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为何生不如死

来源:互联网 发布:显著性检测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05:38

上篇文章中谈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四大入口”,其中拿微软举了个例子,说明过去越成功的公司,将来越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今天就说下微软为何生不如死。

微软曾经是一面旗帜、一个传奇、一个梦想。微软或许在未来好几十年都不会倒闭,但会成为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这对铸造了全球首富、一度在行业呼风唤雨的微软来说,可以用“生不如死”四个字来形容——有些公司,虽然还在盈利,但已经死了。

前几天有人问我,谁能在五六年前预见到 Nokia 和 Motorola 的衰落。其实那时候我就曾经在博客里面写过,Moto 很快会倒闭,Nokia 会步 Moto 后尘,Blackberry 也好不到哪去,会缩回企业服务市场,即便在当季实现了翻倍的业绩和股价增长。

所谓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以什么为终极追求,并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这个追求。教科书和各种商业文章上常常会把“逐利”放在企业目标的第一位。但“利”往往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原因。短期内,可以通过各种市场套利方法来获取利润,这种行为叫做“投机”,但从长期来看,一家能够长期实现高额利润的服务性企业,一定是能够长期为客户创造高价值。利润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回报。

而微软衰落的市场原因,是因为系统软件开发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影响。譬如在 Office 2000 之后,用户会发现增加的功能已经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这时候用户会逐渐不愿意为这些可用可不用的功能支付溢价。微软依旧强大,但是越来越依靠垄断和自己铸造的标准王国,而不是依靠持续的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无法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漠视和淡忘。

微软曾经网罗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中国也一样。在我眼里看来,那些进入了微软的天才似乎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在行业里近乎销声匿迹,在他们眼里,似乎只有微软的技术和产品才是对他们有意义的,其它都与他们无关。微软成功地把天才变成了庞大系统内的黄金螺丝钉,只会给微软大厦增加一些无足轻重的装饰,发挥不出任何破坏性创新的力量。

我一个好友,曾经是微软的合作伙伴,抱怨要微软提供一个新的开发接口要获得近 10 名全球副总裁的签字——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市场优势?还是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在一个以“做事正确”,而不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导向的公司,大多数创新的想法都会被埋没,因为创新是以市场、以用户利益为导向,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犯错,如果企业管理目标是为了避免错误,就不会有太多创新。

微软的衰落,核心原因是由于战略目标和组织架构的异化,导致企业丧失了对用户创造价值的追求与能力。我相信现在微软没有一个战略部门关心在未来如何真正为用户创造差异化价值,分析未来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转移趋势,而只关心折腾出来一个什么伪创新的新鲜玩意能够赌中市场需求继续捞一把。

所以当鲍尔默在 Surface 发布之前就跳出来为自己造势的时候,我却看到了这个老商贩脑门上明明白白写着两个字——心虚!不断赌,不断说大话,不断赌输。这似乎已经成了鲍尔默的模式。

结果不出所料,中国造小米的雷布斯都可以用自己的销量鄙视一下微软。

企业因何由盛而衰,生不如死,我想这是每一个已经树立地位的企业,都应该反复思考的一个话题。让我们复盘微软的衰落,在整盘棋中我只看到两个原因,第一是没有专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第二是公司内部完全没有支持创新,容忍犯错的资源和环境。

十多年前方兴东博士曾经要站出来挑战微软霸权,现在不用挑了,方博士可以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