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树

来源:互联网 发布:什么是淘宝大促商品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04:46

先摆模板。。。

//线模板
struct line
{

int left,right;//左端点、右端点
int n;//
记录这条线段出了多少次,默认为0
};
struct line a[100];
int sum;
//
建立
void build(int s,int t,int n)
{

int mid=(s+t)/2;
a[n].left=s;
a[n].right=t;
if (s==t) return;
a[n].left=s;
a[n].right=t; 
build(s,mid,2*n);
build(mid+1,t,2*n+1);

//

void insert(int s,int t,int step)//
入的线段的左端点和右端点、以及线中的某条线
{     if (s==a[step].left && t==a[step].right)
      {
            a[step].n++;//
入的线段匹配条线段的记录+1
            return;//
束返回
      }
      if (a[step].left==a[step].right)   return;//
线线子,束返回
      int mid=(a[step].left+a[step].right)/2;
      if (mid>=t)    insert(s,t,step*2);//
如果中点在t的右则应该插入到左
      else if (mid<s)    insert(s,t,step*2+1);//
如果中点在s的左则应该插入到右
      else//
,中点一定在st,把待插线段分成半分别插到左右子里面
      {
            insert(s,mid,step*2);
            insert(mid+1,t,step*2+1);
      }
}
//
访问
void count (int s,int t,int step)
{   

 if (a[step].n!=0)

sum=sum+a[step].n*(t-s+1);
 if (a[step].left==a[step].right)

return;
     int mid=(a[step].left+a[step].right)/2;
     if (mid>=t)

count(s,t,step*2);
     else

 if (mid<s)

 count(s,t,step*2+1);
     else
     {
            count(s,mid,step*2);
            count(mid+1,t,step*2+1);
      }
}

下面来自某大牛解释:

线段树的定义

定义1 长度为1的线段称为元线段。

定义2 一棵树被成为线段树,当且仅当这棵树满足如下条件:

(1    该树是一棵二叉树。

(2    树中每一个结点都对应一条线段[a,b]

(3    树中结点是叶子结点当且仅当它所代表的线段是元线段。

(4    树中非叶子结点都有左右两个子树,做子树树根对应线段[a , (a + b ) / 2],右子树树根对应线段[( a + b ) / 2 , b]。

但是这种二叉树较为平衡,和静态二叉树一样,提前根据应用的部分建立好树形结构。针对性强,所以效率要高。一般来说,动态结构较为灵活,但是速度较慢;静态结构节省内存,速度较快。

              线段树的性质与时空复杂度简介

下面介绍线段树的两个性质(证明略)。

性质1 长度范围为[1,L]的一棵线段树的深度不超过log(L-1) + 1。

性质2 线段树把区间上的任意一条长度为L的线段都分成不超过2logL条线段。

空间复杂度 存储一棵线段树的空间复杂度一般为O(L)。

时间复杂度 对于插入线段、删除线段,查找元素,查找区间最值等操作,复杂度一般都是O(log L)。

线段树主要应用了平衡与分治的性质,所以基本时间复杂度都和log有关。我们在应用线段树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尽量在构造好线段树的时候,使每种操作在同一层面上操作的次数为O(1),这样能够维持整体的复杂度O(log L)。

例题:

在自然数,且所有的数不大于30000的范围内讨论一个问题:现在已知n条线段,把端点依次输入告诉你,然后有m个询问,每个询问输入一个点,要求这个点在多少条线段上出现过;

最基本的解法当然就是读一个点,就把所有线段比一下,看看在不在线段中;

每次询问都要把n条线段查一次,那么m次询问,就要运算m*n次,复杂度就是O(m*n)

这道题m和n都是30000,那么计算量达到了10^9;而计算机1秒的计算量大约是10^8的数量级,所以这种方法无论怎么优化都是超时

-----

因为n条线段是固定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每次都把n条线段查一遍有大量的重复和浪费;

线段树就是可以解决这类问题的数据结构

举例说明:已知线段[2,5] [4,6] [0,7];求点2,4,7分别出现了多少次

在[0,7]区间上建立一棵满二叉树:(为了和已知线段区别,用【】表示线段树中的线段)

