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fork面试题展开来

来源:互联网 发布:奇妙趋势分析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06:54

大部分资料参考:陈皓 酷壳coolshell.cn  http://coolshell.cn/articles/7965.html 

                           宋劲杉 linux C一站式编程  http://learn.akae.cn/media/index.html 


在酷壳博客站里,看到一篇博客,讲了一道关于fork的面试题,为了理解这个面试题背后的一些相关知识,我查找了资料  ,恶补了一下。然后把它记录下来,方便以后的查阅。


先供出那道fork的面试题: 

 

题目:请问下面的程序一共输出多少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unistd.h>
 
intmain(void)
{
   inti;
   for(i=0; i<2; i++){
      fork();
      printf("-");
   }
 
   return0;
}
这道题不但考察了fork的相关知识,还考察了对C标准库的I/O缓冲区的 理解。

fork的相关知识如下:

  • fork()系统调用是Unix下以自身进程创建子进程的系统调用,一次调用,两次返回,如果返回是0,则是子进程,如果返回值>0,则是父进程(返回值是子进程的pid),这是众为周知的。
  •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在fork()的调用处,整个父进程空间会原模原样地复制到子进程中,包括指令,变量值,程序调用栈,环境变量,缓冲区,等等。
博客作者陈皓还画了一张示意图,分析了这个fork的机制在这个程序中的体现。我认为还是很直观,思路很清晰,能够帮助理解。(注意:下图中用了几个色彩,相同颜色的是同一个进程。先将源程序中的printf(“-“) 替换成printf(“-\n”),不考虑C标准库的I/O缓冲区的问题对结果的影响


这里printf打印了6次“_”。如果把for条件中的循环i<2,改成i<3,则打印14次“_”。计算公式为 打印次数 = 2 + 4 + 8 + 。。。+ 2 ^ i = 2 ^ (i+1) - 2  .

顺便补充一下跟for循环的 相关知识:

for (控制表达式1; 控制表达式2; 控制表达式3) 语句

如果不考虑循环体中包含continue语句的情况(稍后介绍continue语句),这个for循环等价于下面的while循环:

控制表达式1;while (控制表达式2) {语句控制表达式3;}

从这种等价形式来看,控制表达式1和3都可以为空,但控制表达式2是必不可少的,例如for (;1;) {...}等价于while (1) {...}死循环。C语言规定,如果控制表达式2为空,则认为控制表达式2的值为真,因此死循环也可以写成for (;;) {...}


现在来讲跟C标准库的I/O缓冲区相关的知识:

用户程序调用C标准I/O库函数读写文件或设备,而这些库函数要通过系统调用把读写请求传给内核(以后我们会看到与I/O相关的系统调用),最终由内核驱动磁盘或设备完成I/O操作。C标准库为每个打开的文件分配一个I/O缓冲区以加速读写操作,通过文件的FILE结构体可以找到这个缓冲区,用户调用读写函数大多数时候都在I/O缓冲区中读写,只有少数时候需要把读写请求传给内核。以fgetc/fputc为例,当用户程序第一次调用fgetc读一个字节时,fgetc函数可能通过系统调用进入内核读1K字节到I/O缓冲区中,然后返回I/O缓冲区中的第一个字节给用户,把读写位置指向I/O缓冲区中的第二个字符,以后用户再调fgetc,就直接从I/O缓冲区中读取,而不需要进内核了,当用户把这1K字节都读完之后,再次调用fgetc时,fgetc函数会再次进入内核读1K字节到I/O缓冲区中。在这个场景中用户程序、C标准库和内核之间的关系就像在CPU、Cache和内存之间的关系一样,C标准库之所以会从内核预读一些数据放在I/O缓冲区中,是希望用户程序随后要用到这些数据,C标准库的I/O缓冲区也在用户空间,直接从用户空间读取数据比进内核读数据要快得多。另一方面,用户程序调用fputc通常只是写到I/O缓冲区中,这样fputc函数可以很快地返回,如果I/O缓冲区写满了,fputc就通过系统调用把I/O缓冲区中的数据传给内核,内核最终把数据写回磁盘。有时候用户程序希望把I/O缓冲区中的数据立刻传给内核,让内核写回设备,这称为Flush操作,对应的库函数是fflushfclose函数在关闭文件之前也会做Flush操作。(注:printf属于C标准I/O库的一个函数)

