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来源:互联网 发布:如何恢复u盘里的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8:05

一、矿体外推圈定

矿体圈定,可按某矿种在勘查过程中所确定勘查类型的基础上,以规范中规定的工程间距(结合地质研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选冶试验程度等因素)进行控矿工程间圈连矿体。

矿体外推圈定要在可靠地质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矿体赋存形态、空间产出的地质规律条件下进行。

当矿体赋存有规律条件下,即矿体长度与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时,在有一定数量控矿工程和数据统计的充分依据情况下,可科学地确定外推长度。

当矿体赋存无规律可循时,无限外推一般按相应网度的二分之一尖(楔)推或四分之一值平(板)推为宜。当有限外推时,对有色和贵金属矿产,由于矿体特征复杂,当边缘控矿工程存在大于边界品位的二分之一矿化时,可做三分之二尖推或三分之一平推;当边缘工程未见矿时,同无限外推处理,即二分之一尖(楔)推或四分之一平(板)推;上述有限外推和无限外推中的二分之一尖推和四分之一平推、三分之二尖推和三分之一平推的结果都是等值的,可兹证明。

在沿矿体走向或倾向方向上,常按一定间隔进行取样。当相邻样品工程有一工程样品达不到工业要求,相邻样品之间各种边界点的确定和界限的圈定方法常用插入法进行;当矿体厚度变化比较规律,有用组分分布比较均匀情况下,可采边界线基点计算用内插法、印格法、图解插入法圈定。

对厚度较薄(达不到可采厚度)、品位较高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体采用米.克/吨值之品位、厚度之综合工业指标圈定矿体。此时,当矿脉厚度有一定变幅,品位变化不均匀时,矿体(脉)不能进行外推圈定。而对厚度较稳定、品位相对均匀的较稳定的薄脉型矿体采用米.克/吨值圈定矿体边界时,可参照前述矿体外推原则进行。

1、矿体外推圈定的起点问题

矿体外推不论是沿矿体走向抑或矿体倾向外推,均应以控制矿体的样品工程为起点进行外推。在已评审的报告中,已发现几例将矿体外推起点置于没有工程控制的矿体(块段)边界上;这种外推相当于对矿体的连续外推,是不允许的。

2、关于外推距离问题

⑴、当实际控矿工程间距小与规范网度时,矿体外推可以实际工程间距为依据,按前述规定比例确定矿体外推距离,不论是矿体倾向抑或矿体走向。

⑵、当实际工程间距大于规范网度时,一律按规范网度要求进行矿体外推(不能以实际工程间距作依据),进行矿体圈连和估算资源。

在评审报告中,个别报告对实际工程间距大于规范网度情况下,仍按大于规范网度的实际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外推,这是错误的。如此作法就失去执行规范的意义和规范(技术标准)的约束力(执行规范是有其严肃性和强制性)。

3、矿体倾斜方向的外推问题

矿体外推是对矿体走向和倾向的外推。

不乏其例的是少部分报告在应用地质块段法进行资源量估算时,矿体倾向外推不是在剖面上进行矿体倾斜外推,而是在投影面(纵投影、水平投影面)上进行矿体外推,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夸大了外推距离,造成资源量估算误差,使其估算结果失真。

正确的做法是:应用地质块段法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时,首先在地质剖面上进行矿体倾斜方向上的外推。然后以其外推点投影到平面上(纵投影面或水平投影面),并计算投影面面积,续乘矿体平均厚度{按需要求平均水平厚度(纵投影法)或铅垂厚度(水平投影法)},计算矿体(块段)体积。

4、单工程(钻孔)控矿的矿体外推

对单工程(钻探)控矿的矿体外推一直存在两种做图方法(地质块段法的纵投影图、水平投影作图法)估算资源量。

第一种方法(如图a)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图a:单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示意图(纵投影)

    此种方法是在单工程剖面上,首先在剖面上将矿体外推(平推)点投影到纵投影面上。在投影面上依矿体倾向上的上、下外推点(a、b)和走向上外推(走向外推可在投影面上进行)点(c、d),依次连线圈连矿块边界成菱形,按规定办法续求块段体积和资源储量。地质块段法水平投影作图法类同,不重述。

    第二种方法(如图b)

  在矿体投影面上,将矿体倾向上、下外推点(E、F)和矿体走向外推点(G、H)表示在投影面上;在此基础上,续将矿体走向外推点(G、H)分别沿矿体倾向上推和下推(a、b、c、d点)同理,在矿体倾向上的上、下外推点(E、F)沿走向上续左右外推(a、b、c、d点),如此在投影面上,矿体块段外推成一矩形,按规定方法估算块段体积和资源量值。水平投影法作图法乃同,不赘述。

  上述两种做法的结果是:第二种做法(b)所获资源量恰是第一种做法(a)的两倍,可见影响之大。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图b:单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示意图(纵投影)

两种作法比较,第一种外推法(图a)保守,第二种做法是贴近实际和正确的。由此,编者建议,以后若遇到此类似问题,可使用第二种矿体外推方法圈连矿体(块段)并估算资源储量。

  5、多工程控矿的矿体外推

  多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有如单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一样(如前述),亦存在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将控制矿体的各边缘工程对矿进行走向和倾向各外推点(a、c、e、l、d、b)直接顺序圈连矿体边界(如图a)并估算资源储量。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图a:多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示意图(纵投影)

