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体的发展看图书情报学

来源:互联网 发布:mysql 注入攻击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17:54

    Ontology在国外已经热了很多时间,许多的通用domain ontology已经建立起来,采用商业的和非商业的形式供人们利用。大量的Ontology构建工具诞生,其中一些非常优秀的工具广为流行,如protege等。Ontolgoy通常以RDF(S)和OWL这两种文件形式存在。一些专用的ontology解析和处理工具也相继被开发出来,如Jena等。在一段时间内,ontology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外显得相当火暴,大量的应用项目诞生。ontology似乎是一个功能无比强大的东西,并且将其纳入到语义网的概念范围内。

    中国对ontolgoy的研究始于04年,当时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国外的进展,在国内引入了本体这一概念。由于这对国内来说,的确是一个新东西,很快就热起来了。然而,这期间学界对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探讨,以图书情报学其他概念,如分类法等的关系的探讨上。似乎这是一个极其玄乎的东西,将其说得天花乱坠,将其神圣化。到06年,图书情报学界关于ontology的文章已经有很多,然而,说来说去,还只是那些东西,并且,似乎没有谁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本体,更没有谁能向其他人讲清什么是本体。文章一大堆,并且人们都抱着对本体的神圣的信仰,但却终究没有能将其说清楚,更没有人能将其向别人讲清楚,让没有接触过的人理解,这大概是对曾经一直以理论探讨为主流、以思辩为论文写作形式、盲目崇拜国外学术的一个最为直接、也最为猛烈的讽刺吧。

    注意,我说的是以理论派为主流,这并没有否认技术派的存在。图书情报学的技术派是存在的,然而,这种技术派绝大多数并没有服务于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而是服务于应用和个人的腰包。许多掌握了技术资源的学者和专家,并没有将其技术思想和水平纳入到学术问题的研究中来,而是将大量的精力花在接项目、做项目、卖项目的工作中,这里的项目主要是一些信息系统的开发了。或许这也是在以理论为主流的压制下的无赖,或许也确实是学者的待遇不够好,当然,这也导致了技术派的人很难在学界出人头地。

    然而,牛人总是有的。在本体这一问题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做出了最出色的贡献,以董慧老师为首的项目组率先在国内开发出了实实在在的本体,并开发出了可以实际运行的应用。成果一发布,让人们真正知道了什么才是本体,什么才是本体的威力。这让那些炒作了两年概念的“专家”和“学者”黯然失色,他们吹了那么久,自己都弄清不了本体究竟是咋回事,现在武大做出来了,这是硬的东西,事实胜于雄辩。

    本体在国内的首次应用的影响也许并不在于对本体认识本身的贡献上,而在于其对图书情报学界人们研究的整个思想定位上。很明显的,定量研究的论文在图书情报学期刊上明显多起来,现在人们都已明白了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其中尤以《情报学报》最为显著,整个一本期刊几乎全是算法和数据。一时间,技术派昂首挺胸、扬眉吐气了。技术派的学者的项目一个接一个的拿下,研究生也蜂拥而至,羡煞那些理论派学者。此时,一些理论派学者也开始转轨,也开始申报技术类的项目,招纳具有技术专长的研究生。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描绘了情报学的不稳定和易遭受外界影响的状况。

   那倡导技术主流在图书情报学中就一定正确吗?未必。看下《情报学报》这两年发的文章吧,大多数文章都是技术类的,夹杂着一大堆的公式和算法,看起来是很牛B的文章,特别是对那些理论派而言,是很难达到这一步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文章的作者,他们很多都具有计算机背景,甚至所在的单位和研究方向本身并非图书情报学的,却都大摇大摆的跑过来发文章。只有几位老“大家”才会在这里偶尔露下面,一些新人根本上不去。然而,那堆数学公式和数据真的就很牛B吗?其实不然,这些东西在计算机领域都是很一般、很普通的东西,或许一个稍微强一点的本科生,只要有点资料就都能作出来。所以,这些技术类的东西对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特别是,那一大堆的公式和算法要让人看懂真是费颈,这对学术交流构成了严重障碍。其实那些貌似威严的算法和数据什么也不是,纯粹是糊弄人的,因为实际采用的很少。

    真正的技术进步,在于新技术的提出,而其价值则体现在其实际应用中。一大堆所谓的算法发表在权威刊物上,却最终无人问津,试问,不能带动科技进步的技术还能算技术吗?或许只是一堆乱码的堆积。

     似乎《情报学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07年的这两期,明显的增多了理论性文章,而相应的减少了技术性文章。并且还专门讨论了情报学学科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好现象。这种理论的回归,预示着图书情报学界可能不再盲目痴迷于计算机技术,不去和计算机人士争饭碗,而是真正开始考虑自身学科的稳固和建设的问题。

    其实,在图书情报学界是应当理论与技术兼顾的。理论的研究,渴望有原创性的理论的诞生,而不能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这种炒作也是不公平的,似乎只要谁英文好,发现了几个国外的新概念,在国内讨论一下就算做理论了,这种做法不好。我们需要自己的理论,也需要自己的概念。当我们发现了新问题时,当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时,勇敢的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发到国外去,让国外也痴迷一下我们的成果,能引领世界潮流那是更好的了。而技术呢,理论来源于实践,敬重那些搞技术的大牛们,但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也要有原创性的技术成果,或至少要在这种长期的实践中,提炼、发现新的规律,揭示新的规律。理论与技术都很重要,学术期刊作为一个指挥棒,值得深深的思考这一问题。

    所以,概念炒作、抢占计算机人的饭碗的事情都不要做了。踏踏实实的做一些实质性的研究,拿出真正的原创性的成果出来,图书情报学才有可能不再迷失,才有可能真正赢得各界的尊重。当然了,学术期刊的主导很重要,建议采纳文章与否不要看资历,让一些新人站出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有创造力、才是图书情报学发展的未来栋梁。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