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中国是否适合发展纯电动汽车?

来源:互联网 发布:linux shellcode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0:29

源自: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35651

comment: 商业模式比技术起到更大的作用。通过换电池来解决问题。



恰巧对这个行业有些粗浅的了解,也写出来同知友们一起分享吧。



@潘前华讲的确实指出了目前电动车发展遇到的瓶颈,但并不是说所有人在这个市场都不挣钱了。实际上很多技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后续能让这个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市场成功的,不是技术本身的突破,而是商业模式的突破——作为早期产品的推广者,如何在技术现有的局限性条件下,找到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一边挣钱,一边用挣来的钱继续推动技术进步,是很多早期技术领导者的生存之道。


即使在目前电动车这样生存困难的情况下,我也看到几个很有意思的生存模式,简单介绍前两种,重点讲讲第三种。
以日系车厂的轻便小车为代表,目标市场是城市买菜。诸如日产聆风Leaf(目前卖得最好的电动车),三菱MiEV,以及本田飞度Fit的电动版。这些电动车都属于传统燃料汽车公司为将来做探索铺路的尝试,都在赔钱赚吆喝阶段,主要靠各家燃料汽车业务来养活。由于有传统业务的包袱,走电动车这条路都有些不够尽心竭力。国外宝马i3国内比亚迪e6也走的这条路。
还有一类是如Tesla为代表的新兴电动车企业,完全没有历史包袱。Tesla靠的是针对高端市场(跑车和高档轿车)和优秀的驾驶体验来赢得客户,用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市场预期(带来的风投和股票投资)来存活。Telsa号称已经基本盈亏持平,预计今年开始盈利。不过他家可不单单只卖自己的车,也把动力总成卖给奔驰(Smart / A系)和丰田(RAV4)。此类模式还有Fisker。
重点讲讲国内有几家合作搞的很有意思的模式。电动车遇到的技术瓶颈无非是:
充电速度慢:即使销量最好的Leaf,在快速充电模式下充满80%也至少需要30分钟(会损害电池寿命)。
设施要求高:以Leaf为例,快充模式需要独立的变电/供电保证电量供应,峰值功率会达到70千瓦以上。
续航时间短:同样以Leaf为例,充满一次电在最宽松的欧洲NEDC测试条件下也只能开200公里(实际使用也就100公里多点)。
充电接口不统一:目前充电接口和充电通信协议(电网和车之间握手/设定冲电参数/结算)有诸多标准,各家支持不同的标准没有完全统一。

于是有这么四家企业凑到一起搞了这么一个商业模式:把城市公交车都换成电动公交车,然后在公交车总站做一个充电站,公交车在充电站不是充电,而是换电池,同时把电网拉到这个公交总站,为此专门做个变电站。


再回头看看刚才说的电动车发展的技术困难还存在吗?所有的困难都已经被这个商业模式成功绕过。
充电问题:换电池的时间比加油还快。由于所有电池都属于一家企业,私家车换电池无法保证质量的问题也不存在了。换下来的电池可以慢慢充电,悉心保养,保证使用寿命。
设施要求:由于有大量耗电要求,电网也愿意为此铺专线,通过计算可以若干年以后保证收回投资,甚至专门在此处做了变电站。
续航时间:公交车线路固定,需要的电量可以准确估算,电池最基本的情况下只要能保证一个来回就好,实际上会留够多跑几次的余量。
充电接口:不需要任何标准。
这四家企业是什么关系呢?大家其实能想到,一家就是公交公司,一家做电动公交车,一家做变电设备(后来被收购,不提)和一家做电网(在中国也不用猜了,就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这个模式其实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做起来了,很多城市政府本来就要补贴公交,这次也更有意愿补贴这个市场,降低城市污染物排放。


一个技术刚起来的时候,通常大部分人都在流口水说葡萄太酸,少数人已经在合适的市场用恰当的商业模式吃肉。


抛砖引玉,给关注这个话题的知友一些启发吧。说了半天,还没有回答问题呢。其实我的回答就是:
中国发展电动车合适,但是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去突破。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