  第二种情况则如图b所示,将控制矿体的边缘工程分别进行矿体的走向和倾向外推,嗣后将各外推点以a、c、g、e、l、h、d、b顺序圈连矿体(块段)边界(如图b所示)并估算资源储量。图a(第一种情况)与图b(第二种情况)两种矿体外推圈定方法比较,显然后者(图b)较前者(图a)多出 cge和 dlh等两个三角形面积;两种方法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是不同的。编者意见同单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圈定(第二种方法)一样,多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圈定方法采用第二种方法(图b)进行。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图b:多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示意图(纵投影)

  上述矿体外推圈定方法(图a图b)为地质块段纵投影作图法;水平投影作图法类同,不赘述。

  6、开发矿山储量核实中外推矿量类别确定问题

  正在开采的储量,其套改前应为D级储量,不论原勘查程度为勘探、详查、普查阶段,均应套改为(113b),归类为(122b),而归为控制的基础储量类。另一种意见将外推的矿量纳入“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类。其主要依据是执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认为此外推矿量虽属开发矿山,但总归为“推断的”矿量,达不到“探明的”、“控制的”的要求,自然应纳入(333)资源量范畴。对上述两种意见,编者采取折衷意见认为,在目前对开发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国家尚未出台相应规范情况下,两种意见均可,且不影响矿业权换证手续进行。

  7、矿体不允许连续外推圈定

  不论计划经济时期和现时的市场经济期间,不论执行原规范和新规范,都不允许对矿体进行连续外推圈连矿体(块段)边界。

  多年前,在评审一个水泥灰岩矿床勘探报告时,就存在如图所示的矿体连续外推问题(由B级外推C级,后又续推D级),这是不允许的。合理的作法是仍以本图作例,若B级外推,只能一次性外推到C级即可。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按新规范要求,除探明的(331)不能外推外,“控制的”可一次性外推“推断的”,再不能连续外推预测的资源量。

  8、“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量外推问题

  “探明的”不能外推,因为“探明的”外推则成为“推断的”,则产生地质可靠程度顺序为探明的→推断的,违反了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顺序。

    控制的可外推,它符合控制的→推断的正常顺序。

二、米.克/吨值应用

  米·克/吨值,又称米·百分比或米·百分率。应用米·克/吨值综合工业指标时,对于矿(脉)体厚度不稳定(有一定变幅)、品位不均匀情况下,矿(脉)体圈定不能进行外推。对于厚度较稳定、品位较均匀的薄脉型矿脉则可采用一般外推方法对矿体(块段)进行外推圈定并估算资源储量。

  1、金属量估算

  对矿(脉)体金属量估算时,有人误将平均米·克/吨值当作平均品位乘以矿体或块段矿石量估算金属量,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采用米·克/吨值指标时,米·克/吨值属厚度×品位的双因素的综合指标,非单一的质量指标。即平均m·g/t×矿石量(t)=m·g,m·g非重量单位,故上述作法是不成立的。正确做法是将平均米·克/吨值除以平均厚度,换算成平均品位,再乘以矿石量,才是所估算的金属量值。

  2、个别报告对厚度不稳定、品位均匀程度较差的矿(脉)体也进行了外推,这是不合适的,也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3、对于岩金矿(脉)体中出现个别低品位(0.8-2.4米·克/吨间)时(如图示),有的报告将其剔除,使矿(脉)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其间被低品位矿所间隔。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样号:H1     H2     H3     H4     H5

    米·克/吨值: 3.8    2.0   4.6     6.2    5.6

  图中的H2样品米·克/吨值仅为2.0,属低品位矿。实际上应该将该样(H2)参加5个样品的平均计算,若其平均后结果满足该矿(脉)体的最低工业要求,可将H2结果圈入工业矿体中,不单独圈连低品位矿(H2)。

三、关于资源储量比例

  矿产勘查和开发市场化,总原则是“保证首期、储备后期、动态管理、以矿养矿”。矿产勘查,要为矿山开发建设提供“探明的”资源储量作为首采地段,以满足矿山建设投资返本付息需要的矿量。“储备后期”是保证总量控制,以满足矿山生产的连续性和规划服务年限所需的矿量。新形势下的“动态管理、以矿养矿”原则及计划经济时期的“准备中期”原则,强调了矿山生产过程中,以生产需要,由矿山负责资源储量类别提升的动态管理,通过矿山经济效益来完成。这是“动态管理、以矿养矿”原则提出的缘由。

  “探明的”资源储量应满足矿山开发首采区设置及矿山建设返本付息的矿量;“控制的”资源量应满足矿山最低服务年限要求的矿量;“推断的”资源量应满足矿山远景规划要求的矿量。

 

四、资源储量分类

  新分类标准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和经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凡经济的和边际经济的划分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分为资源量。其中在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一)基本概念理解

  1、勘查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指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具有一定面积性,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勘查程度,探求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型。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详查阶段的控制的、推断的类型、普查阶段为推断的、预测的类型;

  2、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针对勘查区具体矿体(块段)而言,具有局部性特点。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3、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是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不应同时出现另外的经济结论。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来对待。

  4、预测资源量(334)是未查明的潜在资源

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有下面二种情况,一是普查阶段中探求推断的资源量外的部分地域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二是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区范围内应对矿床整体进行总体控制,矿体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5、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原则上没有工程间距要求,但要保证工程分布的均匀性,并注意与进一步勘查相衔接。在普查阶段,对矿体(层)分布较稳定的层状矿床,可采用“控制的”工程间距的2~3倍距离估算333类资源量,以便区别于334类资源量。

  6、内蕴经济资源量包括331、332、333,因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者开采,经济意义不明,界于经济的到次边际的之间,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矿产勘查工作已完成,仅进行概略研究的;2)、基础储量以外的仅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的;3)、因矿层薄、矿体小、开采难度大或开采成本高,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或矿山设计未利用的;4)、矿山关闭后残留的矿产资源;5)、压覆的不能利用的矿产资源,未经技术经济论证经济意义不明的;6)、低品位矿和原规范分类分级的表外储量;7)、后期有可能回收的矿柱量。

