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言论文章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数组间的包含信息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11:54
名句名言论文章

  每天都有作者在写文章,都有读者在看文章。想没想过文章是个什么东西?又想没想过文章应该是个什么东西?古今中外有大量的著作论述有关文章的问题,在此不提。单说中国古人以诗句形式论说的也不少,而且成为名句,字字珠玑,流传千古。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这两句是互文,实际上是“文章、诗歌合为时、事而作”。意思是说,文章应该为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事理而作。这是白居易提出的文学创作原则。

  到了现代,仍然是大多数人主张的文学创作原则,为现实服务成了文人写文章的责任和义务。白居易在“为时”“为事”的前提下,阐明了诗歌应该发挥其“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也就是说,作者应当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出发,不是消极的反映社会生活,而是要与当前的生活现实,要与当前的社会形势相联系,积极地干预和引导。这是在谈写作目的,目的明确了,作品就具有意义。歌功颂德的文章可以时兴走俏,红极一时,但没有生命力,在历史上保存不下来,更谈不上有什么价值和地位。惟有现实批判主义光焰万丈,永载史册。为什么?因为社会进步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落后、腐朽的东西理应遭到批判、抨击和淘汰,旧的东西终究要被新的东西取而代之。

  魏收在《魏书‧祖莹传》中介绍了祖莹的观点:“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意思是说,写文章必须自出心裁,自创新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在强调个人作品风格的重要性,要求作者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和体裁来。确实,平平淡淡、千篇一律的文章是枯燥乏味的,读者没有兴趣,更无保留的价值。

  杜甫对文章有过精辟的论述,鞭辟入里,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他首先指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意思是说,文章是可以流传千古的大事,文章写得好,还是写得不好,作者自己心里知道。这是出自“诗圣”的肺腑之言,源自高尚的思想境界。这里有两点值得今人借鉴:一是作者需要超凡脱俗,不能为了追名逐利就忽视了文章的质量;二是作者要对自己的文章作出一个公允的评价。写文章的人能否做到这两点呢?恐怕不那么容易,但值得往这两个方面努力。

  写文章不同儿戏,影响深远。一篇优秀的文章对现世有好的影响,对后世也有好的影响,也为作者本人带来了美好的名誉:一篇平庸的文章对现世影响不大,对后世更没影响,作者本人也就没有什么名声。如果大家都重视自己文章的质量,对自己文章的得失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读者收益匪浅,而且作者也能不断提高。

  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语出惊人:“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意思是说,文才出众的人总是命途多舛;魑魅之类的鬼怪出于嫉妒总爱幸灾乐祸。文章写得好的人往往命运不佳,时运不济,污七八糟的人趁此拍手称快,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毋庸质疑。其中的原因也不深奥,因为有文才的人大都不善于趋炎附势,迎合奉承,当然得不到重用和提拔,也正是文才出众,才招人嫉妒,受人排挤。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反映了“枪打出头鸟”这一文化传统造成的社会不良风气。

  当时,李白遭人诬陷,流放夜郎。杜甫在议论中含情韵,在比喻中寓哲理,既表达了极度的悲愤,也发出了沉痛的呼号。文人仅有的优势就是他肚子里的那么一点点“墨水”,恰恰又遭到命运的“憎”,还加上恶人、小人的“喜”。有了这一“憎”一“喜”,哪还有文人的立足之地?这两句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因为点明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无数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况的总结与概括。

  赵壹直截了当,在《刺世疾邪赋》中干脆喊出了无数文人的心声:“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说得简明透彻,入木三分,那些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人,总是被人看作一袋钱都不值。这是对社会上才华不被重用的一种愤怒的呼声,也是对社会践踏学问的一种抗议。知识不如金钱,因为金钱可以买到高官,才学却不能保证温饱。封建社会门阀威权,戚宦当政,谄媚成风,贿赂公行,卖官鬻爵,用人惟亲,正人受害,学者遭压。到了现代文明的当今,在一些国家或一些地区,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象依然存在,文人和学者仍然没有摆脱一“憎”一“喜”、有“憎”有“喜”的困境。

  这些名句名言是对文人命运、文章标准的高度概括。也有例外的现象,飞黄腾达的文人历来都有,他们的才华也十分出众。特殊始终存在,不能一概而论。对这些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也需要做特别的分析。

  (来源:菲律宾世界日报 文:吴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