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 model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获取css样式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8 07:47
P2P 分发引擎协议草稿
 P2P 分发引擎协议草稿
一.P2P模型的分类

   1.静态配置模型。
   它是一种相对静态而简单的对等定位模型。在该模型中,每个对等
点都确切地知道存在于P2P网络中其他对等点的位置以及他们所提供的
共享资源内容。它具有在整个网络遭受攻击时表现很稳定的优势,但
无法应付网络中出现的不能预计的随机事件和临时状态的变更。比如
对等点随机进入和退出网络。因此,不能在实际环境下应用。
    2.动态配置模型(目录型)
    在动态配置模型中,有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用来为点对点网络提供
特别的网络配置服务。配置服务中记录了所有对等点相关信息(如名称
 地址 资源 元数据 状态),对等点通过查询来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定
位其他对等点。NAPSTER 是使用动态配置模型的例子。它提高了网络的
可管理性,为资源的共享查询和更新提供了便利。但它同时具有网络的
不安全性和成本问题。
    3.动态配置模型(网络型)
    它由许多对等点组成,这些对等点在功能上很类似。没有专门的
目录服务器。对等点必须它们的所在的网络定位其他对等点。没有一
个对等点知道整个网络的结构和组成网络的每个对等点的身份。如果
它们希望知道网络中另一个对等点的位置,必须向它相邻的接点广播
查询请求,它的邻居接点会尝试满足这个请求。如果这些邻居不能完
全满足这个请求,就将请求传递给它们的邻居,以此类推。Gnutella
是以这种方式实现的。
    4.动态配置模型(散列型)
    它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器,网络中所有对等点都是一个承担很小功
能的服务器。首先将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分配虚拟地址(VID),同时用
一个关键字(KEY)来表示其可提供的共享内容。取一个散列函数,这个
函数可以将KEY转换成一个散列值H(KEY)。网络中节点相邻的定义是散
列值相邻。其中VID指出了文档的存储位置。资源定位的时候,就可以
快速根据H(KEY)到相近的节点上获取二元组(KEY, VID),从而获得文
档的存储位置。

二. P2P 引擎框架
    1. p2p 核心层( Core )
       提供服务所必需要的核心功能。
    如, 对等点通信(Peer net),
       实现对等点之间的基本通信服务,如对等通信的建立,撤消,
       对等点的发现,监听等。
      
       对等点分组(peer group),
       根据特定的服务对对等点进行分组。对等点可被创建、加入、退出。
       在一个组里可以更新一个组成员的关系。

       对等点编码(peer code),
       对对等点和端点之间交换的数据进行编解码。

       对等点网关(peer gateway),
       提供对等通信数据的路由,中继,穿越防火墙等。

       对等点数据安全(peer security),
       对通信数据进行安全管理,如数据的加密解密,对等点的验证。

       对等点监控(peer monitor)      

   
    2. p2p 服务层( Services )
       提供通用的信息查询,定位,搜索,分发,管理等服务功能。
       

    3. p2p 应用层( Applications)
       提供完整的产品应用服务,及可扩展的中间组件。
       如,文件下载,文件共享,个性化新闻服务,即时通信,
           视/音频通信/点播服务。

 
我这暂时有一些东东,如果不嫌弃你可以参考参考!

P2P颠覆下一代互联网“游戏规则” “下一代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必定是P2P。”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宽带通信专家侯自强在“下一代互联网演进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下的这个结论令很多在场的人 都为之兴奋,“今天,任何一个运营商流量的50%到60%都是P2P带来的。尽管P2P造成很多网络流量的堵塞,但是,一旦运营商要控制用户用户就不干 了——‘我就是冲P2P来的’。事实上,从目前的状态来看
,未来5年到10年P2P模式必将横扫互联网、广播电视业乃至通讯业。”

  尽管这种正风靡于网络世界的下载模式以其大量一对一的共享文件使无数网民倾倒,监管者和运营商却痛苦地发现,他们对这个自由世界的劲草根本无法控制——P2P在给所有网民带来无穷下载乐趣的同时,也给政府和运营商带来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

  绝对“个人”世界

  对等连接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简单地说,以前人们下载文件是从服务器上,而P2P则是多个终端用户各下载一部分,然后互相下载,这样大量用户同时下载不但不会造成堵塞,反而速度加快。而这种方法正被认为是最能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P2P的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以Napster为代表的、还用中央服务器管理的P2P,这一代的P2P生命力十分脆弱——只要关闭服务器, 网络就死了;第二代分布式P2P没有中央服务器,但是速度太慢;而第三代为混合型,采用分布服务器。目前我国流行的BT变态下载 和电驴就是属于这类。