  7、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指经可行性研究表明,投资内部收益率(1RR)小于零(负值)时的2S类型。其中研究利用的331类对应于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2S21;332类对应于2S22。各类永久性矿柱属设计损失,不属于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8、边际经济基础储量是经可行性研究表明,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IRR)大于等于零但小于行业内部基准收益率时确定的类型。其中研究利用的331类对应于2M11、2M21,332类对应于2M22。

  9、经济的基础储量是由正式矿床工业指标圈定的类型,121b、111b基于对应的331部分,122b基于对应的332部分。下述两种情况可进行如下处理:

1)、对于无风险的地表矿产,简单勘查或调查即可达到矿山建设和开采要求的,可直接确定为111b或122b。2)、通过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矿山设计,或在建、正常生产矿山,即使未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也应属于技术经济可行的项目,可以确定为经济的基础储量。

  10、储量是在经济基础储量基础上扣除设计损失(含各类矿柱)、采矿损失后的可采储量,由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生产时根据理论或实际的开拓工程、采矿工艺等计算得出,原则上不得使用经验损失率或利用率折算,也不应在333的基础上估算。

  1)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等为合理确定开采规模及服务年限所需,可以在合理分析基础上利用333理论估算储量。用模拟开发利用方案评估估算储量的,原则上不应采用经验损失率或利用率折算;

  2)、复杂矿山、非正规生产的矿山,计算储量确有困难的,可以用实际回采率指标或具有可类比矿山实际回采率指标,在分析论述后估算储量。

 (二)特别处理

  1)、经勘探及可行性研究表明矿产项目是经济的,及在建、正常生产矿山,按编码原则,控制的基础储量应为112b,储量为112,实际分类时进行归类为122b和122。同理2M12、2S12归类为2M22、2S22;

  2)、评估报告、评审意见书、相关储量报告可直接采用代码表示资源储量类型;

  3)资源储量类型应与勘查阶段和相应勘查研究程度一致,同时满足地质控制程度和其它勘查研究程度,资源储量类型不仅与地质工程控制程度有关,还与地质研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可选冶性研究程度及工艺利用研究程度等因素有关,特别是涉及安全生产的开采技术条件有重大关系,因此资源储量类型不能简单依据工程间距确定,且不应超越勘查阶段和勘查程度。某一种勘查程度降级的,资源储量类型也相应降级。

  4)、矿产开发项目未经可行性研究,不可确定为次边际经济和边际经济资源量。

 五、矿床工业指标

  矿床工业指标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国家和相关工业主管部门对矿产质量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所提出的要求标准。它是评价矿床、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划分矿石类型、品级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或要求。

  矿床工业指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矿石质量指标,二是开采技术条件指标。矿石质量指标主要有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单工程、块段)、矿床最低工业品位;有害组分最大允许含量等;不同矿种尚有物性指标。开采技术条件指标有最低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及含矿系数等;对露天开采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指标有露天采场的最终边坡角、剥采比、最终底盘宽度及爆破安全距离等。

  除主矿种工业指标之外,尚要制定伴生组分的评价利用工业指标(部分矿种在附录中提出了伴生组分评价指标),以保证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达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的目的。另外,对薄脉型金矿采用米·克/值圈定矿体和估算资源储量,这体现了个别情况下所采用的厚度、品位等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工业指标。

  工业指标的使用,一般情况下,矿产地质勘查程度为预查、普查阶段(公益性地质矿产勘查)时,可应用各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规定的一般工业指标圈算333类资源量;而进入商业地质勘查(详查、勘探)时,在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的矿产勘查报告,也可使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估算331、332、333类资源量。在详查、勘探阶段,工业指标的论证应与(预)可行性研究紧密结合,在(预)可行性研究中论证合理的工业指标,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程序确定后,作为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的依据。同时,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资源量,其工业指标的制定必须经过论证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程序进行确定。工业指标论证单位资质与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的资质要求相同。

  1)、在资源储量报告中,对一个矿床使用的工业指标,个别报告直接套用规范中的一般工业指标,出现不具体的区间值(过渡值),而不是具体值。如岩金矿床边界品位采用规范中的1~2g/t,最低工业品位2.5~4.5g/t……,最低可采厚度0.8~1.5m……,这种不确定值的使用是不允许的。这给报告编写和报告评审造成困难。对一个具体矿床应有具体工业指标,今后工作中应引为注意。

  2)、在使用具体工业指标进行矿体圈定时,对矿石质量指标(含有害组分)、开采技术条件指标要综合应用,缺一不可。如前述一个水泥灰岩矿勘查时,其具体基本分析项目在工作之初未作剖面(地表地下)包括有害组分在内的试验分析,而直接确定为CaO、MgO、fsio2,而K2O、Na2O组分不清和组合分析结果的含量特征,造成矿体和夹层无法圈定的严重后果;同时,也因为单个样品厚度未计算,亦造成矿体和夹层无法圈定的问题。

  六、水泥用石灰质原料勘查问题

  1、基本分析项目的确定:

  水泥用石灰质原料矿(水泥用石灰岩、大理岩)基本分析项目一般为CaO、MgO。基本分析样品要在探矿工程中分层、分段采取。样品应在新鲜岩矿层中采取。采样方法一般用刻槽法,钻孔中采样用半心法;样长按真厚度设计,一般样长为2~4m;采样方法、长度及断面规格的确定,应据矿石质量变化情况,并考虑矿体的最小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而定;当矿石质量稳定时,经与有关部门商定,可放宽采样长度和规格;采样时应保证质量,要求不漏采、不重采,不混入外来物质。

