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哲学上的垃圾、雾霾——评陈定学先生的《<矛盾论>的四大缺陷》等文

来源:互联网 发布:python 语音实时采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22:30


 清理哲学上的垃圾、雾霾

——评陈定学先生的《<矛盾论>的四大缺陷》等文


文/ZSY2012,天地尘埃2020(3978711696)



摘要:陈定学先生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与(应该说是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辩证法相关的文章,如《<矛盾论>的四大缺陷》、《<矛盾论>的缺陷不可否认》等,并声称发现了《矛盾论》的四大缺陷等,并号召“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矛盾论》,应该对它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本文初步探索着那些打着重新认识和评价《矛盾论》的幌子而实质上是针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的人们是在什么地方失足的,以及这些人与一百多年前被恩格斯彻底批判过、清算过的形而上学思维十足的杜林先生是什么关系,或者说这些人是否是杜林先生的简单得无以复加的翻版、变种。


本文首发地址:http://blog.csdn.net/zsy2012/article/details/23021917


陈定学先生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与(应该说是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辩证法相关的文章,不过,我们当前只对他的《<矛盾论>的四大缺陷》(2011年10月22日)、《<矛盾论>的缺陷不可否认》(2012年1月6日)等直接关于矛盾学说的文章感兴趣,陈先生声称发现了《矛盾论》的四大缺陷等,并号召“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矛盾论》,应该对它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自称“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学习《矛盾论》,经过50余年反复阅读、思考和反思”的陈先生,抛出一系列有关《矛盾论》的四大缺陷等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作出我们的判断之前,我们就先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陈先生真正贩卖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古董。

 

一),恩格斯对杜林先生的批判(《反杜林论》 人民出版社 1970年12月 第1版)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恩格斯对杜林先生的批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发的世界观是与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第二版序言中说,“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所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如果没有他的同意就不会完成,这在我们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并说,“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

 当时为了拯救被人遗忘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得它们不至于遭受像随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婴儿那样的命运,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主要致力于把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辩证法置于唯物的基础之上,确立唯物的辩证法及其主要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等。系统地阐明辩证法的愿望一直没有最终实现,历史地留给了未来者。尽管如此,他们对矛盾辩证法的客观性、普遍性等问题的阐发还是十分明确的、旗帜鲜明的。由于极个别的不学无术之徒才不清楚他们所主张的这些观点外,一般的反对者很少有不清楚的。甚至绝大多数哲学教科书都能作基本正确的阐述,所以这里就不多叙及。

 这里只简要地说明一下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一些言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这个主要规律说,“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这里的两极对立无非是事物自身内在的两极对立。辩证矛盾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自身内在性是辩证矛盾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之一,矛盾的客观性与矛盾的内在性紧密联系的。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恩格斯的论述也是十分明确的。在《自然辨证法》中,“只有运动才具有绝对普遍的意义”,而“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反杜林论》)。所以矛盾的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陈先生说“赫拉克利特、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都是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并不是矛盾的普遍性”,这可与杜林先生的“热昏的胡话”相谐美。在《反杜林论》中也说过,“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既然简单的机械的位移本身已经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矛盾一停止,生命也就停止,死亡就要到来。同样,我们已经看到,在思维的领域中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

 

现在说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杜林先生的批判。杜林先生是一位形而上学比较十足的唯物主义者,下面看看恩格斯如何批判的。

 杜林先生的观点,“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按相反方向互相抗衡的力的对抗,甚至是世界及其生物的存在中的一切活动的基本形式。但是诸要素和诸个体的力的方向的这种抗衡,和矛盾荒谬性的思想是远远不相符合的……”

 杜林先生的观点的要点有二:

第一,只承认“力的对抗”这种“诸要素和诸个体的力的方向的这种抗衡”,换言之,只承认事物之间的“力的对抗”(诸要素和诸个体之间的),不承认事物中有内在矛盾的。

第二,只承认“按相反方向互相抗衡的力的对抗”,不承认矛盾之对立统一的关系。而恩格斯是主张“客观地存在于事物和过程本身中的矛盾,而且是一种实际的力量”的。

 

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杜林先生这是用“通常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考察诸事物、而不是“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即不是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事物的结果。面对杜林先生的“只凭单纯的断言和许多的谩骂”,恩格斯十分轻蔑地指出其反驳缺乏必要的论据,并批评道,“由于所谓矛盾辩证法在从古代希腊人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哲学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甚至比杜林先生更强的反对者,在反对矛盾辩证法时,也必须提出别的论据。”

