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套节字)基本概念---linux进程间通信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代购蔻驰包真假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2 23:29

转一篇文章,我觉得写得很好。

socket(套节字)基本概念---linux进程间通信

socket
    socket的英文原义是“孔”或“插座”。最初socket是为支持TCP/IP协议而开发的,现在它已被认为是开发非RPC Windows网络应用程序的最好途径。在这里作为4BDS UNIX的进程通信机制,取后一种意义。socket非常类似于电话插座。以一个国家级电话网为例。电话的通话双方相当于相互通信的2个进程,区号是它的 网络地址;区内一个单位的交换机相当于一台主机,主机分配给每个用户的局内号码相当于socket号。任何用户 在通话之前,首先要占有一部电话机,相当于申请一个socket;同时要知道对方的号码,相当于对方有一个固定的socket。然后向对方拨号呼叫,相当 于发出连接请求(假如对方不在同一区内,还要拨对方区号,相当于给出网络地址)。对方假如在场并空闲(相当于通信的另一主机开机且可以接受连接请求),拿 起电话话筒,双方就可以正式通话,相当于连接成功。双方通话的过程,是一方向电话机发出信号和对方从电话机接收信号的过程,相当于向socket发送数据 和从socket接收数据。通话结束后,一方挂起电话机相当于关闭socket,撤消连接。

   在电话系统中,一般用户只能感受到本地电话机和对方电话号码的存在,建立通话的过程,话音传输的过程以及整个电话系统的技术细节对他都是透明的,这也与 socket机制非常相似。socket利用网间网通信设施实现进程通信,但它对通信设施的细节毫不关心,只要通信设施能提供足够的通信能力,它就满足 了。

    至此,我们对socket进行了直观的描述。抽象出来,socket实质上提供了进程通信的端点。进程通信之前,双方首先必须各自创建一个端点,否则是没有办法建立联系并相互通信的。正如打电话之前,双方必须各自拥有一台电话机一样。在网间网内部,每一个socket用一个半相关描述:(协议,本地地址, 本地端口)一个完整的socket有一个本地唯一的socket号,由操作系统分配。最重要的是,socket是面向客户/服务器模型而设计的,针对客户和服务器程序提供不同的socket系统调用。客户随机申请一个socket (相当于一个想打电话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台入网电话上拨号呼叫),系统为之分配一个socket号;服务器拥有全局公认的socket,任何客户都可以向它发出连接请求和信息请求(相当于一个被呼叫的电话拥有一个呼叫方知道的电话号码)。

    socket利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巧妙地解决了进程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问题。服务器socket半相关为全局所公认非常重要。读者不妨考虑一下,两个完全随机的用户进程之间如何建立通信?假如通信双方没有任何一方的socket固定,就好比打电话的双方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要通话是不可能的。

socket编程原理
问题的引入
    UNIX系统的I/O命令集,是从Maltics和早期系统中的命令演变出来的,其模式为打开一读/写一关闭(open-write-read- close)。在一个用户进程进行I/O操作时,它首先调用“打开”获得对指定文件或设备的使用权,并返回称为文件描述符的整型数,以描述用户在打开的文件或设备上进行I/O操作的进程。然后这个用户进程多次调用“读/写”以传输数据。当所有的传输操作完成后,用户进程关闭调用,通知操作系统已经完成了对某对象的使用。

    TCP/IP协议被集成到UNIX内核中时,相当于在UNIX系统引入了一种新型的I/O操作。UNIX用户进程与网络协议的交互作用比用户进程与传统的 I/O设备相互作用复杂得多。首先,进行网络操作的两个进程在不同机器上,如何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其次,网络协议存在多种,如何建立一种通用机制以支持 多种协议?这些都是网络应用编程界面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UNIX系统中,网络应用编程界面有两类:UNIX BSD的套接字(socket)和UNIX System V的TLI。由于Sun公司采用了支持TCP/IP的UNIX BSD操作系统,使TCP/IP的应用有更大的发展,其网络应用编程界面──套接字(socket)在网络软件中被广泛应用,至今已引进微机操作系统 DOS和Windows系统中,成为开发网络应用软件的强有力工具,本章将要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套接字编程基本概念

