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file总结之二

来源:互联网 发布:绝地求生 mac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13:49
书写规则:
makefile中只应该有一个最终目标,其他的目标只是被这个目标所连带出来的。第一个规则中的目标被确立为最终目标,若第一个规则中有多个目标,则第一个目标被视为最终目标。

\可作为换行符

规则表明了文件的依赖关系和如何生成文件的命令。

如果命令和依赖关系在同一行则之间要加分号,不在同一行需要在命令前加TAB键

make支持的三个通配符,* ? [...],含义与B-Shell一样。
~指当前用户的$HOME目录

make优先在本目录下寻找头文件,可以定义变量VPATH指定搜索路径,以冒号分割,搜索顺序同指定顺序。
关键字vpath比变量VPATH更加灵活,可指定不同文件在不同的搜索目录中,搜索顺序同指定的顺序。
vpath <pattern> 目录 -----如vpath %.c ./src  指定.c文件的搜索路径./src
vpath <pattern> 清除指定文件的搜索路径
vpath    清除所有设置的指定搜索路径

我们可以连续地使用vpath语句,以指定不同搜索策略。如果连续的vpath语句中出现了相同的<pattern>,或是被重复了的<pattern>,那么,make会按照vpath语句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搜索。如:

    vpath %.c foo
    vpath %   blish
    vpath %.c bar

其表示“.c”结尾的文件,先在“foo”目录,然后是“blish”,最后是“bar”目录。

    vpath %.c foo:bar
    vpath %   blish

而上面的语句则表示“.c”结尾的文件,先在“foo”目录,然后是“bar”目录,最后才是“blish”目录。


伪目标:.PHONY:clean
关键字  .PHONY
伪目标可作为最终目标,如果将其放在第一个。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生成多个可执行文件。
  all : prog1 prog2 prog3
    .PHONY : all

    prog1 : prog1.o utils.o
            cc -o prog1 prog1.o utils.o

    prog2 : prog2.o
            cc -o prog2 prog2.o

    prog3 : prog3.o sort.o utils.o
            cc -o prog3 prog3.o sort.o utils.o
伪目标也可以成为依赖
 .PHONY: cleanall cleanobj cleandiff

    cleanall : cleanobj cleandiff
            rm program

    cleanobj :
            rm *.o

    cleandiff :
            rm *.diff

生成多目标时,自动化变量$@表示目标集合,依次取出目标并执行命令
bigoutput littleoutput : text.g
            generate text.g -$(subst output,,$@) > $@

    上述规则等价于:

    bigoutput : text.g
            generate text.g -big > bigoutput
    littleoutput : text.g
            generate text.g -little > littleoutput


静态模式:
静态模式可以更加容易地定义多目标的规则,可以让我们的规则变得更加的有弹性和灵活。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语法:

    <targets ...>: <target-pattern>: <prereq-patterns ...>
            <commands>
            ...


    targets定义了一系列的目标文件,可以有通配符。是目标的一个集合。

    target-parrtern是指明了targets的模式,也就是的目标集模式。

    prereq-parrterns是目标的依赖模式,它对target-parrtern形成的模式再进行一次依赖目标的定义。

这样描述这三个东西,可能还是没有说清楚,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如果我们的<target-parrtern>定义成“%.o”,意思是我们的<target>集合中都是以“.o”结尾的,而如果我们的<prereq-parrterns>定义成“%.c”,意思是对<target-parrtern>所形成的目标集进行二次定义,其计算方法是,取<target-parrtern>模式中的“%”(也就是去掉了[.o]这个结尾),并为其加上[.c]这个结尾,形成的新集合。

所以,我们的“目标模式”或是“依赖模式”中都应该有“%”这个字符,如果你的文件名中有“%”那么你可以使用反斜杠“\”进行转义,来标明真实的“%”字符。

看一个例子:

    objects = foo.o bar.o

    all: $(objects)

    $(objects): %.o: %.c
            $(CC) -c $(CFLAGS) $< -o $@


上面的例子中,指明了我们的目标从$object中获取,“%.o”表明要所有以“.o”结尾的目标,也就是“foo.o bar.o”,也就是变量$object集合的模式,而依赖模式“%.c”则取模式“%.o”的“%”,也就是“foo bar”,并为其加下“.c”的后缀,于是,我们的依赖目标就是“foo.c bar.c”。而命令中的“$<”和“$@”则是自动化变量,“$<”表示所有的依赖目标集(也就是“foo.c bar.c”),“$@”表示目标集(也就是“foo.o bar.o”)。于是,上面的规则展开后等价于下面的规则:

    foo.o : foo.c
            $(CC) -c $(CFLAGS) foo.c -o foo.o
    bar.o : bar.c
            $(CC) -c $(CFLAGS) bar.c -o bar.o

自动生成依赖项:
但是,如果是一个比较大型的工程,你必需清楚哪些C文件包含了哪些头文件,并且,你在加入或删除头文件时,也需要小心地修改Makefile,这是一个很没有维护性的工作。为了避免这种繁重而又容易出错的事情,我们可以使用C/C++编译的一个功能。大多数的C/C++编译器都支持一个“-M”的选项,即自动找寻源文件中包含的头文件,并生成一个依赖关系。例如,如果我们执行下面的命令:

    cc -M main.c

其输出是:

    main.o : main.c defs.h

于是由编译器自动生成的依赖关系,这样一来,你就不必再手动书写若干文件的依赖关系,而由编译器自动生成了。需要提醒一句的是,如果你使用GNU的C/C++编译器,你得用“-MM”参数,不然,“-M”参数会把一些标准库的头文件也包含进来。

gcc -M会输出标准库的文件,应该采用-MM

其实就是执行gcc的命令生成一个文件,在主makefile文件中将此文件引入即可。方便编译。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