  目前P2P应用的领域可分成三类:文件分享、通讯和协同计算。

  为了得到某些BT网站给予的特殊待遇,总有好事者将最新的文化作品免费制作成高保真的格式文件放在自己的硬盘上供人们下载。现在,对P2P稍有接触的 网民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P2P专业网站上找到自己想要的大片、MP3、动漫和网络游戏,并通过BT下载软件——BitTorrent、贪婪BT、比特精灵 等下载到自己的硬盘上,P2P甚至威胁到了盗版影碟的存在。

  一些P2P软件提供商也迅速把P2P下载软件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例如PP点点通、百宝、Kuro等为代表的国内P2P企业的产品,当使用者在软件中按 分类搜索一个文件时,搜索的要求会转到其他个人电脑里,然后走遍整个网络,当找到想要的文件时,程序就把这两台电脑串起来建立联系,并将使用者需要的文件 自动下载到其硬盘指定位置。

  在P2P世界特殊的游戏规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前提下,同时下载人数越多速度越快(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为别的终端提供可供下载的数据)。而这 一规则日积月累的结果就是,2004年的6月终于成为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一份来自国外的互联网报告中的数据清晰地表明,在互联网上的视频流量开始 超过音频流量。

  这意味着,巨大的无形的P2P文件共享网络正在被用来传播电视节目和电影,它已经开始改变广电的命运。

  横扫三界

  “P2P在未来几年中一定会改写互联网、通讯和广电领域的历史!”侯自强十分肯定地说。

  他的解释是,现在的手机都是通过“基站”进行连接,速度慢——通话速度和话音质量好坏取决于基站的多少及其传输质量。今后的3G、802.11无线局 域网和802.16 2004宽带无线接入都将提供自组织Ad-hoc工作方式,手机之间可以直接连接而不必通过基站,这特别有利于P2P工作。

  也就是说,未来的手机互联模式为:A通过B与C联系,如果B不在A与C之间,那么网络自动搜寻在A与C之间的D进行连接——每个手机都是一个终端,也都是一个中转站,可以转发别人的信号,当然,这应该是中转者不知道且不可拒绝的。

  这种典型的P2P连接方式将让基站“下课”,不再需要“中间人”。当然,这种革命性换代必将给通讯的下游——手机生产企业带来又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同时,P2P正在打压电信运营企业赖以盈利的语音业务,把它改成端对端的即时通讯和网络电话。除此之外,P2P带给广电的影响更加深刻。

  “现在的广播和电视都是电台、电视台放什么人们就听什么、看什么,将来会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把节目制作好了放到网上,人们想下载什么都可以,什么时候欣赏都可以。目前BBC正在进行基于P2P的柔性电视试验。”侯自强指出,“但有一点,现场直播目前还做不到。”

  而在互联网上,人们则会发现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与业界一直存在的一种观点相似:美国动辄上G的大容量邮箱的背后隐藏了巨大的产业变革趋势——“现在的一切就为了将计算机的两大基本功能分开的试验。”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可惜我国的很多邮箱提供商似乎都还没看明白为什么国外要推大容量邮箱。”

  这位业内人士所指的“美国人的想法”就是将计算机的两大基本功能——计算和存储功能分离。

  如果能将存储功能放在网上,那么计算机终端只负责计算,计算机的体积将会大幅度缩小——也许,将来笔记本电脑庞大的身躯将变得十分小巧——甚至手机都可能成为有高速计算能力的“电脑终端”。

  当然,这必须有个条件:带宽达到一定的水平,足以支持高速下载和上传。那个时候,就可以把想要存储的内容放到大容量邮箱中,而手上只持有一个像手机一样大小的“计算操作设备”即可。

  “但这样很不安全!因为会被邮箱提供者控制。”侯自强指出,“但是P2P的方式就不会有这个隐患。可以将需要存储的文件在网络上分散存储,既可以保密,又可以免去携带存储设备的负担。同样一小段数据可以重复存储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但只有使用者才能将它们全部找到。”

  无人监管地带

  但是,由于P2P绕过了服务器,因此整个过程中没有其他因素可以干预,这种技术上的盲点,导致了在司法上的真空地带:一者为知识产权,一者为内容监控。

  其实,运用P2P方式下载音乐和电影、甚至电视节目的这种“恶行”在美国已经被争议了很久。在美国的宽带普及之前,电影下载尚不成风,主要是音乐下载 ——唱片公司早就开始对P2P音乐下载的首推成功者、个人音乐下载最大用户保有者Napster公司进行无情的诉讼折磨。此后,宽带的广泛应用使电影下载 蔚然成风。当几乎所有电影都可以通过下载得到的时候,好莱坞的大制片商则借口保护知识产权开始了对P2P下载的无情“镇压”。

