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列表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网文方四宝宣纸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5:49

散列表的基本概念

假设某应用要用到一个动态集合,其中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属于[0..p]的关键字,此处p是一个不太大的数,且没有两个元素具有相同的关键字,则可以用一个数组[p+1]存储该动态集合,并且使用关键字作为数组下标进行直接寻址。这一直接寻址思想在前面的非比较排序中就有所应用。然而,当p很大并且实际要存储的动态集合大小n<<p时,这样一个数组将浪费大部分空间。

散列表(Hash table),使用具有m个槽位的数组来存储大小为n的动态集合。α=n/m被定义为散列表的装载因子。在散列表中,具有关键字k的元素的下标为h(k),即利用散列函数h,根据关键字k计算出槽的位置。散列函数h将关键字域[0..p]映射到散列表[0..m-1]的槽位上,这里,m可以远小于p,从而缩小了需要处理的下标范围,并相应地降低了空间开销。散列表带来的问题是:两个关键字可能映射到同一个槽上,这种情形称为碰撞。因此,散列函数h应当将每个关键字等可能地散列到m个槽位的任何一个中去,并与其它关键字已被散列到哪一个槽位中无关,从而避免或者至少最小化碰撞。


 

散列函数

多数散列函数都假定关键字域为自然数集。如果所给关键字不是自然数,则必须有一种方法将它们解释为自然数。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散列函数:

(1)平方取中法
     具体方法:先通过求关键字的平方值扩大相近数的差别,然后根据表长度取中间的几位数作为散列函数值。又因为一个乘积的中间几位数和乘数的每一位都相关,所以由此产生的散列地址较为均匀。
   【例】将一组关键字(0100,0110,1010,1001,0111)平方后得(0010000,0012100,1020100,1002001,0012321)
   若取表长为1000,则可取中间的三位数作为散列地址集:(100,121,201,020,123)。
相应的散列函数用C实现很简单:
int Hash(int key){ //假设key是4位整数
  key*=key; key/=100; //先求平方值,后去掉末尾的两位数
  return key%1000; //取中间三位数作为散列地址返回
 }

(2)除余法

     该方法是最为简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以表长m来除关键字,取其余数作为散列地址,即 h(key)=key%m
     该方法的关键是选取m。选取的m应使得散列函数值尽可能与关键字的各位相关。m最好为素数。
   【例】若选m是关键字的基数的幂次,则就等于是选择关键字的最后若干位数字作为地址,而与高位无关。于是高位不同而低位相同的关键字均互为同义词。
   【例】若关键字是十进制整数,其基为10,则当m=100时,159,259,359,…,等均互为同义词。

(3)相乘取整法
     该方法包括两个步骤:首先用关键字key乘上某个常数A(0<A<1),并抽取出key.A的小数部分;然后用m乘以该小数后取整。即:
         
     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选取m不再像除余法那样关键。比如,完全可选择它是2的整数次幂。虽然该方法对任何A的值都适用,但对某些值效果会更好。Knuth建议选取
             
     该函数的C代码为:
int Hash(int key){
  double d=key *A; //不妨设A和m已有定义
  return (int)(m*(d-(int)d));//(int)表示强制转换后面的表达式为整数
 }

(4)随机数法
     选择一个随机函数,取关键字的随机函数值为它的散列地址,即h(key)=random(key),其中random为伪随机函数,但要保证函数值是在0到m-1之间。

 


 

解决碰撞的方法

解决碰撞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链接法和开放寻址法。

l    链接法(chaining):把散列到同一槽中的所有元素都存放在一个链表中。每个槽中有一个指针,指向由所有散列到该槽的元素构成的链表的头。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元素,则指针为空。如果链接法使用的是双向链表,那么删除操作的最坏情况运行时间与插入操作相同,都为O(1),而平均情况下一次成功的查找需要Θ(1+α)时间。

                                   

l    开放寻址法(open addressing):所有的元素都存放在散列表中。因此,适用于动态集合大小n不大于散列表大小的情况,即装载因子不超过1。否则,可能发生散列表溢出。在开放寻址中,当要插入一个元素时,可以连续地探查散列表的各项,直到找到一个空槽来放置待插入的关键字。探查的顺序不一定是0, 1, …, m-1,而是要依赖于待插入的关键字k。于是,将探查号作为散列函数的第二个输入参数。为了使所有的槽位都能够被探查到,探查序列<h(k,0), h(k,1), …, h(k,m-1)>必须是<0, 1, …, m-1>的一个排列。有三种技术常用来计算开放寻址法中的探查序列:线性探查、二次探查,以及双重探查。

