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常用医学名词总结

来源:互联网 发布:wpsoffice软件怎么用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6:26

一 HR:

1.  HR 1920年,Binhan首先提出流变的概念,即在应力的作用下,物体可产生流动与变形。至1948年Copley提出生物流变的概念,即血液、淋巴液其他体液、玻璃体,软组织如血管、肌肉、晶体、甚至骨骼,细胞质等均可发生流变。到1951年,提出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流变叫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这是生物、数学、化学及物理等学科交叉发展的边缘科学,研究全血在各切变率下的表现粘度称为宏观流变学,而研究血液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如红细胞的变形、聚集、表面电荷等,称为血细胞流变学(cellular hemorheology),发展到从分子水平研究血液成分的流变特性,如红细胞膜中骨架蛋白、膜磷脂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血浆分子成分对血浆粘度的影响等,这些属于分子血液流变学(molecullar hemorheology)。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它是近二十年来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边缘学科。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如血管的流变性、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等。至于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的有形成分、血管和心脏的粘弹性在各种疾病时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血液流变学,又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或医学血液流变学。

2. HR(Heart Rate)用来表示心率。心率是用来描述心动周期的专业术语,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第一声音为准。 心率,现代汉语将心率解释为“心脏跳动的频率”。频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某件事情发生的次数。两种解释合起来就是,心脏在一定时间内跳动的次数,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心脏跳动快慢的意思。

3.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结合特异激素并引发细胞响应的蛋白质。


二 EH:

eh指原发性的高血压.



三   SBP:医学术语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四   DBP:医学术语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五   CHO:

总胆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  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肝脏是合成和贮存的主要器官。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国内外专家推荐成人理想胆固醇值为<5.2mmol/L。


TC:血清总胆固醇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英文简写为 TC  血清总胆固醇是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肝脏是合成和贮存的主要器官。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指临床上将血总胆固醇增高称为高胆固醇血症。 

六 TG:


TG  即Triglyceride,甘油三酯,血脂的一种。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是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大部分组织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产物供给能量,同时肝脏、脂肪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组织中贮存。

七 HDL:


HDL:高密度脂蛋白:它运载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动脉造影证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俗称“血管清道夫”。

八 GLU:


GLU:血糖,正常范围3.99--6.1

九 LDL:

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其胆固醇的含量(包括胆固醇酯和游离胆固醇)在一半以上。所以,LDL被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血浆中胆固醇约70%是在LDL内,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浆胆固醇浓度的升高与血浆中LDL水平是一致的。由于LDL颗粒小,即使血浆中LDL的浓度很高,血浆也不会混浊。LDL中载脂蛋白几乎全部为APO Bl00(占95%以上),仅含有微量的APOC和E.


肝功能指标临床检测正常值    谷丙转氨酶(ALT) 0~40    谷草转氨酶(AST) 0~37    谷草/谷丙(AST/ALT) 0.80~1.5    谷氨酰转移酶(GGP) 7~32    碱性磷酸酶(ALP) 53~128    总胆红素(TBILI) 5.1~19.0    直接胆红素(DBILI) 0.0~5.1    间接胆红素(IBILI) 5.0~12.0    总蛋白(TP) 60~80    白蛋白(ALB) 35~55    球蛋白(GLB) 15.0~35.0    白球比(ALB/GLB) 1.20~2.00    葡萄糖(GLU) 3.89~6.11    尿素氮(BUN) 1.7~8.3    肌酐(CRE) 53~108    乳酸脱氢酶(LDH-L) 109~245    肌酸激酶(CK) 24.0~195.0    总胆固醇(CHOL) 3.35~6.45    甘油三酯(TRIG) 0.48~1.17    尿酸(UA) 202~416

十 albumin:

白蛋白


十一 CKMB:

肌酸激酶CK是有三种同工酶CK-MM、CK-MB、CK-BB所组成。所以理论上CK-MB的活性是不可能大于总CK活性的。但是临床工作中却时常会出现CK-MB活性大于CK活性的情况。目前常用的检测CK-MB的方法是免疫抑制法,出现CK-MB>CK的情况就是由这种方法的检测原理造成的。在人体中正常情况下CK-BB很少,可忽略,而免疫抑制法就是建立在忽略CK-BB的基础上的。即是用抗体抑制M亚基,所以CKMM会失去活性,而CK-MB活性失去一半。这样测出的CK活性实际就是CK-MB的一半,所以CK-MB活性应该为测定的2倍(2CK)。但如果CK-BB存在就会使结果偏高,即测定的CK-MB活性=CK-MB+2CK-BB。如果CK-BB>CK-MM,由于结果要乘2,也就是说2CK-BB+CK-MB>CK-BB+CK-MB+CK-MM,即测定得的CK-MB活性>CK活性。所以CK-MB>CK是可能的,但CK-MB>2CK是不可能的。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