    网间进程通信 : 进程通信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单机系统。由于每个进程都在自己的地址范围内运行,为保证两个相互通信的进程之间既互不干扰又协调一致工作,操作系统为进程通信提供了相应设施,如UNIX BSD中的管道(pipe)、命名管道(named pipe)和软中断信号(signal),UNIX system V的消息(message)、共享存储区(shared memory)和信号量(semaphore)等,但都仅限于用在本机进程之间通信。网间进程通信要解决的是不同主机进程间的相互通信问题(可把同机进程通信看作是其中的特例)。为此,首先要解决的是网间进程标识问题。同一主机上,不同进程可用进程号(process ID)唯一标识。但在网络环境下,各主机独立分配的进程号不能唯一标识该进程。例如,主机A赋于某进程号5,在B机中也可以存在5号进程,因此,“5号进程”这句话就没有意义了。

    其次,操作系统支持的网络协议众多,不同协议的工作方式不同,地址格式也不同。因此,网间进程通信还要解决多重协议的识别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TCP/IP协议引入了下列几个概念。

    端口 : 网络中可以被命名和寻址的通信端口,是操作系统可分配的一种资源.按照OSI七层协议的描述,传输层与网络层在功能上的最大区别是传输层提供进程通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通信的最终地址就不仅仅是主机地址了,还包括可以描述进程的某种标识符。为此,TCP/IP协议提出了协议端口 (protocol port,简称端口)的概念,用于标识通信的进程。端口是一种抽象的软件结构(包括一些数据结构和I/O缓冲区)。应用程序(即进程)通过系统调用与某端口建立连接(binding)后,传输层传给该端口的数据都被相应进程所接收,相应进程发给传输层的数据都通过该端口输出。在TCP/IP协议的实现中,端口操作类似于一般的I/O操作,进程获取一个端口,相当于获取本地唯一的I/O文件,可以用一般的读写原语访问之。
    类似于文件描述符,每个端口都拥有一个叫端口号(port number)的整数型标识符,用于区别不同端口。由于TCP/IP传输层的两个协议TCP和UDP是完全独立的两个软件模块,因此各自的端口号也相互独 立,如TCP有一个255号端口,UDP也可以有一个255号端口,二者并不冲突。端口号的分配是一个重要问题。有两种基本分配方式:第一种叫全局分配, 这是一种集中控制方式,由一个公认的中央机构根据用户需要进行统一分配,并将结果公布于众。第二种是本地分配,又称动态连接,即进程需要访问传输层服务时,向本地操作系统提出申请,操作系统返回一个本地唯一的端口号,进程再通过合适的系统调用将自己与该端口号联系起来(绑扎)。TCP/IP端口号的分配中综合了上述两种方式。TCP/IP将端口号分为两部分,少量的作为保留端口,以全局方式分配给服务进程。因此,每一个标准服务器都拥有一个全局公认的端 口(即周知口,well-known port),即使在不同机器上,其端口号也相同。剩余的为自由端口,以本地方式进行分配。TCP和UDP均规定,小于256的端口号才能作保留端口。

    地址 :网络通信中通信的两个进程分别在不同的机器上。在互连网络中,两台机器可能位于不同的网络,这些网络通过网络互连设备(网关,网桥,路由器等)连接。因此需要三级寻址:
1. 某一主机可与多个网络相连,必须指定一特定网络地址;
2. 网络上每一台主机应有其唯一的地址;
3. 每一主机上的每一进程应有在该主机上的唯一标识符。通常主机地址由网络ID和主机ID组成,在TCP/IP协议中用32位整数值表示;TCP和UDP均使用16位端口号标识用户进程。

    网络字节顺序 :不同的计算机存放多字节值的顺序不同,有的机器在起始地址存放低位字节(低价先存),有的存高位字节(高价先存)。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在网络协议中须 指定网络字节顺序。TCP/IP协议使用16位整数和32位整数的高价先存格式,它们均含在协议头文件中。