 

更可笑的是,杜林先生在谈到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或者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居然得出了“一切都是一个东西”的论断:

“人们对于已经存在的那一部分不得不应用这样一个原则,就某个方面说,甚至全然<!>根据大家知道的一个哲学偏见,一切可以在每一个东西中寻找,而每一个东西可以在一切中寻找;按照这种混乱而错误的观念,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一个东西。”

 

恩格斯对辩证法的这个“哲学偏见”没有进行批判,因为尽管杜林先生对辩证法的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表述十分拙劣,但还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至于杜林先生由此“推论”出的论断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恩格斯酣畅淋漓地毫不留情地大加痛斥道:

“无论如何,最令人吃惊的是杜林先生宣布:从马克思的观点看来,‘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一个东四’;这样,对马克思来说,例如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都是一个东西’,而最后连马克思和杜林先生也‘都是一个东西’。要说明怎么能做出这样简单的蠢事,只能设想:仅仅‘辩证法’这个字眼就已经使杜林先生陷于一种神经错乱而无能负责的状态,以致对他来说,由于某种错误的和混乱的观念,无论他说的和做的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一个东西’。”

杜林先生在这里瞎推论出“一切都是一个东西”的论断来,由于他不懂得辩证法的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抹杀了事物间的特殊性,抽象理智地看待共性或普遍性,也就是恩格斯所批判也是黑格尔所批判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事物。我们将要看到,陈先生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一切”或“矛盾就是一切,或者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矛盾”的推论与杜林先生的何其“贴合”也,陈先生所依据的前提也同杜林先生的前提也何其“贴合”也,以及这种所谓的推论也同杜林先生一样错得何其“贴合”也。

 

几十年后,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4版第238页~第242页第四章第七节 “对杜林的两种批判”)在谈到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时说道,“就拿杜林来说吧。我们很难想象有比恩格斯对他的批评更轻蔑的了。”在恩格斯看来,“杜林是一个不够坚定、明确、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谴责唯物主义者杜林用空洞的字眼来混淆问题的实质,谴责他夸夸其谈……”“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经常谈论不好的唯物主义者,是由于重视他们,希望纠正他们的错误;对于休谟主义者和巴克莱主义者、马赫和阿芬那留斯,他们就会不屑于谈论,而只给这整个派别下一个更轻蔑的评语。因此,我们的马赫主义者在提到霍尔巴赫一伙、毕希纳一伙等等时所作的无数鬼脸怪相,完全是想蒙蔽大家的视听,掩盖整个马赫主义对一般唯物主义原理的背弃,害怕正面地明显地和恩格斯论争。”恩格斯后来几乎一直保持着“继续探究新的哲学和新的自然科学,还是象以前那样坚决地捍卫自己的明确坚定的立场,把大大小小的垃圾般的新体系清除掉。”

 

二), 评陈先生的《<矛盾论>的四大缺陷》等文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陈先生对《矛盾论》的批判及其宣称的《矛盾论》的四大缺陷。看看他所宣称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到底是什么货色。

 

陈先生:“作者认为,矛盾的本质是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构成矛盾。”

 

可以看出,陈先生所谓的矛盾范畴要点也有二:

其一曰:指事物之间的,而不是事物内在的。

其二曰:指对抗这种特殊的关系,而非(事物内部)矛盾诸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总之,在陈先生看来,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的对抗关系。在陈先生的《究竟什么是矛盾》中,矛盾的定义就直截了当得多:“矛盾是一个表达事物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

 

为了阐明矛盾的本质是关系,陈先生云:“《辞海》在定义矛盾时也指出:‘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里我们先只对第一点加以讨论,至于第二点将在后面适当的地方加以讨论。由于陈先生对第一点没有明确地加以探讨,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在“矛盾实体伦”中十分滑稽地企图避开此点,并借口“关系”的说法企图从表面上掩盖过去。也实有首先加以明确讨论的必要。这里我们就不跟陈先生绕着转了。

 

况且,陈先生说的也对:“我们学习、研究、运用‘矛盾论’,首先必须搞清的一个问题是:矛盾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或者说矛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正确认识矛盾的基础与前提,假若我们在基础和前提上出现了偏差,就有可能对矛盾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有可能造成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的局面。那么,矛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矛盾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或者说矛盾究竟是关系,还是实体呢?”

