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ene的索引文件格式(二)

来源:互联网 发布:运动女裤淘宝天猫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16:20

本文转自:http://forfuture1978.iteye.com/blog/546841

四、具体格式

4.2. 反向信息

反向信息是索引文件的核心,也即反向索引。

反向索引包括两部分,左面是词典(Term Dictionary),右面是倒排表(Posting List)

Lucene中,这两部分是分文件存储的,词典是存储在tiitis中的,倒排表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文档号及词频,保存在frq中,一部分是词的位置信息,保存在prx中。

· Term Dictionary (tii, tis) 

                    o –> Frequencies (.frq)

                    o –> Positions (.prx)

4.2.1. 词典(tis)及词典索引(tii)信息

在词典中,所有的词是按照字典顺序排序的。

· 词典文件(tis) 

         o TermCount:词典中包含的总的词数

         o IndexInterval:为了加快对词的查找速度,也应用类似跳跃表的结构,假设IndexInterval4,则在词典索引(tii)文件中保存第4个,第8个,第12个词,这样可以加快在词典文件中查找词的速度。

         o SkipInterval:倒排表无论是文档号及词频,还是位置信息,都是以跳跃表的结构存在的,SkipInterval是跳跃的步数。

         o MaxSkipLevels:跳跃表是多层的,这个值指的是跳跃表的最大层数。

         o TermCount个项的数组,每一项代表一个词,对于每一个词,以前缀后缀规则存放词的文本信息(PrefixLength + Suffix),词属于的域的域号(FieldNum),有多少篇文档包含此词(DocFreq),此词的倒排表在frqprx中的偏移量 (FreqDelta, ProxDelta),此词的倒排表的跳跃表在frq中的偏移量(SkipDelta),这里之所以用Delta,是应用差值规则。

· 词典索引文件(tii) 

         o 词典索引文件是为了加快对词典文件中词的查找速度,保存每隔IndexInterval个词。

         o 词典索引文件是会被全部加载到内存中去的。

         o IndexTermCount = TermCount / IndexInterval:词典索引文件中包含的词数。

         o IndexInterval同词典文件中的IndexInterval

         o SkipInterval同词典文件中的SkipInterval

         o MaxSkipLevels同词典文件中的MaxSkipLevels

         o IndexTermCount个项的数组,每一项代表一个词,每一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词本身(TermInfo),第二部分是在词典文件中的偏移量(IndexDelta)。假设IndexInterval4,此数组中保存第4个,第8个,第12个词。。。

· 读取词典及词典索引文件的代码如下:

origEnum = new SegmentTermEnum(directory.openInput(segment + "." + IndexFileNames.TERMS_EXTENSION,readBufferSize), fieldInfos, false);//用于读取tis文件

                 · int firstInt = input.readInt();

                 · size = input.readLong();

                 · indexInterval = input.readInt();

                 · skipInterval = input.readInt();

                 · maxSkipLevels = input.readInt();

SegmentTermEnum indexEnum = new SegmentTermEnum(directory.openInput(segment + "." + IndexFileNames.TERMS_INDEX_EXTENSION, readBufferSize), fieldInfos, true);//用于读取tii文件

                · indexTerms = new Term[indexSize];

                · indexInfos = new TermInfo[indexSize];

                · indexPointers = new long[indexSize];

                · for (int i = 0; indexEnum.next(); i++) 

                              o indexTerms[i] = indexEnum.term();

                              o indexInfos[i] = indexEnum.termInfo();

                              o indexPointers[i] = indexEnum.indexPointer;

4.2.2. 文档号及词频(frq)信息

文档号及词频文件里面保存的是倒排表,是以跳跃表形式存在的。

· 此文件包含TermCount个项,每一个词都有一项,因为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倒排表。

· 对于每一个词的倒排表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倒排表本身,也即一个数组的文档号及词频,另一部分是跳跃表,为了更快的访问和定位倒排表中文档号及词频的位置。

· 对于文档号和词频的存储应用的是差值规则和或然跟随规则,Lucene的文档本身有以下几句话,比较难以理解,在此解释一下:

For example, the TermFreqs for a term which occurs once in document seven and three times in document eleven, with omitTf false, would be the following sequence of VInts:

15, 8, 3

If omitTf were true it would be this sequence of VInts instead:

7,4

首先我们看omitTf=false的情况,也即我们在索引中会存储一个文档中term出现的次数。

例子中说了,表示在文档7中出现1次,并且又在文档11中出现3次的文档用以下序列表示:1583.

