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遇到的问题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上解压rar的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7 16:35

1.线程和进程的联系和区别

进程是表示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又是调度运行的基本单位。例如,用户运行自己的程序,系统就创建一个进程,并为它分配资源,包括各种表格、内存空间、磁盘空间、I/O设备等。然后,把该进程放人进程的就绪队列。进程调度程序选中它,为它分配CPU以及其它有关资源,该进程才真正运行。所以,进程是系统中的并发执行的单位。

在Mac、Windows NT等采用微内核结构的操作系统中,进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它只是资源分配的单位,而不再是调度运行的单位。在微内核系统中,真正调度运行的基本单位是线程。因此,实现并发功能的单位是线程。

线程概念

  线程是进程中执行运算的最小单位,亦即执行处理机调度的基本单位。如果把进程理解为在逻辑上操作系统所完成的任务,那么线程表示完成该任务的许多可能的子任务之一。例如,假设用户启动了一个窗口中的数据库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就将对数据库的调用表示为一个进程。假设用户要从数据库中产生一份工资单报表,并传到一个文件中,这是一个子任务;在产生工资单报表的过程中,用户又可以输人数据库查询请求,这又是一个子任务。这样,操作系统则把每一个请求――工资单报表和新输人的数据查询表示为数据库进程中的独立的线程。线程可以在处理器上独立调度执行,这样,在多处理器环境下就允许几个线程各自在单独处理器上进行。操作系统提供线程就是为了方便而有效地实现这种并发性

引入线程的好处

(1)易于调度。

(2)提高并发性。通过线程可方便有效地实现并发性。进程可创建多个线程来执行同一程序的不同部分。

(3)开销少。创建线程比创建进程要快,所需开销很少。。

(4)利于充分发挥多处理器的功能。通过创建多线程进程(即一个进程可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线程),每个线程在一个处理器上运行,从而实现应用程序的并发性,使每个处理器都得到充分运行。

进程和线程的关系

(1)一个线程只能属于一个进程,而一个进程可以有多个线程,但至少有一个线程。线程是操作系统可识别的最小执行和调度单位。

(2)资源分配给进程,同一进程的所有线程共享该进程的所有资源。 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共享代码段(代码和常量),数据段(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扩展段(堆存储)。但是每个线程拥有自己的栈段,栈段又叫运行时段,用来存放所有局部变量和临时变量。

(3)处理机分给线程,即真正在处理机上运行的是线程。

(4)线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协作同步。不同进程的线程间要利用消息通信的办法实现同步。

 

处理机管理是操作系统的基本管理功能之一,它所关心的是处理机的分配问题。也就是说把CPU(中央处理机)的使用权分给某个程序,通常把这个正准备进入内存的程序称为作业,当这个作业进入内存后我们把它称为进程。

自从60年代提出进程概念,在操作系统中一直都是以进程作为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的。直到80年代中期,人们又提出了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 ——线程;试图用它来提高系统内程序并发执行的速度,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近几年,线程概念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统中,大多 都已引入了线程概念,而且在新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其它应用软件中,也都纷纷引入了线程,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如果说,在操作系统中引入进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多个程序并发执行,以改善资源利用率及提高系统的吞吐量;那么,在操作系统中再引入线程则是为了减少程序并 发执行时所付出的时空开销,使操作系统具有更好的并发性。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回顾进程的两个基本属性:

(1)进程是一个可拥有资源的独立单位;

(2)进程同时又是——个可以独立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正是由于进程具有这两个基本属性,才使之成为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从而也就构成了进程并发执行的基础。

然而为使程序能并发执行,系统还必须进行以下的一系列操作:

(1)创建进程。系统在创建进程时,必须为之分配其所必需的、除处理机以外的所有资源。如内存空间、I/0设备以及建立相应的PCB。

(2)撤消进程。系统在撤消进程时,又必须先对这些资源进行回收操作,然后再撤消PCB。

(3)进程切换。在对进程进行切换时,由于要保留当前进程的CPU环境和设置新选中进程的CPU环境,为此需花费不少处理机时间。

简言之,由于进程是一个资源拥有者,因而在进程的创建、撤消和切换中,系统必须为之付出较大的时空开销。也正因为如此,在系统中所设置的进程数目不宜过多,进程切换的频率也不宜太高,但这也就限制了并发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如何能使多个程序更好地并发执行,同时又尽量减少系统的开销,已成为近年来设计操作系统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于是,有不少操作系统的学者们想到,可否将进 程的上述属性分开,由操作系统分开来进行处理。即对作为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不同时作为独立分配资源的单位,以使之轻装运行;而对拥有资源的基本单位, 又不频繁地对之进行切换。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线程概念。

在引入线程的操作系统中,线程是进程中的一个实体,是被系统独立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线程自己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只拥有一点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如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栈),但它可与同属一个进程的其它线程共享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一个线程可以创建和撤消另一个线程;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 之间可以并发执行。由于线程之间的相互制约,致使线程在运行中也呈现出间断性。相应地,线程也同样有就绪、阻塞和执行三种基本状态,有的系统中线程还有终 止状态。

线程与进程的比较

线程具有许多传统进程所具有的特征,故又称为轻型进程(Light—Weight Process)或进程元;而把传统的进程称为重型进程(Heavy—Weight Process),它相当于只有一个线程的任务。在引入了线程的操作系统中,通常一个进程都有若干个线程,至少需要一个线程。下面,我们从调度、并发性、 系统开销、拥有资源等方面,来比较线程与进程。

1.调度

在传统的操作系统中,拥有资源的基本单位和独立调度、分派的基本单位都是进程。而在引入线程的操作系统中,则把线程作为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而把进程作 为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使传统进程的两个属性分开,线程便能轻装运行,从而可显著地提高系统的并发程度。在同一进程中,线程的切换不会引起进程的切换,在 由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中的线程时,将会引起进程的切换。

2.并发性

在引入线程的操作系统中,不仅进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而且在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之间,亦可并发执行,因而使操作系统具有更好的并发性,从而能更有效地使 用系统资源和提高系统吞吐量。例如,在一个未引入线程的单CPU操作系统中,若仅设置一个文件服务进程,当它由于某种原因而被阻塞时,便没有其它的文件服 务进程来提供服务。在引入了线程的操作系统中,可以在一个文件服务进程中,设置多个服务线程,当第一个线程等待时,文件服务进程中的第二个线程可以继续运 行;当第二个线程阻塞时,第三个线程可以继续执行,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文件服务的质量以及系统吞吐量。

3.拥有资源

不论是传统的操作系统,还是设有线程的操作系统,进程都是拥有资源的一个独立单位,它可以拥有自己的资源。一般地说,线程自己不拥有系统资源(也有一点必 不可少的资源),但它可以访问其隶属进程的资源。亦即,一个进程的代码段、数据段以及系统资源,如已打开的文件、I/O设备等,可供问一进程的其它所有线 程共享。

4.系统开销

由于在创建或撤消进程时,系统都要为之分配或回收资源,如内存空间、I/o设备等。因此,操作系统所付出的开销将显著地大于在创建或撤消线程时的开销。类 似地,在进行进程切换时,涉及到整个当前进程CPU环境的保存以及新被调度运行的进程的CPU环境的设置。而线程切换只须保存和设置少量寄存器的内容,并 不涉及存储器管理方面的操作。可见,进程切换的开销也远大于线程切换的开销。此外,由于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具有相同的地址空间,致使它们之间的同步和通信的实现,也变得比较容易。在有的系统中,线程的切换、同步和通信都无须操作系统内核的干预 。

2.关于static和普通变量的一些区别

static全局变量与普通的全局变量有什么区别?static局部变量和普通局部变量有什么区别?static函数与普通函数有什么区别?

