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活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应聘淘宝外包客服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4:11

活着的意义是幸福,幸福是对美的体验。如何才能体验到更多美呢?

美如空气,无处不在。美又如露珠,在清冷的早晨闪着水晶般的光芒,短暂停留后无声地消逝。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修行六年,开悟成佛,悟得了人生的真谛与幸福的活法。下面就我个人的经历以及现阶段的需求,总结下写给我自己的追求幸福的三个活法:

  1. 谦卑
  2. 宁静
  3. 关爱

谦卑是种心态。“谦”是知晓内心之微小与不足,“卑”是看到外界之大与神奇。刘备三顾茅庐,杨时程门立雪,抱着的都是一颗谦卑的心。谦卑让人保持求知,谦卑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谦卑中带有尊敬与敬畏,谦卑是一种空杯者的心态。

回顾自己的过往,无论在网络论坛,还是现实中与他人相处,有不少时候,都比较“要强”,爱逞口舌之快。每当这种境况发生时,经过会导致对方和自己都不愉快,特别是当对方也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非常要强的人时。如果能持有一颗谦卑的心,那么很多愤怒和懊丧就都可以避免掉,并且能更好地把争议点讨论清楚,把合作的事情做得更好。

谦卑不是软弱,谦卑是放下自我。谦卑是思考,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学诚法师有一则见行堂语说:“看不起别人,看不惯别人,看不上别人,看别人不顺眼,这都是错误的,都是因为自己内心有毛病,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的原因,所以需要修行,需要改正。”谦卑是看到别人的好处。以谦卑的心态做人做事,这就是修行,能让自己看见更多美好,体味更多幸福。

宁静是种境界。“宁”是心神安定,不焦不躁。“静”是云淡风轻,万物空灵。“静”字非常有意思,拆开来,是“争”和“青”,即争得/赢取青春。很多成功学书籍里的大道理,都不及这一个静字。

当下社会很浮躁,特别是互联网界。比如微博,吸引了很多用户,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大量“链接”。但这些大都是人与外界的链接,缺少人与自己内心的链接。当向外的链接过多,向内的链接过少时,人就容易浮躁。克制浮躁的妙方就是寻求内心的宁静。

宁静是很切实的体验。学者的挑灯夜读,厨师的切菜剁丝,乔丹的灌篮,维修工人认真地拧一颗螺钉,所有工作,当从事的人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在做时,整个空气中都会充满着不可言的美。宁静是融合,是将人化于所做的事中,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洋溢着幸福。

宁静还是一把利刃,能化解世间的难题。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看似棘手,难以解决。这时很容易浅尝辄止,很轻易就逃避:这太难了,以后再解决。或者说:这问题非我所长,我解决不了。于是就去逛逛微博打发时间,或挑些简单的事情来做。然而实际上,我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对于大部分难题,如果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沉下心去思考如何解决,就会感觉冥冥之中自有天助。当一步一步往前走时,往往会柳暗花明,甚至发现原本很简单。做完时,内心则充满着喜悦。这份喜悦,是微博等媒体永远不能给予的。

宁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验,宁静不是为了致远,宁静就是宁静,宁静是幸福的心境。

关爱是发自内心的行动。“关”是关心,记惦某人某事。“爱”是爱护,爱是心之朋友。谦卑是将自己掏空,宁静是吸纳外界之美,关爱则是给予和付出。

不少互联网公司,比如亚马逊,比如阿里巴巴,企业的价值观中都有客户第一。客户第一,就是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努力让自己的工作,能让客户更满意。如果员工缺少对客户发自内心的关爱,这往往就会成为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地。

关爱是情感。是否记得曾经为之心动的女孩,你会在乎下雨天她是否带了伞,你会在乎即将到来的夏天她是否有新衣裳穿,你会在她哭时觉得烦躁,在她笑时觉得开心。懂得关爱,能让你追求到心爱的女孩,能让家庭和睦,能让团队充满凝聚力,甚至能让企业基业长青。

谦卑做人,宁静做事,关爱他人,这就是我写给自己的活法。这是一场修行,现阶段我还有很多不足,但愿意为之修行一辈子。

写在最后:从标题到文章内容,很强调这是写给我自己的活法。除了谦卑、宁静和关爱,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活法,比如勤奋、诚实、耐心、激情等等,还可以直接遵循佛教里的八正道和修行戒律来做。我推荐每个人都应该去找到适合自己当下的活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体验更多美,让自己、让整个世界更幸福。

