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谈学习2:习惯的力量

来源:互联网 发布:python asyncio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2:45

2013-07-05 01:20:56
标签:习惯 学习 大卫张33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文:点击打开链接

引子

【猴子搬包谷】一只猴子看见玉米就去掰玉米,路上又看见了西瓜,于是扔了玉米去摘西瓜。又遇到了小兔,丢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了,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

猴子的智商就这样被我们嘲笑了很多年。然而,我们和猴子真的有区别吗?学习(工作生活)多年后到底剩下了什么?


正文

有人热爱学习,什么流行学什么,每年看很多书,但几年下来感觉成长不多。也有人认为工作经验的积累更加重要,寻找好公司好项目,一个个下来,但除了最初的成长外,似乎也止步不前。

读书学习、工作中学习似乎都只在开始的时候有用,越到后面收效越小。这是为什么?我该怎么办?


中国人厌学,学习无用论

“最近有业界大会,你去吗?”“不去,去了也学不到东西。”“有一本好书,你买吗?”“不买,反正买了也不看。”“听说敏捷不错,你学吗?”“我早做过了,比我现在的方式还差。”

我们厌学了,不读书,不参会,反正学了也没什么用。中国人读书最少,偌大一个国家,IT好书的销量尽然只有5000-10000册,超过10000册就算畅销书。在号称知识更新最快的IT业,绝大多数IT从业者一年读不了一本书,大部分人都不会参加社区活动、大会。

我们古板了,CMMI、敏捷,来一个新东西臭一个。不是我们没学会,而是新东西都不好用。“我们以前就这么做的,挺好!”“换了一种做法,失败了谁负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拒绝改变,我们不再进行尝试。只要还能够用,就别改变它。

因为学习效果不佳,我们变得更加贪婪更加浮躁,更加关注快速见效的收益。最典型的是,大会谈干货,工作谈成长。每逢大会,必谈干货。所谓干货,就是不费脑子,一下就能听懂,似乎一下就能做到的东西。然而,又有多少干货在会后能用得上?每逢工作,必谈成长。而且还不是小小的成长,而是大的成长,当然结果就会变成我感觉我没什么成长。最终很多人得出结论,学习没什么用。

然而,风险在逼近。裁员风暴似乎不远,国际化大公司裁员信息不断,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如以往;我们总要更换工作,即使不裁员,我们也会更换工作,不少人在更换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掌握的东西太少;中年危机终将来临,年岁不等人。最悲催的情况就是,人到中年被裁员找工作的时候,却突然发现除了对原公司的依赖外,自己别无所长。


发现习惯的力量

那些爱学习的和不爱学习的最终都很难从学习中获益,这是为什么?我的未来也会变成中年被裁找工作吗?不行,我得想办法,我得让学习变得有用,于是我开始了观察和思考。

学会很重要,留下更重要。我注意到,大多数人都只关注学会了什么,却不关心哪些东西能真正留下。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大多数知识在工作中都没能用到,我们在工作之初学习的编程语言、工具、甚至方法在后续的工作中逐渐被淘汰。这些我们肯定要学,因为要考试,要工作,如果当前都做不好,如何关心未来。但是,如果今天不为未来做准备,今天不为未来留下点什么,当未来真正来临的时候,我又用什么去应对?如果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从头开始,却没有积累,如何能够与那些更聪明、体力也更好的后来者竞争?如果我只能靠经历经验来积累,如何与同龄人竞争?所以,要关注能够真正留下的,能够同时用于现在和未来的东西。

几经筛选总结,我发现习惯能够满足我的愿望,它是真正能够留下、并能够同时应用于现在和未来的东西。1)习惯能用于现在:习惯是一种思维、行为,而要做好现在,必须有思考有行动,其中的很多思考行动本身就是习惯,这些思考行动也在建立新的习惯;2)习惯能留下,用于未来:因为知识终将忘记,习惯却能陪伴终身,这是从驾车、游泳得到的启发。关于驾车的理论知识很快就忘记了,但如何开车则成为了一种本能,基本能做到终身不忘;3)习惯损耗低:我们经常会忘记自己是如何开车回家的,只记得回家路上进行的那些思考和谈话,这就是习惯带来的好处。习惯一旦养成,就能自动运行,不需要额外的思考关注。4)习惯能够叠加:在同一时刻,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对我们注意到的事情进行反应,而我们其他的反应都被习惯所控制。这也是我们初学驾车时手忙脚乱的原因。但当我们开始熟练换挡方向盘等操作后,我们的注意力就能从低级的操作中解脱出来,让我们可以对外部的异常变化做出反应。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调整优化自身一个个的习惯,让习惯自发推动事情向我们需要的方向前进,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能够大大提升。