C语言中讲讲static变量和static函数有什么作用
static关键字有两种意思,你看上下文来判断

1,表示变量是静态存储变量 
表示变量存放在静态存储区. 
2,表示该变量是内部连接 
(这种情况是指该变量不在任何{}之内,就象全局变量那样,这时候加上static) 
,也就是说在其它的.cpp文件中,该变量是不可见的(你不能用).

当static加在函数前面的时候 
表示该函数是内部连接,之在本文件中有效,别的文件中不能应用该函数. 
不加static的函数默认为是全局的. 
也就是说在其他的.cpp中只要申明一下这个函数,就可以使用它. 

1、static全局变量与普通的全局变量有什么区别?static局部变量和普通局部变量有什么区别?static函数与普通函数有什么区别?
    答:全局变量(外部变量)的说明之前再冠以static 就构成了静态的全局变量。全局变量本身就是静态存储方式, 静态全局变量当然也是静态存储方式。 这两者在存储方式上并无不同。这两者的区别虽在于非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是整个源程序,当一个源程序由多个源文件组成时,非静态的全局变量在各个源文件中都是有效的。 而静态全局变量则限制了其作用域, 即只在定义该变量的源文件内有效, 在同一源程序的其它源文件中不能使用它。由于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局限于一个源文件内,只能为该源文件内的函数公用, 因此可以避免在其它源文件中引起错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把局部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存储方式即改变了它的生存期。把全局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作用域, 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static函数与普通函数作用域不同。static函数仅在本文件中使用。只在当前源文件中使用的函数应该说明为内部函数(static),内部函数应该在当前源文件中说明和定义。对于可在当前源文件以外使用的函数,应该在一个头文件中说明,要使用这些函数的源文件要包含这个头文件
    static全局变量与普通的全局变量有什么区别:static全局变量只初使化一次,防止在其他文件单元中被引用;
    static局部变量和普通局部变量有什么区别:static局部变量只被初始化一次,下一次依据上一次结果值;
    static函数与普通函数有什么区别:static函数在内存中只有一份,普通函数在每个被调用中维持一份拷贝

2、如何引用一个已经定义过的全局变量?
     答:extern
     可以用引用头文件的方式,也可以用extern关键字,如果用引用头文件方式来引用某个在头文件中声明的全局变理,假定你将那个变写错了,那么在编译期间 会报错,如果你用extern方式引用时,假定你犯了同样的错误,那么在编译期间不会报错,而在连接期间报错。

3、全局变量可不可以定义在可被多个.C文件包含的头文件中?为什么?
    答:可以,在不同的C文件中以static形式来声明同名全局变量。
    可以在不同的C文件中声明同名的全局变量,前提是其中只能有一个C文件中对此变量赋初值,此时连接不会出错。

3.com,Activex,OLE的定义和作用和什么时候调用

熟悉面向对象编程和网络编程的人一定对ActiveX、OLE和COM/DCOM这些概念不会陌生,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对许多们还是比较模糊的。在具体介绍它们的关系之间,我们还是先明确组件(Component)和对象(Object)之间的区别。

组件是一个可重用的模块,它是由一组处理过程、数据封装和用户接口组成的业务对象(Rules Object)。组件看起来像对象,但不符合对象的学术定义。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组件可以在另一个称为容器(有时也称为承载者或宿主)的应用程序中使用,也可以作为独立过程使用;

 2)组件可以由一个类构成,也可以由多个类组成,或者是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

 3)组件为模块重用,而对象为代码重用。现在,比较流行的组件模型有COM(Component Objiect Module,对象组件模型)/DCOM( Distributed COM,分布式对象组件模型)和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到这里,已经出现了与本文相关的主题COM,而CORBA与本文无关,就不作介绍。

之所以从组件与对象的区别说起,是想让大家明确COM和 CORBA是处在整个体系结构的最底层,如果暂时对此还不能理解,不妨继续往下看,最后在回过头看一看就自然明白了。

