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rs Series_浏览器大战

来源:互联网 发布:数据魔方没有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1:37
 

这是指在因特网大潮初期时,为了把自己公司的网络浏览器推向客户,网景公司的Netscape Navigator与微软公司的Internet Explorer之间的竞争。最后的结果是网景战败,被美国在线公司收购。微软的IE成为主流的浏览器。这场大战甚至引发了美国司法部与微软之间的反垄断官司。

 

早期竞争

早在1990年代初期,软件中已出现了不少图形接口的万维网浏览器,而第一个普及的,是由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开发的Mosaic浏览器,开发者授权予多间公司,让它们创造自己的产品,例子有Spry MosaicSpyglass Mosaic

 

Mosaic的开发人员Marc Andreessen,于1994年成立了名为Mosaic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的公司,并制造了Mozilla浏览器。为了解决与NCSA间的法律问题,该公司改名为网景通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浏览器也改名为网景领航员(Netscape Navigator)。Netscape改进了Mosaic的实用性及稳定性,同时在网上提供免费试用版,很快便能统领浏览器的市场。

 

 

第一轮大战

1995年年中,人们开始注意因特网,而当时的市场及网页浏览标准均以Netscape主导。与此同时,微软在取得Mosaic的授权后,建立了Internet Explorer 1.0,于8月起透过“Windows 95 Plus!”搭售,三个月后推出IE2.0版,而激烈竞争就此开始。

 

在随后几年间,网景和微软随后也陆续各自推出新版本的Netscape Navigator4.0版改称为Netscape Communicator)和Internet Explorer,由于当时着重产品功能特色多于修正错误,因此当时的产品也多是不稳定的,以及使用各自的网页标准、时常死机、安全漏洞等问题,也为用者带来烦恼。微软于1996年推出IE 3.0版,成个首个支援编程语言及CSS的商用浏览器,使市场占有率开始追贴Netscape

 

199710月,IE4.0版正式推出,并在旧金山举行产品发布会,而引人注目的地方便是竖立了一个10呎长的巨型"e"标志。部份Netscape的员工在发布会翌日前往会场,把巨型标志推翻,并放上其吉祥物Mozilla恐龙,纸牌写上“Netscape 72, Microsoft 18,代表当时的市场占有率。[1]

 

IE4.0的推出,对这场大战产生了重大改变,它在切合W3C制定的网页标准做得比Netscape Navigator 4.0要好,同时也能加载动态网页,其文字或图像的位置可以改变。此外,安装了IE4.0被认为是系统的升级,能增加不少功能,包括播放MP3音乐。

 

IENetscape大战期间,网页设计者通常会把“用Netscape可获得最好效果”或“用IE可获得最好效果”的标志放在首页,并连到下载相关产品的网址上。这样的网页与公开标准的距离很远,忽略了对方浏览器的用者,因此有人发起了"Viewable With Any Browser"运动,务求令网页使用IENetscape均能正常浏览。

 

一款浏览器的普及可为开发公司赚取可观利润,它们可预装搜索引擎工具,也可在浏览器书签中预先加入其他公司的网址,让用家把这些网址连同浏览器一起安装。由于浏览器是传播资讯的绝佳渠道,因此能够控制该渠道的公司便能对用者有影响力。

 

 

IE的统领

微软在浏览器大战拥有两大优势:第一是财力雄厚,Netscape浏览器虽曾一度达90%以上占有率,但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总收入也不及微软,产品方面也仅有浏览器及相关产品。

 

微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Windows垄断了操作系统市场。纵使早期IE的评价比Netscape差,微软把IEWindows捆绑销售,仍可以增加其占用率。另外,微软把IE变成免费,开发资金从Windows的庞大收益中拨出,当产品开发至与Netscape同等程度时,使用者便不再下载Netscape使用,而改用IE

 

随此之外,微软也曾使用以下手段伤害Netscape

 

