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心ERP

来源:互联网 发布:linux echo的文件在哪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5:18
        在杭州的ERP圈子里,有这么一群专注“演戏”的IT人。圈子虽然不大,但是他们每天都要上演精 彩好戏:今天你耍了我的“流氓”,明天我就掐住你的软肋,后天你又把我“绑架”……无声的厮杀,为的只是一笔数目不大的单子。这不是商场,更像战场。

  ERP的光鲜时代已经过去。当初高呼“成就企业梦想”的现代化管理产品,如今也得灰溜溜地回家先思考该如何生存了。

  优实:看起来很美

  杭州东部软件园被誉为“天堂硅谷”,优实软件公司就坐落其中。

  这家公司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企业的管理软件还不叫ERP,还停留在MIS系统和MRP系统的层面,主要功能就是查询和统计各项经营指标数据,因此,一般的通用软件就能胜任。那时,优实公司的生意比较好做,开发一套软件,可以卖给好多企业,售后服务量也不大。优实的老板李总顺势积累了第一桶金。

  随着行业的发展,到了ERP管理阶段,就不仅仅是各项数据结果的汇总了,它涉及到企业流程和细节管控,企业花钱用你的ERP,就要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的管理。企业需求越来越复杂,每个企业的流程习惯也不一样,这样一来,每次一对一开发,肯定是吃不消的。于是,许多稍有实力、有客户案例经验的公司,纷纷采取了模版运作和二次开发平台的办法。

  2000年年初,优实公司就开发了这样一套新软件。这套软件就相当于搭好了房子的框架,准备好不同规格的板材和管线,只要在框架内,就可以根据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装配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房子。可是客户又说,你这两米五的层高我不能要,我要两米八的。你要真给他改,你说这成本是更高了还是更低了?就算不改层高,改楼层布局,牵扯到动承重墙,你还敢不敢改?

  客户要求高得惊人,回款速度又慢得离谱。本以为能做得顺风顺水的ERP市场,后来发现一点也不好做。

  麻烦,还远远不止这些。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问题的落实需要和岗位操作人员沟通。那么,有些人好沟通,有些人不好沟通,像采购部门,采购员会配合你让自己随时处于老总的监视之中而无法“自主操作”?所以,会不会讲话,会不会揣摩,是门大学问。也就是说,踢皮球、扯皮的风险,也得由乙方软件公司承担。

  面对这种局面,李总的选择是:凡客户的要求,不计成本,硬做!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优实是小公司,没什么品牌, 全靠案例宣传、客户转介绍。本来合同额就低,一般都是三四十万元的单子,首付基本只有 30%,你中途撂挑子不干,也就没利润了。

  “再说,完成率低,销售员不理解。他拿不到提成,士气受影响,就恶性循环了。”说到这一层,李总无奈地感叹。

  “我们在杭州ERP业内不算最痛苦的,至少我们还有微薄的盈利。而真正痛苦的公司有很多,比如华远。”

  李总一边说一边指着前方800米处的办公楼,醒目的“华远”二字挂在楼顶,字体上红色的漆面已经掉了一半。

  华远:“烫手山芋”妙手卖

  华远办公楼下杂草丛生,已经好久没有人来打理了。华远是一家专做外贸行业ERP的小型公司,行业口碑不错,交付率很高。本应该做得红红火火的公司,为什么会痛苦呢?原因很简单,华远最初的老板赵总,投了几年钱,因为执行成本高,竞争激烈,价格又被大公司压低,所以一直没钱赚。

  就在赵总苦于为华远的未来做打算的时候,巧了!来了一个华远公司的客户,江总。

  赵总、江总见面恳谈。

  “我觉得华远服务不错,技术也不错,而且客户基础好,是只潜力股。随着中国外贸经济的腾飞,今后的发展不可限量……”江总这番话,透露出想入股华远的意思。

  赵总一听,乐坏了!在外人看来很红火的ERP,其实是烫手山芋,他早就想甩手了。于是琢磨着怎么包装出去,既能脱身还能赚一笔。

  赵总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有板有眼地介绍了关于ERP的技术内幕,意思就是,以后的客户,无论几十万元的单子,只要在模块上修修弄弄,就可以拿到现钱了。这经济效益和天上掉馅儿饼没啥两样。

  其实,赵总还是有些不舍的,自己十几年打下的根基,虽没长成摇钱树但多少也有感情。

  “家里人闹着要移民,自己各方面精力也顾不过来。所以,如果江总真有诚意,也别什么入股不入股了,两人合作还需要磨合,反而牵扯太多精力。作为老客户,跟您坦诚地交个底,公司开办,我就投了50万元,以前都是技术投入,这两年才刚开始盈利。宝刀卖给识货人,知音价,你给个100万元,公司你拿去经营,我放心;给别人,哪怕200万元、300万元,万一糟蹋了,我心痛!”赵总一心想着,不赚钱的东西就甩掉,于是说出“肺腑之言”。