 

幸福是什么

马斯洛总结的五个需求层次,是理性的分析与归纳。应用到个体时,需加上感性的浪漫与发散。对我来说,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简化为三层:

  1. 生存
  2. 自我完善、财富自由
  3. 体验并创造美

幸福是对美的体验,这是第三层次的需求。要获取幸福,就是要让第三层次的需求得到尽可能多的满足。这离不开第一层次的生存需求,以及第二层次的自我完善和财富自由。

这三个层次不是通关制,不是达到了第一个层次,才能进入第二个或第三个层次,而是三个层次同时存在,并且含义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对我来说,读大学时,生存需求是不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这个需求通过家庭支助和课余打工得到了满足。第二层需求里的自我完善,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锻炼个人品德和社会生存能力。财富自由在大学时期很简单,对我来说就是能賺点闲钱,买自己喜欢的书。第三层次在大学时期有很多,比如与红友们品味红楼,与诗友们点评诗歌,以及同学之间对科学的畅想和讨论。大学时期,现在回想起来,是简单而幸福的。简单是因为欲求不多,需求简单。幸福是因为体验甚至创造了部分美好。

当然,大学时的我,也有不少不幸福。比如第二层次的财富自由,其实除了买书,我还很想能有闲钱出去旅游。但靠家教賺钱很有限,有时为了买书,我还得饿饿肚子一天只吃三个馒头。还有第三层次的需求里,我很想拥有一份爱情,但在大二时追求过一个女孩,尚未开始就已结束,倍受打击。直到大四开始的另一段恋情才让我在爱情方面拥有了美的体验。

生存需求是基本需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是不可能长期拥有幸福的。第二层次的自我完善和财富自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能有资本去体验未曾体验过的美,从而在第三层次上得到更多满足。

生存、自我完善和获取财富自由,本身也可以充满美的体验。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追随我心,让兴趣与工作保持一致。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兴趣和工作很难完全重合。重合度超过一半就已经不错,这是现实的生活。

幸福和需求密切相关,需求来自内心的欲求。想拥有幸福,就需要好好地去管理欲求。心如止水,无欲无求,那是佛陀的幸福境界,我们常人不可及。我们可做的是让需求真真切切地贴近自己的内心,要大胆地剔除掉一切虚妄的欲求,比如活得比他人好的攀比欲求,比如拯救人类的狂妄欲求,以及抢劫、淫邪等有悖普世道德的欲求等等。

除了来自个人内心的欲求,需求还不得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中国社会中的有很多三明治,面对现实,不得不考虑:

  • 房子。是的,我在谈论房子。虽然你可以租房,但中国当下这个大环境下,父母的唠叨、孩子的户口和教育、生活的心态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会迫使你或迟或早在这或在那去拥有一套房子。没办法,这里是中国,我们是三明治,活着的部分意义就是去适应当下。
  • 车子。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段子:

    梁朝伟有时闲着闷了,会临时中午去机场,随便赶上哪班就搭上哪班机,比如飞到伦敦,独自蹲在广场上喂一下午鸽子,不发一语,当晚再飞回香港,当没事发生过,突然觉得这 TM 才叫生活。

    这个段子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夸张。但从其疯狂转发和衍生出的各种版本来看,大家内心都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份“随时去喂外国鸽子的自由”。车子能让我们拥有一定程度上的“交通自由”。城市的车子会越来越多,这是对自由的追求。

  • 孩子。这个肯定会有争议,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选择了不要孩子。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活在中国,孩子是给自己以及父母辈最好的礼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看似我们早就不受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了,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很多传统观念依旧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

房子、车子、孩子,这些可能并非你的初始需求,但在社会环境下,拥有这些往往能让你活得更舒适、更恬然。特别是孩子,会让父母在自我完善和美的体验中收获很多。大隐隐于市,“隐”可以理解为生活的智者,“隐于市”可理解为与大众的生活保持一样。淘宝的一位高管曾说,可以保有自己的特色,但没必要去搞特别。总之,面对外在环境,保持顺流而活的心态,可以让幸福来得更容易。

每个人的生存需求、自我完善、财富自由以及对美的定义都不尽相同。需求定义和欲求管理是“知”的层面,在“行”的层面,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呢?这和“活法”密切相关。有很多“活法”值得思考和实践,比如诚实、谦虚、正直等等。这些“活法”,会影响做人做事,并最终决定我们能否活得幸福。

 

 

活着的意义

 

也许因为是学物理的原因,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每次仰望星空,或想起微观世界,心里都会发虚得紧。茫茫大宇宙中,有了地球,有了我,这一切究竟是为何?我们从哪里来?我是谁?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哲学、宗教、科学的解释都无法让我信服,我甚至怀疑这些问题本身的意义:即便找到了答案,又有何用?

