  又有人问马云:“你说男人的长相和他的智慧成反比。那你觉得IT业里,除了李开复先生之外,还有谁比较帅?”

  马云忙不迭纠正学生的说法,声明他那句原话中应该有“往往”这个词。

  最后他转过头去夸李开复:“他确实长得很帅。不过我也确实要说,IT界丑陋的人比好看的人多。”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