  江总也兴奋了。自认为得了便宜的他,坚持先付80万元,等公司移交运转正常了,再完整交接。赵总80万元到手,长舒一口气。

  ……

  “有本事,你们自己经营积累出利润来滚动投入。我作为投资老板,不来抽取你们的利润,已经很够意思了!”这个时候,江总才知道,ERP只是看起来很赚钱罢了。这个变不了现的行当,他也决定不再投入资金了。

  ERP确实只是看起来光鲜,很多企业都被这光鲜的外表所迷惑,比如江总。像赵总这样能幸运甩掉这块烫手山芋的老板并不多,大多数做ERP的公司,还在苦苦挣扎中……

  银江:圈子里的生存之道

  圈子里也有活得很滋润的公司,他们大鱼吃小鱼,再大鱼拼大鱼,最后留下来的,全部成为了ERP行业赫赫有名的大企业。

  银江软件公司就是行业“老大哥”,它能厮杀出一片天地,得益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咱们银江有行业专家!拼爹时代我们就拼专家。”银江人高呼口号。

  “你银江有专家,我友邦也有专家,都是搞ERP的,看谁的专家更牛逼,唬得住人!”友邦人同样不输气场。

  那是一个用“专家”抢单的经典案例。银江项目总监裘工说:“那时我刚进公司,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去年4月,银江青岛分公司跟友邦公司竞争一笔单子。为了抢气势,银江青岛分公司一开始就从杭州分公司请来了裘工,那时他刚加入银江任外贸项目总监。他一出场,用十几年的外贸企业经验,刷刷摆平。

  友邦不服,非说裘工一定是银江请来的托儿。裘工报了自己的工号,“看我是不是银江正式员工”。

  友邦还不服,说有个专家也没用,银江没有外贸软件框架平台。裘工进银江四个月时间,框架平台刚刚搭好,电脑打开,几个模块一演示,客户没话讲了。

  立马签单,80多万元!

  “如果是在小公司,同样的东西,最多也就30万元。还未必签得下来。”裘工感叹,大公司也因为有了像裘工这样的专家,所以架子摆得尤其大。

  “那青岛项目的后续做得怎么样?”问这话的是刚进公司的业务员,显然他对银江的套路还不是很明白。

  “框架、思路,咱们在那边都交代好了,具体实施,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咱也不可能包讨老婆包生儿子!这么跟你说吧,咱们分公司承接的任何一单业务,收入的60%~65%都要上交总公司,剩下的35%~40%才是分公司的所有开销,包括业务员提成、项目实施的差旅费用等等。你想,哪能花这么大价钱去投入到项目的后续工作上?”

  那么,既然银江经常拆烂污,怎么生意还那么好?像他们那样做,不会影响口碑和信誉吗?对于这一点,裘工早已参透:“一旦有大单出现,ERP大企业们就开始疯抢独食,玩的就是刀光剑影,‘哗哗’几笔一挥,真正的门道恰恰在这里面。”

  大单下的刀光剑影

  别说,还真有一笔大单来了。

  一个叫永康集团的食品企业,大单子,总金额300万元左右。一时间,银江、友邦、优实以及一些不知名的ERP企业,蜂拥而至。

  其实,银江早就在永康财务部埋了暗线。得知关键决策人曾总热衷于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于是派出一名姓杨的专家,一出场就先声夺人:“曾总您好,请问贵公司在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先站在行业高度,为曾总打开格局。

  过了两天,那个杨专家半夜三更给曾总打电话:“曾总,我今天心情不好,出来陪我喝酒。”

  ——哇!这关系做透了,突飞猛进啊!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银江打单,是一整套系统,是一个局!”

  在大公司,政治敏感度高的人精是很善于揣摩上意的。于是他们纷纷发表对银江的好感:这么大的项目,就得找大公司,靠得住。银江的人很敬业,对食品行业很了解……

  形势发展很顺利。领导关系做透了,群众呼声高,财务本身就是卧底,最后一关,只剩下IT信息部了。

  针对信息部,也是讲概念。甲方信息部人员,处理日常事务性维护较多,对于技术,未必有多内行。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指望通过这次ERP项目,跟着“最大的公司、最牛逼的专家、学习最新的技术”。何况,他们也看出来了,领导对银江挺有好感的。

  “那么,要是你,会怎么选呢?”

