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2 校招准备 tips + 各种数据结构

来源:互联网 发布:卡硬工具箱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1 08:53

x&(x-1)表达式的意义

求下面函数的返回值(微软) -- 统计1的个数
-------------------------------------
int func(int x)
{
    int countx = 0;
    while(x)
    {
        countx++;
        x = x&(x-1);
    }
    return countx;
}

假定x = 9999
10011100001111
答案: 8

思路: 将x转换为2进制,看是否包含1的个数。

注意:每执行一次x = x&(x-1),会将x用二进制表示时最右边的一个1变为0,因为x-1将会将该位(x用二进制表示时最右边的一个1)变为0。

其实就是每次把最右边的1变为0 之后 & 操作之后得到的 没有1的全都是0 这样最后就能统计有多少个1 了。


判断一个数(x)是否是2的n次方
-------------------------------------
#include <stdio.h>

int func(int x)
{
    if( (x&(x-1)) == 0 )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int main()
{
    int x = 8;
    printf("%d\n", func(x));
}


注:
(1) 如果一个数是2的n次方,那么这个数用二进制表示时其最高位为1,其余位为0。

(2) == 优先级高于 &


最大堆/最小堆

 堆的定义是:n个元素的序列{k1,k2,…,kn},当且仅当满足如下关系时被成为堆

    (1)Ki <= k2i 且 ki <= k2i-1        

  或 (2) Ki >= k2i 且 ki >= k2i-1 

          (i = 1,2,…[n/2])

当满足(1)时,为最小堆,当满足(2)时,为最大堆。

 

  若将此序列对应的一维数组堪称是一个完全二叉树,则2i和2i+1个节点分别是节点i的左右子节点。

如下为一个最大堆:

 

下面以最小堆为例说明堆的输出

 

  图1为一个最小堆,当最小节点根节点13输出后,将最后一个节点97作为根节点,移到顶端,如图2. 然后要对堆进行调整。比较此完全树的根节点与其两个子节点大小,因为27 < 38 < 97,所以27是三个节点里最小的,将节点27与根节点97交换。此时以97替代27而产生的右子树为一个新的堆,再以97为根节点,对此最小堆进行调整,同理,知道要将97与49交换,得到图3的完全树。此时以97代替49为根节点的右子树为一个新堆,再对此堆做同样的操作,因为此完全树已经是最小堆,所以可以停止操作,堆的调整完毕。此时再将根节点,对的最小值输出,并进行同样的调整,可以得到如图4的新堆。这个过程被称为“筛选”。

 

同样以最小堆说明堆的初始化

  从一个无序序列初始化为一个堆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筛选”的过程。由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可以知,一个有n个节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最后一个非叶节点是节点[n/2],堆的初始化过程就从这个[n/2]节点开始。上图为如下无序数组的初始化:

    {49,38,65,97,76,13,27,50}

  首先,未处理的数组对应的堆为图1模样。从第四个节点开始([8/2]=4),因为50 < 97,故要交换两节点,交换后还要继续对其新的左子树进行类似输出后那样的筛选。易见其左子树只有节点97,已经为最佳情况,故可以继续堆的初始化,如图2。再考虑第三个节点,因为13 < 27 < 65,即节点13为当前的最小节点,故与节点65交换,并对新的左子树进行筛选,其也为最佳情况,故可继续堆的初始化,结果如图3。然后考虑第二个节点,因为38 < 50 < 76,故已经为最优情况,不用调整。最后再考虑第一个节点,根节点。因为 13 < 38 < 49,故需要将根节点49与其右孩子节点13交换,交换后还要继续对其新的右子树进行类似输出后那样的筛选,可见右子树还需要调整,因为 27 < 49 < 65,故将节点49与节点27交换。此时已经处理完了根节点,初始化结束。最终结果如图5.