那这三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首先,根据定义TermFreq --> DocDelta[, Freq?],一个TermFreq结构是由一个DocDelta后面或许跟着Freq组成,也即上面我们说的A+B?结构。

DocDelta自然是想存储包含此Term的文档的ID号了,Freq是在此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所以根据例子,应该存储的完整信息为[DocID = 7, Freq = 1] [DocID = 11,  Freq = 3](见全文检索的基本原理章节)

然而为了节省空间,Lucene对编号此类的数据都是用差值来表示的,也即上面说的规则2Delta规则,于是文档ID就不能按完整信息存了,就应该存放如下:

[DocIDDelta = 7, Freq = 1][DocIDDelta = 4 (11-7), Freq = 3]

然而Lucene对于A+B?这种或然跟随的结果,有其特殊的存储方式,见规则3,即A+B?规则,如果DocDelta后面跟随的Freq1,则用DocDelta最后一位置1表示。

如果DocDelta后面跟随的Freq大于1,则DocDelta得最后一位置0,然后后面跟随真正的值,从而对于第一个Term,由于Freq 1,于是放在DocDelta的最后一位表示,DocIDDelta = 7的二进制是000 0111,必须要左移一位,且最后一位置一,000 1111 = 15,对于第二个Term,由于Freq大于一,于是放在DocDelta的最后一位置零,DocIDDelta = 4的二进制是0000 0100,必须要左移一位,且最后一位置零,0000 1000 = 8,然后后面跟随真正的Freq = 3

于是得到序列:[DocDleta = 15][DocDelta = 8, Freq = 3],也即序列,1583

如果omitTf=true,也即我们不在索引中存储一个文档中Term出现的次数,则只存DocID就可以了,因而不存在A+B?规则的应用。

[DocID = 7][DocID = 11],然后应用规则2Delta规则,于是得到序列[DocDelta = 7][DocDelta = 4 (11 - 7)],也即序列,74.

 

· 对于跳跃表的存储有以下几点需要解释一下: 

           o 跳跃表可根据倒排表本身的长度(DocFreq)和跳跃的幅度(SkipInterval)而分不同的层次,层次数为NumSkipLevels = Min(MaxSkipLevels, floor(log(DocFreq/log(SkipInterval)))).

           o 第Level层的节点数为DocFreq/(SkipInterval^(Level + 1))level从零计数。

           o 除了最高层之外,其他层都有SkipLevelLength来表示此层的二进制长度(而非节点的个数),方便读取某一层的跳跃表到缓存里面。

           o 低层在前,高层在后,当读完所有的低层后,剩下的就是最后一层,因而最后一层不需要SkipLevelLength。这也是为什么Lucene文档中的格式描述为 NumSkipLevels-1, SkipLevel,也即低NumSKipLevels-1层有SkipLevelLength,最后一层只有SkipLevel,没有SkipLevelLength

           o 除最低层以外,其他层都有SkipChildLevelPointer来指向下一层相应的节点。

           o 每一个跳跃节点包含以下信息:文档号,payload的长度,文档号对应的倒排表中的节点在frq中的偏移量,文档号对应的倒排表中的节点在prx中的偏移量。

           o 虽然Lucene的文档中有以下的描述,然而实验的结果却不是完全准确的:

Example: SkipInterval = 4, MaxSkipLevels = 2, DocFreq = 35. Then skip level 0 has 8 SkipData entries, containing the 3rd, 7th, 11th, 15th, 19th, 23rd, 27th, and 31st document numbers in TermFreqs. Skip level 1 has 2 SkipData entries, containing the 15th and 31st document numbers in TermFreqs.

按照描述,当SkipInterval4,且有35篇文档的时候,Skip level = 0应该包括第3,第7,第11,第15,第19,第23,第27,第31篇文档,Skip level = 1应该包括第15,第31篇文档。

然而真正的实现中,跳跃表节点的时候,却向前偏移了,偏移的原因在于下面的代码:

· FormatPostingsDocsWriter.addDoc(int docID, int termDocFreq) 

             o final int delta = docID - lastDocID;

             o if ((++df % skipInterval) == 0) 

                            § skipListWriter.setSkipData(lastDocID, storePayloads, posWriter.lastPayloadLength);

                            § skipListWriter.bufferSkip(df);

从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SkipInterval4的时候,当docID = 0时,++df11%4不为0,不是跳跃节点,当docID = 3时,++df=44%40,为跳跃节点,然而skipData里面保存的却是lastDocID2

所以真正的倒排表和跳跃表中保存一下的信息:

词位置(prx)信息

词位置信息也是倒排表,也是以跳跃表形式存在的。

· 此文件包含TermCount个项,每一个词都有一项,因为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词位置倒排表。

· 对于每一个词的都有一个DocFreq大小的数组,每项代表一篇文档,记录此文档中此词出现的位置。这个文档数组也是和frq文件中的跳跃表有关 系的,从上面我们知道,在frq的跳跃表节点中有ProxSkip,当SkipInterval3的时候,frq的跳跃表节点指向prx文件中的此数组 中的第1,第4,第7,第10,第13,第16篇文档。

· 对于每一篇文档,可能包含一个词多次,因而有一个Freq大小的数组,每一项代表此词在此文档中出现一次,则有一个位置信息。

· 每一个位置信息包含:PositionDelta(采用差值规则),还可以保存payload,应用或然跟随规则。

4.3. 其他信息

4.3.1. 标准化因子文件(nrm)

为什么会有标准化因子呢?从第一章中的描述,我们知道,在搜索过程中,搜索出的文档要按与查询语句的相关性排序,相关性大的打分(score)高, 从而排在前面。相关性打分(score)使用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在计算相关性之前,要计算Term Weight,也即某Term相对于某Document的重要性。在计算Term Weight时,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一个是此Term在此文档中出现的次数,一个是此Term的普通程度。显然此Term在此文档中出现的次数越多,此 Term在此文档中越重要。

这种Term Weight的计算方法是最普通的,然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不同的文档重要性不同。有的文档重要些,有的文档相对不重要,比如对于做软件的,在索引书籍的时候,我想让计算机方面的书更容易搜到,而文学方面的书籍搜索时排名靠后。

· 不同的域重要性不同。有的域重要一些,如关键字,如标题,有的域不重要一些,如附件等。同样一个词(Term),出现在关键字中应该比出现在附件中打分要高。

· 根据词(Term)在文档中出现的绝对次数来决定此词对文档的重要性,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长的文档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多,这样短的文档 比较吃亏。比如一个词在一本砖头书中出现了10次,在另外一篇不足100字的文章中出现了9次,就说明砖头书应该排在前面码?不应该,显然此词在不足 100字的文章中能出现9次,可见其对此文章的重要性。

由于以上原因,Lucene在计算Term Weight时,都会乘上一个标准化因子(Normalization Factor),来减少上面三个问题的影响。

标准化因子(Normalization Factor)是会影响随后打分(score)的计算的,Lucene的打分计算一部分发生在索引过程中,一般是与查询语句无关的参数如标准化因子,大部分发生在搜索过程中,会在搜索过程的代码分析中详述。

标准化因子(Normalization Factor)在索引过程总的计算如下:

它包括三个参数:

· Document boost:此值越大,说明此文档越重要。

· Field boost:此域越大,说明此域越重要。

· lengthNorm(field) = (1.0 / Math.sqrt(numTerms)):一个域中包含的Term总数越多,也即文档越长,此值越小,文档越短,此值越大。

从上面的公式,我们知道,一个词(Term)出现在不同的文档或不同的域中,标准化因子不同。比如有两个文档,每个文档有两个域,如果不考虑文档长 度,就有四种排列组合,在重要文档的重要域中,在重要文档的非重要域中,在非重要文档的重要域中,在非重要文档的非重要域中,四种组合,每种有不同的标准 化因子。

于是在Lucene中,标准化因子共保存了(文档数目乘以域数目)个,格式如下:

· 标准化因子文件(Normalization Factor File: nrm): 

              o NormsHeader:字符串“NRM”外加Version,依Lucene的版本的不同而不同。

              o 接着是一个数组,大小为NumFields,每个Field一项,每一项为一个Norms

              o Norms也是一个数组,大小为SegSize,即此段中文档的数量,每一项为一个Byte,表示一个浮点数,其中0~2为尾数,3~8为指数。

总体结构

· 图示为Lucene索引文件的整体结构: 

                 o 属于整个索引(Index)segment.gensegment_N,其保存的是段(segment)的元数据信息,然后分多个segment保存数据信息,同一个segment有相同的前缀文件名。

                 o 对于每一个段,包含域信息,词信息,以及其他信息(标准化因子,删除文档)

                 o 域信息也包括域的元数据信息,在fnm中,域的数据信息,在fdxfdt中。

                 o 词信息是反向信息,包括词典(tis, tii),文档号及词频倒排表(frq),词位置倒排表(prx)

大家可以通过看源代码,相应的ReaderWriter来了解文件结构,将更为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