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模式与图书馆模式探讨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下载淘宝注册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4:50

2 Web版本与模式
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Web模式,在更大范围上说,互联网模式,本质上反映了网络环境中信息从生产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的总样式。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以及居于二者中间的信息传播环节则是该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当将信息传播环节抽象并分离成信息传递通道和信息集时,经由信息存储而形成的信息集则是信息传播环节的内容和核心,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基本构成要素,与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等一起构成了Web的基本模型。同时,Web模式则是该模型上实现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动和传播的所有可能样式的一种划分,划分中的每一项就是一个模式。由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信息集和信息传递通道等构成的Web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Web基本模型

到目前为止,已被提出并获得不同程度认可的Web版本依次为:Web1.0、Web2.0和Web3.0等三个,分别对应着Web1.0模式、Web2.0模式、Web3.0模式,并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Web版本依次升高[11-14]。现实中,早期雅虎、新浪、搜狐等传统门户网站是Web1.0模式实例的典型代表。结合这些典型实例,在Web基本模型基础上,给出Web1.0版本下从信息生产者到信息消费者的整个过程的典型样式,也即Web1.0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Web1.0模式

Web1.0模式下,显式存在着信息集,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两个角色相互分隔,二者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而是通过以信息集间接联系起来,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与信息集之间分别存在两条单向的信息传递通道,信息集则由Web系统集中控制和管理。Web系统与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边界是明确的。在Web1.0模式下,只有少部分具备资格的人才能够扮演信息生产者的角色,并单向地向Web系统提交信息,而Web用户仅能扮演信息消费者角色,只能单向地从Web系统获取信息,而Web系统只是单向地向Web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虽然要给出Web2.0的准确的、统一的定义仍有一定困难,但是现实中Web2.0模式的实例不胜枚举,比如豆瓣网、猫扑网、Wiki百科全书、YouTube等等,而博客和微博等则是Web2.0模式的经典实例。结合这些经典实例,在Web基本模型之上,给出Web2.0版本及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Web2.0模式

Web2.0模式下,仍显式存在着信息集,而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两个角色融合成一个新角色——Web用户角色。Web用户角色与信息集之间,存在着一条双向的信息传递通道。信息集则直接由信息生产者分散控制,信息生产者成为Web系统的一部分,也即Web用户角色部分地融入了Web系统中,Web系统与Web用户角色之间的边界变得不明确了。在Web2.0模式下,Web用户扮演Web用户角色,不仅可以从Web系统直接获取信息,还可以直接向Web系统添加信息或者发布信息,并能自主控制个人拥有的存在于信息集中的信息[15]。
Web3.0被提出已经多年,但是被接受程度比Web2.0要低很多,认识上更加不统一[16,17]。直至今日Web3.0仍然充满分歧并难以定义,现实中Web3.0模式的实例也很少,一些人将雅蛙网、头头网等看作是Web3.0模式的实例[18]。事实上,Web2.0的出现正是在Web1.0不能满足Web用户日益增加的对相互交流便利性和实时性要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11]。Web3.0版本及其模式如图4所示:


3 图书馆版本与模式
仿照上述关于Web版本及模式的分析,下面对图书馆的版本和模式进行探讨。
3.1 图书馆的模式
对于图书馆,尤其是实体图书馆,其作为收集、整理、典藏文献资料,并对外提供阅览、参考等文献利用服务的服务机构,正位于文献源与读者之间,是文献在文献源与读者之间传播、交流的途径和中介之一[20,21]。从更大范围来看,图书馆属于文献传播环节,而馆藏文献集则是该环节的内容和核心。仿照Web的基本模型,从而有图书馆的基本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图书馆基本模型

显然,图书馆所处的位置及模型与Web所处的位置和模型是十分类似的,而这正是能够进行类比和对比分析的基础。若在图书馆的该模型上,给出一般意义上的典型图书馆的模式,则如图6所示:


图6 图书馆1.0模式

比较Web模型与图书馆模型,以及典型图书馆的模式和Web1.0模式,可知图书馆与Web在模型上是同构的,典型图书馆与Web1.0版本在模式上也是同构的,即在模式上典型图书馆也符合Web1.0模式。因此,可以认为典型的图书馆是图书馆1.0版,并在模式上符合Web1.0模式,而图书馆1.0与Web1.0二者是一致的、统一的。实际中一座典型的图书馆与标准的Web1.0模式的实例之间的细微差别仅在于:对图书馆,读者需要按照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将借阅的文献归还给图书馆,而对Web1.0模式的实例,不需要将获得的信息归还给Web系统。
对于图书馆2.0,与Web2.0类似,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的定义[22]。从图书馆2.0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的历程来看,主要是以Web2.0理念作为启发,以Web2.0模式作为参照对象,仿照Web2.0建立起来的。因此,从Web2.0模式可以得到相应的图书馆2.0模式,如图7所示:


图7 图书馆2.0模式

图书馆2.0与Web2.0也有相同的版本和模式。图书馆2.0是基于Web2.0的,二者也必然是统一的。就现实而言,实体图书馆以及当前商业化的数字图书馆都是图书馆1.0模式的实例,而图书馆2.0模式的实例、图书馆3.0模式的实例,则需要进一步讨论。
3.2 图书馆模式之间的关系
前述已经依次给出了Web和图书馆的各个版本及其模式,这些模式之间的关系如何?
众所周知,Web2.0是对Web1.0的变革,Web2.0模式是对Web1.0模式的否定。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Web2.0否定了Web1.0的单向的只读访问形式,实现了双向的读写访问形式;Web2.0否定了Web1.0中用户被动地接受信息的状态,实现了用户主动参与及互动;Web2.0否定了Web1.0中存在的信息中心,实现了去中心化和个人中心化;Web2.0否定了Web1.0的精英特权和精英创造,实现了大众平等和共同创造[23,24]。如果用否定这个词来描述Web2.0与Web1.0之间的变革关系,而用统一这个词来描述Web1.0与图书馆1.0之间的一致关系,则在Web2.0是对Web1.0的否定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可得到这样的结果:基于Web2.0的图书馆2.0应当是对基于Web1.0的图书馆1.0的否定,也即图书馆2.0与图书馆1.0之间是相互否定的关系。如图9所示:

4 图书馆模式深入探讨
基于上述对Web、图书馆版本和模式的演进、相互关系的分析,以下对基于图书馆模式建立相应图书馆实体的可能性做进一步探讨。
4.1图书馆的核心及其规定性
直到现在为止,关于图书馆也没有一个为大家都能接受的统一的定义,也即没有一个公认的成为图书馆的充分条件,这使得没有办法通过图书馆的定义来判断一个考察对象是否是图书馆。但是对于图书馆,仍可以从图书馆的基本构成要素的分析中,得到一些令人满意的成为图书馆的必要条件。一个考察对象若不具备这些必要条件,则可以判断它一定不是一个图书馆。
首先,对于通常的实体图书馆,其基本构成要素分别为馆藏文献、设备、馆舍和馆员等四个[25,26]。对这四个构成要素,根据它们在实现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可以得到这些构成要素对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层次排列,如图11所示:


图11 图书馆构成要素及层次

显然,馆藏文献是图书馆四个构成要素中最为核心的要素。

4.2 图书馆2.0/3.0的改变
图书馆2.0对图书馆1.0及其模式是如何改变的,图书馆3.0对图书馆2.0及其模式又是如何改变的,从而导致相应的两者之间互相否定。这需要将相关模式细化和实例化,则由图2、图3、图6和图7可得到实例化的模式图,分别如图12至15所示:

图12 Web1.0模式


图13 Web2.0模式


图14 图书馆1.0模式


图15 图书馆2.0模式

相互比对,则不难发现最显著的改变在于Web2.0中取消了Web1.0中的编辑和编辑环节。与此类似,从图书馆1.0到图书馆2.0最显著的改变在于图书馆2.0中取消了图书馆1.0中的采编和采编环节。
编辑角色和环节本是Web1.0的构成部分,但是从Web1.0转变到Web2.0时,Web1.0模式中的编辑角色被分散到信息生产者角色上,并与信息生产者角色融合,而编辑环节则也由信息生产者在生产信息的同时代替执行,从而使得Web2.0模式中并不显式存在编辑角色和环节。因此,Web2.0的用户可以被部分地看作Web2.0的构成部分。正是这种改变,使得Web2.0否定了Web1.0的中心化,实现了个人中心化,否定了Web1.0的集中控制和精英创造,能够实现大众平等和共同创造。应当注意的是,Web2.0的去中心化并不是从根本上去掉Web1.0中的信息中心——信息集,而只是对Web1.0中的信息集按Web用户进行分隔,解除了信息集的集中控制,转向由信息生产者分散控制而已。
对应的变化也必然发生在图书馆1.0向图书馆2.0的转变过程中。图书馆1.0中的采编角色在图书馆2.0中消失了。采编角色被分散到文献源角色上,与文献源角色融合,采编过程则是由文献源角色代替执行的。图书馆的读者可以被部分地看作图书馆2.0的构成部分。图书馆馆藏文献集仍然存在,但是按图书馆读者进行了分隔,而图书馆馆藏文献集的集中控制被放开,由扮演文献源角色的图书馆读者各自控制。
Web2.0中Web用户之间交互是间接的,并以所传递的信息本身作为交互的中介,因而这些信息必需被存储在Web系统中,否则Web用户之间的交流无法完成,信息的传播也将受到影响,从而必然在Web系统中以Web用户所传递的信息形成信息集。

4.3 图书馆2.0/3.0否定的效果
图书馆2.0模式否定了图书馆1.0模式,图书馆3.0模式否定了图书馆2.0模式,这些否定对作为图书馆1.0模式实例的典型图书馆的实际影响又如何呢?
由于图书馆2.0模式对图书馆1.0模式的否定,使得图书馆2.0中不再显式地存在采编角色和采编过程,采编角色融合到文献源角色中,并由文献源角色来代为执行采编过程。这一改变必然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核心——馆藏文献及其规定性。由于Web2.0的去中心化和个人中心化,使得只要Web用户愿意,就可以随时创建信息并发布到Web信息集中。相应的图书馆2.0的去中心化和个人中心化导致的采编角色和采编过程的消失,使得图书馆2.0的读者作为文献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判断,创建和编辑文档并添加到馆藏文献中。由于图书馆2.0的读者在创建馆藏文献上的极大便利性,以及图书馆2.0庞大的读者群体,必然使得图书馆馆藏文献集在数量上急剧膨胀,形成海量数据。这一结果对馆藏文献的数量积累是十分有利的,客观上使得满足馆藏文献的数量要求变得非常容易。然而,另一方面,由于Web2.0的去中心化和个人中心化,使得Web系统失去了对信息集的直接集中控制,从而导致信息集在暴发式增长的同时出现杂乱无序、良莠不齐、版本不一、真伪难辨等状况。相应的图书馆2.0的去中心化和个人中心化导致的采编角色和采编过程的消失,使得图书馆失去了对馆藏文献的直接集中控制,图书馆再也无法根据馆藏文献的收藏原则、范围、重点,以及采选标准来有目的的开展馆藏文献建设。同时,也没有办法通过馆藏文献的保护和剔旧等机制,达到控制馆藏文献数量增长和保证馆藏文献质量的目的。图书馆2.0模式的实例中,馆藏文献的质量取决于其全体读者,取决于全体读者中的每一个读者自身的原则、喜好和判断,所谓“文责自负”。这一状况对馆藏文献的质量控制十分不利,无法有效保证馆藏文献的质量,客观上使得馆藏文献无法满足质量标准要求。
