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来源:互联网 发布:sai mac中文版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2:18

一 做人之本:认真对待自己就不会亏待自己。
(1)        
1、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
2、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3、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住。
4、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他强调做事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特别是要有“困心横虑,卧薪尝胆”的恒心,方可成就事业。

(2)    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住。
         人生中有得有失,得可以使人欢天喜地,忧可以使人捶胸顿足,这种悬殊甚大的举动是一种普遍行为,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都想因得而喜,不愿因失而悲,这说明功利目的在大家脑子里还是很顽强概念。最可怕的情况是:有些人得意忘形,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则因为失望而彻底绝望。一个人一生不要因为有一点小恩小惠,就窃喜起来,要知道还有更大的目标,等待你去追求;同时,也不要因为有一点挫折,就嚎啕大哭,要知道有多少人都是从逆境中闯出来的,从而有了成功之日。曾国潘的告戒是对的,他说明“发愤”是人生进取的道理。生活的曲折才使他“得不足喜,失不足忧”,而以发愤读书立志为人生之本。
 
(3)    1、古不敢稍涉骄奢。
              2、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追求功名是绝大多数人的欲望,因为功名诱人。曾国潘在功利上头脑清醒,不愿贪图,这是他人生的一大特色。曾国潘认为自己才得都不够独享天下之名故心有渐愧,总是有一种警觉感更不敢骄奢。他反对虚有其名,名实不合。

(4)1、堕如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
          2、做个光明磊落,神钎鬼之人。
         3、不必爱小便宜也。
         做人之道非常重要的。曾国潘认为,做人第一要素是有道德这样会更加长进;相反,那种堕落卑俗之流,必有一日被人看不起。
 

( 5 )    1、大器晚成,不必以此置虑。
        2、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载?
       曾国潘有一个观点:一个人在年轻时出人头地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容易得易忘形。他认为人生总有不得志的方面,大器晚成也是一种成功,因此不必拘泥于暂时的失意和挫折。

       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是人们解决矛盾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本领可能就会把事情越办越糟,甚至闹出复杂的局面,搞成一片烂摊子,结果狼狈不甚。曾国潘认为把大事化小,取乐之道,乃为上策,可以讲这是他的智慧之所在。他的一生虽然屡遭大风大浪,但他的本领就在于实践了,他化大为小的战术,结果处处平安,一步一步走上成功的台阶。

(6)    1、将浮躁出大加收敛。
              2、心以收敛而细,气以收敛而静。
              3、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
 有些人为人处事都很浮躁,狂言心大,伤及对方。这种人缺乏的是对自己清醒的认知,无以为到处都是自己的天下。曾国潘认为戒浮躁,收敛私心压制狂气,是非常有好处的。另外,他还谈了两点:一是做第一流人的目标是人品学问皆好;二是要力戒骄奢之气。

(7)    务求有为善之实。

知善改过是一个人的逐步成熟的标志,进业修得是提高一个人素质的方法。曾国潘认为做人要能“迁善改过”,为家要能“修德读书”,如果把握的较好,就能有所裨益,反之则会有所损害。这样看来,他是从个人修身和家风两方面来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8)    1、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2、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只有自己知道。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 ,绝对不会有行为无可悔,内心退缩的时候。人如果没有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

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的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快乐的药方,也是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修身养性的四大法则:

1、慎独则心安。
2、主敬则身强。
3、求仁则人悦。
4、习劳则神欠。
 
可见,他对于个人品性是多么重视!他的主要观点是,养心是修身中最难的事,要有慎独之功。其次,内心要有一个“敬”字,要善于专静守一,不为外物所优;三是学会宽容待人,不能强求别人;四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克服好艺恶劳的恶习,多磨练意志,知难而进,多增长智慧,学习知识。这些要求看起来,非常繁杂,实际上对于一个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恰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相反,对那些不注重修身养性的人来说,原则再多也没有用,甚至连一条原则,都是多余的。

(9) 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方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一个人要做到勤与敬,非常容易;但是实际上这是一项非常有耐性和耐力的事,只有境界高远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10) 有恒心,断无不成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向则一定不甘心平平庸庸。)

第二要有识,(有见识则知道学海无边,不敢以一得而自足,如河泊观海,井蛙观天,都是没有见识之人的做法。)
第三要有恒。(有恒心则断然没有办不成的事。)

曾国潘从读书人的角度出发,谈“志”,“识”,“恒”三者的关系。因为有志向,所以与俗不同;因为有学识,所以眼界应当开阔;有恒心,所以才能把事情做成,这三者缺一不可。诸位兄弟现在想有见识的目标不是一下能达到的,至于有志向,有恒心,则是你们自己努力的事。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曾国潘把自己的人生看作一个系统,把一个人的成功的因素,分解得很清楚。当我们读到“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能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己”的时候,不禁有些伤感。

(12)勤则兴,惰则败。
  1、凡事当有收拾。
 2、宜令慎,无作欠伸懒漫样子,至要至要。
          曾国潘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要勤于行,切忌懒散。的确,许多人就是“懒”字当头,没有恒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故不能有成。

(13)脚踏实地,求精不求阔。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事要精专不要散漫。曾国潘提出这个观点的本意是;许多人做事的通病是贪多而不求精,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所谓“脚踏实地”是

有非常深刻意义.

(14)虚心,实力,勤苦,谨慎(人生八字)。
      我们理解是;有虚心,才可以不骄;有实力,才可较量;勤劳,才能实在;求谨慎,才能不冒失。人生之艰辛,莫过于处处都要有虚心,有实力,重勤苦,求谨慎,否则就会功亏一箸,令人叹息!
 
(15) 1、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2、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办事办公,则要刚强,争名逐利,则要谦让;开创家业则要刚强,守成安业,则当谦让;出外与人应酬接触,则当刚强,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生活,应当谦让。若一面建功立业,在外面享有盛名,一面置买田地房产,图求厚实的家业,两者都有盈满之迹象,全无谦退的意思,这是绝对不能长久的。这是我深信的也是你们应深刻体验的。
 
      我们常说“刚柔兼济”,什么是“刚”?什么是“柔”?曾国潘认为“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太刚则折”。另外,不要产生“刚即暴虐”,“柔即卑弱”的错误想法,而刚柔与谦退相近。为此,他认为在功名上,在处世上时都应当有谦退的心胸,在谦退中求进取,这是获得长久发展的硬道理。

(16)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7)交友办事之道全在“久而敬之”。

     1、日慎一日以求其事之济,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耳。 
     2、“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朋友为燃,即凡事亦莫不然。
     一个人一生不是越来越散漫无享,而是应当越来越谨慎有序,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久而敬之”既是朋友相处之道也是行事之道。

(18)总以勤苦为体,谦逊之用。(这是防止人生骄奢的良药)

(19)凡危急之时,只有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遇到危急怎么办?靠人?靠自己?曾国潘认为只有靠自己。只有自己拯救自己,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

(20)成功者须有风浪灾难。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不是轻而易举地拿到自己胜利的果实,总要在挫折中分析出路,在痛苦中挣扎生命。曾国潘认为“古来成大功大名者”,“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河容易!”这是真话是他人生经历的表白。如果一个人不能承受各种风波,那么他最后向隅而立!相反,越是在风波和灾难中闯过来的人,才知道什么是风波。因此,要想成功,必须先学会战胜绝境!

(21)受挫之时,乃长进之机。

1、补救一分即算一分。
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锅灶重开世界。
3、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
4、无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肃)然自(妥)业。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