  “那就顺水推舟,选银江呗!”很多人都会做这样的选择。

  不过,永康集团的信息部长,还真没这么选。

  那位陶工,技术出身,很执着。他仔细研究了银江的软件,看出了它的局限性,于是得出结论:在银江平台上,达不到提升一个档次的效果,如果只是一般性的功能,那还不如就用原来的系统呢。

  另外,混了那么多年职场,他也知道,到时候如果项目失败,他绝对是公司的替罪羔羊。所以,他力挺优实,虽说公司小点儿,但是“拿得住”,只要钱到位,就可以享受最优质的服务。

  曾总倒不是不愿接受意见,他也想把项目做好。他只是觉得银江的专家能在经营管理战略层面上给他很多启发,而小陶有可能“没看到那个高度”。至于技术层面,“像银江这样的大公司,优实能做到的东西,难道它还做不出来吗?”

  一般人听起来,曾总的逻辑没有问题。

  ……

  多方又博弈了一年多。期间,陶工因其他事情出局。接任的信息部经理,力挺银江。于是,银江大功告成,顺利签约。

  这是银江拿大单的惯有伎俩:先想办法让决策领导把橄榄枝投向自己,然后再鼓动群众使劲煽风,中间只要不打雷下雨,差不多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其实,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付款的“八二”奥秘

  这合约一签,银江就坐等收钱了。

  “只要甲方80%的产品费一付,这博弈的主动权就开始倒转……”裘工摇摇头说。

  项目还没做,甲方就会预付80%的款项?按理说,ERP这样的项目,一般预付款是30%,然后,随着项目的进行,阶段性验收,阶段性付款。

  “这里面就有学问了,这涉及到公司自身的操作技巧。”

  像银江、友邦这些大公司强调的是“八二法则”。也就是说,我公司卖给甲方的,是本公司开发的一套软件产品,同时还提供对本软件的上门实施和二次开发等配套服务。一般来说,本合同的主项目占到合同额的80%,而后续的实施、二次开发等服务,只占到合同额的20%。

  这个理由铿锵有力!其实要说真正的投入,“倒二八”差不多。就算产品费达到80%,难道甲方非得一次性预付吗?

  这时,银江的业务员就会出来沟通了:首先,总公司对软件产品有非常严格的管控,每一个客户对应唯一的Cdkey(软件注册序列码),然后根据客户的购买价格,限定不同的客户端开放数量。而分公司,只有拿着客户合同以及产品款项,才能在总公司申领到相应的软件光盘及Cdkey,因此,客户付的钱,我们都是要转交到总公司的,咱分公司赚的钱,就是实施、维护和二次开发的费用,一分钱都还没收到……先服务,再收费,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另外,在产品价格折扣上,我们为您做了最大的争取,反正是交给总公司的,卖得高咱也没好处……

  “现在的ERP市场,价格战也很激烈,最离谱的一次,竟然打到了一折!”

  当然,这是极端情况,是跟友邦拼单刺刀见红的时候。一般百万元左右的大项目,3~4折,是可以给到的。而银江业务员,正是巧妙地通过大幅度打折,来转移客户对付款方式的担心。

  银江80%的钱到手,整个局,整场博弈,其实已经结束了。这个永康集团后来的项目实施,也只能“祝他好运”了。

  此套连绵无绝期

  好运终究没来!

  永康集团到了仓库管理环节,出现了问题。

  永康生产一种酸奶,给大超市供货,面对生产线上源源不断的产品、客户纷繁复杂的订单,永康需要银江的软件协助管理。但是银江的软件,只能对仓库做一般的批次管理,没有办法实现之前杨专家所谓的最高效、最优化。那么,银江如何交代呢?

  关于这方面的套路操作,银江人已经很熟悉了。

  打个比方,在签约前,是专家出场。他们给你带来的好比一件貂皮大衣,先谈管理理念、生产需求预测……让你感受他们的“高度”。签约后,换人了,需求分析师登场,他的任务是在你付完皮衣钱之后,把你的皮衣改为一套西装。“什么?咱的业务员这么答应过您的吗?……不行的呀,x总,您这个需求,照理说是合理的,不过,咱这个版本的软件,只能变通着来给您执行……另外,您公司本身的操作流程也不是很合理……”理由一大堆,逼得你把要求一降再降。需求分析师光荣退场,实施工程师登场,一般来说,他的主攻方向,是把你的西装变为一件衬衫。

  “这也太夸张了吧!甲方能接受得了?”

  能不能接受都掌控在乙方的手里。他可以说你的产品不符合公司管理实情,领导第一反应就是当初决策失误。同时,乙方也会说甲方在实施中配合不力,那老板听了后,就会质疑相关领导在公司的威信和协调组织能力。由此,作为项目领导,投鼠忌器,即使ERP项目效果很差,也不愿大肆声张,更别说什么理论、打官司了。

  整个公司就像在看皇帝的新衣,大家都心照不宣,不说破。甲乙双方“默契合作”,对外编制着EPR高效管理的美丽画皮。

  这就是ERP江湖的生存之道。专家、人情、价格、面子……每一颗棋子有它该有的摆法,每走一步都有它该有的逻辑。一切步步惊心,而又步步为营。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