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简史》作者雨果.德.加里斯自传

来源:互联网 发布:沈飞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23:23

            我于1947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悉尼,在开始写这本书时,我已经是个中年人了。我离过婚,和我的第一任妻子有两个孩子。由于我第二人妻子的离世使我寡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性格热情而理性。我有一个私人图书馆,有6000多本藏书。我是一个科学家、研究型教授、社会活动分析、作家和社会评论家,也有人说我是思想家。

           我少年时期是在澳大利亚度过的。我觉得我热情而理性的价值观和澳大利亚的冷漠、非理想型、粗犷的社会文化格格不入。在悉尼奥运会期间,一位BBC的记着曾经说过,澳大利亚人对赢得一枚金牌的渴望胜过赢得诺贝尔奖。当我23岁完成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的本科学位后,我决定离开这个国家。

           当我踏上伦敦的第一天,我就被一种感觉所笼罩---被一种更加包容更加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包围。那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BBC的一个辩论节目,我被它的理性所吸引。我如释重负,找到了自己的家---这里有一种可以衡量我个人价值的变化。

           在伦敦居住了一年,由于空气污染,我换了黏膜炎,于是搬到了剑桥,成了一名辅导剑桥大学生的数学自由职业者。与第一任妻子的邂逅,于是我想我更加应该到国际化都市,例如布鲁塞尔去居住,可以从其深邃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学几种语言然后搬到哪里。

          尽管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很诱人,但我还是喜欢在剑桥的四年生活。喜欢他的绿色、它的魅力、它的学术传统,特别是它的智慧。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但我最终还是不得不离开,因为我在那里找不到长期工作的机会。

          我搬到了布鲁塞尔,学术说流利的法语、德语和荷兰语,正如计划的意义,我开始汲取这些文化,并将其融入我的个性。我编程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人,一个“多元化”(多种语言、多种文化的人)的人而不是”单元化“的人。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人,我发现和其他”多元化“的人在一起,比如”单元化“的人一起更让人有灵感。

        我很喜欢布鲁塞尔的生活,很不幸,我的澳大利亚妻子并不是这样,她极度想念那里,兴趣上的不同使我们分了手,她带着孩子回到了澳大利亚。离婚以后,我和一个会说法语的比利时人生活在一起,后来结了婚。无须惊讶,我的法语水平进步飞快。

         我在一家很大的荷兰电子/计算机公司得到了一份工作,但很快就感到非常厌恶现非常烦恼和沮丧。我很怀念剑桥的利息生活和学术氛围,在计算机界工作了几年后,我在布鲁塞尔大学开始攻读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的博士学位,称为了一名研究员。

         早在1992年,我的第二人妻子和我离开了欧洲来到日本生活。我获得了筑波”科学城“从事人工智能的博士后奖学金。我那时相信,2000年之前,日本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个没有成为事实,我在日本生活了8年,致力于制造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大脑。

           我在布鲁塞尔的一个研究实验室获得了同样的一个从事同样工作的机会,于是我回去了。布鲁塞尔私人实验室购买了我的一个人工大脑制造机器人(世界上仅有的4个机器中的一个,售价$50万)。这个实验室创建于信息泡沫时代,当是我觉得把我在日本攒的10万美元投资于此,希望成为一个百万富翁。

            我的人工大脑制造工作和我的机器吸引了世界媒体的关注----一个星期内有两家国际媒体联系我。法国的主流报纸 Le Monde写了大约10余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由于媒体的大量关注引起了一次过会听证会。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政治上讨论宇宙主义的国家。

           我的生活看起来很顺利。然而, 信息泡沫变成了信息灾难,投资者不再向高科技有风险的实验室投资,实验室破产后,我损失了$10万,也丢掉了工作。

           我的下一份工作是在美国当计算机科学教授。难以置信的是,我倒美国工作的第一天正好是2001年9月11号。作为一名教授,现在我必须去适应美国的个人主义和放任主义的态度,去适应教书的需要。我忙的发疯,去争取研究资金并努力适应我倒的第六个国家。这些都需要很多的精力,所以我没有在主流媒体上宣传我的宇宙主义观。

            几年前,我给一些退休的人员做关于人工智能辩论的讲座。结束后,一个出版商找到了我并问:”你考虑过写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现在的《智能简史》。

            对本书有兴趣的可以根据下面的链接下载: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kezunhai/590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