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BSS/OSS 四大疑问浮出水面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特搜区是真是假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0:13
谈起下一代BSS/OSS系统建设,运营商、厂商都普遍感到,其已从几年前的"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开始随着四大全业务运营商竞争格局的初步形成,变得渐行渐近、逐步提到相关日程上来。但由于目前在新一代BSS/OSS系统建设和升级思路上,各家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存在较大分歧,以及BSS/OSS产品市场的相对混乱,诸如"BSS/OSS系统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吗","BSS/OSS永远是'百家齐鸣'的'半产品'吗","'拿来主义'可行吗"等一个又一个的疑问频频浮出水面。在此,我们借鉴了来自运营商、有关学术机构和国际知名厂商等产业各方的看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从而供下一代BSS/OSS系统实施的参考。

  疑问之一:BSS/OSS永远是"百家齐鸣"的"半产品"吗?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新业务层出不穷,BSS/OSS系统的建设人员似乎总是在疲于奔命,针对新的用户需求忙于在原有的系统上"补丁"打着"补丁",逐步"完善"、穷于应对。以至于业内人士惊呼:现实中的BSS/OSS系统,难道永远都是一个待完善的"半成品"?!

  以BSS/OSS系统相对成熟的中国移动为例,虽然其有着相对统一的BSS/OSS系统规划和标准,但其各省分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在选择集成商时有着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可是,由于各地运营商对BSS/OSS系统的理解不尽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个集成商规划建设不同省份的运营支撑系统,其技术实施方案也不尽相同。由此,便造成了各地运营商在BSS/OSS建设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局面。

  此外,统一的业务和技术规范,对于经济欠发达、当地市场竞争不是特别充分的省份,系统的某些功能、性能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对于经济发达、市场竞争激烈的省份,系统又显得缺乏前瞻性和灵活性,对即将到来的全业务运营商大战准备不足。所以,从全局上看,我国当前的BSS/OSS建设存在着一种观念上的缺失,即如何使运营支持系统与业务(尤其是潜在的业务)相结合,找到相应的业务驱动力,而不是一味、片面地为技术而技术。

  鉴于此,中国移动的内部人士向笔者表示,运营商在选择下一代BSS/OSS系统搭建时,可以优先考虑经过大业务量、多种复杂性应用测试过的,甚至是在国外实地运行过的电信级的统一版本产品。这样,一来成熟、稳定的电信级产品可以大大缓解BSS/OSS系统后期的投入;二来,统一严肃的版本管理也保证在原系统软件提供商变动,或是他们的相关员工离职的条件下,系统升级的平滑运行,不会因为某个技术人员的离开,而全部、或是部分推倒重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疑问之二:BSS/OSS系统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吗?

  一般情况下,运营商新的市场业务产品的制定,通常先是由业务部门构建一个服务项目,然后由技术部门评估计费系统和客户支撑系统能否处理这个新的业务。由此,一方面,机房人员需要为此加班累得不可开交;另一方面,如果原系统存在致命缺陷,可能还要由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对新业务的开展能力进行至上而下的评估。而如果当评估得不到通过,同时系统的支持能力和反应速度也很有限时,则还需再从底部运行观察,研究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系统升级,追加新的投资。

  不难看出,在业务的评估中,针对BSS/OSS系统的要求总是最后一个被考虑和实际提出的。由于原先的国内软件厂商缺乏相关的运行经验,大部分都只能是等待运营商根据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进而被动地在原有系统上重新打"补丁",因此最终导致永远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系统长期连续投资致使预算超支,以及交付期延迟、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等等。

  先天性产品化管理流程不足的软肋,导致计费中心和支持系统对新业务的反应较慢,只能不断地根据新的业务需求增添新的硬件设备。而响应周期的拖沓,导致市场部不得不又开始针对新的用户需求开发新的业务模式,重新提交给运营支持部门… …逐渐地业务开发部门同计费中心和运营支持系统部门相互埋怨,BSS/OSS系统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臃肿不堪,最终导致了一个恶性的死循环。

  目前,国内的市场模式,通常是由运营商不断告诉系统集成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有经验的BSS/OSS建设厂商告诉运营商,为了今后业务的开展"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去设置搭建"前瞻性的BSS/OSS系统。但是,随着国外有着多年大规模、丰富实际运营经验厂商的陆续"登陆",BSS/OSS产业的市场格局必将重新洗牌。

  疑问之三:BSS/OSS是"烧钱"的出单工具,还是市场营销创意的源泉?