  将P2P的应用推向高潮的“先驱”——Napster公司恐怕最遗憾的就是自己生不逢时,没能赶上这样的好时候:2004年8月下旬美国联邦上诉法院 裁决Grokster或Morpheus等文件分享软件合法。这个裁决使撰写及散播P2P 软件的公司不必因客户的行为而被迫停业。

  有人认为,美国对此的裁决将对中国互联网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也将走上同样的法律路径。但也有大唱反调者——“美国的法律制度已经给互联网造成了 很大的阻碍。”博客中国发起人方兴东对此深恶痛绝,“P2P的交流如果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果没有任何商业行为在内,那么就不应该用知识产权来限制。美 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考虑了好莱坞几个少数企业的利益,而牺牲了整个互联网的利益。”

  事实上,令中国的网络监管者更感头痛的,是对内容的无法监管。

  由于P2P是端对端的操作,无法通过封杀服务器制止其违法传播行为,而且从技术角度上看,使用者可以轻易地通过伪装流量和改变端口的方法躲避监管者的追踪和制裁——这就导致了大量黄色淫秽内容的泛滥。

  正是由于在技术上根本无法识别提供黄色P2P下载的问题,法律上对此的约束就更无从谈起——即使法律对此作出了规定,也根本没有执行的可能。

  郁闷的宽带运营商

  严重占用带宽是P2P下载的另一特点。

  由于BT的工作原理是“多点下载”,并且支持“断点续传”,也就是说参与进来的用户数量越多,单个用户下载的速度也越快,因此造成了P2P发烧友长时间下载大“体积”的目标文件——例如四五十集的连续剧。

  无疑,这给整个网络带来了巨大负荷,但从网上下载自己希望得到的资讯正是所有网民上网的目的,这就造成了网民的需求与宽带运营商之间结算方式上的冲突。

  据悉,目前互联网宽带的主要接入商是北方的网通和南方的电信。像长城宽带这样的运营商则需要租用电信或网通的基础网络。由于长城宽带与基础网络提供商 之间还需要按流量结算,因此当P2P下载过大且同时下载的“端”与“端”处于不同宽带运营商的网络时,互相之间的流量结算则迫使租用网络的一方增加成本。

  此时,运营商从成本角度考虑尽量降低流量。一个很不成熟的做法就是封掉P2P使用者的IP地址,由于违反了与使用者所达成的宽带接入服务合同,致使被封掉IP地址的网民一纸诉状将宽带运营商告上法庭——这个引起业内普遍关注的经典案例发生在厦门。

  当然,现在一些宽带运营商被逼无奈也开始寻求一种折中的办法,就是侦测P2P发烧友们的主流爱好,然后在自己的网内设立下载服务器,尽量做到把数据流量控制在本网内。

  虽然这种办法又有了倒退的味道,但对于尚未找到其他网络盈利点的宽带运营商来讲,能节省一点成本也算是一种暂时的安慰。

  “P2P会严重冲击按流量付费的方式,包月或包年的运营模式应该是发展趋势。”侯自强说。

  尽管在很多专业研讨会上,人们希望能就此探究出P2P的盈利点,让杀手应用能尽快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进度,但结果每每令人失望。正如侯自强所说——“目前能看到的下一代互联网盈利点大概只有宽带接入费”

http://www.irtf.org/charter?gtype=rg&group=p2prg


http://www.cnpaf.net/Forum/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www.cnpaf.net/Forum/viewthread.php%3Ftid%3D7987

