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品位和文化的品格

来源:互联网 发布:产品系统php案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15:30
 
经典诵读高层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化的品位和文化的品格
 
经典诵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文化品位,这一点无疑是对的正确的。但是仅仅提高人的文化品位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注重于文化品格的培养和提升。因为品位要解决的是高低雅俗的问题,标明水平;品格要解决的是正邪曲直的问题,标明是非。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确实模塑并记录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品位与品格。张岱年先生指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语,足以概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非常精确。但还须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的特有品格。我认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品格的一句话,是《易传》中“知微知著,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一语。孔子有许多提高人们文化品格的论述,但大多比较抽象,如智仁勇三达德以及君子人格等;到孟子那里则比较具体了。孟子提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滕文公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吾何畏彼哉!”的大丈夫精神。主张养成一种配义与道,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公孙丑上)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者的风度。儒家反对的是专门“逢君之欲”的阴柔小人行径。
一般而言,品位高当然比品位低要好,但品格是更为重要的品质。如果品位高而品格不正,其危害性和欺骗性就更大。举两个例子:一,宋代有两位状元宰相,状元而且兼宰相,文化品位之高,恐怕是举世公认古今共仰的了。先说第一位:靖康之难,徽钦北狩,十年之后,岳飞被害,和议达成,金朝发还高宗母亲的遗体。宋朝举行国丧,须要替高宗起草一篇迎接和祭奠太后灵柩的耒文。耒文一般不能太长,而满朝能文之士,那么多的承制待诏,二百多字表达不清这段辛酸历史。这位状元宰相只用八个字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八个字是:“十年生别,万里丧归”。文字之简古,举重若轻,举世罕匹。他的一首诗甚至被邓广铭先生误收入《辛弃疾诗文辑存》之中。今天我们通用的宋体字也是由他创造的,可见其文化品位之高。可是他的名字却令人言之齿冷,他就是檜。
另一位状元宰相是文天祥,今天也听了小学生诵读他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诗,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的精彩神魄,浩然正气,永远激励着后来人的奋起。文天祥还有一首诗也很能代表他坚毅不拔的意志和节操:诗题《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感奋不已。文天祥就义时,人们发现他所写的《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给我们指出了读书提高品位的方向性问题。文天祥达到了文化品位和文化品格的高度统一,他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第二个例子说两个暴君。一个是殷纣王,史书上说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标明其文化品位肯定是不低的。这两句话概括得太准确了,可说是抓住了历代暴君的共性。另一个是隋炀帝,其文采风流,虽不能说倾压一世,所作诗文,却也凄婉动人。就因为其疾贤妒能,饰非拒谏,身死名辱固所应得,给国家民族带来的苦难却永难消除。所以,对历代君王更不能只重其才能、品位甚至贡献,还要考察他的文化品格,“察其言而观其行”。因为他们身居高位,握有无限的权力,如果品格不正,越有才能,越有品位,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就会越大。反之,那些具有雄才大略(才略属于品位)的历代明君(贤明属于品格),则不仅造福当代,而且泽被后世。
同是状元宰相,同是封建帝王,有的遗臭万年,有的万古流芳。区别或曰造成其霄壤之别的,不是其文化品位的高下而是文化品格的差异。品位是技艺性的,品格是道德性的,两者都很重要,但是两相比较,明确地说,是在一定品位基础上的两相比较,品格处于更为重要的、主导性和决定性的地位。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儒家强调“德成于上,艺成于下”。不能断章取义认为儒家是一般性的或普遍性的只重道德轻视技艺。
以上所举都是些典型的极端的例证,其实在社会普通的企事业部门中,决定其成败兴衰正邪荣枯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其上下成员文化品位高低的问题,往往还是文化品格的高下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人们厌倦了粗鄙低俗,向慕文明高雅的时候,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引导如果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而不能在制度层面落实,或者改变其实质内容,则应视为误导。)社会风气迅速地向另一极端反弹。如今“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现象,其原因就是因为只重技艺知识而轻忽道德品格的导向所致。所以在今后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一定不可忽略对文化品格(不独道德,而是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全方位人生境界)的提升。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