                                【0,7
                         /                  \
                  【0,3】                      【4,7】
                  /      \                     /     \
             【0,1】     【2,3】          【4,5】      【6,7】
             /      \   /      \        /      \      /     \
        【0,0】【1,1】【2,2】 【3,3】【4,4】 【5,5】 【6,6】【7,7】

每个节点用结构体:

struct line
{
      int left,right;//
左端点、右端点
      int n;//
记录这条线段出现了多少次,默认为0
}a[16];

和堆类似,满二叉树的性质决定a[i]的左儿子是a[2*i]、右儿子是a[2*i+1];

然后对于已知的线段依次进行插入操作:

从树根开始调用递归函数insert

void insert(int s,int t,int step)//要插入的线段的左端点和右端点、以及当前线段树中的某条线段
{
      if (s==a[step].left && t==a[step].right)
      {
            a[step].n++;//
插入的线段匹配则此条线段的记录+1
            return;//插入结束返回
      }
      if (a[step].left==a[step].right)   return;//当前线段树的线段没有儿子,插入结束返回
      int mid=(a[step].left+a[step].right)/2;
      if (mid>=t)    insert(s,t,step*2);//如果中点在t的右边,则应该插入到左儿子
      else if (mid<s)    insert(s,t,step*2+1);//如果中点在s的左边,则应该插入到右儿子
      else//否则,中点一定在s和t之间,把待插线段分成两半分别插到左右儿子里面
      {
            insert(s,mid,step*2);
            insert(mid+1,t,step*2+1);
      }
}

三条已知线段插入过程:

[2,5]

--[2,5]与【0,7】比较,分成两部分:[2,3]插到左儿子【0,3】,[4,5]插到右儿子【4,7】

--[2,3]与【0,3】比较,插到右儿子【2,3】;[4,5]和【4,7】比较,插到左儿子【4,5】

--[2,3]与【2,3】匹配,【2,3】记录+1;[4,5]与【4,5】匹配,【4,5】记录+1

[4,6]

--[4,6]与【0,7】比较,插到右儿子【4,7】

--[4,6]与【4,7】比较,分成两部分,[4,5]插到左儿子【4,5】;[6,6]插到右儿子【6,7】

--[4,5]与【4,5】匹配,【4,5】记录+1;[6,6]与【6,7】比较,插到左儿子【6,6】

--[6,6]与【6,6】匹配,【6,6】记录+1

[0,7]

--[0,7]与【0,7】匹配,【0,7】记录+1

插入过程结束,线段树上的记录如下(红色数字为每条线段的记录n):

                      0,7
                                                    1
                               /                                            \
                     
0,3                                           4,7
                         0                                                     0
                 /                 \                                     /                 \
       
0,1                 2,3                4,5                6,7
            0                           1                          2                         0
          /    \                      /      \                     /     \                    /      \
0,0 1,1 2,2 3,3 4,4 5,5 6,6 7,7
     0            0            0            0            0            0           1           0

询问操作和插入操作类似,也是递归过程,略

2——依次把【0,7】 【0,3】 【2,3】【2,2】的记录n加起来,结果为2

4——依次把【0,7】 【4,7】 【4,5】【4,4】的记录n加起来,结果为3

7——依次把【0,7】 【4,7】 【6,7】【7,7】的记录n加起来,结果为1

不管是插入操作还是查询操作,每次操作的执行次数仅为树的深度——logN

建树有n次插入操作,n*logN,一次查询要logN,m次就是m*logN;总共复杂度O(n+m)*logN,这道题N不超过30000,logN约等于14,所以计算量在10^5~10^6之间,比普通方法快了1000倍;


线段树至少支持下列操作:
Insert(t,x):将包含在区间 int 的元素 x 插入到树t中;
Delete(t,x):从线段树 t 中删除元素 x;
Search(t,x):返回一个指向树 t 中元素 x 的指针。