下图以fgets/fputs示意了I/O缓冲区的作用,使用fgets/fputs函数时在用户程序中也需要分配缓冲区(图中的buf1buf2),注意区分用户程序的缓冲区和C标准库的I/O缓冲区。


C标准库的I/O缓冲区有三种类型:全缓冲、行缓冲和无缓冲。当用户程序调用库函数做写操作时,不同类型的缓冲区具有不同的特性。

全缓冲

如果缓冲区写满了就写回内核。常规文件通常是全缓冲的。

行缓冲

如果用户程序写的数据中有换行符就把这一行写回内核,或者如果缓冲区写满了就写回内核。标准输入和标准输出对应终端设备时通常是行缓冲的。

无缓冲

用户程序每次调库函数做写操作都要通过系统调用写回内核。标准错误输出通常是无缓冲的,这样用户程序产生的错误信息可以尽快输出到设备。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证明标准输出对应终端设备时是行缓冲的。

#include <stdio.h>int main(){printf("hello world");while(1);return 0;}

运行这个程序,会发现hello world并没有打印到屏幕上。用Ctrl-C终止它,去掉程序中的while(1);语句再试一次:

$ ./a.outhello world$

hello world被打印到屏幕上,后面直接跟Shell提示符,中间没有换行。

我们知道main函数被启动代码这样调用:exit(main(argc, argv));main函数return时启动代码会调用exitexit函数首先关闭所有尚未关闭的FILE *指针(关闭之前要做Flush操作),然后通过_exit系统调用进入内核退出当前进程[35]

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标准输出是行缓冲的,printf("hello world");打印的字符串中没有换行符,所以只把字符串写到标准输出的I/O缓冲区中而没有写回内核(写到终端设备),如果敲Ctrl-C,进程是异常终止的,并没有调用exit,也就没有机会Flush I/O缓冲区,因此字符串最终没有打印到屏幕上。如果把打印语句改成printf("hello world\n");,有换行符,就会立刻写到终端设备,或者如果把while(1);去掉也可以写到终端设备,因为程序退出时会调用exitFlush所有I/O缓冲区。在本书的其它例子中,printf打印的字符串末尾都有换行符,以保证字符串在printf调用结束时就写到终端设备。

事实上,最开始的关于fork的那个程序会输出8个“-”,这是因为printf(“-”);语句有buffer,所以,对于上述程序,printf(“-”);把“-”放到了缓存中,并没有真正的输出(参看《C语言的迷题》中的第一题),在fork的时候,缓存被复制到了子进程空间,所以,就多了两个,就成了8个,而不是6个。

另外,多说一下,我们知道,Unix下的设备有“块设备”和“字符设备”的概念,所谓块设备,就是以一块一块的数据存取的设备,字符设备是一次存取一个字符的设备。磁盘、内存都是块设备,字符设备如键盘和串口。块设备一般都有缓存,而字符设备一般都没有缓存

对于上面的问题,我们如果修改一下上面的printf的那条语句为:

1
printf("-\n");

或是

1
2
printf("-");
fflush(stdout);

就没有问题了(就是6个“-”了),因为程序遇到“\n”,或是EOF,或是缓中区满,或是文件描述符关闭,或是主动flush,或是程序退出,就会把数据刷出缓冲区。需要注意的是,标准输出是行缓冲,所以遇到“\n”的时候会刷出缓冲区,但对于磁盘这个块设备来说,“\n”并不会引起缓冲区刷出的动作,那是全缓冲,你可以使用setvbuf来设置缓冲区大小,或是用fflush刷缓存。

这样,对于printf(“-”);这个语句,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哪个子进程复制了父进程标准输出缓中区里的的内容,而导致了多次输出了。(如下图所示,就是阴影并双边框了那两个子进程)

到此对这道fork面试题的探讨告一段落。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