总体上,由于图书馆2.0对图书馆1.0的否定,以及图书馆3.0对图书馆2.0的再次否定,导致从图书馆1.0向图书馆2.0或者图书馆3.0转变时,图书馆1.0中的核心,即馆藏文献集受到深刻影响,馆藏文献的质和量的规定性被破坏,特别是馆藏文献的质的规定性被打破,最终导致馆藏文献不再具有图书馆1.0中馆藏文献的质和量的统一状态。图书馆2.0模式的实例或者图书馆3.0模式的实例,并不具备成为图书馆1.0模式的实例或者典型图书馆的必要条件,因而图书馆2.0和图书馆3.0不同于图书馆1.0,依照它们建立起的实例也不是图书馆,更准确地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图书馆。
4.4 图书馆模式的兼容性
略。
4.5 图书馆的可能模式
虽然理论上图书馆的三个基本模式可以单独方式或者以某种组合方式并存于一个实体上,也即理论上图书馆实体的可能模式有多达7种。然而,实际中一个图书馆实体上可以出现的形式或许没有那么多。
如前所述,图书馆2.0模式和图书馆3.0模式都不能建立起通常意义上的图书馆,那么它们建立起来的又是什么呢?从Web1.0到Web2.0,再从Web2.0到Web3.0,一个明显的趋势是Web模型中由信息集所关联的两个角色之间交互的便利性和实时性不断增加。随着交互的便利性和实时性的增加,必然要求交互中每次传递的信息越来越短小,这种变化体现在信息集上就是组成信息集的集合元素的基本度量单位的变化。对于Web1.0和图书馆1.0,从Web1.0原先的门户网站和图书馆可知,其信息集或者馆藏文献集中的元素的基本度量单位是篇。它们能以篇为单位收集信息和文献,并建立相应的信息集或者馆藏文献集。对于Web2.0和图书馆2.0,从博客和微博可知,其信息集或者馆藏文献集中的元素的基本度量单位是段,比篇更为细小。它们具备以段为单位收集信息和文献的能力,并建立相关的信息集或者馆藏文献集。对于Web1.0模式和图书馆1.0模式,其实例的信息集或馆藏文献集中所能容纳的元素的粒度,大于或者等于篇,Web1.0模式和图书馆1.0模式的实例最多能够控制和管理基于篇的信息集和文献集。对于Web2.0模式,其实例的信息集中所容纳的元素的粒度,大于或者等于段,涵盖了Web1.0模式下信息集中的元素的粒度范围,其中那些以段为单位的元素并不具备以篇为单位的元素所具备某些必需的要素,Web2.0模式的实例更应当具备控制和管理基于此类信息的信息集的能力。与Web2.0模式相对应的图书馆2.0模式,其实例中的馆藏文献集所呈现的状态与Web2.0模式实例中信息集的状态相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给出了图书馆2.0模式中馆藏文献数量爆发式增长和质量难以控制的原因。图书馆2.0模式的实例应当具备控制和管理基于此类“文献”的馆藏文献集的能力。
要给出实际中图书馆的可能模式,需要将图书馆按照图书馆的分类细分为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两大类,以便分别讨论。因为这涉及到图书馆模式的实现,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存在于不同的领域中,受领域自身因素的客观制约,对不同模式的支撑程度也不同。
对于实体图书馆,通常的实体图书馆本身就是图书馆1.0模式的,是图书馆1.0模式的实例。在实体图书馆上,若要实现图书馆2.0模式,则首先要解决以段为粒度的大量馆藏文献的整理和典藏问题,而实体图书馆中的馆藏文献所依赖的设备和馆舍两个构成要素,客观上严重制约着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么将以段为粒度的“文献”添加上所缺少的必要部分,将其转变为以篇为粒度的文献,要么放弃以段为粒度的“文献”,将其排除在馆藏文献之外。无论做何种选择,都相当于在图书馆中显式增加了采编角色和采编环节,即由图书馆2.0模式退化成图书馆1.0模式,从而影响到图书馆2.0模式的实现。其次,需要解决在此类大规模的馆藏文献集上实现高效检索的问题,基于实体图书馆的设备和馆舍,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因此,在实体图书馆上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2.0模式。

