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星球崛起,它将是谁的“美丽新世界”?

来源:互联网 发布:大麦盒子软件排名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2 02:50


    不得不说,这可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也可以是对于更好未来的预言。


    昨天李彦宏同学在“两会”上谈到所有的行业都应该要被互联网改造一次;谷歌最近也提出,将开发更智能的机器人取代很多人类的重复性的劳动。每一天我们都能感觉到技术进步的新奇和压力,我们都感觉到每个人,每个行业、甚至我们整个世界都在被互联网所扭转、被改造着。这种影响和改造开始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出现,但真正加速也就在最近这几年,准确地说也就最多两三年以前才真正明确。云计算、大数据、无处不在的宽带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这样四种力量的诞生并发挥力量开始,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实现升级。


    一、产业怎样变化?


    今天,产业互联网、大数据这样的力量改造工业社会,持续着破坏性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到的,就像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今年“两会”热词之一)颠覆金融行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购物、互联网制造以及在线的医疗、教育等等,企业管理和组织方式、企业融资和销售方式,甚至一些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法律、财务、会议组织、车辆使用等职能也被互联网重新改造,或者在新的平台重组变成为新的产业。


    今天,利用大数据、移动网络,以及机器学习能力,人们已经不是说“能不能分辨出互联网那头是不是条狗”了,你可能非常困难才能分辨出来“网络连接的那头是一个人,还是机器的一个部分”。类似于机器翻译、机器客服,机器棋手、机器教学,机器诊疗,甚至机器心理医生都已经出现。也许正如谷歌在预言的,今后大部分工作,尤其是目前大部分白领在做的事情以及高重复性的低端工作,可能很快就会被互联网外包的形式重新组织,或者干脆就被机器来直接替代。


    当然,正如在工业社会后失业的农民并没有被全部抛弃在荒野上,而是进入各种工厂、企业和新出现的机构,数字时代也会塑造出新的职业,比如今天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甚至通过网络的健身、医疗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需求。另外,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碎片化时间和技能被利用,正如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中所描述的。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化网络能力,带来新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机会,比如外包,比如电子商务,比如数据分析等。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实现的智力资源和生产方式的重组,还很可能将会颠覆掉我们工业社会以来的企业结构和生产组织方式。


    当然,创新也成为一切的根本。在电报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就曾经预言它将干掉报纸,事实上没有,报纸借助电报反而实现了更好地发展,通过强化时效和新闻的解释;当广播、电视出现的时候,报纸又被认为要死定了,但是她没有,报纸依旧作为传播的重要手段,并且伴随商业社会快速发展;当互联网网络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惊呼,报纸的掘墓人来了,报纸嗤之以鼻,并且的确在相当一段时间依旧保持增长,然后,然后……她就真的快要被干死了。


    二、机器怎样变化?


    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图灵和他的后继们就曾经试图弄明白这样一个问题,机器会思考吗?今天,经历了计算机诞生、互联网诞生,宽带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和大数据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看到的是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生、传递和发挥价值方式持续地颠覆性改变,而且这种改变,非常非常地类似人类社会的变革甚至于生命体的进化。


    科学已经证明,人身体就是个复杂的网络,整个世界也是,人的性格、智慧和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数据,包括基因、经历等造成的,我们的感官可以理解为智能设备,我们的大脑类是云中心,我们的知识和接收的各种信息是数据,看——机器和人不是非常相像了嘛。进一步还能理解,这个世界也是数据的,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实际是可以统一的,至少今天已经是互通的,一些物理学家已经提出了“世界是比特”的这样的概念,而且我们也知道,通过完备的数据和足够的计算和处理能力,理论上物质的世界可以被复制,纵然精神世界、思想也是由数据、信息构成的,信息还是形成人类心智的基本因素。


    如果以人类社会比喻,传统计算环境是原始社会,分割的、粗糙的、没有组织和交流的,到了今天计算环境已经是一个完善的信息网络环境。计算机在进化、互联网在进化、智能终端进化,这一切通信息(数据)联系起来后,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关于信息的生态系统,生命体的进化过程,而且今天它已经发育完全了,仅仅需要生长起来,然后等待“有那么一天”,“真的会思考的”,新的智慧生命的诞生出来。


