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设计手册

来源:互联网 发布:c语言获取毫秒时间戳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22:41

首先需求分析,然后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系统发布这是最基本的流程

项目设计手册

1.操作手册(GB8567——88)
2.测试分析报告(GB8567——88)
3.测试计划(GB8567——88)
4.概要设计说明书(GB8567——88)
5.开发进度月报(GB8567——88)
6.可行性研究报告(GB8567——88)
7.模块开发卷宗(GB8567——88)
8.软件需求说明书(GB856T——88)
9.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8567——88)
10.数据要求说明书(GB856T——88)
11.文件给制实施规定的实例(GB8567-88)
12.详细设计说明书(GB8567——88)
13.项目开发计划(GB856T——88)
14.项目开发总结报告(GB8567——88)
15.用户手册(GB8567——88)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Method,结构化方法)是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的软件开发方法。结构是指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化开发方法提出了一组提高软件结构合理性的准则,如分解与抽象、模块独立性、信息隐蔽等。针对软件生存周期各个不同的阶段,它有结构化分析(SA)、结构化设计(SD)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等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给出一组帮助系统分析人员产生功能规约的原理与技术。它一般利用图形表达用户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以及判定树等。

       结构化分析的步骤如下:①分析当前的情况,做出反映当前物理模型的DFD;②推导出等价的逻辑模型的DFD;③设计新的逻辑系统,生成数据字典和基元描述;④建立人机接口,提出可供选择的目标系统物理模型的DFD;⑤确定各种方案的成本和风险等级,据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⑥选择一种方案;⑦建立完整的需求规约。

       结构化设计方法给出一组帮助设计人员在模块层次上区分设计质量的原理与技术。它通常与结构化分析方法衔接起来使用,以数据流图为基础得到软件的模块结构。SD方法尤其适用于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的目标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它从整个程序的结构出发,利用模块结构图表述程序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化设计的步骤如下:①评审和细化数据流图;②确定数据流图的类型;③把数据流图映射到软件模块结构,设计出模块结构的上层;④基于数据流图逐步分解高层模块,设计中下层模块;⑤对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得到更为合理的软件结构;⑥描述模块接口。

      结构化设计方法的设计原则

      使每个模块执行一个功能(坚持功能性内聚)
      每个模块用过程语句(或函数方式等)调用其他模块
      模块间传送的参数作数据用
      模块间共用的信息(如参数等)尽量少

在“需求分析”、“原型设计”两个阶段中,开发者和用户一起为想象中的系统的某些主要部分定义需求和规格说明,并由开发者在规格说明级用原型描述语言构造一个系统原型,它代表了部分系统,包括那些为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属性。该原型可用来帮助分析和设计工作,而不是一个软件产品。

  在演示原型期间,用户可以根据他所期望的系统行为来评价原型的实际行为。如果原型不能满意地运行,用户能立刻找出问题和不可接受的地方,并与开发者重新定义需求。该过程一直持续到用户认为该原型能成功地体现想象中的系统的主要部分功能为止。在这期间,用户和开发者都不要为程序算法或设计技巧等枝节问题分心,而是要确定开发者是否理解了用户的意思,同时试验实现它们的若干方法。

  有了满意的系统原型,同时也积累了使用原型的经验,用户常会提出新目标,从而进一步重新原型周期。新目标的范围要比修改或补充不满意的原型大。

  软件原型(software prototype)是软件的最初版本,以最少的费用、最短的时间开发出的、以反映最后软件的主要特征的系统。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

  2.它没有固定的生存期。一种极端是扔掉原型(以最简便方式大量借用已有软件,做出最后产品的模型,证实产品设想是成功的,但产品中并不使用);另一种极端是最终产品的一部分即增量原型(先做出最终产品的核心部分,逐步增加补充模块),演进原型居于其中(每一版本扔掉一点,增加一点,逐步完善至最终产品)。

  3.从需求分析到最终产品都可作原型,即可为不同目标作原型。

  4.它必须快速、廉价。

  5.它是迭代过程的集成部分,即每次经用户评价后修改、运行,不断重复双方认可。

9.1.3 原型法的工作步骤

  利用原型法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分四步进行:首先快速分析,弄清用户/设计者的基本信息需求;然后构造原型,开发初始原型系统;之后,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使用并评价原型;最后系统开发人员修改和完善原型系统。

1. 原型法中的两个角色

  在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有两种角色:用户和系统设计者。

  (1)用户(user)

  用户是信息应用系统的使用者,能从管理信息系统中寻求帮助,能胜任他的职能领域工作。

  (2)系统设计者(system designer)

  系统专业人员是系统的设计者,他能够使用各种有效的开发工具、能知道系统的数据资源、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中已建立第四代语言。

2. 原型法的工作步骤

  (1) 快速分析,弄清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Plan)

  在分析者和用户的紧密配合下,快速确定软件系统的基本要求。根据原型所要体现的特性(或界面形式、或处理功能、或总体结构、或模拟性能等),描述基本规格说明,以满足开发原型的需要。快速分析的关键是要注意选取分析和描述的内容,围绕使用原型的目标,集中力量,确定局部的需求说明,从而尽快开始构造原型。

  如果是在需求分析阶段要使用原型法,必须从系统结构、逻辑结构、用户特性、应用约束、项目管理和项目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以决定是否采用原型法。

  当系统规模很大、要求复杂、系统服务不清晰时,在需求分析阶段先开发一个系统原型是很值得的。特别当性能要求比较高时,在系统原型上先做一些试验也是很必要的。

  这个步骤的目标是:讨论构造原型的过程;写出一简明的骨架式说明性报告,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方面的基本看法和要求;列出数据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所需数据的可用性;概括出业务原型的任务并估计其成本;考虑业务原型的可能使用。

  用户的基本责任是根据系统的输出来清晰地描述自己的基本需要。设计者和用户共同负责来规定系统的范围,确定数据的可用性。设计者的基本责任是确定现实的用户期望,估价开发一原型的成本。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