 

这里陈先生把矛盾的本质问题归结为是关系还是实体。暂且不管这里的实体表述是否合适,我们就按照他的说法来讨论。其实按照陈先生的上面的定义,矛盾的本质应该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事物内的还是事物之间的?因为即使是关系,除了可以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可以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关系。

其次是关系还是实体。

在我们讨论是关系还是实体之前,首先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或“最关键的问题”是,这是事物内在的还是事物之间的?如果一个说的是事物内在的,而另一个说的是事物之间的,那么,即使他们都是用的“矛盾”这个词,那也是指不同的事物和概念,这样争论也就变成了各说各话,对问题的解决也就没有实际意义。这里,陈先生似乎不小心遗漏了第一个要点。“假如不回答这个关键性的问题,那么所有的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

 

其实,事情是明摆着的,陈先生主张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而辩证矛盾则是指事物自身内在的。陈先生似有再拟一条“矛盾内在论”的必要,不过陈先生有意把它留给了后面提到的黑白二鬼。毫无疑问,陈先生的主张正是恩格斯所首先批判的那种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的反对事物内在辩证矛盾的错误观点,杜林的所谓“力的对抗”的观点即是其一,杜林是不称之为矛盾的,因为他除了思维中的逻辑矛盾之外根本否认矛盾的,而只叫“力的对抗”。陈先生的把事物之间的对抗叫做矛盾,不过是杜林的“力的对抗”的翻版,不过是换了一个字眼而已,这是陈先生推陈出新的地方。[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看看陈先生的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矛盾也归入事物之间的矛盾的观点与杜林的事物内部诸要素等的“力的对抗”的相关观点的亲缘关系问题,此处略过。]

 

陈先生信手拈来《辞海》里的矛盾定义来佐证他关于矛盾的本质是关系的观点,却不知道这个定义恰恰基本符合辩证矛盾的定义的,而与陈先生的矛盾定义不论是在第一还是第二要点上均是对立的。的确,这是“白纸黑字,凿凿有据”的东西,“铁证如山”就不说了。可能这是“引用一定要恰当,一定要有的放矢”、而且不会“不着边际、文不达义”、更不会“起不到什么作用”的缘故吧,陈先生在引用时自挖墙脚且不亦乐乎,的确是以身示范的经典之作,真有点令人望尘莫及之叹。

 

1), “矛盾实体论”

 

陈先生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却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论断,他认为‘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按照毛泽东的论断,矛盾不仅是事物,不仅是实体,而且还是事物或实体的“运动”与“过程”,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之为“矛盾实体论”。显而易见,“矛盾实体论”是错误的,因为矛盾的本质是关系,它只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所以矛盾既不可能是事物,也不可能是实体,更不可能是“运动”、“过程”和“思想”,毛泽东把事物与事物的关系混为一谈,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我们这里就以陈先生的“矛盾的本质是关系”而不是实体的观点来讨论。马克思、恩格斯等无疑是承认矛盾是一种关系,而且更进一步地规定为事物自身内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陈先生所举的《辞海》的矛盾定义就是很不错的例子,这个定义可以说从基本方面把握到了辩证矛盾的关系之本质。许多哲学教科书也能基本正确的把握辩证矛盾的关系之本质。除了不学无术之徒,大抵不会产生太大的误解。由于陈先生以十足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矛盾论》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或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所以致力于“发现”几个重大缺陷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点将在“矛盾极端论”中专门来讨论。

 

唯物辩证法不仅仅承认矛盾是一种关系,而且还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始至终的自我否定即自我产生非我而非我同时就是自我的自身关系,也就是说,即是这种自我关系,同时也即是事物本身。这对于形而上学十足的头脑来说,又是一味难以下咽的苦药。

 

2), “矛盾极端论”

 

陈先生说,“虽然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和学者都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但却很少有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一切。然而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却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论断:‘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按照毛泽东的论断,矛盾不仅存在于一切过程中,不仅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而且所有的事物,所有的‘运动’、‘过程’和‘思想’都是矛盾。既然矛盾就是运动,就是事物,就是过程,就是思想,既然‘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那就必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矛盾就是一切,或者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矛盾;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矛盾,那矛盾自然就具有普遍性了。毛泽东把矛盾的普遍性推到了极端,所以我们把他的这个观点称之为‘矛盾极端论’。”

 

为了看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先来看看较完整的原文是怎么说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即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

 

《矛盾论》中的矛盾“即是事物”这类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就对该句的前面部分即“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的意思的更为精炼更为简洁[更为通俗]的表述而已。《矛盾论》关于矛盾的普遍性的论述是十分明确的。由于陈先生对《矛盾论》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或表述的不理解,他把“即是”换成了“就是”,这样一来,就把矛盾即是事物这句话表达的辩证关系即“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辩证关系歪曲成“一般就是个别”的关系。然后就硬强加给《矛盾论》,并宣布“发现”了《矛盾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好一个没有“杜撰”和“强加”!

