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人员、项目的一点思考

来源:互联网 发布:python源代码 pass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01:32
触动我写这个题目是在刚刚结束的亚洲男篮锦标赛上,中国男篮以18分的劣势输给中国台北男篮,无缘4强。这个非典型事件,正好和我最近对于组织与人的认识,项目管理的某些理念有重合点。

 

先来点篮球层面的热热身。

 

继中国男足热身赛15输给泰国后,中国男篮终于也降下身段,成为另一个意义上的中国男足。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篮球和足球的体制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行政意志也好,地方利益也罢,国家荣誉已经不再是运动员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他们这些人的目标在哪里?我不知道。

 

从男篮输给韩国的第一战开始,媒体对这一届中国男篮的批判就全面展开。我们透过这些真真假假的新闻,或许可以大致能猜到其中的一点点异样。

 

我们都知道篮球是个集体项目,比赛过程中,每队5名球员。我们所熟知的后卫、前锋、中锋是根据每个球员的在场上的功能而进行分工,这种经典的角色分造就了篮球的魅力。如果你熟悉篮球,你能看到篮球发展到现在,场上球员的分工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模糊。比如有专门负责防守的后卫,有负责组织的前锋等等。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球员的能力做基础。

 

对篮球而言,球员是第一位的。只有球员,才能贯彻教练的意图,才能打出精彩的配合。而教练的作用就是找到适合自己执教意图的球员,然后把他们捏合成一个团队。

 

拿现在的中国男篮来说,球员是由中国篮协选定的,大都是具有大赛经验的老球员,还有几个有潜力的新秀;教练也是篮协选定的,来自于欧洲,有着丰富的执教经历。但是,把他们放到一起,如果但从结果上而言,这个组织是失败的。失败的重要原因显而易见,教练与球员之间没有形成正常的化学反应。媒体上也大致有两种声音,一个是队员,说适应不了新教练的执教思路;另一个是教练,说不能根据现有的人员组织战术,老套用自己成功的经验,有点教条。先不论这两个方面的意见,我想根源在于组织的搭建。

 

接下来,进入正题。

 

如果把中国篮协看做一个公司,把中国男篮参加亚锦赛看做是一个项目的话。那么这个项目的验收标准是冠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篮协的行政领导就是公司的高层,球队的主教练就是项目经理。

 

按照柳传志所讲的“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的思路,当战略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搭班子”。

 

“搭班子”的过程绝不简单,这涉及到当下中国的文化。如果按照欧美的做法,这个班子应该有项目经理,也就是球队主教练来完成。他要选择教练组成员,确保项目后勤方面的有序,他要选择合适的球员来确保执行力。这个过程中,当然需要与高层进行沟通,但高层通常不过多干预。而实际上,项目经理往往都是在高层搭建好的班子下行使自己的职责。这就好比带着脚镣跳舞。如果舞曲合适,或许还能赢得掌声;如果节奏乱了,那么项目经理就面临着下课。

 

还是以中国男篮举例,从最早参赛的名单中没有王治郅和朱芳雨,到最终名单中两人都在;从中国篮协不主动公布名单,到最后各种辟谣。这就说明,在搭班子的过程中,主教练和篮协领导之间必定在人员选择上存在着某些争议。而曾经想让中国篮球借此机会进行改革的初衷,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如果结合今天的结果,那么在这个阶段,这个项目是失败的。失败的根由便来自人员组成的不合理。

 

按照墨菲定律所讲: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那么,搭班子过程中任何的纰漏,在项目开展后,都将对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或许,因为运气好,这个隐患不发生。就如,中国男篮只需要9场比赛就是冠军,只要在这9场比赛中不发生就可以。否则一旦发生,就是致命的。比如今天的八强战。

 

如果“搭班子”没有处理好,项目还要继续进行,那么“带队伍”这个环节还是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来消除潜在风险的。比如某些媒体所说的,要么在极短的时间内让队员迅速适应主教练,要么让主教练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思路。可是在这一届的中国男篮身上,我们看到类似的情形,场上的球员好像根本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虽然随着比赛的进行,教练也在调整,但奈何双方的了解时间太短,结局也就注定了。

 

当然,对于这样的结论,通过事后分析总是显得清晰。但如果在不知道结果的前提下如何才能保证组织与人之间的协调。我想,还是应该回到根本上来。

 

我先前曾对组织做过一个梳理。大部分组织都是为了完成某种目的或使命而搭建的。那么组织的目标需要战略来定,只要定了战略,那么就需要人来完成。这个人必须是适合组织要求的,否则组织的目标就会打折扣。只有在组织与个人目标都一致的前提下,这样带队伍才有成功的可能。而在具体带队伍的层面,这就涉及到一些方法论。比如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大棒与胡萝卜,如何实现组织与个人的方向一致。

 

上面是纸上谈兵,纯理论。可是大多数情况下,组织与人都是有偏差的。对项目经理而言,如果我找不到那样的人,我是不是应该放弃?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不想放弃。虽然我们既定不了战略,也搭不了班子,只剩下带队伍这一条路。而这一条路也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毕竟谁都不是在万事具备的条件下去做项目,否则项目经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按我现在的想法,我会针对现状将目标分解,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人员的能力,尽量地向目标靠拢。

 

如果能够得到高层支持,我会换掉其中一部分人。按照二八定律,换的这一部分一定是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否则对于项目而言毫无意义。剩下的人员,就通过不断细化的目标来促使他们前进,然后利用新鲜血液来制造鲶鱼效应。通过组织内部形成的这种氛围来推动项目前进。当然,我这里也有理想化,那就是换人。

 

我当下做法很简单,反正自己觉得还可以推动一点。首先自己要正,然后尽量地和下属多沟通。

 

因为无论如何,自己如果不正,就不会有人尊敬你。你如何对自己,如何对别人,别人就如何对你。这样简单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关键是做出来。我会在项目上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另外,我经常会让自己换位思考,尽力从指导入手去提高他们。毕竟,角色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而每个人的性格又不一样,所有面对问题,我都会劝自己冷静下来,去找问题根源,然后去沟通。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觉得是每个人修炼自己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有时,我也恨不能自己把事情全包了,免得受气。可我必须学会培养下属。

 

而在如何调度大家的积极性,我就只有利用自己有限的工作经验,尽量去帮助他们提升个人能力。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现阶段,大部分项目经理是没有激励或考核的权力,我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个执行者。有时高层还会干涉工作,搞得自己心灰意冷。但是,项目还是要做,我不能撂担子。我除了说服自己,还要说服别人,让团队不能停下脚步。我想,这大概是每个项目经理都纠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