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 协议基本知识笔记

来源:互联网 发布:mysql数据库被攻击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4 23:19
1:TCP/IP 分层
   1.1 链路层:设备驱动程序,接口卡
   1.2网络层:IP,ICMP,IGMP
   1.3 运输层:TCP,UDP
   1.4应用层:Telnet,FTP,e-mail等

2:TCP/IP 封装
   2.1 TCP报文(TCPsegment):TCP传给IP的数据单元
   2.2 IP数据报(IPdatagram):IP传给网络接口层的数据单元
   2.3帧(Fram):通过以太网传输的比特流

3:IP地址的组成
   3.1 A类 1.0.0.0 ~126.0.0.0,私有10.0.0.0 ~ 10.255.255.255
   3.2 B类 128.0.0.0 ~191.255.255.255,私有172.16.0.0 ~ 172.31.255.255(B类需要10开头)
   3.3 C类 192.0.0.0 ~223.255.255.255,私有192.168.0.0 ~ 192.168.255.255 (C类需要110开头)
   3.4 D类1110开始,专门保留的地址,用于多点广播
   3.5 E类11110开始,为将来使用保留
   3.60.0.0.0表示当前主机,255.255.255.255表示当前子网的广播地址

4:ARP和RARP
   4.1 ARP(addressresolution protocol)为IP地址到对应的硬件地址(一台网址)之间提供动态映射
   4.2过程:主机发送一个广播分组到以太网络上面,询问已知IP地址所对应的以太网地址,每个主机将检查自己的IP地址,如果匹配,则发送自己的以太网地址给发送分组的主机
   4.3 RARP(reserve addressresolution protocol)为以太网址找到对应IP地址
   4.4过程:一台新启动的工作站广播它的以太网地址,RARP服务器在看到这个请求之后,在配置文件中查找该以太网地址,然后将对应的IP地址送回给工作站

5:ICMP协议
   5.1 ICMP(Internet controlmessageprotocol)用于传递差错报文或其他需要用户注意的信息,例如ping命令使用ICMP来检测一个Internet链接是否正常

6:ping的实现过程
   6.1 ping(Packet InternetGroper)用于检测网络是否通畅,传输速度大小
   6.2机器A使用ping程序构建一个ICMP数据包,将此连同目的IP地址一起打包交给IP协议层
   6.3IP协议层将构建一个IP数据包,得到目的机器的MAC地址,将数据包发送到该机器上
   6.4目的机器接收到IP数据包之后,提取ICMP数据包,构建ICMP应答,然后经过同样的过程发送回机器A

7:Traceroute的实现过程
   7.1每次发送一个数据包(指定ICMP和IP头部信息),不断增加TTL以找到源机器到目的机器之间存在多少路由器
   7.2 当数据包返回中携带信息:ICMP portunreachable时,说明已经找到了目的机器
   7.3使用命令以后,会打印经过的路由器信息

8:RIP
   8.1 RIP(routerinformationprotocol)是使用最广的路由选择协议,RIP报文封装在UDP数据报中,UDP数据报加上IP首部后形成IP数据报
   8.2初始化->接收请求->接受响应->定期选路更新->触发更新
9:UDP协议
10:IGMP协议
11:TFTP协议
12:TCP协议
13:TCP工作过程
14:Telnet和Rlogin
15:FTP协议
16:SMTP协议
待续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