对一个水泥用石灰质原料矿进行勘查时,其基本分析项目一般确定CaO、MgO;但具体确定时不能直接确定为CaO、MgO。

  对石灰质水泥原料矿的勘查中的具体基本分析项目确定遵循的程序是在野外工作初期选择一条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地表和地下的探矿工程剖面分别采集样品,进行包括K2O、Na2O、SO3、Cl等有害组分在内的基本分析项目测试;当矿石中K2O、Na2O、SO3、Cl等有害组分按矿床工业指标要求,其含量在临界处波动时,基本分析项目应增加上述几项内容;当矿石中K2O、Na2O、SO3、Cl含量远低于一般工业指标要求时,则不列入基本分析项目中,纳入代表性剖面(工程)中作组合分析项目进行测试。

  个别地勘单位直接将基本分析项目确定为CaO、MgO、SiO2,从而产生如下问题:单样中有害组分含量不清,组合分析结果不能应用单样中,造成有害组分的工业指标难于执行,矿层圈定结果不可靠及矿层中夹层无法圈出的困难;上述作法最大可能是将矿层中客观存在的非矿夹层掩盖了;同时,对后续矿山开发随之也将产生问题。矿产勘查中执行已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矿体圈定时,不论矿石质量指标(含有益组分、有害组分)及开采技术条件指标,一定要综合考虑、全面使用,缺一不可。

  2、单样厚度计算

  水泥用石灰质原料矿产属简单矿种,其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大多采用断面法进行。而断面法估算资源储量表现为两相邻剖面上矿体的面积(含夹层)特点,而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求得矿体(块段)的体积。虽然计算过程未直接反映矿体厚度参数,由此个别地勘单位忽略了单样厚度计算的必要性。厚度参数是一项资源储量估算的重要工业指标,而单样厚度的计算是为矿层和夹层圈定服务的,它是不能缺少的。单样厚度未计算,同样造成执行工业指标时困难,造成矿体或夹层无法圈定的后果。

  3、矿层顶底板控制问题

  水泥用石灰质原料矿,以化学组分为依据的均以矿石质量(品位)指标作为依据对矿体进行圈定。不论地表和地下探矿工程均应揭穿矿体顶底板界线以控制矿体。这里所要谈的是个别地勘单位在勘查中对矿层取样缺少封边样控制,有的以层位为标志进行矿层圈定,这是不允许的。

  再则,采集矿层顶底板封边样时,其厚度值一定要大于“夹层”厚度值,其原因是避免矿层顶、底板在矿层倾向外延时再发现矿层时,由于封边样小于夹层厚度造成新矿层难于圈定问题。

  4、开采技术条件指标

  水泥石灰质原料矿(水泥灰岩、水泥大理岩)明确提出了露天开采技术条件指标(最低可采标高、最终剥采比、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采场最终边坡角、采场最终底盘最小宽度、爆破安全距离等)。“采场最终底盘最小宽度指标”(大中型矿床不小于60米,小型矿床一般不小于40米);实际工作中,相应图件反映的采场最终底盘宽度多未达到指标要求,多以采场底界矿层的水平厚度表示之,且多低于指标要求。

  5、水泥石灰质原料矿勘查程度问题

  水泥石灰质原料矿(水泥灰岩、水泥大理岩)属简单矿种,其勘查程度一般应达到勘探阶段,探求“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量,以满足拟建矿山首采区布设、投资返本付息的需要(探明的)和矿山服务年限的量(控制的)及矿山远景规划的量(推断的)的要求,为未来矿山开发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相应类别的资源储量需求,以保证矿山建设正常进行。

  6、对石灰质水泥原料矿(石灰岩、大理岩)勘查中,探矿工程中个别单样超过指标要求时,可按8~12米进行厚度加权计算;计算结果符合和满足单工程最低工业指标要求时,可按矿石处理。相邻剖面如对应,则在图件上加以表示。

七、矿床勘查类型确定

  勘查类型统一划分为Ⅰ类(简单型)、Ⅱ类(中等型)、Ⅲ类(复杂型)等3个类型。并以影响矿体诸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渡类型的存在。总体上,新规范勘查类型与原规范勘探类型大致有如下相当关系:

  即新规范Ⅰ类型相当于原规范Ⅰ、Ⅱ类型;新规范Ⅱ类型相当于原规范Ⅲ类型;新规范Ⅲ类型相当于原规范Ⅳ、Ⅴ类型。

  新规范对铜、铅锌、银、钼、镍等有色金属矿种,铝土矿冶镁菱镁矿种、稀有金属类矿种及稀土类矿种,在长期勘查、开发积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研究大量有关实际资料,提出了划分勘查类型的量化指标(各影响地质因素以其特征赋值),建立了“类型系数”概念(请见相应矿种规范),这使勘查类型划分操作上实现半定量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矿产勘查过程中对勘查类型划分确定上的人为因素影响,使之更贴近实际。同时,为了加强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勘查,保证矿山建设和开采的安全,新总则增加了开采技术条件勘查类型及工作要求(见总则附录B)。明确要求:应遵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相统一、突出重点的原则,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勘查类型划分为3类9型。即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的矿床(Ⅰ类)、开采技术条件中等的矿床(Ⅱ类)、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矿床(Ⅲ类),除Ⅰ类只有Ⅰ型外,Ⅱ、Ⅲ类中又按主要影响因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分为4型,即以水文地质问题为主的矿床划为Ⅱ-1、Ⅲ-1型;以工程地质问题为主的矿床划为Ⅱ-2、Ⅲ-2型;以环境地质问题为主的矿床划为Ⅱ-3型、Ⅲ-3型以及复合型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中等矿床(Ⅱ类)、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Ⅲ类)分别划分为Ⅱ-4、Ⅲ-4型。新总则增加开采技术条件勘查程度类型分类的规定,为进一步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标准。在这里强调的是在矿产勘查过程中;矿产地质勘查程度与开采技术条件勘查研究程度应该是同步的或一致的,这就需要按总则和分矿种规范要求,在相应勘查阶段,开采技术条件应达到相应的勘查研究程度要求,否则,二者不同步,按最低勘查程度确定矿产勘查阶段。