Netscape的商业模式是透过销售服务器软件来发布浏览器,微软得悉这点,便把自家的IIS服务器透过Windows服务器版本搭售,内含仿制Netscape产品的代理、电邮、新闻组服务器、以及其他软件,并以特优价格发售,以切断Netscape的财源。起初效果不大,由于Netscape的收入多来自使用Sun服务器的客户,因此微软需要使Windows NT更普及,作为内联网及因特网的服务器。

微软在授权条款中,要求主机厂商在桌面上展示IE的图示,并不得加入Netscape,否则将以涨价方式作出惩罚。

微软让中小型ISP推出附有ISP品牌的IE,使不少ISP鼓励用户改用IE,放弃Netscape

微软在与AOL的授权条款中,要求AOLIE作为主接口,而非Netscape

微软在收购得来的FrontPage网页设计软件中,加入了非标准的专属标签,令制出的网页只适合使用IE浏览器。

微软率先在IE支援CSS,网页设计者认为制作支援IE的网页比支援Netscape的容易。

以上手段的目的是要断绝Netscape的财路,以及Netscape自身错误的商业决定,使得Netscape1998年年底被IE击败,及后AOL42亿美元收购Netscape业务,IE开始统领浏览器市场,占有率最高峰达到2002年的96%,比Netscape的高峰还要高。

 

IE击溃主要对手后,第一轮大战结束,而浏览器的创新也随之减少。在IE6.0版于2001年推出后,至今尚未推出过新版本。IE6.0IE5.5的变化不大,其目的是捆绑在Windows XP中。

 

 

带来的后果

在大战中,两者在浏览器开发上,为压到对手,做出了以下两大行为:

 

把加入新功能的重要性放在修正错误之前。

使用专属格式,不尊重公开标准。

当单一公司统领浏览器市场时,网页公开标准的注意度下降,不少网页设计者也以Internet Explorer作准,而不去理会公开标准,使不少网页只能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另外,现行的Internet Explorer 6.0CSSPNG图像格式、XHTML网页等标准也未能完全支援。

 

还有,微软在网页技术上加入了不少专属事物,计有VBScriptActiveX、以及微软自家的DHTML格式等,使不少网页使用非微软平台及浏览器无法正常显示。

 

再者,IE浏览器也是电脑蠕虫病毒功击的主要目标之一。IE的占有率之高,当安全漏洞被发现时,蠕虫病毒也随著IE的普及,在网络快速传播。

 

由于Internet Explorer包含 "Internet" 一词,对于一些缺乏经验的人,他们会误以为Internet Explorer就是因特网,因特网就只有万维网,并会以为Internet Explorer就是唯一选择,而不知道有其他浏览器的存在。

 

 

第二轮大战

1998年,Netscape以开放源代码的授权形式,把Communicator的源代码释出,该新产品仍然使用Mozilla的名称。通过把程序彻底重新编写,Mozilla已在多方面得到改进。2002年,Mozilla推出1.0版,并迅即在开源社群中得以普及。同时又出现多款衍生产品,包括Mozilla自家的轻装多平台浏览器,名为Firefox,它于2004年推出1.0版。这些以Mozilla为基础的产品也慢慢在浏览器市场中发展起来。

 

2003年,微软宣布IE 6.0 SP1版本将是最后一款供独立下载的IE浏览器,而产品未来的功能增强方面将取决于Windows Vista,它包括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XAML(一种专属XML语言)等工具,以供开发者去建立扩充网络应用程序,这个可粗略地与Mozilla XUL的跨平台概念作比较。

 

就上述的一点,Mozilla基金会与Opera Software20044月开始,共同合作开发新的开放标准[2],能在与现有技术逆向兼容的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新功能。这项工作由WHATWG工作小组负责,该小组专门快速制定新标准及定义,并会提交予W3C审批。

 

