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巨头们那些“跨界”失败的往事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怎么看第几名下单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16:52
日前,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推出IM来往惹起业内一番热议。走出自己的“基因”圈子,占领更大的市场,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除了阿里巴巴集团,谷歌、微软、百度、腾讯都曾作出类似来往这样的“跨界”行为,但成功者寥寥。

9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推出了自己的IM产品“来往”,在此之前,这款阿里网络通讯事业部成立之后的首个核心级项目已经在阿里内部内测多时。9月23日的发布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也为来往站台,他表示:“未来这个平台将把人的社交和生活与消费完美连接起来。”

而对于阿里巴巴集团来说,来往的任务还更加沉重。阿里巴巴在国内已经是电子商务的代名词,走出电商,进军移动和社交市场是阿里下一步必须要走的路子。BAT目前在国内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势力范围,阿里此举的意义更多的可以看作是防守,微信在前,来往此时想进攻难度非常大。

走出自己的“基因”圈子,占领更大的市场,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除了阿里巴巴集团,谷歌、微软、百度、腾讯都曾作出类似来往这样的“跨界”行为,但成功者寥寥。我们来看一下这些IT巨头的“跨界”失败往事。

腾讯搜搜熬不过七年之痒 黯然落幕


2006年3月腾讯搜搜正式上线运营,2009年9月完成自主研发搜索引擎,而2013年9月,随着腾讯宣布投资搜狗,搜搜系列产品,出地图之外,都作为嫁妆送给搜狗。七年之痒,腾讯自己的搜索业务最终黯然落幕。

国外曾有媒体称腾讯为中国的Facebook,虽然不够严谨,但腾讯在中国社交网络市场上的龙头位置确实无法质疑。当然,企鹅帝国的野心绝对不会仅仅局限在社交领域,电商、游戏、搜索,腾讯悄然已经将帝国版图扩张的很大。

目前,腾讯游戏已经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地位,电商虽然没有游戏发展的那么好,但还处于稳定发展中。唯独搜索这块,自2006年上线运营搜搜至今,一直毫无建树,哪怕在2010年谷歌宣布退出中国之后,也并没有能够将谷歌遗留的股份吃下。

搜搜的失败并不是腾讯不够重视,我们来看看腾讯对搜搜的投入:

首先是人才方面。为了做好搜搜,腾讯重金从谷歌及必应挖过许多大牛,比如:

  • 吴军: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主要设计者,到腾讯之后任搜索业务负责人、腾讯副总裁;
  • 朱会灿:原谷歌图片搜索创始人;
  • 颜伟鹏: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 王晓锋:原Google华东区渠道经理。

然后是资金方面。早在2010年,腾讯联席CTO熊明华就曾表示公司已经为搜搜投入超过5亿的资金。2011年,熊明华透露腾讯已经先后投入12亿元研发经费,而2012年将会继续投入10亿元资金。今年曾有传言指出腾讯先后已经在搜搜这个项目上亏损超过20亿元的天文数字。

除了人力和资金,搜搜所依靠的腾讯拥有为搜搜输入流量的能力、技术能力以及超大的用户群体。但这一切都没能推动搜搜在搜索领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搜搜从未能进入市场前三,甚至在谷歌推出中国市场之后,搜搜的份额也未能超过谷歌搜索。

迟迟无法为腾讯攻城掠地的搜搜,在2012年5月开始被肢解。其时,腾讯宣布进行内部架构调整,公司将组建六大事业群。而搜搜整个部门在这次重组中最终被肢解分散到各个事业群。其中,搜索营销部、搜索拓展部及搜索广告平台部被移动互联网事业群收入麾下,搜索平台部、社区搜索部则由技术工程事业群接收。

除了部门被瓜分之外,紧接着的一个月,2012年6月,搜搜高管离职潮来临,先是吴军离职回到谷歌,总经理孙良同时离职去向不明,接着主管搜搜的副总裁李海翔也离职了。此时的腾讯搜搜基本上结束了抢占市场份额的使命,此时的搜搜已经是苟残延喘。直到2013年9月16日腾讯宣布投资搜狗,搜搜旗下除地图服务之外,全部作为嫁妆送给搜狗。

至此,搜搜品牌消失。

吴军对于搜索,曾这么说:“到目前为止,非搜索公司做搜索还没有成功的,这里面有基因的问题……非搜索公司做搜索都是市场上的后来者,即使比前者做的好,尚且未必能成功。做得不好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想,首先是公司自身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基因论。当一个公司自身的主营业务非常强大之后,即使去涉足新领域,即使会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上下的心态会与初创企业或者做熟悉的领域非常不同。

另一方面,如吴军在《浪潮之巅》中所说,“够用了”的宿命。比如搜搜,乃至搜狗,他们这样去冲击自己的新领域、别人的强势领域的产品面临一定会面临百度这样的对手,而“够用了”的宿命就会在他们身上出现,他们做的再好,百度对于很多用户来说都已经够用了,很少会再去尝试新的同类产品。

而对于腾讯来说,虽然搜搜已经完全失败消失,马化腾在搜索市场的战略布局并未结束,“搜索是互联网的基础性应用,我们在搜索市场进行的是战略布局,公司对此的重视和投入是长期的,所以要有跑马拉松的心态。只是,我们以前的路走的不顺,需要尝试换一个打法。”在投资搜狗之后,马化腾给内部员工的回复中说了这么一段话。百度屡败屡战的电商之路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搜索巨头,百度在搜索领域可以说是高枕无忧,即使在360推出搜索业务之后,也并未对百度产生多大的影响。本月腾讯投资搜狗之后360与搜狗之间的争吵中也没有出现百度的影子,度娘此次完全是隔岸观火的心态。