 

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理解上,陈先生重复了一百年前的杜林先生相同的思维过程,即形而上学的思维过程。而且我们又将看到他们由此形而上学的思维得到的结论也是十分一致、十分“贴合”的。杜林先生说“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一个东西”,而陈先生说“矛盾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一个东西(矛盾)的另一种表述形式而已)。对于这种简单得无以复加的翻版,用恩格斯十分轻蔑的话说,“要说明怎么能做出这样简单的蠢事,只能设想:仅仅‘辩证法’这个字眼就已经使杜林先生陷于一种神经错乱而无能负责的状态,以致对他来说,由于某种错误的和混乱的观念,无论他说的和做的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一个东西’。”

 

我们来看看陈先生对矛盾的普遍性的界定。陈先生说,“我们在上面已经进行过探讨,矛盾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那么,这种特殊的关系究竟是一种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是广泛的、普遍的现象呢?古往今来,大多数哲学家和学者都认为,矛盾并不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而是一种广泛的、普遍的现象,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矛盾的普遍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呢?所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一种广泛的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各个领域,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许多系统的内外也都存在着某种两极的对立。”

 

这种广泛性和普遍性,其实与《矛盾论》中的辩证矛盾毫不相干:它说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的广泛性、普遍性(陈先生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也纳入“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关于此点,正如在讨论杜林先生时指出的那样,同样可以“求助”于杜林先生的形而上学思维下的有关论述。)总之,这是事物之间的,不是事物内在的自我关系。而陈先生硬是把它们拉在一起,不过是因为陈先生给他的矛盾事物及其概念取了一个相同的名字:矛盾。尽管这里面贩卖的却完全是另外一套货色!甚至拿这套不同的货色来宣布所谓的《矛盾论》的四大缺陷!还自诩为“实事求是的评价”呢!

 

我们对陈先生所谓的矛盾即事物之间的对抗这种特殊关系的广泛性、普遍性,就不多加讨论了,就由陈先生自娱自乐去吧。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矛盾新论》中提出的有关矛盾是广泛的、普遍的论述吧,或许会发现陈先生又一次推陈出新、“严谨的学术论文”的奥妙所在。

 

3), “斗争绝对论”

关于这个所谓的“重大缺陷”,同“矛盾极端论”一样,恰恰正好照见出陈先生自己的矛盾观的一副怪脸相来。

 

关于斗争的普遍性、绝对性,或运动的普遍性、绝对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都有过十分明确的阐述,就不多说了。[另:Hegel, 贺麟先生等]

 

我们先知道,陈先生是把矛盾规定为事物之间的对抗这种特殊关系的。正因为这是一种特殊关系,所以反对斗争性的普遍性、绝对性就在情理之中了,否则,陈先生自己就真的将陷入“斗争绝对论”的重大缺陷之中。

 

4), “发展斗争论”

陈先生说,“什么是‘展斗争论’?‘发展斗争论’的始作俑者仍然是列宁,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毛泽东完全继承了列宁的衣钵,他也认为:‘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李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中进一步解释说:‘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旧的方面由大变小,下降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并逐步趋于灭亡。当新的方面变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旧事物就灭亡了,新事物就产生了。’按照‘发展斗争论’,发展就是事物内部新旧两个方面斗争的结果,发展就是事物内部‘新的方面’战胜并支配‘旧的方面’。”

随后陈先生接着却说道,“发展真的是事物内部新旧两个方面斗争的结果吗?事物内部‘新的方面’战胜并支配‘旧的方面’真的就是发展吗?作者认为,事物内部新旧两个方面的斗争不一定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内部‘新的方面’战胜并支配‘旧的方面’也不一定就是发展,所以‘发展斗争论’是偏颇的。”

 

陈先生说,“事物内部新旧两个方面的斗争不一定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好像是在说列宁和毛泽东主张“事物内部新旧两个方面的斗争一定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似的。这是不折不扣的强加和歪曲,因为从“发展就是对立面的‘斗争’”或“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面斗争的结果”这个论断如何推论出(诸)对立面的斗争就是发展就显得十分离奇了。最明显的是,旧事物的暂时复辟这种倒退的结果的这种斗争不应是发展的。把别人没有说过的意思硬塞给别人——说是别人的意思,这不是强加和歪曲又是什么呢?