20046月,多个IE浏览器受到一个名为Download.ject的恶意程序攻击,这使人们更注意到IE本身的安全性问题,IE使用者只浏览一个网页,便有机会受到后门、按键记录等恶意程序入侵,而美国电脑安全事故协调中心及多间电脑保安产品公司也建议用家改用更安全的Firefox,以避开此等攻击。

 

20048月,微软推出Windows XP SP2。至翌年2月,微软宣布原随Windows Vista推出的IE7将提供Windows XP SP2及在2005年中推出的Windows之版本。鉴于微软产品安全性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微软提及新版浏览器的安全性将比IE 6 SP2大大增强。由于微软未就网页标准方面表态,因此引起网页开发者及标准支持者的关注。有人认为,微软为Windows XP使用者提供新版本IE的升级更新档,是迎击Firefox普及化的一步。

 

2005年最后一季,IE的市场占有率跌至85%左右,主要是受到Firefox的竞争,而蠕虫病毒、间谍软件等透过IE产品漏洞,并在网络传播,是使IE使用者改用Firefox的主要因素。Linux产品开始获得市场采纳,是另外一个因素,它们均预装了Firefox浏览器。其他导致IE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有,Firefox的接口设计与IE相似、支援分页浏览等,不少改用Firefox的用家,均会把IE作为后备浏览器,用作浏览不支援非微软浏览器,或仅供IE进入的网页。但现在有一个名为IE Tab的扩展,可供Firefox使用IETrident引擎,去浏览此等网页。

 

20068 FirefoxOpera等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据最新的调查显示,Firefox在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占有率已经接近或者超过20%。这使微软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倍增,促使微软加快IE7的开发步伐。2006年八月底,微软推出IE7的第一个候选版本,可以说IE7功能特性方面已经基本定型(IE7提供了标签式浏览,RSS阅读,增强的插件控制,CSS等网页标准的增强支持,以及有偿提供类似于Firefox扩展模式的附加插件以增加IE7的附加功能,在安全性等方面亦有较大改进),可以分为IE7 for Windows XP SP2IE7 in Windows Vista两个版本,在Vista新架构下的IE7将更加安全,预计IE7的最终版将与微软新一代桌面系统Vista一并推出。另一方面,Firefox在占有率上升后受到极大的关注,不断发现安全漏洞,系统资源开销颇大也使得某些用户对Firefox产生了一些质疑,但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及丰富的附加功能依然吸引了大批的用户。当前Mozilla已经发布的Firefox正式版本为2.0。以浏览速度快捷著称的浏览器Opera在免费推出后,也赢得了一些用户的青睐,在个人电脑上的市场占有率有些微提升,而其在移动领域上也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当前已经发布的Opera正式版本为9.0

 

200610月底,Internet Explorer 7.0 for XP SP2 Mozilla Firefox 2.0 相继发布。IE7短短几天内下载量即突破三百万,由此可见广大Windows的用户对 IE7 的关注程度。然而,IE7 正式版发布几小时后即发现安全漏洞,相对市场上众多浏览器,并不新颖的功能,部分剥离Windows系统后造成其资源占用倍增,需要掏腰包才能享受的扩展服务,且不支持较低版本如Windows 2000系统,都让人失望。当然,IE 亦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与操作系统捆绑,众多功能丰富的壳浏览器以及垄断造就的 IE 网页标准,这是其它浏览器无法企及的。时隔多年后发布的 IE7 是否符合用户的期望,捍卫自己的王座,这需要时间的验证。再看 Firefox 2.0,对web标准及新技术的支持,相对安全的浏览体验(虽然漏洞不断,但至今为止尚无因攻击 Firefox 而造成用户损失的新闻)让其在技术上领先IE浏览器,但其相对“复杂”的操作及对“IE网页标准支持不完善”使大部分普通用户望而却步,其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定在11%~12%之间。另外,Mac OS 上的 Safari 浏览器异军崛起,有报导指出,其市场占有率飙升至2%以上,这与 MAC OS 的普及不无关系。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