  本文参考了严蔚敏的《数据结构》


题目:如何判断单项链表有死循环?
    答案:定义两个指针p、q,然后让p、q同时从链表头向后查找,注意他们移动的步幅是不同的分别为a
、b,例如p指针每次执行一次【p = p->next;】q每次执行两次【q = q->next;】,如果q先到链尾【if(q->next == NULL)】则没有死循环(这里假设q比p的移动速度要快),如果p、q在此之前相遇了则有死环。

问题1. 一个单向链表,请设计算法判断该链表中有没有环?

思路1:声明一个指向链首的指针和一个足够大的int数组(或hash表,用于保存地址),逐个节点地遍历链表;遍历过程中,先判断该节点的地址是否已经在数组中存在了,如果不存在,则将该地址加入数组并让指针指向下一个节点;如果存在,则证明链表中有环。这种方法需要用数组来保存地址,并反复遍历该数组,效率很低,伪代码如下:
1Node* ptr= head;//链首
2int i[100000];
3int len=0;
4while(ptr!=null)
5{
6    int address= ptr;
7    if(address alreadyin i)
8    {
9         print'链表中存在环';
10     exit();
11     }

12     i[len]= ptr;
13     ptr= ptr->next;
14}

15print'链表中没有环'
16exit();

思路2:如果链表中有环的话,则整个链表呈6、9、或0字形;可以声明两个指向链首的指针,其中一个指针每次移动一个节点,另一个指针每次移动两个节点,如果两个指针指向同一个节点,则表示链表中存在环(类似与小学数学中的追击问题=_=),否则不存在环。伪代码如下:

1Node* ptr1 = head;
2Node* ptr2= head;
3if(ptr1!=null)
4     ptr1= ptr1->next;
5if(ptr1== ptr2)//考虑链表中只有一个元素,且构成一个环的情况
6{
7     print'链表中存在环';
8     exit();
9}

10ptr2= ptr2->next->next;//或者ptr1->next;
11while(true)
12{
13    if(ptr1==null|| ptr2==null)
14    {
15         print'链表中没有环';
16        break;
17     }

18    if(ptr1==ptr2)
19    {
20         print'链表中存在环';
21        break;
22     }

23     ptr1= ptr1->next;
24    if(ptr2->next!=null)
25         ptr2= ptr2->next->next;
26}

27exit();

  支持思路二 更加优化~


1、在段页式存储管理中,其虚拟地址空间是()

A、一维                               B、二维                                C、三维                            D、层次

答案:B

2、采用( )不会产生内部碎片(“内零头”)
A、分页式存储管理                                                             B、分段式存储管理
C、固定分区式存储管理                                                      D、段页式存储管理
答案:B
3、段页式管理每取一数据,要访问()次内存。

A、1                      B、2                                C、3                                D、4

答案:C

4、分段管理提供(B)维的地址结构。

A、1                      B、2                                C、3                                D、4

二维逻辑地址:段号+段内地址
分页与分段的主要区别:
1)、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划分的,因此段对用户是可见的;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是为了管理主存的方便而划分的,对用户是透明的。
2)、页的大小固定不变,由系统决定。段的大小是不固定的,它由其完成的功能决定。
3)、段式向用户提供的是二维地址空间,页式向用户提供的是一维地址空间,其页号和页内偏移是机器硬件的功能。
4)、由于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因此便于存贮保护和信息的共享,页的保护和共享受到限制。

分页与分段存储管理系统虽然在很多地方相似,但从概念上讲,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①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的目的是实现离散分配,减少外部碎片,提高内存利用率。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每一段在逻辑上是一组相对完整的信息集合。
  ②分页式存储管理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一维的,而分段式存储管理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二维的。
  ③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确定,是等长的。而段的长度不定。
  ④分页的优点体现在内存空间的管理上,而分段的优点体现在地址空间的管理上。

5、()存储管理方式提供二维地址结构。

A、固定分区                    B、分页                            C、分段                           D、可变分区

答案:C

6、()存储管理方式提供一维地址空间。

A、固定分区           B、分段                   C、分页                  D、分段和段页式

答案:A
7、下列()存储管理方式能使存储碎片尽可能少,而且使内存利用率较高。

A、固定分区                B、可变分区                C、分页管理             D、段页式管理

答案:D

 8、分页管理每取一数据,要访问( )次内存。

A、1         B、2          C、3          D、4

答案:B

9、通道是一种( )。

A、I/O端口           B、数据通道                C、I/O专用处理机                      D、软件工具

答案:C

10、磁盘与主机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是( )