网络时代的革命者--P2P

  现在的P2P真是独领风骚,成了业界的大热门。不过在我国究竟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的芳名呢?就算是站在国内网络应用前沿的清华的同学们,又有几个享受过她带来的美妙感觉呢?
   ICP,B2C,B2B,ASP,BSP……这些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而在最近几个月里,由P2P引发的一系列商业模式, 则更是被人们所看好。不过就在人们极力盛赞其完美特色的时候,美国唱片工业协会与Napster以及Gnutella之间的一场官司纠缠,却令P2P的无 数追求者望而却步,并纷纷对其前景表示出无尽的担忧。但是,业界有关人士对此种技术下的商业模式仍旧充满信心,他们认为:P2P,只要走出目前所处的困 境,即可实现盈利前景。
  P2P就是英文Peer to Peer的意思,中文叫"端到端"技术。应用该技术,个人电脑无须通过服务器就可以实现互相访问、交换文件资料等。联网计算机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各自具有 独立的网络自主权,从某种角度来看,P2P可以说是早期BBS的回归,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对等式网络连接协议"。
  在此概念的基础上,英特尔给 P2P又注入了另一种崭新的理念: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将网络上的服务器、桌面机和笔记本电脑结成完全平等的"伙伴",实现处理能力和硬盘储存等资源的共 享。业界经验人士普遍将P2P比作Linux:Linux掀起了软件公开源代码运动,这是对传统软件业运作的叛变;而P2P使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交换 文件和意见,这是对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叛变。
  P2P在展现其特色的同时,对于自己的前景却无法给出确定答案
  业界大牌公司如英特尔的首席技术官兼副总裁Pat Gelsinger先生曾经这样认为:"P2P之于网络的意义有如Mosaic(最早的Web浏览器)之于Web。"于是,人们开始讨论P2P给互联网带来的二次革命。
   虽然目前这种P2P模式主要应用于消费环境,但其在商业计算领域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Gelsinger先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因为P2P的应 用可以有效减少企业IT资源的浪费。比如可以实现PC与工作站间硬盘剩余空间的共享,如果哪个IT部门有海量数据必须紧急处理的话,就可以调用公司内部各 个PC,充分利用处于闲置状态的硬盘空间和处理能力。"
  在过去十年中,英特尔说他们内部一直在使用一种叫NetBatch的P2P程序,芯片 开发人员通过这个程序将他们的设计提交到一个P2P消息队列。英特尔也因此而节约了5亿美元以上的经费。具体地说,该公司的芯片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了分布在 世界各地的该公司工作站上1万台PC的闲置硬盘空间和计算能力,这样英特尔就利用该技术省去了一大笔购买计算用高档计算机的费用。
  P2P的第 二个重要应用是搜索。无论是现在的目录式搜索引擎还是Lycos和国内百度的智能搜索引擎,其搜索都要依赖服务器来完成,而利用P2P技术的搜索引擎,则 完全不用受服务器的限制。当输入搜索关键字时,搜索指令便同时向10台计算机发出,然后这10台计算机再分别向另外10台发出搜索指令,如此几秒内,搜索 范围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它的搜索深度和广度是现存的搜索引擎难以比拟的。

  既然P2P技术具有如此卓越的性能,利用它的公司自然也就 应运而生了。其中包括:Popular Power、United Devices以及Entropia公司等。他们相信P2P技术能斩断束缚在信息交换领域的镣铐,也能使闲置而廉价的PC或工作站系统联合起来完成超级计 算。不过,就在P2P日渐露出锋芒的今天,业界却有人抛出冷言:P2P技术下的商业模式现在还很难确定,如何利用该技术实现商业利益,实际上无人能给出确 定答案。所有现存的模式,还只是纸上谈兵的梦想。
  在未来的日子,P2P将走向何方?人们对它的期望如何才能成真?
  有专家说,不同的计算机平台、软件版本和大量存在的其他因素成为分布式计算得以广泛应用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微软的一位高级研究员Gordon Bell说:"要使P2P的梦想成为现实,标准和安全是最重要的。"
  目前,撇开版权和商业模式不谈,发展应用P2P技术,并完成网络二次革命的理想,不得不跨越二个障碍:标准和安全。
   著名的网络安全公司ISS(Internet Security System Inc.)的研究主任Chris Rouland先生曾针对Napster这样的音乐交换服务做出这样的评判:"我们将网上音乐下载称作危险的网络行为。"这种安全上的隐患通常来自两个方 面:病毒和黑客。谁也不知道,自己下载的文件是否带有致命的病毒,而无孔不入的黑客能放过一个呈开放状态的电脑系统吗?
  在Napster上,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你正和自己不认识、不信任的人分享代码及IP地址。一旦IP地址公开,用户便很可能引来入侵者或"拒绝服务"攻击。与拨号上网的方式相比,任何以高速方式连接网络和维持开放状态的电脑,其遭受攻击的风险更高。
   而针对标准问题,热情鼓吹P2P的Intel于9月26日召集"武林盟主"大会,与会者包括Sun、IBM、HP这样的巨头,也有一大堆新冒头的P2P 公司。显然,Intel对P2P标准的"盟主"之位势在必得,但是许多业界人士对Intel的"摘桃子"行为并不买帐,Sun甚至另开"小会",主张基于 Java和Jini语言的P2P应用开发。利益的分歧必将导致标准的"战国时代",为P2P的推广造成了人为的障碍,而这恰恰与P2P的自由、平等的初衷 是截然背离的。从这一点来看,P2P要想美梦成真确实还有点困难。
  可是,尽管对P2P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疑虑,许多PC业专家仍然相信该技术将 彻底推翻现在抑制分布式计算发展的藩篱。现在的桌面系统的性能远远超过以前的许多服务器,这为P2P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硬件基础。而随着宽带、高速网络的 发展,PC将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潜能,而VPN(虚拟个人网络)软件也将为P2P的发展提供保障。
  如此诸多的技术支持摆在眼前,让人不禁想起了 微软的新口号,这里暂且套用一下:有朝一日,我们将实现利用任何设备、在任何地点和任何人上网交换任何信息。我们也就成了互联网上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时颠 覆的不只是技术架构和网络社会,而是更深层次的传播学、社会学意义上的重组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