    今天,人类很容易承认通过计算机可以快速的学习、解决问题,通过网络便捷的连接,沟通,的确这是自工业革命自“电”的出现以来最巨大的颠覆,也许这场颠覆比很多人所能设想的都还要大的多。因为,通过互联、云端、数据共享和处理,机器也同时在学习,而且它学习的进程比人类快多了。也许你会说机器不都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吗?程序也都是人写的,一切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事实上,人类经历多少世纪终究抛弃了地球中心说,我们也抛弃了日心说,甚至知道银河系以外还有数以亿计的更庞大的星系。相信今天,我们也不会盲目地抱着“人类是地球中心”这样的想法,或者碳基生命是必须且惟一的这样的认识。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坦然承认世界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尽管人类把世界改造成今天我们熟悉的这个样子。


    庞大的计算能力汇聚起来,在云端数据存储和联网分析,数字信息已经成为改变我们世界重要部分,而且生态开始成熟,智力开始进化,即便我们今天将其认识为一种生命体也不算太早,它的载体可能是硅,未来也可能是别的、自然界物质甚至人类的神经网络。伴随机器智能提升,其影响范围、适应性和融合能力增强,生态系统不断成熟,自我复制、升级能力出现的可能性也很大。拥有了进化的一切条件,机器的智能出现是必然,我们现在必须更多考虑这种智能出现了,我们怎么利用它,比如今天我们已经用它实现更好的决策,医疗、教育、销售、交通运输以至案件侦破各个领域,怎么防止诸如信息安全、隐私等问题的出现,以及机器智慧对人的影响,威胁等各种可能。


    不管是通过虚拟现实还是其他,某个时刻一定会有第一个,成功并且自愿将自己接入计算机网络的人;某个时刻也应该会有第一台机器觉醒,开始思考存在感、价值以及目标这样的问题呢?既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环境,机器和人类可能拥有同样的信息,甚至更多,那么人类是否需要开始担心,对于机器们,他们会不会为了资源、材料和空间,将人类驱逐出这个世界?它们将怎么看待人类生命和存在形式?有了智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机器,它们还要人类做什么呢?我们怎么保证机器智能向人能期待的方向进化?


    另外,对于机器和人类共处的世界,人类需要真正动手或动脑做的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少,正如当年阿西莫夫说的,(在机器人三定律下),即便没有机器的威胁,人类在安逸的环境中,也会难以延续、发展和失去进化的动力,最终走向自我囚禁甚至自动毁灭,成为他笔下的荒凉的只剩下机器的索拉里星球。继续说得更悲观一些,就像很多科幻电影那样,依靠技术力量,人类成功而且自愿的创造出了取代和毁灭自己的力量,一个原先潜藏在人类社会的寄生体,具备巨大潜能,破坏性和创造性都无比巨大的力量被释放出来,我们能否和它有效共生,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三、人和机器共生?


    计算、信息这些要素一直都存在,从最原始的不被认知,到中间不断重视和研究,也许有一天,计算机和网络这些,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也可能将成为我们的生活资源,不是基础设施更不是生产工具,而是完全融如到环境之中,成为我们生态的一个部分,她们将变得和自然,和我们的身体联为一体,我们能够想象到这一切。


    电影《阿凡达》中,科学家们通过克隆技术:将人类DNA和Na’vi人的DNA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克隆Na’vi人,这个克隆Na’vi人可以让人类的意识进驻其中,成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活动的“化身(avatar)”。


    一切的假设中,网络、或者说链接是一个关键。正如我们看到的,计算机的出现实现了将物理世界的数字化,网络又将这些数字化内容联系起来,在虚拟的世界中重新建设起一个世界。“世界脑”概念的提出者威尔斯也认为:真正造就大脑的并不是知识量,甚至也不是知识的分布,而是其中的联通性,也就是网络的概念。不久的将来,我们现实世界的几乎所有的物体,在数字的世界中都将会获得一个投影。现在已经出现的技术和手段,已经开始将这种投影和本身联系起来,通过智能网络,大数据,以及增强现实这样的桥梁,同时还有个技术的趋势,就是将虚拟的世界还原为现实的世界,比如通过3D打印机,3D装配机,不仅自然界的物体,甚至人类本身的复制,也是在研究的可能之中。