    综上所述,正因为勘查类型确定在矿产勘查中的重要作用,故对勘查类型的确定与应用,应遵循1)、最佳勘查效益原则;2)、从实际出发原则;3)、以主矿体为主原则;4)、类型三分,允许过渡原则;5)、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改等原则,以使矿产勘查类型贴近实际,提高勘查质量。

  八、倾斜矿体露头为斜坡时水平厚度计算

  倾斜矿体露头为斜坡情况下进行水平阶梯法采样,如下图所示: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图中所反映的是一倾斜铁矿体露头呈坡状(斜面)的横剖面示意。近三年评审报告中见同一现象的有两例。两地勘单位均在铁矿坡面露头上进行了水平阶梯法采样。同样,两单位对铁矿体均采用纵投影地质块段法进行了资源量计算。而对该铁矿体水平厚度计算,一家是将阶梯取样各单样长度之和作为水平厚度;一家是在横剖面矿体底板之右端点(B)垂直投影至D点,AD长度作为水平厚度(见上图)。从图中观察,两地勘单位作法形式为两样,道理是相同的,所求矿体水平厚度均是错误的,不符合矿体水平厚度的概念;所求的水平厚度均大于真实的水平厚度,其结果夸大了资源储量,造成一定的误差。正确的矿体水平厚度可通过正弦定理来解决。正弦定理公式为

  a/sinA=b/sinB=c/sinC

  式中a、b、c为三角形各边长,A、B、C为a、b、c三边所对应的夹角(如下图):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九、最低一层控矿坑道向下外推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问题

  最低一层坑道向下外推资源量问题是按原国储〔1991〕164号文要求进行的。在这里谈此问题主要作为一项规定请大家掌握。叙述164号文过程中,只不过将原文中C级、D级储量变换成新的对应的“控制的”(332)、“推断的”(333)的资源量类别即可。

  国储〔1991〕164号文明确:一种情况是最低一层坑道向下(沿矿体倾斜方向)当有“控制的”工程间距钻孔见矿时(图中zk1、zk2孔),坑道与zk1、zk2工程间圈算为控制的(332)资源储量(如图a)。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第二种情况是当“控制的”工程间距钻孔(zk1、zk2)未见矿时,工程间不能圈连332资源量,只能按“控制的”工程间距(332)的四分之一值自最低一层控矿坑道沿矿体倾向下推圈连332资源量(如b图)。

  第三种情况是当坑道下有“推断的”(333)工程间距钻孔见矿时,自坑道向下按“控制的”(332)工程间距四分之一值平推圈连(332)资源量,余下部分为(333)资源量(如图C)。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第四种情况是:当333工程间距钻孔(zk3、zk4)未见矿时,自坑道向下按“推断的”(333)工程间距的四分之一值平推圈连333资源量(见图D)。另外,在矿体走向上,在沿脉坑道边缘穿脉巷道外有“控制的”(332)钻孔见矿时,工程间圈连(332)资源量(见图E)。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除上述,对盲矿体头部最高一层控矿坑道出现上述情况时,可按同一方法处理。

  上述最低一层坑道及最高一层控矿坑道矿体下推、上推点均是沿矿倾斜方向外推距离,非地质块段法投影面上的外推距离。

十、特高品位确定与处理

  为降低资源储量误差,减少矿山生产风险,对出现的特高品位样应预处理。当出现特高品位样品时,首先应对副样作第二次(内检)重复分析;当二次分析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用第一次分析结果。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的复杂程度,结合探采对比时对特高品位的处理经验,提出当样品分析结果高出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时,确定为特高品位。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较大时,采用上限值,反之取下限值。

  对特高品位处理时,其影响范围不宜过大,应依特高品位所影响的块段及控矿工程(当矿体厚度较大时)范围内较适当。具体处理时,应以特高品位影响的块段或单工程,进行包括特高品位在内的块段或单工程的平均品位计算,以此平均品位代替原特高品位值。嗣后,再续求块段或单工程的平均品位,作为资源储量估算时的品位参数依据。但对相邻剖面或几条剖面有工程控制的富矿条,且对应程度较高,这是不能按特高品位对待与处理,应予单独圈连和计算。

十一、矿体圈定中的“穿靴戴帽”问题

  所谓“穿鞋戴帽”是指使用矿床工业指标在控矿工程中圈连矿体时,对矿体中部品位较高而将矿体上下边部的低品位矿(单样来衡量)带入工业矿体(大于最低工业品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较泛见。在圈定工业矿体时,若单工程中矿体上下边部遇到连续有多个大于边界品位而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时,一般只允许带入相当于“夹石厚度”以内的低品位样品圈入工业矿体中,其余的低品位样品可单独圈连;不得将连续超过“夹石厚度”的低品位矿带入和圈入工业矿体中。在圈连矿体时,对于厚度大且又连片的低品位样品应单独圈连低品位矿并单独计算其资源量。