A、无条件                B、程序查询                 C、中断方式                 D、DMA方式

答案:D

 11、在一个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一个程序的页面走向为4、3、2、1、3、5、4、3、2、1、5,并采用LRU算法。设分配给该程序的存储块数M分别为3和4,在该访问中发生的缺页次数F和缺页率f 是(C )

A. ①M=3,F=8、f≈67% ②M=4,F=5、f≈42%

B.①M=3,F=10、f=83% ②M=4,F=8、f≈67%

C.①M=3,F=9、f≈75% ②M=4,F=9、f≈75%

D.①M=3,F=7、f≈58% ②M=4,F=6、f=50%

12、进程和程序的本质区别是( D)

A、存储在内存和外存                                    B、顺序和非顺序执行机器指令

C、分时使用和独占使用计算机资源              D、动态和静态特征

13、系统感知进程的唯一实体是(C )

A、JCB                    B、FCB               C、PCB                D、SJT

14、SPOOLING技术利用于( B)

A、外设概念                  B、虚拟设备概念                C、磁带概念                    D、存储概念

15、( A)是直接存取设备。

A、磁盘                 B、磁带         C、打印机           D、键盘显示终端

16、采用假脱机技术,将磁盘的一部分作为公共缓冲区以代替打印机,用户对打印机的操作实际上是对磁盘的存储操作,用以代替打印机部分是指()

A、独占设备           B、共享设备             C、虚拟设备           D、一般物理设备

答案:C

17、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的移动技术优点在于()
A、增加主存容量          B、缩短访问周期                      C、加速地址转换             D、集中空闲区
答案:D
18、位示图的用处为()

A、主存空间的共享              B、文件的保护和加密             C、磁盘空间的管理                 D、文件目录的查找
答案:C
19、虚拟设备中,当用户作业要进入系统时,由SPOOLing系统的预输入程序将作业信息从物理输入设备上送到( )
A、内存                                   B、输入井                                         C、输出井                                         D、通道
答案:B

20、设在内存中有P1、P2、P3三道程序,并按照P1、P2、P3的优先次序运行,其内部计算和I/O操作时间由下图给出:
P1:计算 60ms----------------I/O 80ms-----------------计算 20ms
P2:计算 120ms--------------I/O 40ms-----------------计算 40ms
P3:计算 40ms----------------I/O 80ms-----------------计算 40ms
调度程序的执行时间忽略不计,完成这三道程序比单道运行节省的时间是(C )
A、80ms           B、120ms            C、160ms           D、200ms
解析:首先P1计算60ms,然后I/O 80ms,在这80ms中,P2也同步开始计算,等P1的I/O运行完了,CPU停止P2的计算,转去做P1后期那20ms的运算,至此所花时间为60+80+20=160ms;然后CPU再去接着运算P2,40ms,然后p2I/O运行40ms,在此期间,cpu去计算p3,正好也是40ms,算完之后接着算p2的后期部分,40ms,在此期间,因为p3的前40ms已经计算完成,可以进行i/o操作,所以同时p3的i/o也开始运行,运行80ms,这80ms中,前40msCPU在算P2,后40msCPU在算P3,所以是:40+40+40+80=200ms,加上前面的160,为360ms。
而如果是单道运行,则时间花费为:60+80+20+120+40+40+40+80+40=520ms,相差为520-360=160ms ,选C

 产生死锁的原因主要是:
(1) 因为系统资源不足。
(2) 进程运行推进的顺序不合适。
(3) 资源分配不当等。
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1) 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
(2) 请求与保持条件: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3) 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末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
(4) 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
这四个条件是死锁的必要条件,只要系统发生死锁,这些条件必然成立,而只要上述条件之一不满足,就不会发生死锁。

博主原文:

http://blog.csdn.net/Hackbuteer1/article/details/6787354#comments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