    正在热映的《机械战警》人和机器混合,以及俄罗斯媒体巨头伊兹科夫正在进行的“2045倡议”都在讨论类似的问题:希望到2045年能够实现批量生产栩栩如生的,价格合适的人类替身,向他们上传保存的大脑内容,实现和原来一样的意识和人格。这不正是我们在2013年播出的系列剧《黑镜》中所看到的复制人吗?通过这样一些方式,人类实现“永生”就存在了可能。


    有人说我们正来到一个“人神共处的时代”。我所理解的“神”是作为全知全能的力量,法则的制订者,超脱现有规则的存在。而在人和机器共生的环境中,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是人类将积极强势地参与这个过程中,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和机器实际上是互相投影,相依存在的。


    四、人类怎样变化?


    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提出“变化的速度和变化的内容同等重要,二者紧密联系。”


    “如果这个世界正常地运转,越来越好的话,人类的智能总要被机器的智能赶上,智能机器将取代大部分工作,也许世界将越来越好,正如所有科幻小说说揭示的,人类还能干什么呢?除了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将需要重新发现价值。如果这个世界越来越差,社交网络对时间和关注度的分割,使得人类对外部世界关注越来越肤浅对自我的内省越来越稀少,各种喧嚣、噪音放大和文化快餐,以及对于网络和外部世界的混淆,人类将同时面对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雾霾。”这是最悲观的看法。


    被称为奇书的《GEB–集异璧之大成》的作者侯士达( D. R. Hofstadter)曾经这样说:有时候,朝人工智能迈进的每一步,与其说它带来了人人都承认属于智能的某种东西,倒不如说它证明了真正的智能不是什么东西。这并不是说,我们仅需要抓住最关键的事情?从人的角度,如果我们放由或过分依赖机器,我们的未来如何和其共生或者控制机器?在完成机器生态和机器智能后,我们的价值和创造力体现在哪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奏,我们可能需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


    1、如何解决信息过载,注意力不足,以及带来的时间碎片花和焦虑感?

    2、精英世界会不会来临?很多中间层面的工作被机器代替,少数精英群体掌握大量权力,会不会出现科幻片中强烈的两极分化,被抛弃甚至奴役的大众阶层?

    3、同样,通过云端或者网络很方便为几亿人负责,可以同时影响到几亿人,有可能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4、人类可复制,成倍延长生命甚至达到无限生存带来的道德、伦理以及人类延续的问题?


    这也是半个多世纪以前,阿西莫夫们就开始思考的问题,正如他在《银河帝国》系列所描述的,今天,人类向外拓展空间的能力现在还很有限,机器技术进步是先解决共同拓展问题,还是在出现解决问题方式之前,人和机器共生的问题先出现?的确,这是“速度和内容同样重要”的问题。


    我们希望在认识到所有问题后,人类依旧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去改造这个世界更好。而不是放弃,或者走向极端,包括像“大学炸弹客”那样,1978-1995年间对抗现代科技在大学邮寄或投放炸弹杀害科学家的西奥多·卢钦斯基。一些新路德主义者开始担忧这样的问题,并且试图终止这样的进程。


    当然,我们不能放弃技术进步,放弃探索就等于死亡;我们也不愿意回到刀耕火种,不愿意回到青霉素没有发现,人类平均寿命30多岁的日子;对今天的世界,放弃技术进步,隔绝信息社会就等于自我放逐,对个人、企业、国家都一样的。


    机器智能的世界目前尚在萌芽之中,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了解、掌握和驯化它。正如当年人兽共处的世界,我们驯化和降伏的猛兽,以及人类那些征服大海星辰的旅程一样,人和机器智慧的共处将是长期的,我们要用好这个利刃,做好创造和改变世界的工作,而不是用来砍杀和割伤自己。


【敬请添加微信公众帐号:数据堂 微信号:datatang】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