十二、岩金地质勘查中探矿手段的使用

  原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中规定:C级或C级以上储量,原则上采用坑、钻工程结合探求。一般做法是:

  第Ⅱ勘探类型:应用坑道工程探求B级储量;探求C级储量一般以钻探为主,以坑道作为检验手段。第Ⅲ勘探类型:C级储量一般以坑道与钻探结合探求。第Ⅳ勘探类型:C级储量一般以坑道为主,稳定的矿床,毗邻坑道的一排钻孔可求C级储量。

  新规范勘查类型划分为Ⅰ类(简单型),相当于原Ⅰ+Ⅱ类;Ⅱ类(中等型)相当于原Ⅲ类、Ⅲ类(复杂型)相当于原 Ⅳ+Ⅴ类。

  岩金矿地质勘查中,当钻探所获地质成果与坑探验证成果相近,则不强求一定要投入较多的坑探工程,可以钻探为主配合坑探进行。坑探应以脉内为主;当沿脉坑道未能揭露矿体全厚时,应以相应间距的穿脉工程配合进行。

十三、勘查阶段与地质可靠程度的关系

  勘查阶段在新规范中已明确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各不同勘查阶段工作的目的任务、勘查研究程度、控制程度、工作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资源储量分类、资源储量估算在分矿种规范中已进行了细化,作为实际勘查工作中执行的标准。

  地质可靠程度在规范中划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四个类别(级别)。

  勘查阶段与地质可靠程度的关系,应该说,勘查阶段是过程,地质可靠程度是结果;同时,勘查四阶段与四种地质可靠程度总体上存在着依次对应关系,即“探明的”是勘探阶段必须具有的地质可靠程度资源量类别;依次类推,详查和普查阶段则分别应具有“控制的”和“推断的”地质可靠程度资源量类别。但,勘查阶段在范围上是对勘查区而言,具有一定的面积性;而地质可靠程度则由勘查区内“局部性”的矿体(块段)资源储量所限制,故二者又不能完全一一对应。即一个特定的地质勘查阶段可有几种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别。勘探阶段报告可提交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别;详查报告可提交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别;普查阶段提交推断的+预测的资源储量类别。

  十四、工程控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的关系

  工程控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有不同工程控制程度(同时,要考虑地质研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可选冶性能研究程度等因素)可相应确定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四种地质可靠程度资源量类别。

  “探明的”资源量类别,必须在“控制的”工程间距基础上经加密采样工程所圈定;控制的资源储量类别则必须有相应间距的系统采样工程所圈定;推断的资源储量则是根据矿体特征,用有限的工程适当控制,无网度概念。对沉积矿床中厚度、品位较稳定的分布面积较大的层状矿体可采用2~3倍“控制的”工程间距揭穿矿层;普查阶段探矿工程应具备相对的均匀性,并注意与后续详查阶段工作的衔接。

  探明的资源储量类别是在控制的工程间距基础上经加密工程所圈定,矿体的连续性是肯定的,并排除了多解性;控制的资源储量类别是有系统工程所圈定,矿体的连续性已基本确定;推断的资源量则是有限工程所圈定,矿体连续性是推断的;预测的资源量是由极少量工程验证,无需确定工程间距,它属于未查明的潜在资源,矿体连续性是预测的。关于矿产勘查阶段,工程控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及其他方面工作内容与要求,可见矿产勘查各阶段目的任务简表(下表):

矿产勘查个阶段目的任务简表


阶段

 

任务

 

 预  查

 

 普  查

 

 详  查

 

 勘  探

范  围

据前人资料选区

经预查圈定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普查后经概略研究后圈出的相差区

已知有价值矿区,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

方  法

综合研究,与已知类比,野外观测

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

采用各种方法手段

应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

控制程度

极少量工程验证

数量有限取样工程

系统的取样工程

加密各种取样工程

可行性评价

 

概略研究

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

要求

初步了解资源远景

对矿化作出初步评价,大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

做出是否具工业价值评价,基本查明开采技术条件

满足投资者要求,详细查明开采技术条件

目的

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对有价值地段圈出详查区范围,提供投资机会选择的依据

圈出勘查区范围,为制定矿山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为矿山设计和矿山开发提供依据

作用

为普查提供依据

为详查提供依据

未勘探提供依据

为矿山建设确定矿山规模、产品、开采方式、工艺、总体布置提供依据

矿体

连续性

 

矿体连续性是推断的

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

肯定矿体连续性

资源储量类别地质可靠程度)

预测的

推断的+预测的

控制的+推断的

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


十五、矿床勘查控制程度
  1、勘查类型确定与划分

  勘查类型的确定划分目的就是为了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探矿手段,合理确定探矿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圈定。

  勘查类型是根据影响矿床勘查难易程度的主要地质因素对矿床进行的分类。它包括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内部结构复杂程度、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等主要影响地质因素确定的。按矿床地质特征将勘查类型划分为简单(Ⅰ)、中等(Ⅱ)、复杂(Ⅲ)等3个类型。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渡类型的存在。

  勘查类型确定应以主矿体为主,对主矿体不同地段因影响勘查难易程度的地质因素的变化可另行确定勘查类型。勘查类型划分的正确如否,直接影响矿床的控制程度。在勘查一个具体矿床,乃如前述“矿床勘查类型确定”一节所述,出于某些原因所致,个别地勘单位将勘查类型高定,工程间距相对放稀,从而造成矿体控制程度不足,研究程度降低,乃至矿体圈定不合理,矿体的连续性、可靠程度难于保证,致使资源储量估算误差加大,这直接给后续矿山开发建设带来风险。

