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发展质量的五大指标

来源:互联网 发布:在下阳顶天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8:00

 
冬的山巅,春光临近。
近日,习近平称,中国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如何衡量经济发展质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以年均约10%的速度,保持了高速增长,中国亦崛起为全国第二大经济体,
在此情况下,中国如何从世界经济大国,变为世界经济强国,?

 
从近现代以来大国崛起的轨迹来说,一个国家的飞跃期,不可能无限长久。
全球历史上,能够如中国一样保持30年左右高速增长的非常罕见。

      美国从内战结束后的188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的崛起,持续繁荣期不过二三十年。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年的崛起,亦是30年左右。       
     
      同样,中国的高速发展,也不可能永远持续。
      目前,中国GDP增幅整体下跌,或可为未来的先兆,即:中国从飞速发展的高原期,逐步进入平原期。 
     
就目前而言,中国正在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高速期向平稳期过渡,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发展速度,不可以永远高速,
而一旦中国步入平原期,要在强国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另辟蹊径。
提高发展效率,成为中国未来国家战略的重要根基。  

提高发展效率,其本质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温家宝总理在访欧期间,提出绝不以牺牲人民健康,换取经济发展速度。
在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出现“带血的GDP”,以及新的投资大跃进的怪相,均是没有转变发展模式所导致。
 
在此时势之下,各个区域和城市如何提高发展质量,又如何衡量发展质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罗天昊在其著作《大国诸城》中,研究各个城市的竞争时,其实已经提出一些关于城市之间的比较参数,
比如,比较天津与广州谁是中国第三城的时候,提出了民营经济占比,三产比重,人均收入等指标,
比较广东与重庆的时候,提出了固定资产投资率方面的指标。

积数年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竞争研究之经验,以及对中国数十座城市考察之感悟,
特综合拟定中国城市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推出中国第一个关于城市发展质量的排行榜。
排行榜包含“中国省市发展质量排名”,“中国中心城市发展质量排名”,以及各个省区内部的发展质量排名。      
 罗天昊所设定的衡量发展质量的五大指标为:经济增速,民营经济占比,三产占比,内生增长能力(与固定资产投资率成反比),
 人均产值。 
 
推出“中国省市发展质量排名”等系列,可以引导各地重新衡量本地发展的标准,改变单纯以速度论英雄,
以GDP论英雄的成见,更为科学,客观,多元地规范各地的发展战略,将其纳入到中国未来发展轨道之中。     特别说明:
 
所有数据,均取自各地已经发布的公报。 罗天昊设置的五项指标:

发展速度,
内生增长能力(与固定资产投资率成反比),
民营经济占比,
第三产业占比,
人均GDP等,

 

并非完善,指标设定不一样,衡量结果也不一样,如有争议,可重新设定权重,另外排名。
罗天昊有草创体系,开山劈石之宏愿,不计集众家大成,收获正果之功利
。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聚天下有识之士,共同完善中国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
 
 
五大指标设定说明:
 
    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仍然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效率的重要指标,一个效率高的地方,经济增长自然迅速。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需要保持相对高速的发展,对于各个区域来说,迅速做大总量,亦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必然之路。  
深圳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改革之城,其曾经创造的“深圳速度“居功至伟。  

计算方法:各地经济增长率,除以全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为各地省区本单项得分。


  内生增长能力  


考究一个区域发展是否有效率,其经济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率,则至关重要。
在相同的增长情况下,固定投资率低者,发展效率高,固定投资率高者,发展效率低。
由此,内生增长能力,与固定资产投资率成反比。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的虚妄之火猛烈,一个巨大的假象,即是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而这种增长,效率是非常低的。
有些城市,虽然增长迅速,但是,仔细考究,其背后投资增长,比整体经济增长更为迅猛。
而有些区域和城市,虽然表面看增长放缓,但是却效率很高,因为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一般城市。

       最近几年,天津和重庆狂飙突起,创造了高速神话,但是,这种神话却并非完全经得起考验。
       其发展动力,为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
       自2008年至2011年,天津复合增长率保持了国内平均最高水平之列。分别为16.5%,16.5%,17.4%, 16.4%。
       但是,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达到增长42.5%、47.4%、30.1%和3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远超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而其固定资产投资率,更达到了67%以上。
       可以说,其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非常严重。重庆也是如此。     
      
   更为让人担忧的是,这种依靠高额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式,被全国各个区域和城市仿效。
   由于中国特有的政治周期,大约每隔几年形成一个事实上的考核期,
   这样,各个地方主政者,面临着迅速做大总量,提高增长速度,以在同僚的竞争中胜出的压力。
   而培育产业,则周期漫长,很少有富有远见和耐心的人去做。
   这样,整个国家,都出现了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来动经济的现象。   
  
