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败家子培训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中京域名交易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0:52

所谓的“三代”并非一个确切的时限,只是讲富贵不能长久而已。有的可能当代、二代即衰落,有的可能四代、五代才衰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怪现象?许多人在分析研究,得出不少答案,本人认为,是社会体制与人的本性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

中国的首代创业者都是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最终创下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所发展。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倚仗父祖辈的权势,周围马屁精环侍,真的是心想事成。他们不但进取心消失殆尽,还有不少成了纨绔子弟,甚至成了“衙内”、“恶少”,横行乡里,为害一方,吃喝玩乐,无所不为。长辈又不注意引导,而是溺爱娇纵,这样他们不成败家子都难。

另外,我们自古以来的价值观造就了“家天下”意识,国与家不分,权位与财产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要“下传子”.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也是中国富豪不愿投身公益事业的重要原因。

之前,北京大学要建高尔夫练习场,立即引起公共关系危机,最后这一贵族计划不了了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后,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宣布: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20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厦门大学认为这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看看厦门大学的创举就明白:精英教育,就是要让几个专业的学生把高尔夫球当必修课。你到世界各国找找,其他哪个国家有这样的做法?这大概可以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了。我们为什么能这样独步于世?因为我们对精英有与众不同的理解:精英就是人上之人,就必须接受享受人上之人的生活的训练。

以中国的国情,高尔夫是一般人玩不起的,是绝对的上流社会的运动。所以,不仅大学要建高尔夫练习场,上海等地的新贵们把六七岁的孩子也送到贵族学校学习高尔夫,惹得美国人把这种事情登到《纽约时报》上,让大家看暴发户的热闹。

美国百森商学院雷纳德·施莱辛格曾说,精英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成为精英,但是,美国许多富人特别注意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富人,以防他们小小年纪就因为觉得有依靠而不思进取。但有些家庭的财富是盖不住的,比如豪宅、飞机、游艇等,怎么可以不让孩子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常想尽办法,让孩子觉得这些财富和自己无关。

我一个朋友,不算有钱人,但她的父亲是一“常青藤”(美国8所着名高校组成的学校联盟)学校的前校长,丈夫是另一“常青藤”学校的终身教授,说她是文化贵族不算过分。她就坚持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她觉得私立学校容易在富家子弟中培养一种entitlement(大致可以翻译为“理所当然的特权”).还有一些家庭,干脆自己掏腰包,让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亚的贫民窟当志愿人员。

美国的精英教育多种多样,也造就了许多失败的家庭。但是,被社会奉为主流的精英教育,特别是针对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的精英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基本点是如何去掉孩子意识中的特权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挣来。而要成为精英,就必须有“领袖才能”.这种才能体现在和民众的沟通能力上。所以,精英教育强调的是如何了解下层社会,而不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玩。

我们的精英教育则正好相反:我们刻意培养的是人家想去掉的特权意识。高尔夫就是这种特权之一。我们强调的不是精英向社会提供什么服务,而是精英要在社会中享受什么。人家注重的是创造,我们注重的是挥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训,大概是因为很少有人这样做而变得格外珍贵吧。高尔夫课显然是有高度的前瞻性:它对那些大部分还一事无成的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先天下之乐而乐”,甚至是在天下皆忧时怎么自己独乐。这难道不是世界一流的培养败家子的课程吗?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永远无法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那是因为中国没有培养精英的文化精神。我看这是至理名言。中国还没有富,怎么富的门路也没有找到,但富了之后的挥霍之道已经被设计得如此精致。

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未来?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