  2、关于勘查阶段

  预查阶段:该阶段属公益性地质阶段,其资金来源有国家投入。其选区应全面搜集区内前人积累的地质、矿产、物化探等各种有信息及研究成果,在工作区通过成矿理论研究及与已知矿床类比,动用极少量工程验证,初步了解资源远景,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段;预查中应用地质、物探、化探等勘查方法,并选择有代表性异常进行查证,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段,并通过与已知矿床地质特征类比、预测,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进行追索、验证、采集样品;当圈出预测矿产资源范围和有估算资源储量数据时,可估算预测的资源量(334)类别。

  普查阶段:普查阶段亦属于公益性地质阶段工作。其普查范围系由预查结果所圈出,亦见有相对区域性特点。对普查区内地质背景条件特征的查明程度满足相应地质填图精度(1/2.5万~1/5万)的要求,成矿地质条件应达到大致查明程度。对矿化潜力较大地段,可进行1/万~1/2千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有效的物探、化探等各方法手段及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主要矿体地质特征,对地表要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部要有工程证实。对沉积成因并分布稳定层状沉积矿产,整体上要有均匀分布的探矿工程控制,其工程间距可以是2~3倍“控制的”工程间距控制矿体,不存在工程网度问题;但工程布置要与进一步勘查相衔接。对已发现的矿产应与邻区相同类型已开发矿山矿体诸方面地质类比试验,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依据普查结果进行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是否值得转入详查;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333)、(334)类资源量。

  详查阶段:其工作区是经矿产普查圈定的。该阶段属商业地质工作阶段,其资金投放有投资者说了算,属“对口”性质,详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要达到基本查明程度。勘查中,通过系统的取样工程、有效的物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了主矿体的地质特征、空间分布,基本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质量,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要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要基本查明;通过上述工作,对矿床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经详查,探求(332)+(333)类资源量,其中地质可靠程度最高的为(332)类资源量,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而对于详查报告直接提供开发利用时,其矿石选冶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设计的要求。详查结果经预可行性研究为进行一步勘探和制定矿山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勘探范围系矿区经过详查后圈定。勘探阶段成矿地质条件要达到详细查明程度;勘探工作中利用各种方法手段,采用加密取样工程,探求(331)+(332)+(333)资源量;其中最高地质可靠程度(331)资源量类别,矿体连续性已肯定。勘探成果经可行性研究,为矿山总体布置、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3、矿床控制程度

  矿床控制程度,它体现在矿床详查、勘探范围内的各矿体分布及相互关系的工程控制。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要重点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面和延伸情况,以为矿山建设开拓、采准、备采工程设计提供资料依据;对拟露天开采的矿床,要注意系统控制矿体四周边界和露天采场底部矿体的边界,以为露天开采境界、最终边坡角确定提供依据;对主要盲矿体应注意控制其顶部边界,以为矿山开发建设设计时提供依据。

十六、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矿产资源储量,即矿产在地下的埋藏数量。估算这些数量,则称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1、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有多种,诸如断面法(剖面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算术平均法、多角形法、等值线法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均有不同的应有用前提和条件;种方法对于一个具体矿体(块段)估算结果是一致的,此问题过去已讲过多次。

  一般地说,必须按不同矿体(块段)、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不同矿石自然类型、不同工业品级等分别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1)、断面法(剖面法):

  断面法资源储量估算是用剖面把矿体截成若干块段,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块段的资源量,各块段资源量之和,即为整个矿体的资源量。若用一系列垂直剖面划分块段,称之为垂直断面法;如果断面彼此平行,则为平行断面法;若断面不平行,则为不平行断面法。若用一系列水平断面划分块段,则称之水平断面法。

  断面法估算块段体积时,其块段通常由相邻两个剖面组成。块段体积的估算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当相邻两断面的矿体形状相似,且其相对面积差(S1-S2/S1)%大于40%时,应用截锥体公式估算块段体积,V= ;

  ②当相邻两断面的矿体形状相似,且其相对面积差( )%小于40%时,用梯形体公式估算块段体积,V= (S1+S2);

  ③矿体两端部分的块段,矿体只有1个断面控制,对应断面矿体呈线尖灭时,块段体积用楔形体公式估算块段体积,V= ·S1;

④当一剖面矿体有面积,对应剖面矿体呈点尖灭时,块段体积用锥体公式估算,V= ·S1。

  2、地质块段法

  地质块段法系根据矿体地质条件把矿体划为许多块段分别估算资源储量。此方法可以用于任何形状和产状的矿体,且不受矿体大小及勘查方法的影响;因此,此法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地质块段法按矿块投影方向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垂直纵投影法、水平投影法和矿体斜(真)面积估算块段资源储量;垂直纵投影法适用于矿体倾角大于45°的块段;水平投影法适用于矿体倾角小于45°的矿体,矿体斜面积以真面积估算。上述三种方法在使用矿体(块段)平均厚度值时依次为平均水平厚度、平均铅垂厚度和平均真厚度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3、资源储量估算参数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包括矿体(块段)面积、平均厚度、平均质量分数(原品位)、平均体积质量(原体重)等参数,在资源储量估算中,其意义均很重要。

