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总结:艺术作品的IT呈现需有更多"担当"

来源:互联网 发布:免费语音合成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0 19:47

  你觉得一个典型的艺术家和一个典型的IT工程师会有多大不同?

  一般人脑子里浮现这两种职业人的形象总会有很大差别:比如艺术家是长发、穿纯棉质地的宽松服装,思想天马行空,眼神总是若有所思的望向远方的;而IT工程师则是短发、穿普通休闲装,个性木讷,眼睛盯着屏幕,永远一副没睡醒的样子……

  这样的认知总让人们将艺术和IT严格的区分开来,仿佛两者永远不可能有交集。我认识的很多IT工程师在听到“艺术”这个词的时候也总是边摆手边笑笑的说,我学工科的,这个不懂。

  不过,艺术与技术间真有如此大的鸿沟吗?

  2012年12月27日,在软件外包与项目交易平台CSTO举办的一场主题为“艺术行业IT外包项目交流”的主题沙龙上,我们了解到,当我们将技术与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时,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图:CSTO线下沙龙 艺术行业IT项目外包交流)

  当艺术遇上技术

  在当天的沙龙活动上,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苑国祥博士与来自中央美院的彦风老师、来自北京艾欧树科技的植弘先生等嘉宾分别为我们展示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几个经典案例。

  (1)服装面料激光处理

  苑国祥介绍了使用激光技术处理服装面料的介绍。其制作步骤为:首先使用电脑设计图案,然后转入激光设备,设置参数,摆放服装面料到激光处理台,核定激光处理部位,然后用激光完成切割、雕刻等处理工艺。与传统的面料处理技术比,激光处理技术节省资源,方便快速,可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并能完成更精细的图案设计,处理更精细的部位,达到更特别的效果。也颠覆了传统的“先面料、后服装”的制作工序,可以对造型后的服装进行激光处理。

  (2)艺术类APP

  彦风则介绍了几个艺术类移动APP应用。在一个叫“寸光阴”的首饰展示类应用中,为了体现“寸光阴”的感觉,该应用将背景设置为模糊,前景设置为具体,移动前景时背景跟随移动,以产生错位的时光感——这种设计从技术上来说并没有多大难度,最难的是设计感上的分寸拿捏。而在另一款画作展示类应用中,设计师将画作拆解立体呈现,搭配上音乐,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官体验。

  彦风称,对艺术品的电子化展现,决不能仅仅是原作的重复,而要解释原作背后的故事,展示作品的呈现过程。通过语音、视频、电子书、细节呈现、立体化、作品解剖等等手段,去丰富作品的内涵。在对作品的诠释上,电子产品与原作是“各有担当”的。

  (3)3D实时交互

  北京艾欧树科技的植弘展示了他们利用unity 3d技术和udk的虚幻引擎制作的实时交互应用。在3D互动产品中,用户通过触摸屏操作可以切换上、下、左、右的视觉场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而实时交互应用“口袋万花筒”则能对设备的每一个轻微动作做出快速反应,展现出令人炫目的图形效果——这一看上去简单的应用背后蕴含的是强大的后台数据处理能力。该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数字教育类产品的研发。

  艺术家的需求

  以上几个产品可以说完美呈现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魅力。那么艺术家们对这一领域又有何期待呢?

  CSTO通过与现场的几位艺术工作者沟通发现,他们非常关注也乐于接受通过科技手段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示、销售出去。

  从事兵马俑彩绘的刘勇女士表示,她了解到国内外有很多的艺术品展销类网络平台,自己也曾经尝试过,不过在她看来,目前这些网络平台大部分都不够个性化,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她希望艺术类网站能够做的更细致、更有创意,能更多的去表达艺术品的内涵、底蕴、艺术家当时的状态等,而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刘勇还称,除了平台是否有吸引力,市场对这种呈现方式的接受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很多艺术爱好者可能更愿意在线下,去实际接触艺术作品。

  现场一位艺术爱好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艺术作品的魅力是数码照片不能呈现的,如果要欣赏一幅画作,他宁愿选择走远一些去画廊看,而不是在家里欣赏手机上的虚拟画廊。

  这也是为什么彦风提出了“数字化作品与原作要各有担当”的原因。彦风认为,单纯的将线下模式搬到线上是没有发展的,艺术作品电子化的更大价值是帮助艺术家再创造。

  植弘也表示, “科技是一种很性感的东西”,但对于一件充满艺术灵感的作品来说,“真正的障碍是技术如何与市场对接”。



(图:沙龙会员合影)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