现在开始阐述ActiveX、OLE和COM的关系。首先,让大家有一个总体的概念,从时间的角度讲,OLE是最早出现的,然后是COM和ActiveX;从体系结构角度讲,OLE和ActiveX是建立在 COM之上的,所以COM是基础;单从名称角度讲,OLE、ActiveX是两个商标名称,而COM则是一个纯技术名词,这也是大家更多的听说ActiveX和OLE的原因。

既然OLE是最早出现的,那么就从OLE说起,自从Windows操作系统流行以来,“剪贴板”( Clipboard)首先解决了不同程序间的通信问题(由剪贴板作为数据交换中心,进行复制、粘贴的操作),但是剪贴板传递的都是“死”数据,应用程序开发者得自行编写、解析数据格式的代码,于是动态数据交换(Dynamic Data Exchange,DDE)的通信协定应运而生,它可以让应用程序之间自动获取彼此的最新数据,但是,解决彼此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仍然是程序员沉重的负担。

对象的链接与嵌入(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ed,OLE)的诞生把原来应用程序的数据交换提高到“对象交换”,这样程序间不但获得数据也同样获得彼此的应用程序对象,并且可以直接使用彼此的数据内容,其实OLE是Microsoft的复合文档技术,它的最初版本只是瞄准复合文档,但在后续版本OLE2中,导入了COM。

由此可见,COM是应OLE的需求而诞生的,所以虽然COM是OLE的基础,但OLE的产生却在COM之前。 COM的基本出发点是,让某个软件通过一个通用的机构为另一个软件提供服务。COM是应OLE 的需求而诞生,但它的第一个使用者却是OLE2,所以COM与复合文档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实际上,后来COM就作为与复合文档完全无关的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

这样一来, Microsoft就开始“染指”通用平台技术。但是COM并不是产品,它需要一个商标名称。而那时Microsoft的市场专家们已经选用了OLE作为商标名称,所以使用COM技术的都开始贴上了 OLE的标签。虽然这些技术中的绝大多数与复合文档没有关系。Microsoft的这一做法让人产生这样一个误解OLE是仅指复合文档呢?还是不单单指复合文档?其实OLE是COM的商标名称,自然不仅仅指复合文档。但Microsoft自己恐怕无法解释清楚,这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

于是,随着Internet的发展,在1996年春,Microsoft改变了主意,选择ActiveX作为新的商标名称。ActiveX是指宽松定义的、基于COM的技术集合,而OLE仍然仅指复合文档。当然, ActiveX最核心的技术还是COM。

ActiveX和OLE的最大不同在于,OLE针对的是桌面上应用软件和文件之间的集成,而ActiveX则以提供进一步的网络应用与用户交互为主。到这里,大家应该对ActiveX、OLE和COM三者的关系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COM才是最根本的核心技术,所以下面的重点介绍COM。

让对象模型完全独立于编程语言,这是一个非常新奇的思想。这一点从C++和Java的对象概念上,我们就能有所了解。但所谓COM对象究竟是什么呢?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COM看作是某种(软件)打包技术,即把它看作是软件的不同部分,按照一定的面向对象的形式,组合成可以交互的过程和以组支持库。

COM对象可以用C++、Java和VB等任意一种语言编写,并可以用DLL或作为不同过程工作的执行文件的形式来实现。使用COM对象的浏览器,无需关心对象是用什么语言写的,也无须关心它是以DLL还是以另外的过程来执行的。从浏览器端看,无任何区别。这样一个通用的处理技巧非常有用。例如,由用户协调运行的两个应用,可以将它们的共同作业部分作为COM对象间的交互来实现(当然,现在的OLE复合文档也能做到)。为在浏览器中执行从Web服务器下载的代码,浏览器可把它看作是COM对象,也就是说,COM技术也是一种打包可下载代码的标准方法(ActiveX控件就是执行这种功能的)。甚至连应用与本机OS进行交互的方法也可以用COM来指定,例如在Windows和Windows NT中用的是新API,多数是作为COM对象来定义的。可见,COM虽然起源于复合文档,但却可有效地适用于许多软件问题,它毕竟是处在底层的基础技术。用一句话来说,COM是独立于语言的组件体系结构,可以让组件间相互通信。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COM进一步发展为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这就是DCOM,它类似于CORBA的ORB,本文对此将不再做进一步的阐述。通过上面的讲述相信大家一定对ActiveX、OLE和COM/DCOM的关系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

使用Windows的人对于ActiveX控制一定不会陌生,它提供了一种类似于DLL动态链接库的调用,不过它与DLL的唯一区别就是ActiveX不注册不能被系统识别并使用。那么,当我们得到一个ActiveX没有被正确安装且不能使用的消息后,又要安装ActiveX怎么办呢?