编辑本段基本结构

线段树是建立在线段的基础上,每个结点都代表了一条线段[a,b]。长度为1的线段称为元线段。非元线段都有两个子结点,左结点代表的线段为[a,(a + b) / 2],右结点代表的线段为[((a + b) / 2)+1,b]。
右图就是一棵长度范围为[1,5]的线段树。
长度范围为[1,L] 的一棵线段树的深度为log (L) + 1。这个显然,而且存储一棵线段树的空间复杂度为O(L)。
线段树支持最基本的操作为插入和删除一条线段。下面以插入为例,详细叙述,删除类似。
将一条线段[a,b] 插入到代表线段[l,r]的结点p中,如果p不是元线段,那么令mid=(l+r)/2。如果b<mid,那么将线段[a,b] 也插入到p的左儿子结点中,如果a>mid,那么将线段[a,b] 也插入到p的右儿子结点中。
插入(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 (Log N)。

编辑本段实际应用

上面的都是些基本的线段树结构,但只有这些并不能做什么,就好比一个程序有输入没输出,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最简单的应用就是记录线段有否被覆盖,并随时查询当前被覆盖线段的总长度。那么此时可以在结点结构中加入一个变量int count;代表当前结点代表的子树中被覆盖的线段长度和。这样就要在插入(删除)当中维护这个count值,于是当前的覆盖总值就是根节点的count值了。
另外也可以将count换成bool cover;支持查找一个结点或线段是否被覆盖。
实际上,通过在结点上记录不同的数据,线段树还可以完成很多不同的任务。例如,如果每次插入操作是在一条线段上每个位置均加k,而查询操作是计算一条线段上的总和,那么在结点上需要记录的值为sum。
这里会遇到一个问题:为了使所有sum值都保持正确,每一次插入操作可能要更新O(N)个sum值,从而使时间复杂度退化为O(N)。
解决方案是Lazy思想:对整个点进行的操作,先在结点上做标记,而并非真正执行,直到根据查询操作的需要分成两部分。
根据Lazy思想,我们可以在不代表原线段的结点上增加一个值toadd,即为对这个结点,留待以后执行的插入操作k值的总和。对整个结点插入时,只更新sum和toadd值而不向下进行,这样时间复杂度可证明为O(logN)。
对一个toadd值为0的结点整个进行查询时,直接返回存储在其中的sum值;而若对toadd不为0的一部分进行查询,则要更新其左右子结点的sum值,然后把toadd值传递下去,再对这个查询本身,左右子结点分别递归下去。时间复杂度也是O(logN)。

补充几点说明:

(1)我采用静态方法构建线段树,即用数组来做,左子树为 2*i,右子树为 2*i+1。按照保守估计,数组空间一般开N*4,用到的空间实质上是N*2-1,但是考虑到中间会有一些空间没有使用,特别是最底层的。粗略地想,假设最底层只有最后两个空间有用到,那么这一层前面的空余空间就约为N*2了。所以N*4是足够的。

(2)这部分一般来说涉及到下面几个函数:pushUp(由下往上更新修改后的数据),build(初始化线段树),update(修改叶子结点的数据),query(查询区间数据)

(3)线段树本身并不保存当前区间具体是什么,而是由函数传递两个变量l, r 来记录当前的具体区间,这样做可节省大量空间开销,详细参见代码。

(4)前文已出现过的,后面不再重复,包括函数参数的说明。


题目:

hdu 1166 敌兵布阵

大意:敌人有N个营地,一开始知道每个营地的人数。

            接下来会询问四种命令:(1) Add i j,i 和 j 为正整数,表示第i个营地增加j个人(j不超过30);
                                                        (2) Sub i j ,i 和 j 为正整数,表示第i个营地减少j个人(j不超过30);
                                                        (3) Query i j , i 和 j 为正整数,i <= j,表示询问第i到第j个营地的总人数;
                                                        (4) End 表示结束,这条命令在每组数据最后出现。

            遇到Query则作出回答,遇到End则结束本次数据的询问。其他则修改相关营地的数据。(显然,Sub 可以归并到 Add 操作)