   2011年,中国的GDP总量为47156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竟达3110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率,超过了60%以上,
   依靠投资拉动的省市,占全国省市总数的80%,可谓全球前所未有。整个国家都陷入疯狂的投资冲动之中。       
  
   由此,虽然重庆最近几年增长迅速,但是,广东,浙江等在综合评分中,仍然领先于全国,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固定投资率低,011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2%,为全国所有省份最低。
   浙江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4.7%,在全国所有省中,唯有广东和浙江固定资产投资率没有超过50%。  
  
   计算方法: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率,除以本地固定资产投资率。
   由此,广东和浙江是中国最富有内生增长能力的区域。    
  
  
   民营经济占比    

 

一个地方经济是否富有活力,民营经济是非常重要的晴雨表。 
   一个值得警惕的歪风是,现在,很多地方,对于培育实业,扶持本土企业缺乏耐心,热衷于与央企联姻,搞大项目,
   一个央求项目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亿,对于拉动GDP增长效果显著,在目前的任期制下,快速做大总量,容易获得升迁,
   由此,偏重央企,偏重大型官办企业,成为一种通病。     
  
   在此情况下,那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地方,其发展更为艰难,
   也正因为如此,其发展的真实效率,亦比一般地方高,而其坚持实业,坚持培育本土企业,
   坚持中小企业为主的发展战略,更富有远见。 
  
中国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地方,如广东,浙江等地,民营经济均非常发达,官办企业受到一定的抑制。
而最近几年,随着民营经济生存环境的逐步恶化,广东和浙江的民营经济占比,均有一定程度下滑,而福建则逐步崛起。

     计算方法:    本地民营经济占比,除以全国民营经济占比,北京最低。      
    
    
三产占比    
    
第三产业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正因为如此,追求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
成为很多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所在。
  
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70%左右,美国更在75%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在50%左右。
2010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占比,大约为43%,最高峰值也从来没有达到50%。
就此而论,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确有增长的空间。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调研时,特别强调发展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李克强还提出“十二五”末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各上升4个百分点的目标。
   由此可见政府对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视。 
  
事实上,国内一些城市的服务业比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的水平,
比如,北京的服务业比重在去年第三季度达到76.9%,成为大陆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成功实现了“三二一”的经济结构。
“北京模式”无疑为中国迫切希望转型的各大城市提供了样本。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以及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
    决定了“北京模式”恐怕难以在全国推广,服务业难以承载重望。
      
就国家大势来说,中国仍需坚持制造业立国,第三产业不可寄望太高,就城市与区域而言,
除少数中心城市之外,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在服务业领域亦恐怕难以有大作为。
工业立市,仍然是多数中国城市的最终宿命。 
 
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各个区域之间,同时也表现在各个经济圈的城市之间。
而要打破同一经济圈内的不平衡,各个城市都力争上游,搞平均主义并非上策,保持各自优势,进行合理分工,
最后达到产业协同,才是更优选择。在各个城市圈内部,亦需要雁阵模式。
 
很多地方认为,如果第三产业不能达到一定比例,甚至是超过50%以上,就不能视为发达,
而事实上,到底哪种产业为主,必须受到与其关联的经济体的影响。
 
在杭州湾大桥通车之后,宁波雄心勃勃,杭州湾新区的产业规划,在服务业领域直指上海。
宣称要成为新兴服务业基地,而此前,在国家大战略中,长三角的服务业的中心在上海。
宁波在服务业领域的抱负,将置上海于何地?
在长三角诸重镇中,杭州,南京,无锡,宁波,苏州,常州等,三产比重均未超过50%。
唯有龙头城市上海三产比重超过50%。而在未能超过50%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经济活力甚至超过上海。
同样,北京服务业覆盖了河北很多城市,但是,首钢等制造业迁入河北,也是河北的巨大机会。
重点发展制造业,而把部分服务业交给北京,才是多数河北城市的最优选择。    

计算方法:   本地三产比重,除以全国三产比重,即是得分,
目前,北京成为中国大陆三产占比最高的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均领先于全国。 


人均GDP  

 

最直接的指标,经济总量的创造,是靠人海战术,还是搞高素质的人口,由此一目了然。  
计算方法:本地人均GDP,除以全国人均GDP。
由此,则北京,上海等直辖市,负担较轻,得分高,浙江,广东等地,虽然得分也比较高,但是被庞大的人口基础拉低了不少,
而河南总量虽大,人口太多,最后得分并不高,而号称要成为全国性城市的重庆,由于人均GDP的不足,
成为其崛起为全国性大城市的软肋。
 
    作者介绍 罗天昊  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FT中文网撰稿人。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竞争战略  著有《大国诸城》。为“中国省市发展质量排名”榜单创始人。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