1.Regsvr32程序法在Windows的System文件夹下有一个regsvr32.exe的程序,它就是Windows自己带的ActiveX注册和反注册工具。利用它也能够非常方便地注册AcitveX控件,它的用法为:regsvr32/u/s/n/i dllname, dllname其中dllname为ActiveX控件文件名,建议在安装前拷贝到System文件夹下参数有如下意义:

    /u - 反注册控件

    /s - 不管注册成功与否,均不显示提示框

    /c - 控制台输出

    /i - 跳过控件的选项进行安装 (与注册不同)

    /n - 不注册控件,此选项必须与/i 选项一起使用

例如笔者要注册一amovie.ocx控件,则打入 regsvr32 amovie.ocx即可,要反注册它时只需使用 regsvr32 /u amovie.ocx就行了。

2.注册表法所谓注册AcitveX,无非是将一些信息记录在Windows的注册表中,如Shockwave Flash Object控件,我们可以运行Regedit.exe注册表编辑程序,利用关键字进行搜索,然后把搜索得到后的注册表导出为一REG注册表文件,再将其相应的ActiveX文件拷贝到Windows的System文件夹(一般ActiveX的文件名为OCX,安装在Windows的System文件夹内)下,最后在要安装ActiveX的机器上双击导入刚才导出的注册表文件即可完成安装。

 
总结:Activex,OLE,COM都是微软的一些技术标准。Ole比较老后来发展成Activex,再后来发展成为COM OCX,DLL是扩展名。 Activex有两种扩展名OCX和DLL。实际上你可以把它们的扩暂名字调换。 COM作为ActiveX的更新技术,扩展名也有可能是DLL DLL文件还有可能是动态链接库。主要是装载一些函数,可以动态加载。

4.数据结构的堆与树的区别

数据结构中的堆实质上是满足一定性质的完全二叉树:二叉树中任一非叶子结点关键字的值均小于(大于)它的孩子结点的关键字。在小根堆中,第一个元素(完全二叉树的根结点)的关键字最小;大根堆中,第一个元素(完全二叉树的根结点)的关键字最大,显然,堆中任一子树仍是一个堆。

满二叉树:(1)任一个非叶子结点均有两个孩子 (2)对于二叉树的任一层,若该层上有一个结点有孩子,则该层上每一个结点均有孩子。

完全二叉树:满二叉树的最下层从右往左连续地删除若干叶子结点所得到的二叉树。

数据结构中的栈(又名堆栈),指的是一个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的线性表,有顺序栈、链式栈。

