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打着科普旗号的伪科学谣言

来源:互联网 发布:白金数据日语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7:12

事先说,这篇日志不是为了给大众看的,而是为了给我那在传谣道路上越走越执着的爹妈看的。

要想语惊四座,秘诀就是:生得早。所以借用先贤的名言,真相还没穿上鞋子,谎言已经跑遍了世界。流言扯淡因为先天就比真相更具备传播性,所以这固有劣势姑且按下不表。此文主要探讨的是在面对一篇言之凿凿的文章时,如何机智地判断它的可靠性。

一、看数字

基本上打着“据说已获得1000w转发”“XX50年研究证明的惊人结果”作为标题的文章基本都是谣言。这种旗号属于营销手段,纯属骗转发骗关注,和推销畅销书美容品的手段是一样样的。此外,文本中的数字如果大量出现整数,则也需要引起注意。真正的科学数据出现整数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像‘寿命延长80%’‘对2000名受访者的调查'等等。真的,科学家没有这么好运气,他们凑不出整数。当然,如果进行更详尽的统计,0-9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甚至都是遵守统计规律的,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数据造假的线索就可以使用这个工具了。

二、看语气

那啥,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就大众心理有过非常精辟的论断。如何让一件事情变成信仰,三步走:断言、重复、传染。谣言也是类似。人类生来厌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以对绝对的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谣言通常都是一个耸人听闻的事实开始,用非常简单的语句进行夸大,并且处处充满要求阅读者分享传播的暗示。如果一篇所谓的科普文从标题开始到都是感叹号,呵呵呵呵,你懂的。

三、看名字

谣言不知道为啥总喜欢弄些乌七八糟的外国研究成果来增加谣言的可靠性。动不动就是啥华盛顿大学医学博士约翰霍普金(等等,你确定不是Johns Hopkins医学院的约翰霍普金?)啦,教授迈克尔唐纳德啦等等。反正男老外不是约翰就是迈克尔,女老外不是玛丽就是安妮,咱外国研究人员的名字要不要这么单一,随便一个学院走廊喊一声,五六十个出来探头啊。如今欧美高校的研究人员很多都是非英语国家的,你要啥时候编个”乔治-梅森大学的拉吉什-沙尔玛教授“这听起来瞬间可信度就高了不知道几个数量级你造吗?

四、看故事

不知道天下为啥总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的海外或者在各种高端地方的朋友,总之谣言里面以”我一个朋友告诉我..."开头的故事如恒河沙数。套路都类似,要么作者本人,要么作者朋友,亲身在国外(或者什么机构内部)亲身体验了一把什么情况,然后大彻大悟:尼玛原来人家都是这样啊!于是痛心疾首地告诫大家如何如何。比如啥德国人家不用微波炉、美国农场小伙不喝自产牛奶之类的,今早还看到一故事里说作者和朋友去亚利桑那州山涧钓鱼(亚利桑那人民泪流满面,咱茫茫沙漠州还有山涧啊~),总之千奇百怪。但是故事的生动性事实的可靠性通常成反比,离信息源越远,信噪比越低,道听途说的单一source的信息随便拿来传播,不觉得不负责任么?更不要说还有谣言的开头是“我一个好哥们的朋友的那在医院工作的姐姐说...”

五、看因果

因果关系是个微妙的东西,即便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推断因果关系也是困难重重。当年为了验证吸烟有害健康这么个我们如今看来显而易见的事实,科学家们也是费了老鼻子劲(历史参见Siddhartha Mukherjee所著的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当时,他们总结的科学因果关系的产生应当是:有力的(Strong),一致的(consistent),特定的(specific),有时效性的(temporal),有可信度的(plausible),相互耦合的并且有实验支撑的(coherent and backed by experimental results),在相似条件下结果也相似(bahave similarly in analogous situations)。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否则的话,自从人类吸烟以来平均寿命一直在提高岂不是说明吸烟可以延年益寿?),同时个例不能外推为一般规律。’我有个朋友一直吃素,他活了105岁'不能证明吃素有益健康。同样的,癌症发病率在近几十年内上升也不能推出是由食用转基因食品导致的。仔细看看各种流言,哪个不是在是似而非的因果关系上大做文章。

六、看概念

胡乱使用概念的重灾区是营养健康学(虽然我对这个门类能否算作科学还存有疑虑)。啥酸碱体制,宿便啦,排毒时间啦,小分子水啦,活化因子啦等等不胜枚举。更恐怖的是,很多伪科学概念甚至都已经自成体系,言之凿凿。我以为,一个概念的科学性是否能够得到承认,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实验数据支撑。当你看到一个可疑概念,首先该做的是怀疑它。大多数情况下,伪科学概念不会讲述论证过程,只会丢给你一个结果。当然,更直接的办法是把概念名称和果壳同时放进搜索栏,大多数概念果壳都已经有能人辟谣澄清。

如果阅读时能稍微注意以上几点,99%的谣言都可不攻自破。其实伪科学长得都如整容脸蛋一般非常模式化,虽说它们看来无害,但是却能大大削弱真正的科学的公信力。前些日子体检,看到一队老年人被所谓”超级抗原“的医药代表各种虚假健康概念糊弄得神魂颠倒,忽然觉得,今日对伪科学的轻信,可能导致的是未来的失足。爸爸妈妈们都快到了保重身体的年月(也是容易上当受骗的日子),请你们相信,真正科学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阴谋,医生和你们的子女我们才是真正关心你们的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