  传统观念认为,BSS/OSS系统是基于计费最基本功能的制造话费帐单的出单工具,是一个不得不烧钱的项目。但是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相关经验技术的日趋成熟,全球领先的BSS/OSS厂商美国Convergys告诉笔者,新一代BSS/OSS系统已经开始成为运营商市场营销创意的源泉。

  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集团类大客户基本占据着移动运营商40%的用户份额、50%的销售份额以及60%的毛利润份额。由此,企业/集团类大客户对运营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高端企业用户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国内运营商针对企业/集团客户的主要争夺途径就是"价格战",即以较大幅度的促销优惠来实现维系现有的大客户。这一做法的直接结果就是使用户对资费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忠诚度下降,对低资费的心理预期过高。

  专家指出,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运营商在价格竞争中的重点将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战,而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以花样繁多的捆绑折扣来降低客户对资费的敏感度,增强忠诚度。而且,市场部门也可以根据灵活的计费模式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很容易的开发出新的业务。比如,日前中国移动继"全球通"、"神州行"两个业务品牌之后推出的第一个客户品牌"动感地带"粉墨登场,其在功能上基本同前两个业务品牌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利用灵活的资费套餐进一步的细分了消费人群,最终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又比如,中国联通为吸引跨地域/省域的企业集团客户、虚拟运营商所做的灵活、个性化的计费捆绑折扣,也使他们获得了BSS/OSS创意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据介绍,目前Convergys针对中国移动运营商的企业/集团客户需求,而推出的B-B/OSS系统可以很轻松的实现交叉优惠、时段优惠、共享优惠,以及对复杂而个性化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并且,该系统可支持巨大数量的价格计划预案,便于本地合作伙伴或运营商维护队伍的快速设置。如该系统在AT&T Wireless中,曾经支持过75,000种交叉优惠积分计划仅仅在半个工作日内,完成所有全网的设定、测试,并上线运营。此外,借助该系统,运营商还可以根据每个集团用户的不同特点,很容易地为其量身定制出极具个性化的优惠服务,并且能够实时、即时、灵活地快速完成相关设置、上线。

  具体说来,如果集团A买了一个1万小时的优惠时段,系统不仅可支持分时段和产品包优惠,也可以指定把优惠分配给集团A内的B公司的C小组(新一代B-B/OSS系统可以完全做到与公司的多层行政架构相吻合),也可以通过C小组把获得的积分转移、共享给集团内任意一名员工。而其亲朋好友,还可以通过集团员工享受到相关的交叉优惠套餐。如此一来,运营商不但能够轻松地完成从"以产品/服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多样化、个性化且灵活的商业模式,而且还在留住了企业大客户的同时,间接地发展了其亲友的低端客户,从而创造出额外的利润空间。

  疑问之四: "拿来主义"可行吗?

  如上所述,以往BSS/OSS系统的"补丁"摞"补丁"、系统臃肿不堪的直接原因,就是相关的国内系统集成商往往缺乏相关系统的实际运行经验。那么,进行"拿来主义"、直接把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拿到国内实施可行吗?

  业内人士就此指出,由于国外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早于国内,而且竞争十分激烈,一个州(省)境内往往存在着5、6家移动运营商,BSS/OSS系统及其应用也相对成熟。而BSS/OSS在国内还是个新兴的、不是很成熟的市场,但是一些新的电信业务、复杂而多样的用户需求又层出不穷,进而导致了在BSS/OSS建设初期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此外,移动运营商自身BSS/OSS功能模块的整体需求分析,以及未来潜在的业务需求模式也不是很明确,所以有必要由经验丰富的国外厂商协助完成BSS/OSS的建设规划。因此,在BSS/OSS系统进一步完善开发的初期,采用相关的"拿来主义"做法也是切实可行的。

  据统计,在美国历史上,相关的BSS/OSS计费厂商在上个世纪的颠峰时,曾一度达到200余家,而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目前只剩下Convergys公司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行业巨头。其中,在2002年美国Convergys也是全球营业额最多、新签定的BSS/OSS计费定单数目最多、公司员工规模在同行业最大的BSS/OSS计费产品和服务提供商。

  在应用科技领域,严格说并无尖端技术而言。而经验,相关的实际运营经验才是制胜的"魔法石"。国外的某些厂商,经历多年的历史选择,其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过大业务量、大容量、复杂应用的实战考验,是经得起推敲的。而在国内BSS/OSS建设的初级阶段,借鉴国外厂商的经验,协助建设BSS/OSS项目的规划设计,也是不无裨益的。

  在BSS/OSS系统的建设上,国内运营商尝过甜头、受过益,也吃过苦头,有的甚至成为了"心中永远的痛"。在面临抉择、如何选择合作伙伴时,作为世界上的顶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有能力、有资本,可以优先考虑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检验过的、业界领先的,并且在长远看来是价格合理的产品。这样,才可以在绕过弯路的同时,快速反应市场,与国际电信巨头同步,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市场价值和额外的利润空间。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