好习惯带来帮助,坏习惯导致障碍。我们学到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很好运用,往往与我们自身的习惯有关。有位同事有遇事急躁的习惯,无论他学到了什么,前期被叮咛了什么,只要遇到挑战遇到紧急事件,习惯的力量就冒出来,把学到的东西和叮咛抛到九霄云外。


养成好习惯,换掉坏习惯

习惯确实难以改变,因为它是习惯,是你自然而然的思考和做事方式。曾经有一位乒乓球教练告诉我,开始的时候学会正确的姿势非常重要,如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打球方式,要改正几乎不太可能。这让我这个自学多年的人情何以堪啊,姿势不对一直不会,听到这里又让我涨姿势了。

的确,你很难去掉一个坏习惯,所以改正坏习惯的提法是错误的,你只能用一个好习惯去换掉它,而不能去掉它。因为习惯是你针对某种情况的常见反应,在特定情况下,无论如何,你一定有所反应,如果这些反应不能帮到你,那这些反应就是坏习惯。所以只需要改变你对某种特定情况的反应,反复练习,直到这些新反应成为习惯,你就能用好习惯替换掉坏习惯了。

习惯的确难以改变,但不是不能改变。“我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但是我不习惯。”确实,刚开始改变的时候,你做事的方式违背了自己原有的习惯,而新的习惯还没有形成,这确实会让人感觉不习惯,甚至会感到痛苦。很多人在遇到这种痛苦的时候,不假思索(被习惯控制)地回到自己的老习惯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感到舒适。但回想你学驾校时第一次上车时,不也是如此手忙脚乱吗?如果当时就放弃了,你能学会开车吗?有人会说,开车和其他的不同啊,因为我知道我最后一定能学会开车,养成开车的新习惯,所以开始即使手忙脚乱,我也能坚持下来。对呀,重复练习新的做事方式就肯定能形成新的习惯啊,所以开始时的痛苦不值得畏惧,你真正该担心的反而是一不小心就会回到你不想坚持的老习惯,从而让自己的学习功亏一篑。


自身经历,对教育的思考

从小我就是一个极端内向的人,自我封闭、不善交流,这让我感到非常烦恼。我不止一次想改变。为此,我学了很多知识,例如大学期间读的《人性的弱点》,但效果不佳。经过几次尝试后,我基本上放弃了,看来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我得认命,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了。

然而改变发生在200710月,因为我需要培养10个毕业生,因为我必须去说服客户,所以我开始了不得已而为之的练习,每天中午演讲1小时。几个月下来,自己感觉说服力明显增强,这在后来找工作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于是开始了持续的练习,写代码也不再一个人,要结对;不被动等待1vs1谈话,主动找人交流,创造了主管不敢跟我谈话的记录;开始写博客;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不仅参与而且组织;参加各种大会,争取发表演讲。我曾经认为一辈子也不可能改变的性格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曾经认为自己很难做到的事竟然变成现实。

中国人为什么考试厉害?是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比别人多,记忆力更强。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为从小到大,题山试海逼迫我们进行的反复练习,是因为我们投入了足够多的时间进行练习,是这种练习让我们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考试能力。这让我想起了10000小时理论,“一个人在自己的兴趣领域要想成为专家,一定要经过至少10000小时的训练”中国人在考试领域天下无敌,原来是这么来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但只复制知识,考场上的成功能够复制到工作生活中吗?过于强调知识的作用,却忽视了真正给我们带来竞争力的练习,不再有意养成卓越工作的习惯与能力,能让我们持续成功吗?


简要总结

习惯是真正能够留下、并能够同时应用于现在和未来的东西。

你很难去掉一个旧习惯,但你总能用一个新习惯换掉它。

克服不适,反复练习,新习惯一定能够养成。

如果你想追求成功,想比别人跑得快,主动用更好的新习惯换掉旧习惯,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坚持一种行为,就会变成习惯;养成一些习惯,就能改变性格。


后记

本文并非反对知识的重要性,而是一直以来,我们过于重视知识而轻视知识背后的东西。附上几个小问题。

1. 敏捷实践为什么会带来强烈的不适感?是否与敏捷实践强调行为相关呢?克服不适,养成新习惯后到底有没有带来好处呢?

2. 新工作、退休、换城市总会带来巨大的不适,是否因为旧习惯不适应新环境呢?尽快养成新习惯是否比保持旧习惯更有帮助呢?

3. 当我们停止养成新习惯,坚持保留旧习惯的时候,是否表示我们已经停止学习了呢?是否表示我们已经变老,变得因循守旧了呢?这些年你自己刻意养成的习惯有哪些?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也许会有人因为冗长的文章和最后的问题感到不适,这种不适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我们养成了轻阅读、浅思考的习惯?这个习惯应该被改变吗?需要从现在做起吗?


参考

1. 大卫谈学习系列的第一篇《大卫谈学习:重新认识学习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