l    线性探查(linear probing):使用的散列函数如下

h(k,i) = (h’(k) + i) mod m, i=0, 1, …, m-1

h’为一个普通的散列函数,见前面的介绍。线性探查存在一个称为一次群集的问题,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连续被占用的槽不断增加,平均查找时间也随着不断增加。但是,线性探查的优点在于,对m的取值没有特殊的要求。

l     二次探查(quadratic probing):使用的散列函数如下

h(k,i) = (h’(k) +c1 i + c2 i2) mod m, i=0, 1, …, m-1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散列表,c1、c2和m的值要受到限制。一种好的选择是,m为2的某个幂次(m=2p),c1=c2=1/2。二次探查,不会顺序地探查每一个槽位,解决了一次群集问题。但是,如果两个关键字的初始探查位置相同,那么它们的探查序列也是相同的,这一性质导致一种程度较轻的群集现象,称为二次群集。

l    双重散列(double hashing):使用的散列函数如下

h(k,i) = (h1(k) + i h2(k)) mod m, i=0, 1, …, m-1

为能查找整个散列表,值h2(k)要与表的大小m互质。确保这一条件成立的一种方法是取m为2的幂,并设计一个总能产生奇数的h2。另一种方法是取m为质数,并设计一个总是产生较m小的正整数的h2。例如,可以取m为质数,h2(k)=1+(k mod m’),m’=m-1。


 

完全散列

如果某一种散列技术在进行查找时,其最坏情况内存访问次数为O(1)的话,则称其为完全散列(perfect hashing)。通常利用一种两级的散列方案,每一级上都采用全域散列。为了确保在第二级上不出现碰撞,需要让第二级散列表Sj的大小mj为散列到槽j中的关键字数nj的平方。如果利用从某一全域散列函数类中随机选出的散列函数h,来将n个关键字存储到一个大小为m=n的散列表中,并将每个二次散列表的大小置为mj=nj2 (j=0, 1, …, m-1),则在一个完全散列方案中,存储所有二次散列表所需的存储总量的期望值小于2n。


 

附:链接法实现的散列表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chain_hash.h"

 

#define HASH_CONSTANT 0.6180339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key;

    struct node *prev;

    struct node *next;

}chain_hash_node;

 

chain_hash_node *new_chain_hash_table(int hash_table_size)

{

    int i;

    chain_hash_node *chain_hash_table;

 

    chain_hash_table = malloc(sizeof(chain_hash_node)*hash_table_size);

    for(i=0; i<hash_table_size; i++)

    {

                  chain_hash_table[i].key = 0;

                  chain_hash_table[i].prev = NULL;

                  chain_hash_table[i].next = NULL;

    }

 

    return chain_hash_table;

}

 

void free_chain_hash_table(chain_hash_node *chain_hash_table, int hash_table_size)

{

    int i;

    chain_hash_node *node;

   

    for(i=0; i<hash_table_size; i++)

    {

                  while(chain_hash_table[i].next != NULL)

                  {

                        node = chain_hash_table[i].next;

                        chain_hash_delete(chain_hash_table[i].next);

                        free(node);

                        node = NULL;

                  }

    }

    free(chain_hash_table);

    chain_hash_table = NULL;

}

 

void chain_hash_delete(chain_hash_node *node)

{

    node->prev->next = node->next;

    if(node->next != NULL)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int chain_hash_func(int hash_table_size, int value)

{

    return (hash_table_size * ((value*HASH_CONSTANT)-(int)(value*HASH_CONSTANT)));

}

 

void chain_hash_insert(chain_hash_node *chain_hash_table,  int hash_table_size, int value)

{

    int index;

    chain_hash_node *node;

 

    index = chain_hash_func(hash_table_size, value);

    node = malloc(sizeof(chain_hash_node));

    node->key = value;

    node->prev = &chain_hash_table[index];

    if(chain_hash_table[index].next != NULL)

             chain_hash_table[index].next->prev = node;

    node->next = chain_hash_table[index].next;

    chain_hash_table[index].next = node;

}

 

chain_hash_node *chain_hash_search(chain_hash_node *chain_hash_table,  int hash_table_size, int value)

{

    int index;

    chain_hash_node *node;

 

    index = chain_hash_func(hash_table_size, value);

    node = chain_hash_table[index].next;

    while(node != NULL)

    {

                  if(node->key == value)

                        return node;

                  node = node->next;

    }

 

    return NULL;

}

 

void chain_hash_print(chain_hash_node *chain_hash_table,  int hash_table_size)

{

    int i;

    chain_hash_node *node;

 

    printf("/nchain_hash_table:");

    for(i=0; i<hash_table_size; i++)

    {

                  printf("/nslot %d: ", i);

                  node = &chain_hash_table[i];

                  while(node != NULL)

                  {

                        printf("%d ", node->key);

                        node = node->next;

                  }

    }

    printf("/n/n");

}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