    连接 :两个进程间的通信链路称为连接。连接在内部表现为一些缓冲区和一组协议机制,在外部表现出比无连接高的可靠性。

    半相关 :综上所述,网络中用一个三元组可以在全局唯一标志一个进程:(协议,本地地址,本地端口号),这样一个三元组,叫做一个半相关(half-association),它指定连接的每半部分。

    全相关 : 一个完整的网间进程通信需要由两个进程组成,并且只能使用同一种高层协议。也就是说,不可能通信的一端用TCP协议,而另一端用UDP协议。因此一个完整的网间通信需要一个五元组来标识:(协议,本地地址,本地端口号,远地地址,远地端口号)这样一个五元组,叫做一个相关(association),即两个协议相同的半相关才能组合成一个合适的相关,或完全指定组成一连接。

服务方式
    在网络分层结构中,各层之间是严格单向依赖的,各层次的分工和协作集中体现在相邻层之间的界面上。“服务”是描述相邻层之间关系的抽象概念,即网络中各层向紧邻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下层是服务提供者,上层是请求服务的用户。服务的表现形式是原语(primitive),如系统调用或库函数。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内核向网络应用程序或高层协议提供的服务原语。网络中的n层总要向n+1层提供比n-1层更完备的服务,否则n层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在OSI的术语 中,网络层及其以下各层又称为通信子网,只提供点到点通信,没有程序或进程的概念。而传输层实现的是“端到端”通信,引进网间进程通信概念,同时也要解决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数据排序(报文排序),连接管理等问题,为此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

    面向连接(虚电路)或无连接 :面向连接服务是电话系统服务模式的抽象,即每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都要经过建立连接,使用连接,终止连接的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数据分组不携带目的地址,而使用连接号(connect ID)。本质上,连接是一个管道,收发数据不但顺序一致,而且内容相同。TCP协议提供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无连接服务是邮政系统服务的抽象,每个分组都携带完整的目的地址,各分组在系统中独立传送。无连接服务不能保证分组的先后顺序,不进行分组出错的恢复与重传,不保证传输的可靠性。UDP协议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下面给出这两种服务的类型及应用中的例子: 服务类型   服务
例子 面向连接 可靠的报文流 可靠的字节流 不可靠的连接 文件传输(FTP) 远程登录(Telnet) 数字话音 无连接 不可靠的数据报 有确认的数据报 请求-应答 电子邮件(E-mail) 电子邮件中的挂号信 网络数据库查询

    顺序 :在网络传输中,两个连续报文在端-端通信中可能经过不同路径,这样到达目的地时的顺序可能会与发送时不同。“顺序”是指接收数据顺序与发送数据顺序相同。TCP协议提供这项服务。

    差错控制:保证应用程序接收的数据无差错的一种机制。检查差错的方法一般是采用检验“检查和(Checksum)”的方法。而保证传送无差错的方法是双方采用确认应答技术。TCP协议提供这项服务。

    流控制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控制数据传输速率的一种机制,以保证数据不被丢失。TCP协议提供这项服务。

    字节流 :字节流方式指的是仅把传输中的报文看作是一个字节序列,不提供数据流的任何边界。TCP协议提供字节流服务。

    报文 :接收方要保存发送方的报文边界。UDP协议提供报文服务。

    全双工/半双工 :端-端间数据同时以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传送。

    缓存/带外数据 :在字节流服务中,由于没有报文边界,用户进程在某一时刻可以读或写任意数量的字节。为保证传输正确或采用有流控制的协议时,都要进行缓存。但对某些特殊 的需求,如交互式应用程序,又会要求取消这种缓存。在数据传送过程中,希望不通过常规传输方式传送给用户以便及时处理的某一类信息,如UNIX系统的中断 键(Delete或Control-c)、终端流控制符(Control-s和Control-q),称为带外数据。逻辑上看,好象用户进程使用了一个独 立的通道传输这些数据。该通道与每对连接的流相联系。由于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中对带外数据的实现与RFC 1122中规定的Host Agreement不一致,为了将互操作中的问题减到最小,应用程序编写者除非与现有服务互操作时要求带外数据外,最好不使用它。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