5.TCP与UDP的区别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基于连接的协议,也就是说,在正式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一个TCP连接必须要经过三次“对话”才能建立起来,其中的过程非常复杂,我们这里只做简单、形象的介绍,你只要做到能够理解这个过程即可。我们来看看这三次对话的简单过程:主机A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数据包:“我想给你发数据,可以吗?”,这是第一次对话;主机B向主机A发送同意连接和要求同步(同步就是两台主机一个在发送,一个在接收,协调工作)的数据包:“可以,你什么时候发?”,这是第二次对话;主机A再发出一个数据包确认主机B的要求同步:“我现在就发,你接着吧!”,这是第三次对话。三次“对话”的目的是使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同步,经过三次“对话”之后,主机A才向主机B正式发送数据。 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与TCP相对应的协议。它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它不与对方建立连接,而是直接就把数据包发送过去!   UDP适用于一次只传送少量数据、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比如,我们经常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TCP/IP通信是否正常,其实“ping”命令的原理就是向对方主机发送UDP数据包,然后对方主机确认收到数据包,如果数据包是否到达的消息及时反馈回来,那么网络就是通的。例如,在默认状态下,一次“ping”操作发送4个数据包(如图2所示)。大家可以看到,发送的数据包数量是4包,收到的也是4包(因为对方主机收到后会发回一个确认收到的数据包)。这充分说明了UDP协议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没有建立连接的过程。正因为UDP协议没有连接的过程,所以它的通信效果高;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可靠性不如TCP协议高。QQ就使用UDP发消息,因此有时会出现收不到消息的情况。 tcp协议和udp协议的差别 TCP UDP 是否连接 面向连接 面向非连接 传输可靠性 可靠 不可靠 应用场合 传输大量数据 少量数据 速度 慢 快参考资料:

6.如何实现大数相乘

网上搜的,评分较高的。/*--------------------------------------------------------------------------*函数名称: 大数乘法*函数过程:1 输入两个大数作为字符串* 2 作一个双向链表* 3 两个指针分别指向数字字符串的最低位* 4 以第一个数的最低的一个位乘以第二个数的所有项存于链表中* 5 链表首指针移* 6 重复4,5依次从最低位乘到最高位* 7 乘完后因为最低位是链表首,最后一位是链表尾。所以在逆顺输出链表。* 4 直到循环结束*入口参数:numa,numb,result字符串*出口参数:无*--------------------------------------------------------------------------*/ void multiply(char *numa, char *numb ,char *result)//用来储结果的)//计算乘积            {            char *pna = findend(numa);//指向numa的一个指针。point numa      pna 指向乘数的最低位,            char *pnb = findend(numb);//指向numb的一个指针                 //pnb 指向被乘数的最低位,            int along=(int)strlen(numa);//标记数字a的长度;            int blong=(int)strlen(numb);//标记数字b的长度;            int  carry=0,temp_result;//存贮进位  和临时结果的            Node *head,   // 用于存贮头指针            *pstart,  // 用于存贮计算时的首指针            *pnew,    //作于申请新结点            *pgo;     //作为每计算完一行时,回到下一行起始节点用,移位标致来用            head = pstart =new Node;//初始化首结点和头结点。            pstart -> data = 0;            pstart -> next = NULL;            pstart -> ahead = NULL;            while (along--)            {            pgo = pstart;//保存进位点            blong = (int)strlen(numb);//初始化长度            pnb = findend(numb); //初始化指针            while ((blong-- && (blong>=0))|| carry != 0)            {            if(!pstart->next)//如果当前为空结点,则申请新结点            {            pnew = new Node;            pnew -> data = 0;            pnew -> next = NULL;            pnew -> ahead = pstart;            pstart -> next = pnew;            }            if(blong<0)temp_result = carry ;//处理只有进位的情况            else temp_result =(pstart->data+(*pna-48)*(*pnb-48)+carry);//自身值+新值+进位作为新值            pstart -> data = temp_result%10;  //存贮个位            carry = temp_result/10;           //存贮进位            pstart = pstart -> next;          //结点移动            pnb--; //指针移向被乘数高位            }            pstart = pgo->next; //前进一个位置;            pna--;   //指针移向乘数高位            }            pstart =head;//寻找链表的结尾点            while(pstart->next != 0)            {            pstart->data += 48;//!!<<<因为我们的输出是字符。所以再此加上48>>>>  逆顺输出            pstart = pstart->next ;            }            int tip = 0;//转为字符串用            pstart = pstart->ahead ;//找有效字            while(pstart != 0)//输出正序的结果;            {            result[tip++] = pstart->data;            pstart = pstart->ahead ;            }            result[tip] = '\0';            pstart =head;  //释放空间            while(pstart->next != 0)            {            pnew = pstart->next ;delete pstart;            pstart =pnew;            }            return ;            }
7.如何实现字符串的循环移位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