我们从哪里来?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想概念的投影,我们是洞穴人,就如黑客帝国一样,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只是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你我。身为人类,我们有原罪,我们一生都需要救赎。在科学领域,大爆炸理论、第十二颗天体等等,一切看似很“科学”,但究其源头,依旧是未知的,依旧无法让人心安。总之,我们“莫名其妙”地来到了人间。这并非是一个非要找到答案的问题,或许,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柏拉图想引导我们走出洞穴,但洞穴之外未尝不是一个更大的洞穴。科学则更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甚至因为原子武器、外星文明等等因素,科学给出的答案会是整个人类的毁灭。佛教里有轮回的概念,但对于未能皈依三宝的大众来说,轮回只是一个美妙的善意的谎言。相信轮回,那是信仰的幸福;不相信,也不会带来什么悲哀。要到哪里去,更多的取决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今生如何活。

以上两个问题,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都是通过上帝的存在或生命的轮回等假设来解答,我们选择相信即可。信仰通过简单给人快乐。

我是谁?今生应该如何活着?与前面两个问题不同,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去寻找到答案的。

活着是为了追求真理吗?像我这种人,和愚公类似,属于《第三种“没信仰”》。愚公其实还相信“真”的,相信世间万“相”的背后,依旧有真的存在,至于真是什么,未必需要去探求,但愚公相信“真”的存在。我却连“真”的存在都质疑。真理是什么?拿科学来说,无论是原子、分子,还是万有引力、电磁场,抑或光速不可超越、测不准原理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在自己的大脑中,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分析和概念总结,这些其实都是主观的。看似理性、客观的科学,其根基是人类的感性和主观。就如欧氏几何,其依赖的假设之一是: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这个假设是不可证的,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性总结。如果修改这一假设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两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我们将得到一个全新的几何体系,和欧氏几何一样,也非常严谨完备,只是这一套体系对我们现实世界没什么用。但这未必就能说明欧氏几何更“真”。实际上,就如牛顿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关系一样,比欧氏几何更能描述宇宙物理世界的是黎曼几何。科学是为了“方便”。无论是牛顿力学还是黎曼几何,都是我们大脑中的概念。并非存在“曲线”,“曲线”不是东西,“力”也是纯概念,是我们用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思维符号。E=mc^2 很漂亮,但其本质和“爱给人力量”一样,都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并不是“真理”。

各种宗教,最打动我的,是它们都在宣扬一种活法。比如佛教里,有四圣谛和八正道,比丘有很多戒律。所有这些,包括轮回的观念,都是为了让人在今世活得更好,活得心如大海,能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哭笑沉浮、生老病死。宗教带给人的是善与美。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幸福,我们拥有什么,应该追求什么,可以放弃什么,所有这些问题,在各个宗教里都有解答。即便不信教,比如愚公,比如我,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有意义的“活法”。比如佛教里的五戒,不杀生是教我们要慈悲,不偷盗是教我们要自立,不妄语是教我们要与人和谐相处,不邪淫和不纵酒是让我们能分辨快感和幸福。活着就是当下,今天是明天的“从哪里来”,明天是今天的“到哪里去”。活好今天,于我,上面三个问题就都有了答案。

这样,活着的意义变得非常清晰简单:

活着的意义就是幸福 —— 自己、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我的定义是:

幸福是对美的体验。你爱的人也爱你,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挑灯夜读书、攀岩、扶老奶奶过马路、产品上线等等,这里面都有美在流动。美可以在“真”的追求中,美可以在“善”的行动中,美无所不在,像水像空气一样,轻轻一捏,美中就可以掉出一滴幸福来。

可是世间很多人活得很苦,活得不幸福。不是因为没有幸福,而是因为幸福如空气,风起来时,我们能感受到凉爽,云淡风清时,我们却经常忽略了自己的呼吸。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