  1)矿体(块段)面积参数

  矿体(块段)面积通常是在已绘出的各种综合图件上进行量取,如剖面图、投影图等。圈算面积时,主要应用求积仪法、曲线仪法、透明方格纸法及几何法等进行。

  2)矿体(块段)厚度参数

  矿体(块段)的厚度是从控矿工程中获得资料确定。控矿工程包括剖面、探槽、浅井、钻孔、坑道等工程。资源储量估算中厚度参数是至关重要的。常用的厚度包括真厚度、铅垂厚度和水平厚度。选取哪种厚度要视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而定。采用地质块段纵投影法估算矿体(块段)体积时,应用平均水平厚度;用水平投影法估算矿体(块段)体积时,用平均铅垂厚度;采用矿体真面积时,要用平均真厚度值;断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其厚度值主要用来圈定矿体和夹层使用。真厚度是矿体厚度方向的厚度;而铅垂厚度、水平厚度均呈在矿体厚度方向求得。若不是矿体厚度方向的铅垂、水平、真厚度均应换算成矿体厚度方向的相应值。

  3)质量分数(原品位)参数

  所谓矿石品位就是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平均质量分数亦是资源储量估算的重要参数。进行过程中,需要求得单工程、块段、矿体和矿床的平均质量分数。当矿体上采样排、点中的单样长度变化不大,且分布较均匀时,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平均质量分数;反之,则采用加权平均法求得。当采用加权法求平均值时,对单工程可采用样品长度加权;对块段可采用控制该块段各工程矿体厚度加权;估算矿体平均质量分数时,可采用各块段面积、矿量加权;对总体衡量矿床矿石质量优劣和贫富程度而求平均质量分数时,可通过资源储量估算中所获得的总金属(组分)量除以总矿石量求得。

  4)平均体积质量(原体重)参数

  体积质量是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中的一项重要参数,主要表现为体积质量样品测定。矿产勘查中必须认真对待体积质量样品的采集和估算。在已评审的报告中,个别的报告中反映体积质量样品代表性不够,尤其是当有几种矿石类型时,出现有的矿石类型样品少;有的不同品级矿石体积质量样品数差别较大;有的矿区采集的样品未作化学分析;有的矿区主要矿石类型有效样品数量少于30个等问题。由此,在采集体积质量样品要注意样品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和矿石类型、品级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按规范规定要保证样品的数量。资源储量估算过程中,一般采用平均值参加矿石量估算。  矿石平均体积质量,通常在经过样品代表性论证和取舍后,采用矿区有效体积质量值的算术平均法求得;对于体积质量与矿石类型或品级存在相关关系时,应据各矿石类型或相应品级在全矿区所占比例,合理选择参与计算的体积质量样品后,才能估算矿区平均值。若按矿石类型估算资源储量时,应依据不同矿石类型体积质量平均值分别估算。当矿区矿石类型较单一且体积质量值变化不大时,可采用矿区所有样品的算术平均值参与资源储量估算。对疏松、多孔及裂隙发育矿石的体积质量值,应采集大体积质量值进行校正;当矿石湿度大于3%时,应进行湿度校正。

十七、关于可行性评价

  普查阶段应作概略研究,为有无投资机会选择提供依据;详查阶段要进行预可行性研究,这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总体上、宏观上对矿山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的合理性作出评价,为是否进行勘探以及制定矿山总体规划和编制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勘探阶段要进行可行性评价,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评价结果为投资者决策、矿山设计和矿山建设提供依据。

十八、有关术语

   1、“估算”一词

  资源量计算更改为资源储量估算。“估算”一词体现了资源储量的统计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涵义。但国外称谓“估算”同我国“计算”是相同的,它不代表勘查过程的低质量、高误差,不代表取得的资源储量数据过程的粗糙和低精度;参数的确定、运算过程与过去储量计算一样,按规定执行。

  2、“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一词也是为和国际上保持一致而采用的术语,它就是我国传统矿产勘查使用的“品位”一词,而执行新标准规范中,用“质量分数”替代“品位”一词即可以了。

  3、“体积质量”一词即是原规范中“体重”术语的转换。不赘述,矿产勘查中,在执行新标准规范应用“体积质量”一词就是了。

  4、“低品位矿”

  “低品位矿”一词是反映矿石质量的名词,它相当于中边界品位与最低工业品位间的“表外矿”。“低品位矿”一词在新标准规范的使用来源同前术语一样,不多叙。

  5、“类型系数”

  类型系数是对确定勘查类型所依据的矿体规模、形态及内部结构、构造影响、厚度稳定程度及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诸地质影响因素分别赋值,然后按新标准规范(前述各矿种)规定求各类型系数累计和,则可确定勘查类型类别,为矿产勘查方法和探矿手段选择、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和对矿体进行有效控制和圈定提供依据。

  6、“设计损失量”、“采矿损失量”

  设计损失量和采矿损失量是矿产开发设计中由矿山设计部门完成,非地质勘查单位所进行。设计损失、采矿损失即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111b)、(121b)、(122b)等基础储量中的“b”值。其计算内容如下述:

  1)、“原工业储量”=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量;

  2)、设计损失量=设计计算的断层矿柱、防水矿柱、地面建筑及构筑物等永久矿柱量;

  上式设计损失量=原工业储量-矿井设计储量;

  3)、采矿损失量=(“原工业储量”-设计损失量-工业场地和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矿柱量)×(1-采区回采率);该式采矿损失量=矿井设计储量-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7、“基本地质特征”

  基本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构成矿产勘查范围内调查研究的两方面内容。基本地质特征在这里指勘查区背景地质条件,主要由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地质发展史等诸多因素构成,它反映了勘查区矿产基础性背景性的地质条件,具有相对的“区域性”特点。

  8、“成矿地质条件”

  成矿地质条件系相对于地质背景条件而言的。它主要指勘查区内基本地质条件中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地质发展史中的某因素和几种因素与成矿作用相关和密切相关的控制矿产形成的地质条件,总体上反映了局部性成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