 

陈先生说,“其二,事物内部新旧两个方面的斗争与转化有可能导致循环与重复,事物很难得到发展。毛泽东认为发展是事物‘内部’新旧两个方面斗争的结果,可以看出,毛泽东所说的发展其实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事物“内部”)有限的两个元素(新旧两个方面)之间所进行的搏弈或斗争。这种搏弈或斗争就像是在一间封闭的小屋里,有黑、白两个小鬼,它们分别代表着矛盾的双方,互相拼杀、斗争,企图战胜、打倒、消灭对方。在第一个回合里,黑鬼把白鬼打倒在地,占了上风,‘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了统治者,而白鬼则败下阵来,‘下降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沦为被统治者。然而,白鬼并不甘心被压迫,于是苦练武功、积蓄力量,举起了造反的大旗,拼死与黑鬼斗争。结果在第二个回合里,白鬼造反成功,打倒了黑鬼,‘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统治者,而被打倒的黑鬼则‘下降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沦为被统治者。在下一个回合里,黑鬼又斗争、胜利,白鬼再次失败;在下下一个回合里,则是白鬼斗争、胜利,而黑鬼则再次失败……”

 

列宁和毛泽东谈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没有斗争性(不是陈先生极其狭隘的对抗这种所谓的斗争),就没有矛盾,没有运动,更谈不上什么发展(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一样),而不是什么情况下事物发展的难易问题。陈先生那种形而上学十足的、两个不死的黑白二鬼的思维游戏,还是留给一样形而上学十足的、又多“思考和反思”的陈先生自己慢慢享用吧。[另外,陈先生似乎企图把辩证法的发展观加以扩大到“一切斗争都是发展”的观点。]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陈先生以关于事物之间的对抗这种特殊关系这种矛盾定义,来审判《矛盾论》中关于事物内部内在的辩证矛盾学说,即与陈先生的矛盾观有着本质不同的辩证矛盾学说,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在唱高调而已: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

陈先生在《<矛盾论>的缺陷不可否认》中说,“《矛盾论》的四大缺陷确实存在,这些缺陷全都是出自《矛盾论》自身,白纸黑字,凿凿可据,既不是作者的杜撰和强加,也不是作者的编造和歪曲。”这个“自身”便自然而然地引到陈先生的形而上学十足的矛盾定义自身、引到陈先生以自定义的矛盾为标准的手法自身上来。对于一个有着“50余年反复阅读、思考和反思”《矛盾论》的人来说,即使“杜撰和强加”、“编造和歪曲”又算得了什么呢!还是由陈先生自娱自乐他的“严谨的学术论文”和所谓的《矛盾论》的四大缺陷去吧!

 

我们现在终于可以看清陈先生打着“实事求是的评价”的堂而皇之的幌子下贩卖的究竟是什么货色了:

陈先生的矛盾观不过是一百多年前的杜林先生的形而上学十足的矛盾观的简单得无以复加的翻版、变种。

陈先生直接针对的至少应该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即他们创立的唯物辩证法,而又不敢直接跟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进行论争。如同其他只会叫个不停的雄鸡一般,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些真正的发现如“重大缺陷”,那也只能是白费力气的;自然更谈不上真正认识到毛泽东的两论的深刻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等等了(关于这点将另文讨论)。

 

这种早已经被恩格斯彻底批判过、彻底清算过的企图混淆辩证矛盾的形而上学十足的观点,没有想到被一百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初的陈先生发现了,并且还是经过“50余年反复阅读、思考和反思”的!同杜林先生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陈先生说得不错,“请先生不要忘记,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在对陈先生的讨论即将结束时,我们把这一切尊重化作一句话——恩格斯对杜林先生的总评价——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

无责任能力来自夸大狂!

 

2014.4.6

 

附网文链接:

 《<矛盾论>的四大缺陷》:2011年10月22日 http://www.aisixiang.com/data/45455.html

 《<矛盾论>的缺陷不可否认》:2012年1月6日http://www.21ccom.net/articles/dlpl/szpl/2012/0106/article_51547.html201218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966.html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