思路

对于每一组数据,用build初始化线段树,每个结点保存区间[i, j]内的总人数。叶子结点即是每个营地的人数,这个由输入给出,对于内结点,则采取pushUp由下往上传递值。

对于Add 操作(包括Sub操作),可以用update来修改叶子结点的值,与build相似,内结点采取pushUp更新其值。

对于Query 操作,用query来查看区间的人数。对于没有在一个存储区间表示出来的空间,则采取同时向两边走,覆盖后返回其值的方式取值,详细见代码。


函数接口

pushUp(int cur)      // cur 表示当前数组的实际下标。

build(int l, int r, int cur)     // [l, r] 表示当前数组存储的值的区间,即前面所说的由函数传入值表示。

update(int i, int val, int l, int r, int cur)     // i 表示需要更新值的数组实际下标,即线段树的相应的叶子结点,val 表示需要增加的值(对于Sub操作,主函数传入-val)。

query(int curL, int curR, int l, int r, int cur)    // [curL, curR] 表示需要查询的区间


代码如下:

[cpp] view plaincopy
  1. #include<cstdio>  
  2. using namespace std;  
  3. const int MAX = 50000 + 10;         //数据范围  
  4. int sum[MAX << 2];          //保存各个范围的sum值  
  5. void pushUp(int cur){  
  6.     //检查下层数据,更新当前的sum值  
  7.     sum[cur] = sum[cur << 1] + sum[cur << 1 | 1];  
  8. }  
  9. void build(int l, int r, int cur){  
  10.     //初始化线段树  
  11.     if(l == r){  
  12.         scanf("%d",&sum[cur]);  
  13.         return;  
  14.     }  
  15.     int mid = (l + r) >> 1;  
  16.     build(l, mid, cur << 1);  
  17.     build(mid + 1, r, cur << 1 | 1);  
  18.     //更新当前的sum  
  19.     pushUp(cur);  
  20. }  
  21. void update(int i, int val, int l, int r, int cur){  
  22.     //更新范围i的值,并向上传递sum  
  23.     if(l == r){  
  24.         sum[cur] += val;  
  25.         return;  
  26.     }  
  27.     int mid = (l + r) >> 1;  
  28.     if(i <= mid){  
  29.         update(i, val, l, mid, cur << 1);  
  30.     }  
  31.     else{  
  32.         update(i, val, mid+1, r, cur << 1 | 1);  
  33.     }  
  34.     //传递sum值  
  35.     pushUp(cur);  
  36. }  
  37. int query(int curL, int curR, int l, int r, int cur){  
  38.     //查询curL 至 curR 的 sum  
  39.     if(curL <= l && curR >= r){  
  40.         return sum[cur];  
  41.     }  
  42.     int mid = (l + r) >> 1;  
  43.     int result = 0;  
  44.     if(curL <= mid){  
  45.         result += query(curL, curR, l, mid, cur << 1);  
  46.     }  
  47.     if(curR > mid){  
  48.         result += query(curL, curR, mid+1, r, cur << 1 | 1);  
  49.     }  
  50.     return result;  
  51. }  
  52. int main(){  
  53.     int k = 1;  //当前例子编号  
  54.     int t;      //样例数  
  55.     int n;      //营地数  
  56.     scanf("%d",&t);  
  57.     while(t--){  
  58.         scanf("%d",&n);  
  59.         build(1,n,1);  
  60.         printf("Case %d:\n",k++);  
  61.         char s[10];  
  62.         int i,j;  
  63.         while(scanf("%s",s) != EOF){  
  64.             if(s[0] == 'E')break;  
  65.             scanf("%d %d",&i, &j);  
  66.             switch(s[0]){  
  67.                 case 'A': update(i, j, 1, n, 1); break;  
  68.                 case 'S': update(i, -j, 1, n, 1); break;  
  69.                 case 'Q': printf("%d\n",query(i, j, 1, n, 1)); break;  
  70.             }  
  71.         }  
  72.     }  
  73.     return 0;  
  74. }  
   建议把这几个典型题目看一遍.因为线段树太灵活了. http://blog.csdn.net/that163/article/details/824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