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要兴趣

来源:互联网 发布:php应聘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8:0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由爱因斯坦讲出来的名言,人所共知。这句话在各种教育情境中常常被提到,也引了无数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鸣,将兴趣视为手段,也视为目标。
  兴趣是怎么来?一个简单的说法是天生的,是从父母的基因中带来的。刚从我妹妹的博文中看到我那四岁的小外甥,买了一把玩具枪成天想长大了当个带枪的警察,得知爸爸是机场的技师时说长大也要修飞机,到当老师的大姨家住了几天,觉得批改作业打勾划叉过瘾而想当老师,看到妈妈的头疼病发作时,又要当医生了。这种小孩儿说变就变的把戏见得多了,但是可以看出一个人形成兴趣的可能是无限的,也是存在偶然性的。
  形成兴趣的最直接因素是好奇心。幼儿的好奇心最强,他们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对有关的事物进行接触和尝试。因此,在儿童教育阶段,提倡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将之培养为兴趣,为孩子们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我发现两岁的儿子爱将插座连在一起玩,对能发光发声的电子产品好奇心很强,于是从给他找来了面包板、发光二极管“玩灯灯”,逐渐到帮助他邮购电子元器件、买《无线电》杂志,后来他自己发现了单片机,在初中时就成了一个小小“单片机通”。由好奇心进入某一个领域进行体验,得到愉悦和成就的感受后,更加投入,久之形成一种稳定的能让自己持续兴奋的感受,这就是兴趣。这类似于一个放大电路,输入的是好奇心,放大电路实际就是体验,经过不断地正反馈,最终得到的输出是兴趣。
  由此也可以发现,兴趣是需要主动发现和培养的。由此想到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跟风将孩子送到这个或那个名为兴趣班的教室里,接受所谓的专业辅导。不少兴趣班刻板的教学模式和功利的目标,在很多时候就是对好奇心的破坏和对想象力的限制,在被拔苗助长的体验中,丧失的是本来可以有的兴趣。孩子进入到中小学阶段,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学校、家庭又齐心协力,不顾孩子的个人特点而实施千篇一律的教导。在压制和打压下,只需要升学,不需要兴趣。
  我所关注的,就是从这个死板的学习过程中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发现了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兴趣。我们教育中的脱节在于,上大学之前,兴趣是一点儿都不要提的,而上大学后,却将兴趣捧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没有兴趣就什么都不用提了。专业和兴趣相符,是一件可贺的事情。不相符的,以及不知道兴趣所在的,是否还存在培养和发现兴趣的可能?如果这种可能存在,我们需要找出其到达的途径。
  兴趣是唯一的吗?对这个有兴趣,就是否一定意味着对那个没有兴趣?兴趣自然不能是唯一的。多元的兴趣,使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秀出自己的风采。
  兴趣是可以改变的吗?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环境中的。如果兴趣与这个环境能够提供的条件相符,兴趣会茁壮地成长下去。而如果兴趣生长的生态很脆弱,或者干脆不存在,失去兴趣是自然的。生活总是要继续,无论投入地做什么,总会在其中孕育出新的兴趣点,于是兴趣就有可能发生改变。人们所处的环境和阶段总是变化的,兴趣的改变也就成为必然。
  孩童未来可能的空间本来是很大的,他可以尽情地想象,自由地发展。逐渐地,约束就会到来。“5岁了,就知道瞎玩,学点有用的吧。”孩子被送进了钢琴班。上小学了,天性顽劣,调皮捣蛋,“这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于是给他的空间又小了一大圈。条件的限制、不当的引导,不少好奇心也就失去了成为兴趣的可能。这个不许,那个不能,兴趣的空间越来越小。树立了在电子方面的兴趣,可能就会忽视了在生物方面的体验,而使生物不会成为兴趣,也也是正常的,也是兴趣空间缩小的一种体现。不过在这些历程中,只要有条件去体验保留下来的好奇,也还是有机会成为兴趣的。

  为此,大学生放下兴趣的包袱,找回该有的学习,天空依然宽广。


本文来源:《逆袭大学——传给IT学子正能量》一审过后,要压缩篇幅,将整理过的文字登在些处共享。

==================== 迂者 贺利坚 CSDN博客专栏=================

|==  IT学子成长指导专栏  专栏文章分类目录(不定期更新)    ==|

|== C++ 课堂在线专栏   贺利坚课程教学链接(分课程年级)   ==|

======== 为IT菜鸟起飞铺跑道,和学生一起享受快乐和激情的大学 =======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