4.6组合图书馆的可能模式
基于实际中实体图书馆的可能模式和数字图书馆的可能模式,如果将实体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跨领域界线组合,在由实体图书馆的一个实例和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实例组成的实体上——组合图书馆或者混合图书馆、复合图书馆上又有怎样的模式?由上述探讨可知,实体图书馆上只能实现图书馆1.0模式,而数字图书馆上可以实现图书馆的三种基本模式及其任意组合。这样在组合图书馆上就可能出现实体图书馆1.0模式与数字图书馆三种基本模式的组合,或者实体图书馆1.0模式与数字图书馆三种基本模式任意组合的组合。这就是组合图书馆的所有可能模式。现实中,典型的混合图书馆就是实体图书馆1.0模式的实例与数字图书馆1.0模式的实例的组合[27]。由于实体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否定、相互独立、互不包含关系,典型混合图书馆中的两个图书馆1.0模式实例是并列的,互不依赖。不妨将这种实体图书馆1.0模式与数字图书馆1.0模式的组合称为组合图书馆1.0模式。如图18所示:


图18 组合图书馆1.0模式

对于实体图书馆1.0模式实例与数字图书馆2.0模式实例、数字图书馆3.0模式实例或者此二者的组合所构成的组合图书馆,由于图书馆2.0模式和图书馆3.0模式中文献源与读者角色的融合,加之图书馆2.0模式和图书馆3.0模式比图书馆1.0模式对读者有更强的粘附力,大部分读者聚集在图书馆2.0模式和图书馆3.0模式实例上,从而使得数字图书馆实例就像外壳一样包裹在实体图书馆实例之外,能形成一种依赖和协作关系。如图19所示:


图19 组合图书馆1.5模式

这种组合中,实体图书馆1.0模式的实例利用了数字图书馆2.0模式或数字图书馆3.0模式实例在文献源以及读者两个方面的优势,而数字图书馆则利用了实体图书馆1.0模式实例在馆藏文献质量控制和管理上的优势,充分结合了文献管理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或者通信平台各自的优势。不妨将这种实体图书馆1.0模式与数字图书馆2.0模式或数字图书馆3.0模式的组合,或者实体图书馆1.0模式、数字图书馆2.0模式以及数字图书馆3.0模式的组合,这几种模式组合情况统称为组合图书馆1.5模式,因为它们既不是纯粹的图书馆1.0模式,也不是纯粹的图书馆2.0模式或者图书馆3.0模式,但是可看作是对组合图书馆1.0模式的改进和增强。随着实体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组合图书馆1.5模式可以逐步演变为数字图书馆1.0模式,或者数字图书馆1.0模式与数字图书馆2.0模式、数字图书馆3.0模式的各种组合模式。
5 结 语
Web是在克服原先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分布式计算网络负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而Web的不同模式则是Web在不断克服自身交互能力不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服务器侧云计算和云存储的兴起,客户侧自媒体的兴起和基于浏览器的应用与普通客户端应用的逐步融合,使得Web与分布式计算网络渐趋统一,而这也正是Web模式,或者更广泛地说,互联网模式进入到3.0版本的重要推动因素和实现的基础。若没有这种融合,Web或者互联网的3.0版本和模式将很难实现。
自从Web2.0概念被提出来之后,Web的版本和模式才像软件的版本号一样,逐渐被用来标记、区分和比较处于不同阶段和具有不同商业模式的Web实体。得益于Web2.0,图书馆2.0的概念被提出来,同样,此后图书馆的版本和模式也被用于标记、区分和比较处于不同阶段和具有不同运营模式的图书馆。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图书馆2.0与Web2.0等并无关系[16]。然而对图书馆2.0、图书馆3.0等模式的深入分析表明,依据图书馆2.0、图书馆3.0版本或模式不能建立起通常意义上的图书馆,所建立起的并不是适合于图书馆的文献管理平台,从另一个方向,甚至实体图书馆根本不能实现图书馆2.0模式和图书馆3.0模式。这也就很好地回答了近十年来图书馆2.0等理论炙热,倡议不断,而实践结果却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所在。图书馆2.0/3.0模式并不能挽救当今的实体图书馆[28]。或许我们能够修改图书馆的定义和标准,通过放宽对作为图书馆核心要素的馆藏文献的要求,来勉强使得实体图书馆具有图书馆2.0的某些特征,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可能是大量的诸如新浪博客和微博、新浪爱问资料共享、百度文库等此类网络实体,率先成为名副其实的图书馆,而且还是图书馆2.0模式的数字图书馆。Web2.0和图书馆2.0中涉及的所有技术,都是用来保障Web2.0和图书馆2.0模式得以实现的,而Web3.0和图书馆3.0相关技术也是如此,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组合图书馆1.5模式是目前唯一能增强实体图书馆核心要素和外在服务的模式,也是能兼顾实体图书馆长远发展和转型的模式,因而是对实体图书馆最有利的模式。实际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实体图书馆结合自身网站,利用Web2.0的相关技术通过网络开展某些读者服务。这种方法客观上提高了实体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但是并不能使实体图书馆实现图书馆2.0模式,最多也只能算作组合图书馆1.5模式。显然,图书馆2.0早期文献中的一些认识和表述,诸如Web 2.0 + Library = Library 2.0等,是不准确、不成熟的[29-31]。

 


特别说明,这篇文章写成于2014.3.30日,因种种原因现在才呈现在这里,让大家久等了。

0 0
原创粉丝点击