但百度也并不会将自己框在搜索市场中,今年5月,百度宣布3.7亿美元收购PPS视频业务,并与旗下爱奇艺的业务进行合并;今年7月,百度宣布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91无线。除了视频和进军移动领域,百度一直以来也对电商业务虎视眈眈。目前,百度旗下就有一款电商类产品百度微购。而在此之前,百度曾在电商方面做出过许多努力。

2007年,百度成立电子商务部,宣布进军电子商务市场。2008年10月,百度正式推出了C2C网络交易平台有啊,这也是百度宣布进军电子商务之后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一步。百度当时曾豪言有啊会在三年内打败淘宝,成为中国最大的个人网上交易平台。

而实际上,有啊在当时只是百度的一个尝试性产品,百度其实并未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研发和推广。在2008年10月推出有啊的时候,百度的C2C业务队伍人数也只有100来人,而当时阿里巴巴C2C业务群的员工规模早已千人以上了。

或许正因为是尝试性产品,投入较少,即便有百度巨大的流量在背后支撑,有啊在与淘宝的较量中渐渐露出颓势。到2009年末,百度高层已经开始对有啊业务持悲观态度,并决定有啊转型。

2010年1月,百度宣布斥资5000万与日本乐天建立合资公司乐酷天,进军B2C业务。与此同时,李彦宏决定弱化有啊的C2C模式。这也意味着百度的电商之路由C2C开始向B2C转变。随后,百度有啊总经理李明远等核心人员离职,有啊C2C业务濒临崩溃。


随着业务变更,有啊的Logo也做了改变

2010年9月,百度有啊生活平台上线。意味着有啊C2C业务正式转型生活平台服务,百度电商转型B2C业务。

2011年,有啊宣布进行业务调整,百度将有啊购物平台的商品、店铺、交易相关功能予以关闭,“有啊”原有商城业务也转移给乐酷天、耀点100等合作伙伴。至此,百度的C2C电商之路正式宣告失败,百度的电商业务只能寄希望于乐酷天。

当时,李彦宏曾表示,百度会通过有啊(已经转型生活平台)、乐酷天等平台,塑造一个“泛电子商务”概念。在百度和乐天的合作中,百度方面主要负责乐酷天的入口和流量问题,而乐酷天主要是由乐天在运营。

而在2012年4月,日本乐天方面提前公开宣布将在当年5月份关闭在中国与百度合资建立的乐酷天电子商务平台,乐天表示关闭原因是“经营不善”。百度电子商务之路在此时又遭失败。

在与乐酷天合作的同时,百度还投资了另一家电商公司耀点100,并为其带去大量流量支持,耀点也在2012年上半年被传烧光多轮共计3亿元投资,当年7月终止运营,后悄然关闭。

“砍掉有啊C2C业务的原因除了业绩太差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则百度的大公司、多产品文化以及摇摆不定的心态。”这是一名百度有啊员工离职后对百度C2C业务失败的点评。笔者想,不止是C2C业务,后来的B2C业务乐酷天的失败,其中也不乏百度多产品、摇摆不定的心态。

而在C2C、B2C都相继失败之后,百度仍然不想放弃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努力。2012年9月,由百度投资的生活消费指南网站爱乐活获得超5000万美元的融资,这是百度在电商领域的又一次布局。


百度微购现在以数码产品导购为主

除爱乐活之外,2013年1月,百度推出了一款购物Web应用“百度微购”,可快速下单,无需注册。

最初百度微购中的商品种类十分有限,仅名酒、化妆品及糖果几类,主要来自1号店。今年3月,商品范围从食品、化妆品扩充到电子消费品市场,合作商家从最开始的1号店扩展到京东商城、当当网、苏宁易购、顺丰优选、走秀网等电商网站,但笔者观察百度微购最新的商品展示发现目前商品以数码产品为主,且Logo边上也注明了“数码”的字样(如上图所示)。从4月开始,我们已经能够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看到百度微购的商品展现。

爱乐活融资5000万美元后的今天,在业内仍然不温不火,微购在默默耕耘,百度仍然挣扎在电商之路上,将来的发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除了国内的阿里、腾讯及百度,国外的IT巨头一样喜欢玩“跨界”。当然,其中不乏失败的案例,比如谷歌一直雄心勃勃希望在社交领域能够与Facebook进行PK,从2007年的Jaiku到现在的Google+,推出过一系列社交产品,但直到现在,Google+在Facebook面前仍然无法昂首挺胸。

软件巨头微软也不例外,除了社交网络方面的Myspace,微软正在努力进军移动领域。同谷歌一样,微软先是从移动操作系统入手,继而推出自己的移动平板设备Surface,近期又以“特洛伊木马”的手段拿下了老牌手机厂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不过,微软在这中间并不是一帆风顺,操作系统饱受诟病、Surface销量不佳……

在后续的《IT巨头们那些“跨界”失败的往事》中,我们将会盘点谷歌为冲击社交领域做过的那些产品以及微软发力移动领域的一些失败经历,敬请期待。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